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泡麵侃史

    古代皇帝打下天下之後,好像屠殺自己的功臣成為了一個比較常見的事情了,就像樓主問的朱元璋一樣,但是每個朝代屠殺功臣的原因不近相同。

    朱元璋屠殺自己收下的功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培養的接班人朱標死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他怕自己的所以朱允炆鎮不住自己手下功臣,所以殺了很多,但是也有後患。

    宋太祖有個典故叫做杯酒釋兵權,就是說宋太祖的手下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還有就是知進退,一句話,功高震主不怕,就怕你有造反的能力。

  • 2 # 瘋趣樂園

    讀歷史,很有意思;不同的朝代拿來比較,更有意思。

    先來說說趙匡胤:

    將門之後

    宋太祖趙匡胤是將門之後,從小知書達理,做人做事有分寸,對社會執行規律有自己的體會,深刻了解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對各色人等有較好的包容心,不會照搬照抄法律來懲治自己的手下兄弟。

    加之趙匡胤的天下不是自己打來的,而是手下擁戴得來的,黃袍加身讓趙匡胤從將軍直接當上皇帝,全是靠兄弟們的支援,根基不穩。

    在這種大背景下,如果趙匡胤對手下痛下殺手,恐怕會引發大動盪。所以,趙匡胤對手下兄弟們有情有義給出路,趕盡殺絕的事情不敢做也不削於做。

    手下綜合素質高

    跟著趙匡胤一起的結義社十兄弟等也都不是草根,都有點文化,都看過《三國志》,多少讀過《孫子兵法》,大體瞭解狡兔死走狗噴、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

    所以趙匡胤一點就通,趙匡胤的手下是明事理的手下,是講的通道理的手下。趙匡胤的美意保全了他的兄弟們,譜寫了一曲君臣和睦相處的佳話。

    趙匡胤能保全功臣,一來是趙匡胤本人出身較好,比較聰明,比較包容;二來是手下兄弟素質較高,看問題比較深入,也比較知趣。

    接下來再看看朱元璋:

    本人出身草根

    朱元璋天資很高,這是歷史公認的,但是畢竟出身太低,從小受到到教育和薰陶不夠,看問題容易出現偏執。少年時代形成的世界觀是很難根本扭轉的,朱元璋從一個要飯的到當上皇帝,靠的是什麼?

    主要是嚴明的紀律,所以朱元璋一生都特別迷信綱紀,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被朱元璋處死的那些功臣,如果按照明朝的法律,應該都不算冤枉,甚至是死有餘辜。

    朱元璋的天下是朱元璋自己帶著手下打下來的,和趙匡胤還不一樣,所以朱元璋覺得是自己帶領弟兄們幹成大事業,給兄弟們帶來了富貴,如果兄弟們不惜福,那我就要殺人。如果朱元璋包容一點,看問題的角度不那麼偏執,完全可以保全許多手下。

    洪武初年,德慶侯廖永忠借了一些士兵幫自己蓋房子,被朱元璋發現,朱元璋差點要處死他,但是念廖永忠是初犯,批評教育警告就算了,後來廖永忠還是因為小事被朱元璋處死了。

    手下多來自底層

    包括徐達、湯和、周德興等等,都是一開始都是斗大字不認識一碗的人,朱元璋帶著這些農民工打天下,搞破壞,很容易,但是在建立一個新世界的時候,這些人的低素質就表現出來了。

    他們不懂大道理,對人心險惡也不是很把握,對榮華富貴的要求過高,特權思想嚴重。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就苦口婆心地告訴手下,要遵紀守法,共享富貴。

    但是,這些人聽不懂勸告,對自己在鋼絲繩上行走的嚴峻形勢還不瞭解,朱元璋偏執,他的手下兄弟更偏執,叫他們不要做的事情他們偏偏要做。

    朱元璋在保全功臣上面是做了許多思想工作的,建國初期,他曾經對手下說,自己很佩服唐太宗李世民,幹成了大事還保全了功臣。

    保全功臣是朱元璋的初心,但是手下也太不聽話了。

    而朱元璋自己的角色轉變很快,從叫花子變醜了皇帝,朱元璋不像趙匡胤那樣包容,不能保全功臣,自然有朱元璋性格偏執自私的一面,但也和手下出身太低有關。

  • 3 # 工商全能

    時代不同,身處環境不同。

    第一:趙匡胤當皇帝時正直壯年,而帶兵的將軍跟他年齡差不多。

    第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在軍中威望也很高,就算他死了,也不用擔心造反,就算造反也是他們趙家的人當皇帝。

    而朱元璋就不同,朱元璋統一天下後,前期並沒有殺功臣,而是晚年朱標死後才開始殺功臣,殺功臣的原因也很簡單:第一,朱標死後,朱允炆年幼,鎮不住驕兵悍將,怕他們造反。

    第二:這些功臣確實犯罪了,因為你會發現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有的貪汙,有的拉幫結派,有的縱容親屬,手下,所以說殺他們也是有原因的。

  • 4 # 寶貝玩學家

    一、二人背景不同

    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出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元建隆,國號“宋”。趙匡胤久在軍中,在軍中威望極高,非下屬將領可比,有著強烈自信。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典型的窮苦出身。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二十多年摸爬滾打,終成帝業。江山是兄弟們一起打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皇帝的正當性,不唯他老朱一人。

    二、利益關注點不同

    趙匡胤稱帝前本身就是高階將領,位高權重。得以稱帝除將領支援外,貴族和士大夫也支援。稱帝后這二者並未發生變化。老趙擔心的主要是有人複製自己的黃袍加身,那麼只需要將手握重兵的將領調離崗位即可,無須太血腥手段。許以高官厚祿,許以金銀財帛,許以名位特權,輕鬆解除兵權。

    反觀朱元璋,坐天下前與貴族士大夫是仇敵,麾下將領是助力。可真打下了江山,治天下時就必須依仗貴族士大夫階層,屁股決定腦袋,此時利益已與鐵血悍將們產生了衝突,難以調和。殺戮勢在必然。

    三、性格使然

    趙匡胤武將出身,自身胸襟廣闊,寬容大度,一生寬容,不喜血腥手段。而朱元璋其人則心狠手辣,血腥嗜殺,即位後動則滅族,剝皮植草,手段狠毒。

  • 5 # 彈指千年

    一直以來人們喜歡把趙匡胤和朱元璋進行對比:兩人都出生亂世,都帶領著自己的開國將領闖蕩天下,最後榮登九五。而後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留下千年美名,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留下千古罵名。

    其實說開了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想要削弱或者剝奪一些開國功臣們的權利,讓他們對自己的政權沒有威脅,朱元璋的方法簡單粗暴,一口氣全殺了一了百了。而趙匡胤的做法就比較的溫和,與這些大臣們喝了一杯酒稍微點化了一下,然後大家就都懂了,於是解甲歸田,安享晚年。

    同樣是回收權利,為何兩位老祖的做法如此天壤之別?

    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兩人性格上的差異決定的,特別是朱元璋,他是一個社會最底層的出生,大概是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領導這些開國功臣,也不能確定這些人有沒有篡位的心思,所以就覺得直接消滅他們,什麼都不用擔心了。這種做法到最後的時候也有了報應,他的兒子造反的時候,皇太孫沒有將領可以用。說起來,歷史上還有個人也差不多是這麼幹的,那就是劉邦。

    比起劉邦和朱元璋,趙匡胤的出身就好多了,他本身是個將領,而他的江山並不是自己親手打的,是他的兄弟們黃袍加身得來的,所以他就很擔心,是否有一天他的手下也跟他一樣,做出與他同樣的事情。他越想越不安,於是就邀請了這些將領喝酒,擺了一桌宴席,喝酒的時候隱喻的說出來自己的想法,那些將領們自然也聽出了這些話的意思,然後自己就交出了手裡的兵權。

    可以看的出來趙匡胤,並不像朱元璋一樣心狠手辣,而且趙還很會用人,是一位明君,所以宋朝的江山可以保持很長時間。還有的人說,因為趙匡胤與他的開國大臣們本來就是上下級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的心裡還是有等級限制的,所以解除他們的兵權也是很容易的。

    朱元璋呢,本身就是平民,一起打仗的時候肯定也向其他人許諾了很多的東西,其他的人才能心甘情願的為他賣命。然後功成名就之後很多的諾言都不能實現,這些功臣的心裡多多少少都有些不滿意,甚至有的功臣覺得與皇上一起上過戰場,拼過命,所以變得自大隨意欺負鄉里,在這種情況下朱為了自己江山的穩定只能是除掉這些人了。

    朱元璋農民階級出身家人被餓死,出去乞討過,當過和尚有參加過起義軍,這些經歷都讓朱元璋成為一個殺伐果斷的人,怕別人奪權,於是把大臣殺掉。趙匡胤他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主要是因為他的天下不是自己打下來的,要想地位穩固,還要依靠老兄弟支援。所以既要奪兵權防止再次兵變,又要保證老兄弟的安全保證穩定。

  • 6 # 我有我的歷史觀

    在“保全手下”這個問題上,趙匡胤“和風細雨”,“杯酒釋兵權”;朱元璋卻採取殺戮。二者對待部下的方式截然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二人獲得帝位的途徑不同

    趙匡胤——

    柴宗訓(周恭帝)七歲即位。前線將士們認為他無法主政,便給趙匡胤黃袍加身。趙匡胤假裝醉中醒來,是“被逼”稱帝的。

    由於是被眾將士擁立的,趙匡胤不會特別擔心眾將“篡位”。就無需“不仁不義”,逼迫部下交出兵權。只是大家“聚聚餐”,開個“碰頭會”。“你們不交出兵權,我睡不安穩啊!”。於是,眾將“杯酒釋了兵權”,大家“有話好說”。

    朱元璋——

    半生戎馬生涯,透過南征北戰,終於當上了皇帝。大明的基業不是朱元璋一個人所能創立的。其他重臣也許離皇帝御座僅一步之遙。朱元璋就擔心有可能“功高震主”,或是“君臣二心”,只得逼迫手下交出兵權。這就不是輕描淡寫就能辦成的事了,所以,朱元璋大開殺戮。

    二人收回兵權的目的不同。

    趙匡胤——

    從唐末以來,數十年來帝王迭換了八姓十二君。君位如此不穩的癥結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打破這種“怪圈”的辦法只能是:

    削奪其權,收其精兵。

    這樣天下才會安定。所以趙匡胤解除眾將的兵權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朱元璋——

    朱元璋稱帝的當年就封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但朱標過於仁慈。

    朱標的老師宋濂獲罪當斬,朱標哭求父皇免其一死。但朱元璋還是把他殺了。朱標惶惶不其所措,想要自殺。幸虧隨從相勸,才免於一死

    朱標曾嗔怪父皇道:

    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

    朱元璋故意拿來一根荊條放在地上,讓朱標用手撿起來。朱標見荊條上佈滿刺,不敢撿。朱元璋說:

    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就把這些刺都給你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

    另有一次,朱元璋故意讓人抬過一具屍體,從朱標身邊經過,以刺激刺激太子。朱標不勝悲慼,連聲哀嘆不已。

    朱元璋認為兒子過於仁慈。這樣的皇帝只適合於太平盛世和諧社會。一旦有臣民作奸犯科,社會動亂,兒子將會膽小怕事,無以應對。

    所以朱元朝要絞盡腦汁,誅除異己。為的是給兒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為兒子日後的從政鋪平道路。

    三、由於後周與明朝的將士們的身份背景不同,決定了他們對交出兵權的態度。

    趙匡胤——

    後周的重臣大多世代為官,家底殷實,衣食無憂。趙匡胤又賞賜良田美宅。然後“善意”地“誘導”他們:

    你們不如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長遠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姬,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

    同時趙匡胤還許諾君臣聯姻,這樣君臣就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了,。

    話已說到這個份上,再明白不過了,也就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均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

    趙匡胤在解除了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

    後來,趙匡胤還真的兌現了與禁軍高階將領聯姻的諾言。守寡的妹妹嫁“高懷徳”;兩個女兒分別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三弟娶“張令鐸”的女兒。

    所以眾高階將領雖被解除了兵權,但對結果相當滿意,他們表示對趙匡胤感恩戴德。

    朱元璋——

    明朝的重臣們由於都是貧苦農民出身,當年出來“鬧革命”,推翻元朝政權,都是“赤膊上陣”。經過九死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壓迫,改變命運。

    現在讓他們交出兵權,解甲歸田,誰會心甘情願呢?所以朱元璋就採取大肆殺戮功臣的方式,強令他們交出兵權。

    由於以上原因,所以趙匡胤能“杯酒釋兵權”,成為“寬和”的典範。而朱元璋採取殺戮功臣的方式強令他們解除兵權,給自己偉大的人生留下了罵名。

    對於趙匡胤和朱元璋對待手下交出兵權的方式,我們不能簡單地定性為仁善與殘暴的性格使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於時代不同,當時的環境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豈能苟同?

  • 7 # 束竹醉

    這與一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趙匡胤保全手下是在提前做了很多的準備,而且他的天下是依靠柴家天下不得的,也就是大眾的天下,而且他的手下是主動希望送太祖趙匡胤稱帝的,所以趙匡胤對於他的那些手下,是比較有感情,畢竟沒有經過多大的戰場廝殺,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則不一樣,經歷來看,篇章從小便是,無依無靠,靠養牛為生,動不動被打被罵,而且為了吃飯當了和尚,迫不得已使得從軍從新的過程中,發現了人性的秘密,那就是厚黑學,他把厚黑鞋運用的非常到位,幾乎可以說是如此純情的地位,每個人為了他拼死拼活,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朱元璋對他那些人從根本上都是質疑的,並不是相信的,他的內心的初衷是為了讓那些人拼命,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肯定還會有所顧忌,一個人從一開始就錯了,那麼詐騙罪,一直做到底的,朱元璋便是這樣的人,厚黑學運用的爐火純青,就開始想辦法殺掉他們,第二一點就是為太子鋪平道路,太子生性比較懦弱,是一名文人,接受我們家的思想,對於那些過程來說,隨時有可能篡位,朱元璋要他們也是為了儲存獨家的天下,所以不能保留大多數自己的手下

  • 8 # 只讀帖不評論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

    兩個開國皇帝,宋太祖和明太祖對於開國功臣和昔日的兄弟體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宋太祖保全了他們,明太祖則大肆屠殺。

    這種現象總結起來,出了個人性格原因以外,更多的是不同階層對於權力的掌握屬性不一樣。

    簡單點來講,就是宋太祖和明太祖出身不一樣。

    宋太祖出身行伍,本身就是後周大將,與生俱來的雄厚家族實力和優越的成長條件,造成了他寬厚仁慈的性格。宋太祖為人總體算寬厚仁慈,謙卑和氣,也正是他這個性格贏得了後周大多數權貴的人心,才會支援他代周自立,陳橋兵變可以說是人心所向的一致爆發。

    明太祖則出身窮苦。從小以來就非常困難,吃不飽,穿不暖,當過乞丐和尚,但是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性格造成了逆襲,所以我們稱之為傳奇皇帝。但也正是因為朱元璋出身農民的身份,他深切體驗到打下江山的不易,所以造成了多疑,恐懼,慌亂的性格,他痛恨權貴階層,同情底層人民,因為對開國將領和以前的兄弟極為嚴苛,而且對整個官僚階層極為嚴苛,到最後發展成為屠殺,很多以前的功臣都不能倖免。

    這種性格其實可以理解,一個農民曆盡千劫萬難建立政權,他肯定會擔心自己的權力丟失,或者辛苦建立的基業毀於一旦,因此對身邊的人都不放心,這也是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的共同特點,比如,太平天國,本來勢如破竹,到了最後幾個王內訌,互相傾軋,互相猜忌,沒有信任和支援,導致了敗果。

    回到了問題,宋太祖和明太祖兩個不同的行為做法,主要是他們的階層屬性決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秦始皇再多活三年會成為亡國之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