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哥穩健收益
-
2 # 雙林居士
由於清朝是明朝的後來者,因此清朝的皇帝們點評起明朝的皇帝來,那可是頭頭是道,除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外,清朝皇帝對明朝皇帝甚是鄙視,甚至還拿明朝的眾多皇帝拉來做反面教材,可以說是相當之看不起了。但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我們從表面上來看的話,好像清朝的皇帝還真有鄙視明朝皇帝的資本,起碼在勤政這方面,明朝皇帝真的沒法比。比如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懶宅男皇帝萬曆,就是明朝的。
而清朝皇帝就厲害了,打小就要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據說清朝的皇子每天凌晨3點就起來讀書了,除了中午吃個飯外,剩下的時間都是學習,一直學到晚上。可以說是相當努力。除了要學習滿漢蒙三門語言之外,還要學弓馬射箭,皇家心術等等。而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嚴厲點之外,之後的皇帝對自己後代的教育幾乎都不怎麼過問,明朝皇帝裡面,半文盲的佔大部分,甚至文盲皇帝也有,比如天啟皇帝朱由校,據說就認不得幾個字。
我們從明朝懶皇帝和清朝勤政皇帝治理下的王朝就能看出一二來,事實上,在明朝統治之下的人民自由度要比清朝時期好的多,比如說清朝經常搞的文字獄啊之類的,明朝相對來說要少的多,而且明朝皇帝雖然不理朝政,但明朝的社會整體構架也沒有出現多大的問題,而清朝就不同了,清朝社會之所以穩固,那是有皇帝事無鉅細的掌管著, 但只要皇權旁落,沒有皇帝作為權利紐帶來粘聯的話,清朝也就開始崩潰了,那為何會是這個樣子呢。這點我們就得從制度身上去找問題。 先說明朝,明朝治理國家主要還是依靠手下的大臣們,皇帝只要坐在幕後遙控就可以了。
而且明朝時期的民主程度是很高的。這樣的體制之下,皇帝有沒有能力都沒問題,只要手下的大臣們有能力有文化就可以了。明朝是大臣治理國家,皇帝監督並任免大臣。一直都是這個樣子,直到崇禎上臺後想打破這一常規,結果反被體制給反殺了。而清朝就不一樣,由於自己是少數民族統治國家,所以天生有一種危機感,對權利的下放一直很是牴觸。滿清皇族不信任漢族,漢族更是自古以來就有“非我族人,其心必異”之說,所以,滿族治國沒有可以依靠的大臣,所以只能靠皇帝。結果皇帝權利一落,就啥也沒有了。
-
3 # 雜談歷史
清朝是明朝的後來者,因此清朝的皇帝點評起明朝的皇帝,那是頭頭是道,除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外,清朝皇帝對明朝皇帝甚至是鄙視,甚至還拿明朝眾多皇帝當反面教材。
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清朝皇帝確實有鄙視明皇帝的資本,起碼在勤政這塊,明朝皇帝真比不了。
清朝皇帝就很厲害了,打小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騎馬射箭、皇家心術等等。
而明朝除了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嚴厲些,之後的皇帝對自己後代的教育基本不怎麼管,所以明朝皇帝半文盲的,甚至文盲皇帝都有。
但是文盲一定就比學習好的差麼,我們從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治理下的王朝就能看出些問題來,在明皇帝的統治下,人民的自由度要比清朝時期好的多;比如清朝時常搞什麼文字獄之類的事情,明朝相對來說少的多,而且雖然明朝皇帝不理朝政,但明朝的社會整體架構沒出現什麼問題,而清朝就不同了,清朝社會之所以穩定,那是皇帝們事無鉅細的掌管著,但只要皇權旁落,沒有皇帝作為權力紐帶來粘連的話,清朝也就開始崩潰了。
這點我們從制度本身找問題了,先說明朝,明朝治理國家主要是依靠手下的大臣們,皇帝后面遙控就可以了。而且明朝的民主程度很高,這樣的體制下,誰做皇帝都無所謂了,只要大臣有能力有文化就可以了。明朝大臣治理國家,皇帝監督並任免大臣,一直都這樣子,直到崇禎上臺後想打破這一常規,結果被體質反殺了。
而清朝就不一樣了,由於自己是少數民族國家,所以天生有一種危機感,對權力的下放一直很牴觸,滿清皇族不信任漢族,漢族更是自古以來就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說,所以,滿族治國沒有可以依靠的大臣,所以只能靠皇帝,皇帝權力一旁落,就啥也沒有了!
-
4 # 嶼黎
事實上清朝的皇帝並不比明朝的皇帝差,只是清末的情況太特殊。具體我認為有以下二點原因造成的。
原因一:現在網上都流傳滿清誤我華夏300年,是因為清朝閉關鎖國導致我們誤了2次跟上世界的步伐,而明朝有鄭和下西洋,弘揚大明以及加上明朝的強硬政策: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確實是一個大國的風範。
鄭和下西洋百艘大船
原因二:清末,這是一個世界強國的舞臺,是一個熱兵器的舞臺。而百年的海禁,使清朝落後世界太多。別人是蒸汽機輪船,我們是靠風的木船;別人是火器,我們是冷兵器;別人是電報,我們是八百里加急;別人是火車,汽車,我們是轎子。直接導致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割地是一塊有一塊,把中國差點搞成歐洲那樣!
清末外國汽車
清末官員的轎子
所以,不如明朝是清朝把清末的整個黑鍋分攤了!當然,最大的錯誤就是閉關鎖國,就這一條,就足以證明明朝比清朝要開明很多。
-
5 # 歷史de縫隙
清朝皇帝比不上明朝皇帝?我覺得這個觀點就是不恰當的。
清朝是中央集權的巔峰時期,國家大事全部都由皇帝決定,皇帝一天不上朝國家就會亂,這也逼著清朝皇帝要不停地工作;明朝中後期內閣的權力很大,皇帝只需在大事上作批示就可以保證朝廷的正常執行,像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朝廷執行整體良好,這在清朝是不可想象的。
清朝皇帝個個都是勞模,哪怕是清朝後期的皇帝在政事上都相當勤勞;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權利一定程度上被內閣限制,皇帝可能不需要太辛苦就可以駕馭朝廷。因此這一點上兩者是沒辦法比較的,造成這一現象一定程度上是由制度決定的。
清朝皇帝比不上明朝皇帝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清朝趕上了19世紀世界大變革的特殊時期。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國家一步步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比而言,明朝政府標榜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比較似乎明清兩代高下立判,很多人就覺得明朝皇帝比清朝皇帝要好。
平心而論,晚晴的世界格局變化之迅速是千年來前所未有的,清政府也並非一心固步自封,洋務運動、晚清立憲運動無不顯示清政府也曾下定決心跟上時代發展潮流,但清政府不論怎麼變都是要維護其統治而非其他原因。晚清局勢的糜爛也不能完全怪在清政府頭上,這也是正好趕上了。
另外,滿清統治者是滿族人,是少數民族;明朝統治者是漢人,網友們對於這一點肯定會天然上更喜歡明朝多一點。
因此,我覺得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是不同時代、不同制度下的君主,兩者並沒有高下之分。
-
6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明朝和清朝都存在了大約300年,明朝很多皇帝都是業餘皇帝,職業道士、木匠等,清朝的皇帝基本都是職業皇帝,但是兩個王朝結果都差不多。所以,如果要找原因的話,就不能只是從王朝本身找,而是要綜合來看,才能找到答案。明朝皇帝很多都不務正業說到明朝的皇帝,實際上很多都是不務正業的,能稱得上勞模皇帝的恐怕就只有洪武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以及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其他的很多都是業餘皇帝。
如明武宗,喜歡玩打仗,給自己取名叫朱壽,還封自己為大將軍,他在大臣面前誇下海口,說自己能“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就有大臣起鬨說道你取一個給我看看呀,於是就來到了校場,在一馬上綁著一個蒙古人,身邊全是明軍士兵,然後明武宗騎著馬拿著大刀衝到這個蒙古人面前手起刀落,就這樣“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了;再如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專心修道,你叫他陛下他還不高興,要叫他真人,他就高興了;天啟皇帝,也是成天不上朝,專心搞木匠藝術。等等,就這樣明朝還持續了將近300年,從1368年到1644年,享國276年。
清朝大多都是職業皇帝到了清朝,基本上就都是職業皇帝了,每天都很忙。
在一般情況下,皇帝每天早晨寅正至卯初(5點左右)起床、漱洗,卯正至辰初(6—7點)進早膳;辰時至巳時(7—11點)上朝理政;午時至未時(11—14點左右)午休、進晚膳,飯後繼續批閱奏章,或看書、繪畫、作詩,或娛樂玩耍,由妃嬪陪同看戲、下棋等;酉時至戌時(17—19點)吃酒膳(晚點、小吃),然後沐浴入寢。就是和自己的妃子啪啪啪,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到點了太監就會在外面叫,叫的皇帝根本沒心情啪啪啪,只得作罷,回房休息了。
清朝皇帝中的勞模就是雍正了,他一年中只給自己放一天的假,就是他生日的那天,執政13年來,平均每天要用毛筆寫下4000字的政務筆記、奏章等等,以至於他的很多畫像實際上都是COSPLAY一些閒情逸致的形象,說明他實在太忙太累,嚮往那種閒暇的人生。
就情況來說,要說道兩個朝代的經濟、軍事、領土等等情況,但是這個展開來說就太多了,我只討論兩個王朝的存在時間,為什麼明朝皇帝基本不管事,清朝皇帝很勤奮,但是存在時間都差不多的問題。統治疆域的極限實際上,千年以來,中國一直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文明體系。
從東面來說,是浩瀚的太平洋,古代社會沒有技術能夠過去,到達新大陸;東南亞基本是熱帶雨林,一般歷史上中國的勢力範圍最多到達過越南的整個北部;我們和印度有個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阻斷,所以歷史上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和衝突;西邊是中亞地區,一般來說中原王朝一般是到達蔥嶺一帶,唐朝曾經越過蔥嶺,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打回來了,蒙古帝國時期曾經打到過歐洲,但是蒙古帝國是典型的遊牧民族,其作戰以騎兵為主,而中原王朝一般都是步兵為主的方式,當然,蒙古帝國的統治時間也都不長;北面就是西伯利亞地區,廣袤的冰凍地面,千年來也不能過去。唯一富饒的地區就是廣大的華北、華南地區,一直以來都是統治的中心地帶。
歷史上,統治疆域比較大的朝代,如唐朝,為了解決統治疆域過於龐大,面對的邊患過多的問題,設定了藩鎮,藩鎮在設立之初雖然能夠解決邊患問題,但藩鎮節度使權力過大,也帶來了內亂問題;蒙古帝國也面臨統治疆域過於龐大的問題,他們採取了分封的辦法,成吉思汗死後將領土分成了四個汗國,之後的數百年時間裡,這些汗國相互攻閥,有的滅亡,有的內部繼續分裂,最終分崩離析。
而後來的王朝為了解決藩鎮割據問題,尤其是宋朝,採取了限制武將權力的做法,但這又大大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得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的時候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尤其是宋朝和明朝,實際上都是為北方遊牧民族所滅亡。
所以說,站在帝國統治的角度上,疆域有一個極限,如果過大,就只能透過放權的方式維持領土面積,而放權的情況下,容易引發叛亂;如果地方過於分權,則在對付外患的情況下,又力不從心,領域面積往往不大。
明朝大部分時間裡,實際上北方的原蒙古地區的邊患並沒有有效地消除,而東北地區的統治實際上是很鬆散的。
清朝時期,到了康熙的時候,先後平定了三番以及臺灣,實現了對中國南方地區的統治。到了康熙後期,擊敗了準噶爾蒙古,但並未完全平定,準噶爾蒙古直到乾隆時期才完全平定。而雍正時期則基本平定了西藏地區。到了清朝晚期,實際上西北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區長期不在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範圍,直到左宗棠時期收復新疆(歷史上反覆易手)
實際上清朝全盛時期的版圖應該是當時的統治極限了,由於清朝是一個二元帝國,清朝皇帝實際上是兩個身份:中原王朝和皇帝和草原帝國的大汗,因此能夠實現中原地區和廣大遊牧文明地區的有效統治。
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國家,國家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發展有一個天花板長期以來,實際上中國是一個農業帝國,國家經濟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在明清兩代,國家為了維護好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待工商業都是打壓的態度。這就使得經濟的發展有個天花板,那就是國家的領土面積。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一個純粹的農業國家,GDP基本就是農業產品。那麼這個國家的GDP基本就是取決於這個國家有多少耕地。如果要提升國家GDP水平,就必須要從中分離出一部分人從事別的生產,如工業。比如紡織業,在滿足所有人糧食需求的情況下,一部分人從事紡織業,那麼這個國家就會多出很多紡織業產品,那麼這個國家的GDP就是原有的農產品加上紡織產品,GDP就上去了,社會財富就增加了。當然,工業還不止紡織業,還有冶鐵、器具製造等,如果科技發展,還有後來的汽車、電器、軍工等等,都是工業文明帶來的人類財富飛越。商業也是同樣如此的道理,假設一個國家發展了農業和紡織業,那麼就自然會有很多人進入到紡織業,而紡織業的發展也會有個盡頭,盡頭就是其紡織業的產能已經完全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了,如果再發展,就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一般來說,市場會調節,因為供給過多,買的人少,那麼產品就會降價,很多生產商就會虧本,從而退出產能,那麼市場上的產能自然就下降了,這就是市場去產能。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別的辦法麼?還是有的,就是貿易。A國的紡織產品產能過剩,但是質量好,而B國的紡織產品產能不足,這個時候就可以透過貿易,將A國的紡織產品賣給B國,B國向A國支付貨幣,這樣A國就可以透過貿易化解自己過剩的產能,產生更多的社會財富。
所以,明朝和清朝的經濟都有一個天花板,這是有他們的領土面積決定的,這也是由於單一的農業經濟決定的。
生態系統根據以上來說,中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文明,有著自己獨立的發展軌跡,在領土面積有限、經濟結構單一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朝代的經濟發展總是有限的,總是有一個天花板的,但是人口的繁衍卻沒有天花板,官僚體系的膨脹以及皇權的膨脹沒有天花板。
這就使得我們總是進入到了一個歷史週期律——王朝300年週期律裡面。
王朝初期,由於長期戰亂,人口一般都很少,因為改朝換代,所以官僚體系和皇權體系規模都不大。人口少,耕地多,所以分給每個人的耕地就不會少。而到了王朝的後期,往往人口成倍的增長,同時經過百年的演變,皇權體系和官僚體系也日漸膨脹。在資源經濟有限的情況下,底層的百姓每個人分到的經濟資源非常有限,同時他們還要被日益膨脹的皇權體系和官僚體系拿去不少,人口還是在繼續增加,所以到了王朝後期,由於人口過多,人均資源過少,許多人都到了生死邊緣,而皇權體系和官僚體系的膨脹仍然繼續,所以王朝後期往往大規模起義不斷,終於經過長年的戰爭,王朝被推翻,新的王朝建立,一切又推倒重來,週而復始。
綜合以上來說,中國是一個通知疆域有限、經濟結構單一的農業帝國,在這樣的一個生態系統下,王朝不可避免地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週期律。無論是明朝皇帝的怠政還是清朝皇帝的勤政,結果都差不多,都沒有逃出這個歷史週期律。 -
7 # 四娘花蹊
沒有具體指向,很難對兩個朝代的皇帝進行比較。但是我應該能夠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清朝皇帝那麼勤勉,個人能力那麼強,為什麼國家沒有特別強盛呢?我覺得可能跟統治者對有才之人的態度有關。明朝皇帝雖然不管事,但大臣管事,整個大明朝兩百多年曆史,出了多少能臣幹吏!再看清朝,雖然皇帝個人能力很強,但能拿得出手的大臣有多少呢?個人覺得不是清朝的大臣都不行,而是皇帝的用人之道、馭民之術使然。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如一個團隊強。
回覆列表
時代不同了,明朝時候外部還比較穩定,有些不穩定因素也是內部,最後王朝滅亡也是內部統治出現了問題,朝代走到滅亡的地步。清朝時,西方列強已經強大起來,清朝還處於閉關鎖國的階段,加上當時也算是清朝統治的晚期了,受於當時統治者的時代侷限性,換成其他人來當皇帝也一樣,不能完全歸罪於當時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