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再出發
-
2 # 卓越經理人研習社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企業培訓!
張總的煩惱!
五年前我有一個客戶,國內科技公司的張總經理和我說,我下面有一部分經理和主管們不聽話,每次下達工作任務時就討價還價,總是完不成任務又丟回給我說,工作安排不下去,員工說沒時間做或者做不了,我的工作都開展不下去了。你幫我看看有什麼課程可以給他們上,找個老師來給他們上課,告訴他們要服從領導和公司的安排,必須要完成佈置的工作任務。(這是客戶張總的原話。)
這個培訓真的可以像張總說的那樣去做嗎?(當然……不可以)
要做好一個培訓,必須把握三個關鍵點:
一、培訓需求分析
以我10年的內訓專案經驗,發現企業做培訓,有時候就是老闆或者高層領導拍腦袋想出來,特別是在早期的民營企業,他們有時看到員工的一些表面行為不好,就覺得需要做個培訓要改善員工的行為,這種需求通常都不是真實的培訓需求。
“張總的煩惱”的案例
當我接到張總提出的培訓需求後,首先是開始需求調研的工作,來確定真正的培訓需求。
培訓需求調研,從三個層面收集需求資訊
收集好需求資訊後,進行需求分析確認差異—績效差距,即確認員工的理想狀況和現有狀況的差異。理想狀況:就是員工應具備什麼樣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水平才能滿足組織發展的要求。現有狀況:就是員工當前的技巧、知識和能力的水平。
“張總的煩惱”的案例
張總認為,他的經理和主管們不聽話,完成不了他佈置的工作任務。(表面行為)
需求調研的結果: 這一部分經理和主管是由業務精英提升上來的,在佈置工作任務時,員工說沒時間或做不了,他們就沒辦法又不知道怎麼說服員工做,自己又沒那麼多時間完成所有的工作,最後只好丟回給領導,說完不成,做不了這個工作。(這是:管理者角色轉換、部署工作指導、執行等方面的問題和聽不聽話沒有關係呢。)
最後,在需求分析結果後,確認了培訓的方向是《中層管理人才能力提升》的課程,有了課程方向就可以去匹配合適的培訓師啦!
二、如何匹配合適的培訓師?
1、挑選培訓師的三個維度
維度1:知識和經驗 培訓師是否具備該領域豐富的理論知識、過硬的教學經驗和實戰經驗(實際的工作經驗)
維度2:培訓技能 是否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教學內容的駕馭能力,對課堂氛圍的駕馭能力,促進學員理解的能力等
維度3:培訓師的人格魅力 培訓師的人格魅力是培訓師綜合素質的幾種表現。培訓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可能是學員的榜樣,培訓課堂上的領導者、人際關係的藝術家、學者,以及學員的朋友和知己。培訓師的道德、行為規範、個人修養、興趣、禮儀等,都將課堂上一覽無餘。培訓師的人格魅力是決定培訓師在事業上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2、培訓師的八種類型
根據上述三個維度高、中、低不同程度的表現,培訓師可以分成八種類型。
“張總的煩惱”的案例,要匹配什麼樣的培訓師合適呢?
首先,張總的公司是國內民營企業,參訓學員是從業務精英提拔上來當管理者,以前也沒參加過《中層管理人才能力提升》的課程。所以我為他們匹配的是一位曾經擔任過國內大型民營企業的總監、副Quattroporte後,又轉型當培訓師的專業型老師。(工作經歷、個人成長路徑、曾從事的企業背景都與學員的現狀相似)
3、哪些渠道可以瞭解培訓師呢?
三、有什麼措施提高內訓的效果?
“培訓時激動,培訓後衝動,回去後一動不動!“” 這句話對培訓從業者來說,太熟悉了,也是做培訓最怕的。
1、培訓評估四級標準
培訓效果評估理論知識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都做到了嗎?
大部分企業的培訓,目前只做到了一級評估,課後填張課後評估表就結束了。要做到培訓有效果,上課只是一個學習的開始,知識的匯入,要做到行為改變或者績效的提升,是需要長期過程。
還是用上述“張總的煩惱”案例,如何才能讓培訓有效果呢?
首先,我們要在需求調研時,瞭解張總對本次培訓的期望目標是什麼?
張總的期望是,希望學員透過學習,明確自己的管理者角色,掌握基本的管理者領導技能。
腦科學研究表明:要掌握一項新知識和新技能,複習和練習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幫助我們增加學習的深度,對新知識學習得更加深入。
所以我們為張總公司的學員設計了一系列課後活動,幫助學員提升學習效果:
一級評估(反應層面): 《課後調查問卷》的填寫
二級評估(學習層面): 《課程知識點測試》,《課程學習總結報告》、《課程內容複述》
三級評估(行為層面): 《管理工具運用》,《課程運用分享沙龍》
這些課後活動,在企業內部都是可以一直持續進行的。
以上為個人經驗,供您參考,有問題互相交流。
-
3 # 聊哥職場大爆料
我是【聊哥】,
16年經驗的資深HR,職業經理人。
在多年的HR經歷中,組織過多場培訓,這裡分享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和方法!
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人才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很多企業也愈加重視員工能力的提升。
說到能力的提升,培訓是一個重要手段。
然而,組織培訓的很多,效果顯著的卻是少數。
在公司組織的內部培訓中,你會常看到這樣的情景:
培訓講師站在臺上滔滔不絕,自嗨幾個小時全程無尿點;
參訓員工坐在臺下昏昏欲睡,上半場打盹,下半場玩手機。
究其原因:
1、內容沒有吸引力、沒有針對性,太枯燥;
2、過程沒有互動、沒有休息,時間太冗長;
3、現場沒有規則、沒有承諾。
那麼,HR和培訓講師們,應該怎樣組織一場高質量的培訓會呢?
其實,並不是因為培訓內容不好,內部講師都是在一線千錘百煉的,不可能不具實操性;
也並不是因為沒有互動,HR和培訓講師都知道,培訓過程中需要提問,需要互動;
更不是因為沒有規則,培訓前一定都會要求員工關閉手機,不要隨意走動。
只是因為,你缺乏技巧。
在這裡,就和大家分享:
高質量培訓的5個獨門秘技!【一】相互承諾:在培訓開始前,HR總會要求參訓員工關閉手機,或者把手機調至靜音。
這是希望員工做出承諾:我會好好聽課!
但是,這種單方面的被動承諾,往往是無效的。
HR和培訓師們,應該在一開始,就應該和大家一起,相互承諾。
培訓中,好好學習!
如有急事,可於
××點××分~××點××分、
××點××分~××點××分、
××點××分~××點××分聯絡。
這裡說的“××點××分~××點××分”,就是培訓師承諾大家的休息時間。
參加培訓的員工,都是來自一線的銷售、客服、專案執行、產品、技術等崗位人員,為了業績,他們總希望客戶的電話、資訊能夠第一時間接到,第一時間回覆。
長時間的培訓和會議,總是讓他們感到焦慮,以至於無法專注於學習。
透過多場培訓的實踐證明:
而講師承諾的休息時間,能夠讓他們進一步降低焦慮感,畢竟,不到一小時的時間,是可以保證他們不錯過重要資訊的。
【二】培訓的節奏感:培訓最怕的是“填鴨式”的“滿堂貫”。
在長期的培訓實踐中,我發現,不論是參訓的員工,還是授課的內部講師(並非專業講師),不論是傾聽還是演講,能夠保持專注和最佳狀態的時間只在20分鐘左右。
因此,我的培訓節奏安排,一般是這樣的:
每10分鐘,穿插一次提問;(可以由講師點名,也可以由員工主動回答。)
每25分鐘,穿插一次互動;(講師提出互動問題,學員交流1分鐘,然後提出觀點;或者學員提出問題,講師現場解答。)
每50分鐘,一次課間休息。(一般為10-15分鐘,參訓員工可以利用課間,回覆資訊或處理一些簡單的工作。)
實踐證明,這樣的時間節奏安排,能夠讓員工較好地保持專注力,10分鐘、25分鐘、50分鐘的間歇,也能夠讓培訓師得到適當的喘息,然後再以飽滿的狀態繼續講課。
或許你會說,時間不可能剛剛好。
其實很簡單,用計時器,設好鈴聲,鈴聲響起,該問答的問答,該互動的互動,該下課就下課。
這個時候,守時比內容的延續更重要。
如果你堅持繼續往下說,認真聽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少。
【三】互相“傷害”:有句話說得好: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這裡要說的,其實不是“傷害”,而是“對比”。
在培訓過程中,要設定PK的機制,讓員工產生相互的競爭關係。
可以根據人數,把參訓的員工分成若干個2人組合或3人小組(小組人數過多,就容易有人渾水摸魚“打醬油”);
員工參與問答、互動,小組可以獲得相應積分(積分可以用卡片或撲克牌代替,獲得卡片越多的積分越高);
員工課堂違規的(如:電話鈴響、打瞌睡等),其他小組獲得積分;
培訓結束後,根據各小組獲得卡片的數量,最多的(或者前幾名)可獲得獎勵,末位的需要接受“懲罰”;又或者,最後一名需要按第一名的要求,接受懲罰。
PK的方式除了排名,也可以小組之間捉對PK。
透過分組PK的機制,能夠讓有榮譽感的員工更踴躍地參與互動;
即便無慾無求,也要力爭不墊底;
小組成員就會相互監督和鼓勵;
一句“來呀!互相傷害呀!”
就此拉開PK的序幕。
培訓氛圍自然就更活躍,昏昏欲睡的情況就不會再發生。
【四】相互呼應:經常參加培訓的職場人,大概都經歷過這樣相互呼應的場景:
培訓師:大家好!——學員:好!
培訓師:大家覺得對不對?——學員:對!(或“不對!”)
……
這是一種常規的呼應,當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起精神。
但是,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
比如:
這一部分,大家明白嗎?明白的請回答“你真帥”!
剛才說的,大家有什麼問題?需要提問的請舉手喊“報告”!
這句話,請大家一起大聲讀出來!
……
很顯然,這樣的互動,可以更好地活躍氣氛,並且讓員工有更多的參與感,培訓講師也可以從中提振自己的情緒。
培訓現場,要想方設法,做到笑聲頻發、迴應不斷、掌聲不斷。
【五】有聲有色:前面4點,說的都是培訓中的各種形式。
最後一項秘技,我們回到培訓內容本身。
因為一場培訓,核心是內容。
內容需要邏輯清晰、結構完整;
演示檔案需要重點突出、一目瞭然;
最重要的,還需要多元化的呈現方式。
比如:
構圖、色彩唯美的圖片;
經典的影視片段;
上課前,授課中,培訓後的音樂;
……
當然,這些都需要遵循一個原則——與培訓內容密切相關。
一場“有聲有色”的培訓,一定不會讓員工感覺太枯燥。
公司安排培訓,切不可一廂情願,也不能覺得理所當然。
培訓的組織、課程的設計、時間的安排、機制的設定……
一切都要從員工的需求和體驗角度出發。
一場培訓,不應該是公司、HR、講師的自嗨,
而應該是員工吸收知識和經驗、展現自我、感受文化的一場“盛宴”!
在職場上,你都經歷過哪些培訓?它們都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細節?
一起和大家分享!
我是【聊哥】,
資深人力資源經理,
職業經理人。
關注【聊哥聊職場】
更多職場乾貨等你來拿!
【我保證】
每一篇文章,每一份問答,
都是心誠之作。
回覆列表
答案:以我十年以上的內訓經驗,如果培訓沒有效果,那百分之七十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真需求”!百分之三十可能是培訓師水平有問題!下面我具體闡述:
1、你按照流程找到的“需求”那都不是真需求:
企業內訓一定是為了滿足某個需求的,這誰都會說,如果你去問培訓物件,又是問卷又是談話的做需求調研,他會呱啦呱啦的說很多要求,又是我們這兒需要提高,我們那兒需要改進,我們這兒好像需要培訓,我們那兒需要學習再提高一下,培訓部呀,你們要給我們上一堂《領導力》的顆呀,加強領導力!培訓部呀,你們要給我們上個《如何開拓渠道》的課程呀,最近銷售都不會開拓渠道。等等
但是這這樣調研來的都不是真需求!不是真需求!不是真需求!
如果按照這個去組織培訓,不說百分之百,那至少百分之九十效果很差!
2、找到“真需求”是培訓師的關鍵技能
所以企業內訓想要有效果,培訓師必須能夠從調研得來的紛繁蕪雜的“現象型的”假需求中,找到真正的培訓需求,這個技巧需要專業的訓練,這也是培訓師四大核心技巧中的關鍵技巧!
很多人都認為能說能演講有激情會做PPT就能做培訓師了,那是大錯特錯,這樣的人只能做講師,只能做講師,講師,而不是培訓師!培訓師就跟醫生一樣,你怎麼服務好怎麼態度和藹都不重要,核心技能是來個病人,你能找準他的病究竟是什麼病,只要病確定了,你自己治不了還可以找外面的專家治。怕就怕一開始把病就搞錯了,再怎麼輸液吃藥也不會有用!
3、舉個企業內訓的例子,看看啥叫真需求?
找到真需求是第一重要的!比如我們公司銷售部告訴我他們的一線銷售執行力太差,然後給我描述了很多現象,怎麼佈置的鋪貨任務也不執行,怎麼郵件回覆太慢,怎麼說的事拖拉拖拉,等等等,然後我去搞了360度調研,銷售經理、銷售支援部門的經理、渠道經理,所有人都說:我們一線銷售需要培訓“執行力”!一線銷售的執行力實在太差了!
需求明確嗎?看起來很明確,而我本來就有執行力的課程,直接改改案例完全就可以培訓了,不是嗎?我告訴你,你如果直接就這樣上《執行力》這個課,百分百就會沒啥效果!
為啥?因為你沒找到真正的需求!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經過我長達一週的研究和反覆驗證(這中間需要利用一些專業技巧,就不一一列舉),發現,一線銷售確實是有執行力差的現象,但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跟我提“一線銷售執行力差”的銷售經理們的管理方法有問題,跟人家一線銷售沒有屁毛的關係。
最終我是設計了一門針對銷售經理的《我的管理》,然後培訓銷售經理,結果反響爆棚,很多經理都說回去一用,效果太好了!一線銷售執行力嘩嘩的提升!前後就跟兩撥人似的。
限於篇幅,怎麼尋找真需求我沒法一一講述,但是有一點可以試一試,那就是每場培訓前,刻意的增加需求調研的時間和強度,不要透過一兩場調研和談話,或者其他部門提個什麼要求就急吼吼的開始培訓,這樣效果必然會很差。
醫院開個病,治病拿藥只要一分鐘(相當於培訓上課),可是找到你是什麼病又是驗血又是B超的要折騰半天(這就是找需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