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陝西藝娃

    啟功(1912——2005),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鑑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世界華人書畫家聯合會創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關於啟功先生學習書法的過程,在他的《啟功口述歷史》是這麼說的:“我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風,我不在乎別人稱我什麼‘館閣體’,也不惜自謔為‘大字報體’,反正這就是啟功的書法。”

    我從小想當個畫家,並沒想當書法家,但後來的結果卻是書名遠遠超過畫名,這可謂歷史的誤會和陰差陽錯的機運造成的。

    瞭解我的人常津津樂道我學習書法的機緣:大約在十七八歲的時候,我的一個表舅讓我給他畫一張畫,並說要把它裱好掛在屋中,這讓我挺自豪,但他臨了囑咐道:“你光畫就行了,不要題款,請老師題。”這話背後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他看中了我的畫,但嫌我的字不好。這大大刺激了我學習書法的念頭,從此決心刻苦練字。這事確實有,但它只是我日後成為書法家的機緣之一。

    我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書法訓練。我的祖父寫得一手好歐體字,他把所臨的歐陽詢的九成宮帖作我描模子的字樣,並認真地為我圈改,所以打下了很好的書法基礎,只不過那時還處於啟蒙狀態,稚嫩得很,更沒有明確地想當一個書法家的念頭。但我對書法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也像一般的書香門第的孩子一樣,把它當成一門功課,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閱帖和臨帖。所幸家中有不少碑帖,可用來觀摩。

    記得在我十歲那年的夏天,我一個人蹲在屋裡翻看祖父從琉璃廠買來的各種石印碑帖,當看到顏真卿的《多寶塔》時,好像突然從它的點畫波中領悟到他用筆時的起止使轉,不由地叫道:“原來如此!”

    當時我祖父正坐在院子裡乘涼,聽到我一個人在屋子裡大聲地自言自語,不由地大笑,迴應了一句:“這孩子居然知道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好像屋裡屋外的人忽然心靈相感應了一樣。

    其實,我當時突然領悟的原來如此的“如此”究竟是什麼,我也說不清,這“如此”是否就是顏真卿用筆時真的“如此”,我更難以斷言;而我祖父在院子裡高興地大笑,讚賞我居然知道了究竟,他的大笑,他的讚賞究竟又是為什麼,究竟是否就是我當時的所想,我也不知道,這純粹屬於“我觀魚,人觀我”的問題。但那時真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了,就好像修禪的人突然“頓悟”,又得到師傅的認可一般,自己悟到了什麼,師傅的認可又是什麼,都是“難以言傳,惟有心證”一樣。到那年的七月初七,我的祖父就病故了,所以這件事我記得特別清楚。透過這次“開悟”,我在臨帖時彷彿找到了感覺。臨帖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就出現了上一段所說的事,這件事對我的影響不再是簡單地好好練字了,而是促進我決心成為書法的名家。到了二十歲時,我的草書也有了一些功底,有人在觀摩切磋時說:“啟功的草書到底好在哪裡?”這時馮公度先生的一句話使我終身受益:“這是認識草書的人寫的草書。”這話看起來好似一般,但我覺得受到很大的鼓勵和重要的指正。我不見得能把所有的草書認全,但從此我明白要規規矩矩地寫草書才行,絕不能假借草書就隨便胡來,這也成為指導我一生書法創作的原則。

    二十多歲後,我又得到了一部趙孟的《膽巴碑》,非常地喜愛,花了很長的時間臨摹它,學習它,書法水平又有了一些進步。別人看來,都說我寫得有點像專門學趙孟的英和(煦齋)的味道,有時也敢於在畫上題字了,但不用說我的那位表舅了,就是自己看起來仍覺得有些板滯。

    後來我看董其昌書畫俱佳,尤其是畫上的題款寫得生動流走,瀟灑飄逸,又專心學過一段董其昌的字。但我發現我的題跋雖得了寫“行氣”,但缺乏骨力,於是我又從友人那裡借來一部宋拓本的《九成宮》,並把它用蠟紙鉤拓下來,古人稱之為“響拓”,然後根據它來臨摹影寫,雖然難免有些拘滯,但使我的字在結構的謹嚴方正上有了不少的進步。又臨柳公權《玄秘塔》若干通,適當地吸取其體勢上勁媚相結合的特點。

    以上各家的互補,便構成了我初期作品的基礎。後來我又雜臨過歷代各種名家的墨跡碑帖,其中以學習智永的《千字文》最為用力,不知臨摹過多少遍,每遍都有新的體會和進步。

    隨著出土文物、古代字畫的不斷髮現和傳世,我們有幸能更多地見到古人的真品墨跡,這對我學習書法有很大的幫助。我不否認碑拓的作用,它終究能保留原作的基本面貌,特別是好的碑刻也能達到傳神的水平,但看古人的真品墨跡更能使我們看清它結字的來龍去脈和運筆的點畫使轉。而現代化的技術使只有個別人才能見到的秘品,都公之於眾,這對學習者是莫大的方便,應該說我們現在學習的書法比古人有更多的便利條件,有更寬的眼界。

    就拿智永的《千字文》來說,原來號稱智永石刻本共有四種,但有的摹刻不精,累拓更加失真,有的雖與墨跡本體態筆意都相吻合,但殘失缺損嚴重,且終究是摹刻而不是真跡;而自從在日本發現智永的真跡後,這些遺憾都可以彌補了。這本墨跡見於日本《東大寺獻物賬》,原賬記載附會為王羲之所書,後內滕虎次郎定為智永所書,但又不敢說是真跡,而說是唐摹,但又承認其點畫並非廓填,只能說:“摹法已兼臨寫”。但據我與上述所說的四種版本相考證,再看它的筆鋒墨彩,纖毫可見,可以毫無疑問地肯定是智永手跡,當是他為浙東諸寺所書寫的八百本《千字文》之一,後被日本使者帶到日本的。現在這本真跡已用高科技影印成書,人人可以得到,我就是按照這個來臨摹的。

    在臨習各家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地融會貫通和獨自創造,我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風,我不在乎別人稱我什麼“館閣體”,也不惜自謔為“大字報體”,反正這就是啟功的書法。

    所以說,啟功先生的書法風格那是遍學諸家,自成一體,並不限於何門何派何人。要說有關係或者影響,那也是啟功先生學習書法過程中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虔誠與恭敬!

  • 2 # 獨白山河

    影響自然是會有的。

    但若無限度放大這種影響,硬往某一型別中劃歸的話,顯然是牽強的。

    如啟功先生般的大書法家,博採眾長、薈萃百家是必然的學習、實踐和創作、錘鍊過程,所以受到很多大家的影響是必然的。

    但實事求是講,梁詩正的書法是不如書法史的,很難說啟功先生以其為楷模,然後固定下自己的風格和道路。

    我還是願意認為,啟功先生是融匯百家後的自我創造。所以才成為大家的!

  • 3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提問和邀請。關於啟功書法受梁詩正影響的話題,在網路上真的不絕於耳。這一方面是因為啟功先生有一首《論書絕句》中說“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懸誠競休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另一方面,也是很大的誤解,以為啟功博學百家,一定學過樑詩正父子的書法。

    其實,如果梁詩正父子真的影響巨大的書法家,那倒不是問題,可惜梁詩正父子的書法影響力畢竟沒有那樣大。

    啟功先生的《論書絕句一百首》寫於八十年代。是他學習書法的自我感受,其中晚愛懸誠競休芳這句詩,顯然是啟功先生八十年代初,最後攻破書法高峰的一次衝刺之學。

    梁詩正之子梁同的書法作品。

    他現在臨摹的柳公權《玄秘塔》手稿還在。我們從啟功先生的自述裡,明明白白看得出來,他是“先摹趙董後歐陽”,也就是說,他早年首先學習的是趙孟頫和董其昌,後來才學習了歐陽修。最後學習的是柳公權。

    啟功的這個書法學習路子,與清代的傳統書法學習沒有什麼區別。

    清代書法家受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影響,絕大部分都學趙孟頫董其昌這一路子。所以,清代的書法,不免清新有餘矯健不足。

    啟功和梁詩正的書法作品。

    啟功先生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書法家,他是一個學者,把字寫好,這是學者對自己的基本自律。

    只是有的人做到了這個自律,有的人沒有做到這個自律。所以,都是學者,書法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

    啟功青年時代,還有一個夢想就是作畫家,但是,一次偶然的事件,打碎了他的畫家夢,反而立志要爭一口氣把書法學好。

    原來,他給同學畫了一幅畫,正要給畫上題字呢,同學說,你不要題字了吧,你的書法不好。

    啟功沒想到自己的畫也還不到哪去,尚且能夠喜歡,為什麼寫字就不喜歡呢?

    這不怪別人,只能說自己的書法不夠好,於是他決心要把書法學好。

    怎麼學書法?也不復雜,就按照傳統的師法古人之路走唄!

    我們傳統學習書法,就是從歐顏柳趙四大楷書學起。但是,除了歐顏柳趙,清代多了一個董其昌。

    事實上,董其昌的書法,不是楷書而是行草。當然,歐顏柳趙除了楷書都有行草書。

    梁同的楷書作品。

    這是清代以來基本的師法框架。清代民國,都沒有學書法逃出這個框架的。

    而且,我們傳統學書法,都是以古人為師,基本上越古越好,沒有學習近代的。

    特別是大學者,很少學近代的。那麼,啟功怎麼可能學習梁詩正父子的書法呢?

    梁詩正父與子,就是乾隆時代的梁詩正和兒子梁同。

    事實上,梁同的書法真比老爸梁詩正的名氣更大。

    梁詩正的書法作品

    梁同是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齊名的盛世“清四家”。

    而這四家最著名的就是有”濃墨宰相淡探花”之譽的劉墉和王文治了。

    你想想,啟功學過劉墉王文治嗎?

    再說了,我們至今也看不到啟功臨摹梁詩正樑同書法的手稿,憑什麼說啟功書法是受到梁詩正父子影響的呢?

    那麼,為什麼有人偏偏要這個樣說?啟功自己都反駁了,說,他的書法被誤認為是學“成親王”的呢?

    這是因為,梁詩正樑同成親王,他們的書法,也是趙孟頫董其昌這個傳統中學出來的書法,所以,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貌似相近的,這就給一些自以為是的人,留下啟功學成親王梁詩正的話柄。

    梁詩正的書法作品。

    其實,說啟功書法學成親王也好梁詩正也好,都是非常淺薄的看法。

    第一,學習書法,要想有一定的成就,只能學高古的書法。

    第二,就是不想取得什麼名世的成績,也不會學習清代書法家作品的。因為學習清代書法家,豈不是倒退了嗎?

    因為清代書法家本來就是從趙孟頫董其昌來的,為什麼不直接學習趙孟頫董其昌,非要學習梁詩正?難道梁詩正超過趙孟頫董其昌了?肯定沒有嘛!

    梁詩正(1697--1763)官至東閣大學士。其子梁同(1723--1815)乾隆十七年特賜進士,官至侍講。地位沒有趕上老爸,但是,書法比老爸梁詩正好了不少,所以,能夠與劉墉、翁方綱這些大家齊名。

    我們看看梁詩正和梁同的書法,與啟功真的不是一流。啟功先生的個人風格,筆法結構,遠遠在他們之上。就是那個氣度,也不是清代臣民的唯唯諾諾。

    所以說,啟功受到梁詩正父子影響,純屬對書法的淺見之論。

  • 4 # 書畫投資收藏雜誌

    梁詩正是清代碑學盛行下的一位傳統型書法家,在清代書法史上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行楷氣韻流暢,出自元明,格調以董其昌為主,從啟功先生的自傳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梁詩正是繼承式發展,啟功先生用筆清爽高古、空靈圓潤,這一點和梁詩正極為相似,主要是他們共同在在師法董其昌,但是細細觀察,依然有不同之處,啟功的字中宮收緊,結構出自《九成宮》和《玄密塔碑》,完全符合黃金分割結字方法,老年後,書作線質多類八大山人,有籀篆味,甚是好看並且耐看,而梁詩正的字多承元明之態,沒有上溯古法越元明而上,昨天的優秀也許是今天的最低標準,書法只有因時而變,才能澄懷味象,得意忘言。

    細研梁詩正和啟功先生的書法,我們會發現在行氣上,整體骨勢上啟功先生確實顯勝的,梁詩正的書法筆勢不夠貫行,單字“太好”往往缺乏整體的協調,而啟功先生的書法以碑立骨、以帖為用,堅淨而書卷氣比較旺盛,雖然啟功先生在年輕時候是以梁詩正為偶像,但在運用傳統的整體架構上遠遠超於梁。

    藝術的生命力在於發展,繼承就是母親生我們時給的那幾斤,在此長出自己的健壯。沒有這幾斤,健壯無從附焉;永遠只有這幾斤,是殘缺嬰童。

    書法不難在精工,而難在脫俗。錯誤的重複不是功力,加長半徑才能畫大圓。

  • 5 # 藝明書畫

    關於啟功先生書法是學習梁詩正父子之說網上傳播甚廣!原因是啟功曾經在談話中多次發表對梁氏父子書法的推崇,況且梁氏父子書法在清代是十分有地位和影響力的,鑑於啟功的皇族出身,上私塾時的老師也是翰林,自然從小學的就是八股文和館閣體。我們仔細觀看梁詩正與啟功書法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梅墨生評論其書法:根底在唐宋,範圍於閣貼,皈依於墨跡……。稱之為現代館閣體並無貶意!

    但是啟功先生絕非僅以梁氏父子為楷模。“甘卑愛唐宋,師筆不師刀”說明了他的書學心路。他雖然最物學畫畫,後因書法被恥笑,憤而習書,他是書法家、畫家、博物鑑定家,先生博覽群書,知識淵博,閱盡頂尖書畫碑貼真跡,自然不會囿於一家之風,特別是發現了黃金律之後,他的書法面目一新,自成圭臬。他真、草、行均長,特別是他的行書兼草帶楷,張力十足,狆步天下,深受老百姓歡迎。所以說啟功的書法是博採眾家之長自成風格,絕非某家某派能涵蓋!

    附:啟功、梁詩正、梁同書法

  • 6 # 翰墨今香

    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深受梁詩正父子影響的人還是很多的,不但說是梁詩正父子,還有清代著名的書法家成親王,也有人說他也影響了啟功的書法。這種說法也不能說是完全的瞎猜,啟功與梁詩正父子,以及成親王之間的書法還是有一定的淵源的。這個淵源,就是他們的書法師承是有相同的地方。

    啟功先生的書法師承

    啟功先生曾經在他的一首絕句當中,說過自己的書法學習師承:

    “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

    啟功先生自己都說了,先學的趙孟頫和董其昌,後來又學了歐陽詢,晚年的時候學習的是柳公權的書法。因此他曾經把自己的字掛在牆上看的時候,有人還說他的字跟成親王非常的相似。

    其實啟功先生學習書法一開始是跟著祖父學的歐體,但是隻學了結構。後來稍微大點的時候,得到了一本刊刻精良的《多寶塔》,然後才領悟了用筆的起始轉折。十七八歲的時候,因為受到親戚求畫不讓題字的刺激,開始下決心好好學習書法。二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趙孟頫的《膽巴碑》及趙孟頫的行書,後來為了追求飄逸的書風,又開始學習董其昌的書法。

    透過學習趙董,他的行書大為進步,後來覺得自己的字中缺少骨力,又重新學習《九成宮》。晚年的時候才學的柳公權的《玄秘塔》,取其勁媚的體勢,然後初步形成後來的“啟體”。

    梁詩正父子的書法師承

    根據資料記載,梁詩正初學柳公權的書法,後來參入了文徵明和趙孟頫的書法風格,而晚年又吸取了顏真卿和李北海的書法特點。

    梁詩正《十宮帖》

    梁同書是梁詩正的孩子,根據資料,梁同書的書法初期是家承,後來學習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之後又學習米芾的行書。

    從以上資料中我們看到,啟功先生和梁詩正父子之間的書法師承,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從書風上來說,有些接近也是正常。

    梁同書小楷

    但要因此就說啟功受梁詩正父子或者成親王的影響,確實有點捕風捉影之嫌。這些都是大書法家,取法乎上的道理這些大家還是懂的,因此這種說法純粹屬於瞎猜。

  • 7 # 盛芯科技

    這個啟先生早在其論書絕句中有提及: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競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啟先生在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用了很大的功夫。趙即趙孟頫,董即董其昌(無奈在下見識粗鄙,著實欣賞不了董的字。),誠懸即柳公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俄羅斯總統普京3月4號簽署命令,停止履行《中導條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