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eslie96771411

    我個人覺得賈誼的過秦論總結的非常好,我就引用其中的幾句話回答這個問題。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2 # 大夢哆啦A夢

    秦國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

    1.秦從商鞅變法之後開始崛起,並且秦國綜合實力在六國中也處於前列。 2.秦採用的“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利用六國的不信任達到逐個擊破的目的。 3.秦的各代君主基本都有治國之才。 4.秦的地理位置好,物產豐富。 5.秦國的農業發達,足以供給軍隊達到出征六國的目的。 6.秦國全民皆兵,可以迅速調動舉國軍力。 7.秦王嬴政期間,內憂的問題已被解決。秦國可以一心攻伐六國。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從經濟方面看,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絡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區域性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區域性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的祖先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裔,曾“與禹平水土”,又“佐舜調馴鳥獸”,被舜賜姓贏氏。周在關中崛起後,秦人與周親善,曾為周王室養馬,周孝王因其有功,封於秦(今甘肅省清水縣一帶),族號秦嬴。周平王東遷,秦襄公率兵護送。周把岐(今關中省岐山縣)以西之地賜封秦襄公。秦襄公受封后,開始了與戎狄爭奪關中的曠日持久的戰爭,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終於鞏固了在關中的統治地位。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將國都從平陽(今關中岐山縣)遷往雍(今關中鳳翔縣),在此歷時近300年。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將都城向東遷往櫟陽(今關中臨潼區)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又遷都咸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即位後,在統一戰爭中,每滅一國,在咸陽北原上仿建其宮殿一處,號稱“六國宮殿”。統一後秦始皇又將全國富豪12萬戶遷到咸陽,從而使這裡人口激增到將近百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省宿縣東南)起義,9月,劉邦、項羽分別在沛縣(今屬江蘇省)和吳(今蘇州市)起義。公元前207年8月,趙高在咸陽殺秦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嬰,貶號為秦王。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軍取道武關(今關中省商南縣)、藍田(今關中省藍田縣),到達霸上(今西安市東南),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 3 # 無宇倫比cy

    關中可謂人傑地靈,歷來是龍興之地。

    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中秦國並不出色,在獻公戰死後特意囑咐孝公:不可復仇,秦國已經打仗多年,再打仗秦國就要亡國了!孝公忍辱負重,彼時的秦國是缺人少錢,只能割地了事!孝公不甘,求賢若渴,廣發求賢貼。此時的公孫鞅在魏國國相公孫痤府裡做門生,整日與先賢留下的各類典籍為伴,過了沒多久,白圭失勢接著重疾在身,命不久矣。魏惠王念著以往君臣情,來看望公孫老相,老相向惠王舉薦公孫鞅為相,奈何魏惠王不是伯樂不識千里馬啊。就連老相爺囑咐他:能用就用,不用就殺之,不然以後威脅魏國。奈何魏惠王不聽。

    後來,公孫鞅幾經周折來到秦國孝公跟前,與之高談闊論幾天幾夜而意猶未盡。總的來說,孝公是百分百支援鞅所言的變法,準備和公孫鞅大幹一場。也正是這時,鞅給孝公灌輸了天下觀,要做統一天下的明主,不做偏安一隅的國君!一世做不到那就二世,三世…去完成,也更加堅定了孝公變法的信念!後來,公孫鞅變法成功了,雖然中間經歷了諸多波折,但總歸是把秦國初步打造成了強國。公孫鞅也是名聲大噪,獲封商君,封地商於郡,這也是商鞅之名的由來。

    孝公崩逝後,迎來秦惠文王時期,商君因變法得罪了許多王室貴胄,最終遭到了清算!但惠文王堅持商鞅的法度來治理國家,後世歷代諸王皆恪守商鞅之法度並加以完善,後經歷數代終於完成了一統天下的目標!

    期間有不少仁人志士來輔助秦國,如商鞅之後的樗裡疾、公孫衍、甘茂、張儀、犀首、呂不韋、李斯等皆是名騷一時的輔臣,軍隊中也是人才輩出:公孫錯、白起、王翦、蒙恬等。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直到秦始皇才做到當時商鞅和孝公達成的出天下的高談闊論,可見建功立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之前數代君王的鋪墊!

  • 4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大秦帝國:代代有明君,明君都重才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一統我認為是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元明清時期。而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的大一統,都是以關中八百里秦川為基礎的。那麼我們今天就先來說說秦國是靠什麼力量完成,中華民族第1次偉大統一的呢?

    隨著歷史研究越來越深入,我們就會發現有秦國統一春秋戰國大分裂,大動盪的局面,已經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基本動向。那麼為什麼說大秦帝國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呢?其實無非就兩點,就是代代有明君,明君都重才。

    秦始皇嬴政之所以能夠在短短10年的時間之內,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分裂。絕對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奮六世之餘烈。”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就是秦國已經積累了足夠的量變,秦始皇抓住了量變的一個質點,最終促成了由量到質的飛躍。

    從秦孝公開始,秦國經歷了秦惠文王,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一直到秦始皇7位國君,除了幾個在位時間比較短的比如秦孝文王實際佔位時間只有三天。其他的都具有一定的雄才大略。因此秦國自從秦孝公開始,可以基本稱得上是代代有明君。

    有明君是統一天下的基礎,但是光有明君他也是一個人,他也無法與整個天下相抗衡。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幾乎每一個明君都重視人才。

    秦孝公時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司馬錯。秦武烈王時期的甘茂,秦昭襄王時期的魏冉,白起,范雎,秦孝文王以及秦莊襄王時期的蔡澤,呂不韋還有秦始皇時期的李斯,王賁王翦,蒙恬蒙毅,鄭國尉繚等等等等我們會發現秦國的強國之路和秦朝的統一之路,都是任用人才的前進之路。

    在21世紀知識日益爆炸的今天,人才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的。得人才者興,是早已經被證明過的真理。

  • 5 # 迷萌樂

    中國古代三次大一統的局面,分別是秦漢、隋唐、明清。這三次大一統,結束了國家分裂的局面,增加了中國的內在凝聚力。其中有兩次一統局面的締造,都是以“關中”為基礎的,那就是秦漢和隋唐。

    關中,西起寶雞,東至三門峽,南接秦嶺,北鄰黃土高原,東西長達三百公里,洛河三河行成的沖積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三河及其支流的縱橫分佈,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它還是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

    秦國當時就定都關中,透過商鞅變法日漸昌盛,實力都超過了其它國家。在七國爭雄的戰國年代,秦國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幾大因素。天時在於秦國在當時的封建化的過程中,秦孝公重用商鞅,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改革戶籍、土地、政治等各項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大地提高了秦國的實力。地利在於秦國佔有關中平原,它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優勢位置不像魏、趙國處於各國的中心,很容易被周圍的國家侵襲,再加上秦國西面、北面、南面都是天然的屏障,只要守住東部的函谷關,就能守住關中,等待時機,入侵中原。人和,就是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大增強,民富了,老百姓的凝聚力也加強了,都很擁護秦國。

    這些因素,就是秦國一統天下的秘訣。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事實恰恰相反。

    一、周。

    基礎位於甘肅慶陽馬蓮河流域。

    在此之前,西安關中地區不過是商朝的殖民地。

    二、秦。

    基礎位於甘肅天水地區。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三、漢朝。

    基礎位於江蘇沛縣。

    擊敗項羽基礎位於今漢中。

    漢中講四川話,不講陝西話。

    漢中是漢水發源地,屬於長江流域;西安關中屬於渭河黃河流域。

    劉邦封漢王,轄地就在巴蜀(漢州,包括漢中)。

    漢中古屬益州;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關中西南方向群山中有一關隘,地名“故道”,“<”形路線先向西南,再突然折轉東南方向,直通漢中。此關隘正是“(大)散關”,用以防禦來自巴蜀的兵力。

    諸位可能沒想到吧?

    散關防禦的不是別人,正是漢中。西安關中人可從來沒把漢中當成自己人。

    四、隋朝。

    基礎位於渭南。

    渭南古屬弘農郡,治所今河南靈寶。

    隋朝丞相重用胡人宇文化及,說明文化上認同自己為胡人,那麼就更應該是胡人政權。

    隋文帝楊堅,是北周將軍,屬於篡位朝代,得國不正,也不符合漢人傳統文化。

    因此隋朝才會在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時間中,人心盡失而亡國。

    五、唐朝。

    基礎位於山西太原。

    李淵滅隋如入無人之境,潼關毫無存在感。

    六、陝北。

    陝北與西安關中口音差別很大,陝北與西安關中完全不是一類人。

    1949年陝中戰役解放西安,遭到西安人的頑強抵抗,最後是解放軍用大炮轟開了西安的城牆大門,西安可不是和平解放的。

    綜上,不難發現,西安關中在歷史上總是被佔領被征服,所謂“基礎”無從談起。

    然而犬戎滅西周,劉邦滅秦,董卓滅漢,曹操滅董卓,五胡滅晉愍帝,隋楊堅滅後周,唐又滅隋,王莽,黃巢,李自成,好了近代又出了個楊虎城將軍!偉大!服!整個就是不安分,才起了個安字!

    倒是有一點是確定的。

    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陝西多叛亂。

    1、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2、民國十八年發生在陝西關中的大饑荒,又名“民國十八年年饉”。

    陝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稱為饑年,兩料未收稱為荒年,連續三料未收稱為年饉。

    實際上民國十八年年饉從民國十七年就開始了,據近代大量史志和報刊資料記載,民國17年(1928年)陝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麥歉收,秋未下種,冬麥亦無透雨下播。

    民國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嚴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涇、渭、漢、褒諸水斷流,多年老樹大半枯萎,春種愆期,夏季收成不過二成,秋季顆粒未登,饑荒大作,草根、樹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眾、殍滿道旁、屍腐通衢、流離逃亡,難以數計。 長安、武功、鳳翔、扶風、乾縣、岐山、眉縣、興平、咸陽、臨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陽、寶雞、隴縣、澄城、淳化、長武、褒城、禮泉等縣為重災區。全省940餘萬人口,餓死者達250萬人,逃亡者約40萬人,有20多萬婦女被賣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東等地。

  • 7 # 平凡人讀史記

    張良曾經分析過關中的地利,大致如下:

    1、天險可以固守,沃野足夠耕種

    關中有函谷關,是天險和天然門戶,五國多次合縱攻打秦國,都被拒之在函谷關。而且隴蜀的沃野千里,可以供關中之民耕種,尤其是商鞅變法之後,鼓勵農耕,秦國經濟迅速發展。

    2、三面防守,獨擋一面

    關中南邊有巴蜀的富庶,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滅巴蜀,盡取其地,秦國更加富庶。

    在後來的長平之戰中,巴蜀為秦軍源源不斷的提供糧草,保障了秦軍的供給。

    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秦惠文王滅義渠,設為郡,平定了秦國北方的邊境。

    關中可以在三面防守,單獨留出東大門,向東方牽制諸侯。

    3、渭水通運,順流東出

    關中之地,並非被封鎖的死地,有渭水相通,只要緊緊把握住渭水,就可以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沿著渭水順流而下。

    所以,關中之地可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都霸之地。

    秦統一六國,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佔據了關中之地利。

  • 8 # 聽白處

    《秦王掃六合》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國一統六國的八要素

    1、地理:“秦地被山帶黃河以為固”秦國孤立於其他各國之外,被黃河山脈包圍,只有極少數的關隘可以通行,不易被其他國家攻打且可以在攻擊他國之前蓄力在某個點上。

    2、農業:公元前246年,鄭國渠陸續開始修建,鄭國渠的修建很大意義上加快了秦的歷史程序,農業技術的發展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並促進了秦綜合國力的大幅提高。司馬遷在《史記》卷二十九寫道“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3、軍事技術:秦國的軍事工業中最具有實際價值的便是冶鐵技術,早期中國冶煉技術中,多采用鑄造法,而秦軍較大規模地採用了與之相比更為先進的鍛造法。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

    4、尚武精神:秦華人民以在戰爭中冷酷無情聞名,秦常年與接攘的遊牧民族發生軍事衝突,並取得了豐富的軍事經驗。

    5:打破傳統:大力採取激進的革新措施,沒有舊傳統道德的束縛(儒家)採用法家思想治國

    6、任用外來人才:由於秦國文化的單一,秦國大力任用外來人才,秦國唯一能自給的人才是軍事人才。

    7、穩定的政治:秦國幸運地被幾個能幹、長壽的王統治,保持了政治的穩定和連續

    8、帝國的官吏:高效的行政效率,法令由上而下基本上做到了貫徹執行,儒家的荀卿在公元前264年前訪秦,認為秦帝國的官吏,“不偏袒,不結黨”很好的履行了職責。

    正是因為秦國的歷代王任用外來賢才,秦國的人民崇尚武德,秦國的官吏高效廉潔,秦國的戰爭機器才能一掃六合,結束兩百多年的紛紛擾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三最後一百天如何快速提高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