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還豬的格格

    雖然是異族,但皇太極可以說是一代人傑。他把滿族一個強盜部落整合成了國家的雛形。最可貴的是他在大權在握時,雖然排除異己但控制範圍和強度,對自己的治下的勢力基本沒有多大傷害就完成了整合。這點縱觀歷史,很少有人做到。但也是這一點,導致死後被人反噬。可以說沒有他滿清根本不可能壯大。

    老奴雖然打仗厲害,但他實際是個強盜頭子,沒有長遠目光,也不會治民,更不會發展生產。缺糧時居然殺窮鬼減少糧食消耗,但實際殺的都是生產糧食的人,導致糧食更少,於是他又殺富戶,導致當時遼東人口銳減,人人自危。這種行為說是自掘墳墓也不為過,老奴晚年遼東通貨膨脹厲害,糧價最高達到80兩白銀一石。要不是袁崇煥和八大家給他輸送糧食,建奴政權自己就崩潰了。

    再說多爾袞,他純粹是運氣,掌權後除了皇太極的老婆其它啥都沒幹,延續的是皇太極的政策。入關也是吳邀請的,而且第一次進了北京並沒有打算佔領明朝,相反還撤回遼東了,隔了小半年才又進北京。後來李定國三撅名王,滿清被嚇得噤若寒蟬(當時滿清能陣善戰的將領不多了,不是老死就是排除異己被殺,剩下的大部分想享福了),想劃江而治,多爾袞也傾向於此。要不是洪承濤狗賊提出借用漢人的力量,實行四正八隅,十面合圍的策略。當時中國就一分為二了。所以古人說得天下之易,莫過滿清。

    至於康麻子,文字獄高手一個。禁止火器,殺戮火器研究者,提倡騎射。他把中國從資本主義社會的門口硬生生的拽回了封建社會,而且一路朝奴隸社會狂奔不止。用魚皮韃子和康麻子換一下也就這樣了,結果不會再壞了。

  • 2 # 人稱火炮

    愛新覺羅·皇太極生於1592年11月28日,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為他以後打入關立下了堅實的身體基礎。

    1626年繼位后土地分發給農民耕種,解放奴隸,安置漢人,制約貴族。大力發展了農業,為以後南下打好了後勤基礎。同時也提倡學習漢文化,翻譯漢字書籍。

    皇太極該舊制,突出大汗獨尊地位,消除異己鞏固地位。仿明制設三院六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國家機構,集中權利,加強專制制度……

    到以後出兵北韓等所有事際不難看出皇太極不管是軍事還是朝政都有超前的意識,國內改革發展經濟為以後打入關立下了堅實基礎。

  • 3 # 淡淡雨意

    屬龍的皇太極絕對是個雄才大略的人才,治國理政很有一手,而且很有王者之風,屬狗的崇禎不是對手,屬龍的魏忠賢還可以與其一戰,可惜被剛愎自用的崇禎弄死了!大明滅亡已經是命中註定的!可惜皇太極沒能活到入主中原,否則不會向多爾袞一樣如此大興殺戮,漢族人會少死不少!

  • 4 # 史家的絕唱
    才能值得肯定

    皇太極在歷史上是具有非凡的政治軍事文化才能的,我認為他的才能“上承太祖開國之續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是一位非常雄才大略的創業之君。

    力挽狂瀾改革創新

    他的才能主要體現他繼位後金大汗和稱帝之後所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使皇權更加集中,內部更加統一有效,加速了對滿洲政權對中原的統一,對大清朝之後幾百年的基業起到了開創性和奠基作用。

    可以這麼理解,如果沒有皇太極的改革,後金的發展可能僅止步於關外(今東北地區),甚至很快消亡,皇太極的改革起到了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的作用,同時他的這些改革成為之後大清國的基本制度。皇太極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清國制度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努爾哈赤後期風雨飄搖的後金政權

    要想更好的瞭解皇太極到底有哪些出眾的才能,他在大清國曆史上為什麼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我們還得從皇太極繼承後金大汗之前,他的父親努爾哈赤統治的後期說起。

    努爾哈赤統治的後期,在後金境內實行粗放野蠻原始的治理方式:

    一是民族政策:

    在遼東實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政策,意思就是女真人戰勝後可以搶掠財產,屠城毀城,當地漢族人被殺者數以萬計,被俘的漢人則按照以往要求,強迫剃髮易服,且多被編入女真人家為僕役、或編入農莊為農奴,漢人紛紛逃亡和暴動,反抗激烈。

    二是經濟生產:

    破壞土地耕田,強迫漢人進行徭役,造成生產凋敝,民眾貧苦,社會動盪不安。

    三是政治制度:

    實行原始的粗放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是"議政王"與"議政大臣"集議諸事的一種議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當長的時間裡,為皇帝指揮下議處軍國大政的最高權力機構,與八旗制度及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密切相聯的。簡單說就是大家都有投票權,不是大汗一人說了算。擁有極高威望的努爾哈赤在這種體制下治理國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到了其統治的後期,各方勢力(主要是各個大貝勒和旗主)逐漸做大,又因為繼承人的激烈爭奪,造成反叛時有發生,內耗嚴重(類似於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

    四是軍事戰略:

    受到東面北韓軍隊和西面蒙古軍隊的軍事威脅(此時的北韓和蒙古都是受明朝管理,但是管理比較鬆懈可以理解為盟友)、北面其他女真部族(主要是黑龍江中上游地區女真部落)的反叛,而南面受到實力比他強大的明朝軍隊的攻擊(主要是明朝後期駐守東北的名將進行的軍事打擊和明朝紅衣大炮這些軍事武器的威脅),可謂是四面受敵,生存空間受限,政權受到外部極大壓力。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後金政治僵化、社會動盪、民生凋敝、內憂外患,這些危機組合起來,對當時的後金政權有極大地威脅,可以這樣說,如果不進行改革,後金政權勢必消亡。

    皇太極初登大寶

    所謂時勢造英雄,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不治而亡。之後,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愛新覺羅·皇太極登基成為後金大汗(後金最高統治者稱大汗不是皇帝),年號為天聰,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國號“清”,族名改稱“滿洲”,改年號為“崇德”,其在位17年間,大力推行改革,挽救後金,建立大清,是一位承上啟下的君主。

    皇太極有哪些才能?又進行過哪些改革呢?

    一是政治改革,集中權力:

    皇太極繼位之初,由於內部貴族分權導致矛盾、衝突日益嚴重。他雖是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是同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阿敏(努爾哈赤的侄子)、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皇太極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分而化之。以阿敏丟城之罪名,將其終身幽禁。以莽古爾泰“御前露刃”(在大漢面前拔刀)之罪,革去其貝勒銜。至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皇太極順勢終於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務的舊制,改成自己南面獨坐,取得了大汗獨尊地位,實現了權力的集中。

    二是官制改革,學習明制:

    皇太極分化和取代八旗的行政權力,仿照明朝制度,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又設立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統稱“內三院”,成為實際意義的內閣。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中央集權的制度體系逐漸完成,這也成為清朝後世政治制度的雛形。

    三是民生改革,安撫漢人:

    皇太極執政伊始按照“民生休慼為念”的民生思想,便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政策,把原先努爾哈赤所推行的漢人每十三壯丁編為一莊,按滿官品級分給為奴的政策,改為劃撥壯丁八人、牛二頭、以備使令,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用漢官管理,使大量漢族奴隸取得了“民戶”地位,成為後金政權下的個體農民,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

    四是經濟改革,恢復生產:

    皇太極按照“厚生之道,全在勤治農桑”“務農積貯為足食之本”的農業觀點,注意體恤民力,凡有妨農務的工程,一律不復興築,使百姓能“專勤南畝,以重本務”,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促進農業生產。同時“提拔工匠為官”加速發展手工業。

    五是法律改革,一視同仁:

    按照“大清立法,不遺貴戚”“聽訟務持其平,讞獄務得其實”“宜聽法司秉公審結”的思想,制定了許多有益國家發展的法律條文,例如頒佈《離主條例》規定:凡奴隸主犯有私行採獵、擅殺人命、隱匿戰利品、姦汙屬下婦女、冒功濫薦、壓制申訴等罪,許奴僕告發,準其離主。這一條例,限制了滿洲貴族的某些特權,有利於奴僕爭取改變自己的身分和地位。

    六是軍事改革,建立蒙漢八旗:

    天聰九年(1635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部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新整編,正式組建蒙古八旗。漢八旗主要是有獨立戶籍的漢族人組成。無論蒙八旗還是漢八旗,旗制與滿八旗相同,均由同一旗主管轄。因為有了這三個部分,八旗也有"二十四旗"的說法。

    七是軍事戰略,靈活機動:

    皇太極他懂得利用一切的資源,去實現他的目標,在戰爭中非常機動靈活。他先以和議麻痺最強大的明朝,然後兩次對北韓用兵,使其成為屬國。

    隨後,利用蒙古各部之間以及內部的矛盾,使漠南蒙古徹底歸順,他還推行滿蒙聯姻,歷史上清朝的皇后大多出於蒙古。

    最後,皇太極對北部黑龍江中上游地區採用招撫為主、武力為輔的策略,解除了北面的威脅。

    沒有了後顧之憂,皇太極開始全力進攻南面的明朝——1627年發動寧錦之戰,可惜慘敗。最大的阻礙就是大將袁崇煥。,皇太極利用反間計,巧妙的讓崇禎帝把袁崇煥凌遲至死,至此關外最大的阻礙消除了而據史料記載,袁崇煥的冤案直到乾隆帝時才平反。最後,松錦大戰皇太極大獲全勝,明朝徹底喪失了對關外的控制權。

    八是重視人才,唯才是舉:

    按照“朕惟圖治,以人才為本”“少通文義者,都可科考”的思想,皇太極優待降將,開科取士,籠絡了一大批人才。

    在大淩河戰役後,對大批降將賜以莊田、奴僕、馬匹,並委以官職。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明朝將領紛紛自願來投,皇太極對他們封王封侯,寵榮備至。比如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殺了無數清兵,但是最後投降以後皇太極照樣是高官厚祿,一點也沒有報復他。

    明朝將領洪承疇曾經回憶,他被俘後的一天,皇太極見其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讓洪承疇大受感動,當即表示歸順大清。

    皇太極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的作用,天聰三年,首次考試儒生,網羅了兩百名漢族知識分子。此後又多次舉行考試,分別優劣,量才錄用。

    實力增強的大清

    經過這些努力,開創者皇太極的治下的清朝:

    政治上,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疆域上,已經擴大到明長城以北,包括今內蒙古、東北三省和俄羅斯北至外興安嶺以北、西起貝加爾湖、東至薩哈林島(庫頁島)間,奠定大清北疆的領土範圍。

    民生上,實行"恩養"政策起到了凝聚遼東漢人民心的作用。

    人才上,開科取士,招攬人才,優待降將,儲備大量優秀的軍事人才

    軍事上,滿蒙漢八旗制度形成,完全掌控關外地區。

    之所以有這些成就,是因為皇太極本身具有雄才大略,有才華愛讀書對儒家典籍非常熟悉

    ,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知人善任等等才能和優點。

    金庸曾經這樣高度評價皇太極:“皇太極的智謀武略,實是中國曆代帝皇中不可多見的人物,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他知人善任、豁達大度、高瞻遠矚、明斷果決,自唐太宗以後,中國曆朝帝皇沒有幾個能及得上。尤其有非凡的政治才能。”

    只可惜,英雄命短,1643年清崇德八年,在位17年的皇太極猝然離世,廟號“太宗”。

    有幾點疑惑需要向大家解釋清楚一、既然皇太極的功績這麼大,怎麼沒有得到宣傳呢?

    答:原因有這幾點

    一是在位時間短,沒有發生太多的奇聞異事,所以他的一些事蹟在民間流傳度不高

    二是當時大清初建各方面的記錄等等都不完善,有關皇太極的記錄少而且殘缺,所以想對其研究的史學家們也苦於資料缺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是戰亂時期,他對當時關內明朝軍民進行過劫掠和屠殺,後世的史學家(大都是漢人)鑑於種族偏見等原因,也沒有給他相應的評價。

    二、皇太極天生就具有這麼多的優秀品質?

    答:所有的品質都需要歷練和學習,皇太極並不是天生就具有這些品質,而是後天學習得來的。

    皇太極21歲第一次隨父親努爾哈赤出征,從這時起他就開始細心觀察和學習父親如何治理部下、如何進行軍事部署、如何施政治國,同時勤奮的皇太極熟讀漢族的經史子集,喜歡讀歷史,這樣愛好學習的皇子在努爾哈赤的兒子中難得,因此也特別受到努爾哈赤的關注和喜愛。

    成年的皇太極跟隨努爾哈赤參加了薩爾滸戰役,後來陸續攻克六座城池,還攻打了海西女真烏拉部,從此成為了努爾哈赤的得力助手。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而皇太極本身的長相非常清秀和女真人粗暴的外貌並不相似,頗有儒將風範。《清史稿》上記載:“上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如渥丹,嚴寒不慄。”

    皇太極是參與議政的四大貝勒中年齡最小的,但是其聰明過人、具有八面玲瓏的性格,平時就與嶽託、薩哈廉、濟爾哈朗、德格類等幾個貝勒維護好關係,所以在擁立新汗的關鍵時刻,他們也就賣力表現。當時,在議立新汗的十五個成員中,有七人屬於皇太極一派,其他任何人也不具備這種優勢條件。因而,皇太極最終以推舉的形式入繼大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康熙帝總結皇太極也說:“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謨真顯赫,武烈實飛揚。包並收群國,虛謙集眾長。網羅來俊彥,締造群洪荒。卜世周垂歷,開基漢啟疆。”

    三、皇太極是愛美人不愛江山嗎?皇太極與海蘭珠(宸妃)的生死戀是怎麼回事?

    答:皇太極這樣一個以武功著稱的皇帝卻有兒女情長,他與海蘭珠的戀情,堪稱千古佳話,演繹出一段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故事。  

    皇太極的后妃見於史籍者計有15人(事實上的妃子遠比記載的多) ,在這眾多后妃中,天生麗質者不乏其人,然而皇太極惟獨鍾愛宸妃海蘭珠,在她的身上傾注了夫妻間的全部感情。

    皇太極與海蘭珠是一見鍾情,當時海蘭珠隨母進宮朝見皇太極,皇太極見海蘭珠切娜多姿,端莊秀美,就生了愛慕之心,再加她久負溫良賢淑的盛名,決定要娶海蘭珠,當時皇太極的后妃中已經有海蘭珠的姑姑和妹妹,後宮中出現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事一夫的新鮮事(他們都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家族)。

    海蘭珠被封為東宮(天雎宮)宸妃(取名為《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足見皇太極對海蘭珠的寵愛 )。

    然而好景不長,海蘭珠的兒子不幸夭折,導致海蘭珠朝思暮想,白天不進飲食,夜晚徹夜難眠,終日以淚洗面,不久便身染重病,撒手人衰,命歸西夭,年僅33歲。   

    當海蘭珠病危時,皇太極正率軍在前方攻打極具戰略意義的城池,而且戰局膠著,但是拋卻三軍統帥之位,不顧戰局,馬不停蹄返還盛京,只可惜看到的宸妃那香消玉殞的遺體,皇太極耐不住巨大的悲痛,哭天號地,淚如雨下。

    之後松錦大戰捷報頻奏,關外四座重鎮全部歸屬清朝,逐鹿中原亦指日可待,這樣的戰爭勝利的喜悅,也不能沖刷掉皇太極的悲傷。

    之後皇太極的身體日漸衰弱,甚至連日常朝政也“難以躬親辦理”。在海蘭珠去世兩年之後,皇太極也病人膏盲,追尋海蘭珠而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皇太極的兒子順治皇帝福臨據傳也是愛美人不愛江山,他和董鄂妃的故事也是悽美,可見多情種的基因很強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夥請兩天假回家給祖母奔喪險被開除!主管:這個長輩關係遠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