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畫畫

    如果說美學的內涵中心是和諧,那麼由此派生的對稱律則是形式美法則的核心。藝術設計中平面構成的諸多法則如重複與發射,條理與反覆,對比與調和,節奏與韻律等等,都離不開一個核心問題,即“對稱律”。對稱狹義上是指同形、同量、同結構的均衡形態,廣義上則應理解為均衡的變化統一,和由此產生的連續、統覺等視覺形態和規律。 一、和諧與對稱  對稱的形態,一般是會形成和諧的,但和諧的感覺未必都是由和諧引起的。為了對藝術設計形式美法則的核心——對稱,做進一步的論述,有必要先對和諧這個美學內涵中心做討論1、和諧  和諧即協調,是事物在矛盾對立的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實現的統一。人的和諧感覺是與自然的和諧規律相統一的,它是一個合理的自然的運作規律。藝術設計者正是提取了自然和諧形成的要素,運用點、線、面組織成各種形式法則來實現設計意圖的,因此和諧之美不僅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而且是可以運用它去創造我們心目中的美。公元前6世紀,由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所創立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用數學研究樂律,指出了弦長與音色的比例美。他們注意到了很多自然物如植物,動物乃至人體上均有著一種協調的規律,並總結出形成這種和諧狀態的比例,即“黃金律”,其比值為1:1.618,也稱“黃金分割”。在歐洲最典型的有希臘雅典的巴特農神廟和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其建築整體與區域性都符合此比律。這個比律雖然不是華人總結出來的,但我們的祖先不論是在建築方面或者其它的設計方面,均不自覺的體現出“黃金律”這個形式法則。應當講,自古希臘一直到今天,這個比例充分顯示了它在造型藝術中的價值。  這究竟為什麼呢?據研究,人們看到以這種比例構成的物體時,心理的節律是和諧的,心情是愉快的。因為他找到了兩個事物之間恰到好處的距離。這種比例作為人們的一種審美尺度,便很自然的與心理感覺聯絡在一起了。與物如此,對人也是這樣,所謂“中庸之道”即是“恰到好處”,而非簡單的不偏不倚。《論語?雍也》有云:“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即說此意。  人們的審美心理與自然規律相協調,所以從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這個角度來審視,幾何形便是對這種規律的總結和對客觀事物的抽象化歸納,這其中蘊含的各種美法則都離不開一箇中心法則——和諧,以上談的是和諧律的本源。下面談一下由和諧律派生出來的對稱律等形式美法則。2、對稱  那麼究竟什麼是“對稱”呢?為什麼它是形式美規律的核心?這須從起源上進行探討。  對稱的概念是很寬泛的,最初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如人們陳列物品時,總習慣於左右勻衡的擺設,這是人的行為規律。再如,人的面部器官左右兩邊分佈相同,這是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規律,隨著這一概念在各學科中的應用,這個定義逐漸嚴謹起來,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如在數學上,它的意義是對稱變換,在物理學、地質學中研究晶體的對稱性質,則有了對稱中心、對稱軸、對稱型等概念。而在藝術設計中,對稱這個概念則是從形式美法則中歸納出來的。從視覺上講,它是均齊之美;從心理感覺上講,它是協調之美,其它形式美法則均是與之相聯絡的。從本源上講,對稱規律是與人類生產、生活相適應的。從人類孩提時期製作工具、物品的時候起,就逐漸感覺到對稱的形成要適合生活和生產勞動的要求,使人感覺到方便和舒適,久之便自然的對此產生一種美的感覺。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說:“把一種用具磨成光滑平整,原來的意思往往是為實用的便利比審美的價值來得多,一件不對稱的武器,用起來總不及一件對稱的來得準確,一個琢磨光滑的箭頭或槍頭也一定比一個未磨光滑的來得容易深入。”格羅塞從人的審美與勞動說起,可謂精闢。人為什麼偏愛對稱呢?這是長期生活經驗所致。原始人類在彩陶的紋樣上,在器皿的造型上所表現出來的對稱意識,證明了這種規律已潛入到人類的大腦之中,而又不自覺的將之運用在對生活態度的表達之中。它的起源首先是為使用的方便、合理而產生的,只是到了後來,特別是幾何形意識的出現,才形成了藝術創造的審美基礎。    對稱的規律是構成幾何形圖案的基本因素,其它形式美規律則是它的複合、交叉、變異。從起源上講它是最古老的,從構成法則上講,它又是最基本的,因此說它是形式美法則的核心。正如普列漢諾夫在他的《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中指出的一樣,人所固有的對稱的感覺,正是由這些樣式養成的,這從下面的情況可以看出來,野蠻人在自己的裝飾藝術中重視橫的對稱,多於直的對稱。器具和用具僅僅由於它們的性質和用途,也往往要求對稱的形式。依據格羅塞的說法,如果裝飾自己盾牌的澳洲野蠻人認識對稱的意義,就像具有高度文明的建造巴特農神廟的人一樣,那麼很明顯,對稱的感覺在藝術史上根本什麼也沒有說明,而是給予人以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練習和實際運用則由他的文化的發展程序所決定,為了進一步說明對稱法則的廣泛意義,下面說一下對稱律的幾種形式:  1、完全對稱,即“均齊對稱”,是完全同形、同量、同結構的形式,如建築物的外廊立柱,中國傳統客廳中堂的佈置,自然物中的雪花結晶以及衣、食、住、行中的若干對稱均衡的因素等。完全對稱,能使視覺效果穩定,產生莊重、沉靜等審美體驗,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構成要素,處理不當,易產生死板、單調、無生機之感。  2、近似對稱,即不完全同形、同量、區域性結構稍有變化的對稱圖形,如傳統的對聯、門神、門前石獅等。門聯的內容左右不同,門神的形象文武相別,石獅又分雌雄等,這種區域性有差異的對稱,均衡統一中的小小變化,更能從穩定的勻齊中感受到豐富的變化。   3、反轉對稱,雖同形、同量,但方向相反,典型的如太極圖,這是對稱均衡的形態兩相逆轉,均衡互移產生的圖形,這種對稱對比強烈,有靜中含動之勢,富有張力。  隨著對稱圖形這個核心的不斷變化運用,在不勻稱中求平衡的構成中便產生了律動,在多樣統一之中這種律動演化組合成反覆律,因而產生了節奏和韻律,因此,連續之美便產生了。   連續之美體現出的是節奏與韻律的和諧組合,在音樂裡節奏是指節拍的長短或強弱交替出現而又合乎一定的規律稱之為節奏。節奏是旋律的骨幹,是樂曲結構的基本因素。旋律則是在節奏基礎上的擴充套件,反覆、重複,以音的高低不同形成的旋律線,體現出一個調式特徵,表達著音樂的意義。而在圖形設計中,對節奏和旋律的表現,則是以構圖條理中的反覆、黑白、大小、虛實、強弱、主次等關係來體現出的,是統一中的變化,變化中的延續,延續中的重複與迴歸,迴歸中的再次統一和變異。這種變化,其根本因素還是內源於對稱律,古今中外人類的藝術創造中無不體現著這種變化來的連續之美,它構成了我們的設計世界。如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商周青銅器,漢畫像石,古代建築、傢俱、石窟裝飾等,無不體現著這種形成規律。  由對稱而連續,最後會生成一種感覺——統覺。具體地說,當一個圖形以一個不斷連續的方式向上下或左右重複延伸,我們看到這個圖形時,無論視點移到哪個位置,呈現在我們視覺中的都會是一種連貫的整體感覺,協調統一。如圖案形式中的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均是產生這種規律的土壤,這種紋樣與輪廓融為一體的視覺感受就是統覺。對這種法則的運用,在中國古代裝飾藝術中俯首皆是,如仰韶文化半坡型之“菱形紋”陶盒,據考,這裡菱形紋是由魚紋演化而來的,在這陶盒的裝飾圖案中已不見魚的蹤影,所見到的是由扁方格之內黑白對比的三角形,配置成一個單元,交替延續而生成的統覺——菱形紋的連綿不斷。這種視覺和諧規律,包含的諸多形式美法則是豐富的,具有說服力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王重陽不把最厲害的先天功傳給周伯通,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