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昆蟲

    毓賢(1842年-1901年2月22日),字佐臣,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酷吏和極端排外人士,監生出身。

    毓賢對中國政治的最大影響,就是一手扶持了義和團,可以說他是義和團之父。如果沒有毓賢的大力支援,義和團運動不會發展到後來的地步。毓賢是有名的酷吏,在官場上被稱為“屠戶”,在曹州任知府4年,採用大批逮捕、濫用酷刑和大批屠殺的恐怖手段進行統治。對於義和團,毓賢一開始也是“無情剿殺”,但後來,卻由全力鎮壓轉變成全力扶持,促使他轉變的原因其實是緣於他有一顆“忠君愛國”之心。

    毓賢忠於皇室、熱愛大清,當時清政府最大的敵人,就是洋人列強,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清國一敗再敗,作為一個愛國者,毓賢對此非常痛心,他極端仇視外華人,恨不得將中國境內的外華人全部殺光。但作為弱勢一方的清廷,無力與外華人對抗,但在剿殺義和團的過程中,尤其是平原事件後,毓賢發現,外國教會勢力比義和團對清朝統治的威脅更為嚴重,而義和團是反教會、反洋人的,因此,可以成為抗拒洋人勢力的重要力量。後來,八國聯軍與清政府議和時說毓賢是罪魁禍首,之後被清政府殺於蘭州。

    毓賢此人有點複雜,可以說是“禍國殃民”的清官,據說李鴻章臨終時嘴裡還在痛罵“毓賢誤國”。毓賢其人雖以殘忍著稱,但並不貪汙,死後山西還有人建祠堂供奉,但被清政府勒令拆掉。

  • 2 # 歷史笑坊

    毓賢是清朝統治者的代言人,是封建統治的忠實維護者,義和團的鋒芒觸碰了大清的紅線,此時的毓賢施行的鎮壓。但是隨著義和團運動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毓賢的行為也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對義和團運動採取邊剿邊撫的政策。毓賢對洋教深惡痛絕,同情義和團的處境,他在任山西巡撫期間,對義和團抵抗列強侵略的行為給予獎勵,並號召山西各地建立義和團。

  • 3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一、毓賢的為人。毓賢,字佐臣,(1842年——1901年2月),是晚清著名的酷吏和極端排外人士。毓賢透過花銀子買來的官職,任過曹州知府、山東和山西巡撫。晚清末年,內有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外有列強虎視眈眈。毓賢在曹州任職期間,不管好壞,只要犯事,一律誅殺,對民眾實現大批逮捕、濫用酷刑和屠殺的恐怖手段來進行統治。酷刑有“站木籠”、跑鐵鏈子、軋槓子等,慘不忍睹,說不下去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了解下。鎮壓曹州當地的農民起義有功,官位升遷迅速。當地人民送有“屠戶”外號,“屠戶”毓賢迅速在民間和朝堂上“出名”。

    二、毓賢和義和團的交集。義和團前身叫義和拳,是一種民拳組織,前期的口號是“反清復明”,毓賢也多有鎮壓。隨著外國列強的侵略,以帝國主義侵略為主的西方勢力衝突代替了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此時的毓賢覺得,比起義和團對清朝的統治威脅,他覺得外國教會勢力和外國列強的威脅和危害更大。所以,對義和團的的政策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鎮壓屠殺”變為“安撫”。毓賢多次建議朝廷,“民可用、團應撫”,於是義和拳改為義和團。在當地,毓賢唆使義和團焚燒教堂,屠殺教民,與義和團首領關係密切。毓賢和義和團都有共同的敵人,俗語云“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正是這樣的關係,毓賢后期並沒有大肆屠殺義和團,反而大力支援,這也表現出毓賢此人對清朝衷心愛國的提現,時刻為自己的朝廷著想。

    3.後來,辛丑條約簽訂期間,義和團在滿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的勾結下被鎮壓和屠殺,但義和團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同時也加劇了這個搖搖欲墜的滿清政府的滅亡。毓賢,被作為排外仇教的“罪魁禍首”,被清廷革職處死。

    二者的命運何其相似,我們更多的看到了晚清的懦弱無能,只要保住自己的統治,任何人和團體都可以出賣。

  • 4 # 凌煙閣論史

    毓賢好殺是出了名的。

    在他任山東曹州知府時,剛剛上任3個月就殺掉了2000多人!結果還以善於治盜聞名。瞭解歷史的讀者都知道,這種草菅人命的做法,一定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濫殺。透過濫殺來建立恐怖氛圍,“屠戶”的惡名把那些真正的盜賊就被嚇跑了,到別的地方去了。

    而這麼一個濫殺的人,為什麼對義和團網開一面呢?

    這就要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

    義和團事件的背景

    此時的中國面臨諸多危機,內外交困。

    內部,東南各地督撫基本處於獨立狀態,朝廷控制力強的也就剩下京城周邊的直隸、山西、山東了。

    慈禧還面臨著列強要求他還政於光緒的壓力。

    外部列強,在全球各處掀起了瓜分殖民地的高潮,對中國的剝削也加重。

    老百姓在苛捐雜稅的壓力下,生活艱難。

    此時在民間還有一個外國傳教士引起的矛盾。因為官府怕洋人,所以信教的華人就利用外國傳教士對官府施加壓力,最終在民間的利益爭奪上總是佔優,這激化了矛盾,導致民間仇視外華人。

    義和團在這個背景下興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深並激烈化。甲午戰後,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廣大的華人民深受其害,成為義和團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

    (義和團)

    毓賢利用義和團排外

    毓賢作為滿清統治階級的一員,在維護中國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義和團反對外華人的勢頭,這一點被毓賢看中。他要利用義和團來對付外華人。作為山東巡撫,毓賢縱容義和團燒教堂、殺教士。外國傳教士向官府尋求保護,毓賢置之不理。

    大清朝廷,主要是慈禧,為了維護自己的權位,同樣利用義和團

    中國古代王朝發展到了清朝,王朝統治者為了保住統治權,無所不用其極。這一點在慈禧太后對待義和團事件的態度上表現的最為明顯、典型。

    下面我直接引用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一書中的原文:

    “慈禧太后從上臺那天起就沒敢惹過洋人。洋人殺了中國百姓,搶了中國的財寶,這些問題對她還不大,但洋人保護了康有為,又反對廢光緒和立皇儲,直接表示反對她的統治,這是她最忍受不了的。榮祿勸告她,無論如何不能惹惱洋人,事情只能慢慢商量,關於溥亻雋的名分,不要弄得太明顯。《清史稿》裡有這樣一段記載:“患外人為梗,用榮祿言,改稱大阿哥。”慈禧聽從了榮祿的意見。

    可是溥亻雋的父親載漪因為想讓兒子當上皇帝,夥同一批王公大臣如剛毅、徐桐等人給慈禧出了另一個主意:利用反對洋人的義和團,給洋人壓力,以收兩敗俱傷之效。義和團的問題,這時是清廷最頭痛的問題。在洋人教會的欺凌壓榨之下,各地人民不但受不到朝廷的保護,反而受到洋人和朝廷的聯合鎮壓,因此自發地爆發了武裝鬥爭,各地都辦起了義和團,提出滅洋口號。

    義和團經過不斷的鬥爭,這時已形成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朝廷裡幾次派去軍隊鎮壓,都被他們打得丟盔曳甲。對團民是“剿”是“撫”,成了慈禧舉棋不定的問題。載漪和大學士剛毅為首的一批王公大臣主張“撫”,先利用它把干涉廢立的洋人趕出去再說。

    兵部尚書徐用儀和戶部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等人堅決反對這種辦法,認為利用團民去反對洋人必定大禍臨門,所以主張“剿”。

    兩派意見正相持不下,一件未經甄別的緊急情報讓慈禧下了決心。這個情報把洋人在各地的暴行解釋為想逼慈禧歸政於光緒。慈禧大怒,立刻下詔“宣撫”團民,下令進攻東交民巷使館和兵營,發出內帑賞給團民,懸出賞格買洋人的腦袋。為了表示決心,她把主“剿”的徐用儀、立山、聯元等人砍了頭。

    後來,東交民巷沒有攻下,大沽炮臺和天津城卻先後失守,聯軍打向北京來了。慈禧這時又拿出了另一手,暗中向洋人打招呼,在炮火連天中派人到東交民巷去聯絡。北京失陷,她逃到西安,為了進一步表示和洋人作對的原來不是她,她又下令把主“撫”的剛毅、徐桐等一批大臣殺了頭。”

    我們看看這個慈禧太后,為了保住自己能當權在位,無所不用其極,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整個國家、人民、官員,沒有誰不可以拋棄。

    毓賢也被當做棋子丟棄了

    慈禧為了安撫外華人,把毓賢從山東撤職,改任山西巡撫。但毓賢仍然堅持強烈排外的立場。在八國聯軍攻陷天津進逼北京時,毓賢忠心耿耿率兵勤王,最終隨慈禧太后逃往西安。

    慈禧為了撇清自己縱容義和團攻擊洋人的責任,毫不猶豫地把毓賢革職併發配新疆。這還沒完,到了第二年1901年2月13日,慈禧把毓賢定義為“首禍諸臣”之一,並著令加重懲處:毓賢即行正法。慈禧的詔書在甘肅追上了毓賢,22日,毓賢被斬於蘭州。

    結語:

    毓賢不殺義和團,因為毓賢與義和團都排外。毓賢想利用義和團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毓賢作為最高統治者慈禧的棋子,也逃不掉其替罪羊的命運。

    古代專制統治者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權而無所不用其極,這一番醜惡嘴臉在義和團事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完)

  • 5 # 蓑衣閒客

    毓賢不平亂了?別逗了,除非他喝“三鹿”喝多了!!他並不是不殺義和拳,而是暫且“忍耐”,因為他有自己的算盤

    毓賢在歷史上名聲並不好,他曾在3個月處決1500名“亂民”,平均每天15人以上;而且他對付犯人的方法異常殘酷,跑鐵鏈子、扎槓子、氣蛤蟆、站木籠等等酷刑都是出自他手。他這樣的人你覺得會“從良”嗎?那就見鬼了。他和義和拳的是是非非還得從接任山東巡撫說起

    毓賢出任山東巡撫是接任張汝梅的班,在張汝梅時期,就因為多次諫言希望朝廷“收編”義和拳遭到“洋務派”人士的彈劾才被撤職。朝廷讓毓賢去的意圖很明顯------清剿!

    按照毓賢的性格,肯定會用暴力手段進行平息,但是,上任之後毓賢卻一反常態,非但沒有清剿,反而處處為義和拳開脫,這是為什麼?個人拙見有三點:

    一,不在其位不謀其事。

    以前毓賢手法為什麼那麼極端?因為當時他只是無名小卒,為了引起朝廷注意,為了當官往上爬。可現在已經成為巡撫,考慮的自然會長遠一點,因為慈禧要的是“穩”,如果繼續鎮壓,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對抗,這對毓賢大人的前途沒好處

    二,傳統思想

    毓賢雖然為官多年,“洋務運動”也開展了那麼多年,可是嚴格來講,毓賢依然是個保守派,他排斥西方思想,更嫉恨洋人給中國帶來的恥辱。平民再鬧,那也是“內亂”,可洋人就不同,他排外心理非常強

    三,利用

    毓賢敵視洋人、痛恨教會,但是,當時的情況連“大寡婦”還得看洋人臉色,他毓賢也只能委曲求全了。而義和拳的宗旨是“扶清滅洋”,扶不扶清不知道,但是起碼是真“滅洋”。毓賢不能做的,義和拳卻可以去完成,這也是毓賢大力推薦義和拳的原因

    毓賢有心偏袒義和拳,可在這時,不爭氣的朱紅燈卻跑到鄰縣去“助威”,不但打砸教堂、衝擊教會,還打敗民團、佔領了槓子李村,這點燃了朝廷的怒火,毓賢下令捉拿了朱紅燈和心誠和尚,可還是被撤職,為了不把功勞留給來接任的袁世凱,毓賢在離任時處決了這兩人

  • 6 # 剛日讀史

    毓賢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毓賢,字佐臣,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酷吏。

    1889年任山東曹州知府時,殘酷鎮壓人民, 3個月便殺掉2000多人。

    但奇怪的是,他1899年升任山東巡撫後,卻一反常態的認為認為義和團"民心可用",縱容義和拳成了合法組織,還親自為義和團授"毓"字旗。

    對於拳民那些燒教堂、殺洋人的行為置之不理。

    在處理山東的民教交涉案件時,他堅持“持平辦理”,主張招撫義和團,建議清政府採取“懲首解從”的政策,使得義和團組織和規模不斷擴大。

    (毓賢)

    毓賢對義和團的態度,為什麼和他之前對人民的殘酷鎮壓不同,到底是什麼原因?

    史學家范文瀾在他的《中國近代史》中提出:毓賢本是屠殺義和團的劊子手;接任山東巡撫後,“因為與義和團每戰必敗”,而他又向朝廷吹噓“匪已肅清”,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得不承認義和團為民間團體,可以公開活動。

    范文瀾先生認為毓賢對義和團的態是“由‘剿’變‘撫’的”。

    毓賢曾給朝廷上過一道奏摺:“東省民風素強,民俗尤厚,際此時艱日亟,當以固結民心為要圖。”

    當時清政府內部對義和團的處置存在著剿、撫之爭,在這道奏摺上奏不久,清廷便釋出上諭, 提出“拳民既以義勇為名,如足備折衝禦侮之資,朝廷原可宥其前愆,以觀後效,並擇其年力精壯者,即行招募成軍,嚴加約束”。

    (義和團)

    歷來是封建統治者對付人民群眾,都有很多花招和手段,剿與撫兩手是最常用的。

    毓賢一開擔任任曹州知府時,也是主張單純的“剿”。他查辦大刀會時,就釋出過“抗拒者,飭即嚴行剿辦”的指示,處決了劉士端、曹得禮等大刀會首領。

    這充分說明毓賢不是一個菩薩心腸的官吏,而是封建階級的劊子手。

    從他的內心,還是把反抗的人民群眾當做敵人,當做“大逆不道”的亂匪的,撫並不是他的本意。

    但是,隨著人民群眾反抗鬥爭的愈演愈烈,毓賢漸漸明白,單純靠“剿”已無法撲滅人民的反抗。

    於是在1899年處理平原教案時,他便採取了“分別辦理”的辦法。

    一面指示“均各不究”,一面對“膽敢抗拒”者進行彈壓。這個時候的毓賢開始採用“剿”“撫”並用的辦法,這也是當時形勢所逼。

    (拳民)

    有不少清史專家都認為不能把毓賢對義和團的態度理解成他無條件支援。

       在處理群眾同洋人案件時,毓賢建議:“不可偏聽教民浮言,有傷和好。凡遇民教交涉案件,憑地方官秉公訊斷,通事不得哄誘教士,攙越干預。凡有罪例應拿辦之人,教士不得收留,並不聽通事謊言,訛作平民。良民不受逼迫,則民教永可相安,共享生平之福。”

    毓賢在地方為官多年,對義和團有著很深的認為。他認為群眾“一經投教,即以為護符,橫行鄉里,魚肉良民,每因教民肆虐太甚,鄉民積怨不平,因而釀成巨案。”

    所以教民同洋人或者非教民的矛盾,並不一定都是教民有理,所以他要求要秉公訊斷,持平辦理。

    “遇有詞訟,無論民教,仍一律持平辦理。” 毓賢在處理教民和洋人的案件時,均要派人查實原因,然後“分別辦理”,做到真正的“持平辦理”。

    從這一點上看,他還是有別於那些貪官汙吏的。

    (義和團)

    有人認為毓賢是一個支援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的晚清大臣,是個應予肯定的歷史人物。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毓賢並不是真心支援義和團的。

    他對義和團的基本政策是“懲首解從”。他也曾多次派兵鎮壓義和團活動,他後來的做法不過是想控制和利用義和團。

    他向朝廷上奏,拳民“能奮不顧身,殺敵致果”,可以被利用來當炮灰。

    毓賢希望朝廷利用這支力量,要把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並不是什麼真心支援義和團。

    毓賢是一個主戰派。他認為清軍和八國聯軍相比, “水軍彼長於我,陸軍我則勝於彼。”

    這種看法完全是他不瞭解世界局勢的空談。

    毓賢的主戰是盲目的,無準備的,結果只能是誤國、害民,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的災難。

    (鎮壓義和團)

    毓賢對義和團的發展壯大的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救國救民和反抗侵略,而是形勢所迫。

    他慫恿慈禧對全世界宣戰,更是不瞭解世界局勢之下的井底之蛙,結果必敗無疑。

    人都有兩面性,相比清朝那些尸位素餐者,毓賢是進步的;但總體上說,《清史列傳》中將他列為“誤國之臣”,也是有道理的。

    參考資料:《義和團檔案史料》亓長髮:《論毓賢》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虎門銷煙後,英國為何要迫不及待發動戰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