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何法師456
打不過。淮軍系的丁汝昌與留洋派的其他艦長根本就不對付,指揮體系有問題。打到中途,有一艘軍艦擅自脫離陣型去撞敵艦被擊沉,兩艘軍艦擅自逃跑也被追擊。如果陣型不亂一直和日艦對轟,打到最後也是兩敗俱傷,不會是日本一邊倒的勝利。
-
3 # 聊即嗨
不可能!黃海海戰從表面看是海戰,實際是兩個國家之戰,既日本明至維新後國家由封建社會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同落後腐敗的封建王朝的戰爭!先進的生產力戰勝落後的生產力!
-
4 # 散人書劍
沒有勝利的可能。
第一,雙方軍人的戰鬥意志完全不同。日軍是主動要尋找北洋艦隊進行決戰的。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偷襲珍珠港,都是有準備之戰。
清軍的北洋艦隊是護送陸軍在北韓登陸返航時遭遇日軍。清軍估計心裡都默唸可別遇上日軍艦隊。我們都幹完活了,回去一交差就下班了。因此兩軍一個積極尋戰,一個避之不及。因此北洋艦隊在氣勢,心理上已輸一陣。
第二,兩軍的武器裝備和士兵素質有較大差距。日軍軍艦平均航速16.5節,清軍平均航速15.6節。日軍主力旗艦浪速號航速22節,是最先進的鐵甲艦。此艦乃清政府所訂,當時交了訂金。後來沒錢買不了。英華人轉手賣給了日本。日本是靠全華人民乃至天皇大臣共同捐款購買。
日軍有世界最先進的速射炮68門。清軍約6門。清軍唯一優勢有克虜伯大炮,但射速慢。日軍炮擊命中率大約5%,清軍命中率僅1.6%。所以兩軍軍士的素質日軍更勝一籌。再加上日軍都不怕死,清軍至少有一半人害怕戰鬥,臨陣脫逃的也不少。
第三,兩軍的戰略指揮也存
在巨大差距。日軍採取擒賊先擒王的策略。日軍一炮就命中清軍旗艦致遠號了,打壞了指揮塔。丁汝昌還從上面摔下來受傷,各艦失去指揮,群龍無首。清軍此次出航不知怎麼想的,多帶穿甲彈,少帶開花彈。穿甲彈威力小於開花彈,且多打在水線以上。
要說北洋艦隊多數艦隻當時是夠玩命的,怎奈兩隻艦隊背後的兩個政府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想的是稱霸亞洲乃至世界。清政府想的是奴役人民,維護統治。一個明治維新,蒸蒸日上,另一個百日維新,搖搖欲墜。別說英國教練在了,誰來也幫不了他。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免遭欺侮。
-
5 # 歐洲軍武通訊
謝邀,黃海海戰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英國教官是否還在旗艦上無關。
甲午戰爭打響的第一炮是在豐島海戰,由此揭開了中日雙方甲午戰爭的序幕。1894年9月,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的大東溝海域相遇,一場對甲午戰爭程序產生深刻影響的大海戰爆發了。而北洋海軍也因為這一仗喪失了清朝的制海權,最終的結果就是輸掉了整場戰爭。
由上圖可以看出,雙方艦隊的軍事實力相差不大。北洋艦隊的優勢是鐵甲艦和重炮比較多,而其中的定遠艦、鎮遠艦兩艘清朝的主力艦無論裝甲、噸位、火炮口徑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可以說是亞洲一流的戰艦。然而日本戰艦的優勢是:艦速非常快、機動非常性強。如果只看軍力,那麼中國艦隊還略勝日本艦隊一籌,但海戰的結果卻是相反。
清朝的北洋並不比日本艦隊的差,但為什麼清朝會慘敗呢?一、指揮不利。開戰前清朝的迎戰隊形是雙列縱隊,但開戰之後卻成了散漫的雁形橫列隊。出現這種錯誤有兩種說法:(1)旗兵掛錯了訊號旗;(2)部分老舊的軍艦未能及時到達預定位置。
開戰之後,旗艦定遠艦因年久失修,艦體被本艦火炮的後坐力震壞,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從艦橋上跌落摔傷,無法繼續指揮戰鬥,但是他事先並沒有指定代理指揮者,這樣一來中國艦隊一開始就失去指揮。隨後訊號旗也被日本海軍擊毀,旗艦與艦隊的聯絡中斷,各艦被迫各自為戰,陷於一片混亂中。
二、武器裝備差距懸殊。後來北洋艦隊的將領們對這次海戰失敗的原因做了詳細的分析,他們發現導致這次海戰失敗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武器裝備的問題:北洋海軍在海戰中所使用的彈藥質量非常差。他們發現:中國所使用的炮彈,大小不一根本不適合炮膛,而且炮彈鐵質很差。這說明海軍的軍費被貪官貪汙,而且從1888年之後,清朝再未添一艦一炮。黃海海戰只打了5個小時,但竟然不可思議地發生了炮彈不夠用的情況,定遠艦和鎮遠艦的主炮的炮彈被全部用光。用這樣老舊的武器,想打贏一場近代化的海戰,簡直是痴人說夢。
在海戰開始之後,沒過多久,致遠、經遠二艦被日本海軍擊沉,濟遠、廣甲、揚威三艘戰艦倉皇逃竄,更可恥的是濟遠還掛起白旗。北洋艦隊的一艘魚雷快艇在距離敵艦西京丸號40米處發射魚雷,竟然未能命中敵艦,致使敵艦躲過一劫,而且當時日本海軍指揮官樺山資杞正在此船上指揮作戰,失去一次絕佳的殲敵機會。但是,這樣的作戰水準竟然是出自英國教官之手。由此可以看出北洋艦隊在英國教官離開之後愚笨到了何種程度。
北洋艦隊有5艘戰艦被擊沉,受到了嚴重的重創;然而日本艦隊卻沒有一艘被擊沉。從此以後北洋艦隊再也不敢出海迎戰日本艦隊,北洋水師被圈死在劉公島基地,完全失去應它有的戰略作用。
甲午戰爭中清朝敗局已定。從此制海權被日本牢牢地控制在了手中。然而更可恥的是清朝的陸軍竟然早已陷入了疲於奔命的境地,完全喪失了還手之力。
-
6 # 不沉的經遠
黃海海戰如果英國教官還在,除非他們按照英國設想的那樣,實際控制了北洋水師,否則對於戰爭結果不會有什麼改變。
在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之所以失利,主要原因是因為清政府腐敗不堪,興辦海軍缺乏規劃,沒有足夠的投入,稍有成績就止步不前,導致在北洋水師成軍以後,長期沒有購買新的軍艦,實力被日本反超。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參戰的12艘主力戰艦總噸位是34496噸,而日本是40849噸,日方佔優。
而且日本的軍艦構成較為合理,以黃海海戰中雙方參戰兵力為例,北洋水師雖然有定遠、鎮遠兩艘大型鐵甲艦,但是其他的軍艦包括後來參戰的平遠、廣丙在內,都是3000噸以下的軍艦,其中還有4艘1000噸級的小型軍艦。而日本聯合艦隊有4艘4000噸以上戰艦,4艘3000噸以上戰艦,3艘2000噸級戰艦,1艘600噸級的小型炮艦。日方的軍艦噸位更為平均。
而更重要的是北洋水師的火炮大多是老式的架退炮,只有廣丙更換了3門120毫米中口徑速射炮,而日本則裝備了大量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在海戰中,日方的火力佔據了絕對優勢。加上北洋水師的炮彈質量存在問題,命中敵艦以後殺傷力有限,無法對敵造成致命打擊,所以在海戰期間雖然命中率不錯,但是一艘敵艦都未能擊沉。
而日本則依靠其兇猛的火力能在短時間內摧毀北洋水師除了定遠、鎮遠之外的任何一艘戰艦。這種情況下,即使有英國教官繼續在北洋水師中任職,北洋水師的訓練水平得到強化,以北洋水師糟糕的火力來說,也很難取得什麼戰果,對海戰結局不會有任何改變。
不過英國教官離開北洋水師,是因為指揮權之爭,這個事情其後面代表的本質可不簡單。1890年3月6日,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與高階顧問英華人琅威理在提督丁汝昌離開定遠以後,為艦上掛總兵旗還是提督旗而發生了爭執。劉步蟾認為丁汝昌離開以後,自己是最高指揮官,自然掛總兵旗。而琅威理則認為李鴻章在電報中曾經稱呼自己為提督,因此自己才是最高長官。
在李鴻章罕見的以強硬姿態拒絕承認琅威理具有艦隊指揮權以後,琅威理以辭職威脅,而李鴻章則加以允許。此事的背後,實際牽涉到英國試圖透過琅威理控制北洋水師的打算。因此琅威理去職以後,原本有意扶持清政府以在遠東牽制沙俄的英國逐步改變了態度,選擇了支援日本。
而正是因為英國的支援和允許,日本才敢於發動甲午戰爭。因此如果李鴻章承認琅威理在北洋水師中的指揮權的話,那麼極有可能英國還會繼續支援清政府,從而避免甲午戰爭的爆發。不過這是以犧牲北洋水師主權為代價換取的,究竟後果是好是壞,也很難說。
因此英國教官繼續留任一事,並不能單純的從對北洋水師戰鬥力的影響來看,還牽涉到英國的外交政策,因此很可能會有很大影響。
-
7 # 歷史哨聲
如果英國教官沒有撤走回國,黃海海戰是否獲勝,難以得出結論
原因很簡單,黃海海戰的失敗原因並非只有人員素質和指揮能力問題。
黃海海戰的失敗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政治層面。光緒帝在李鴻章警告北洋水師只有8艘能夠投入戰鬥的情況下,下令北洋水師急於和日本聯合艦隊決戰,而非修復戰艦、提升裝備,至少聽從丁汝昌要求速購彈藥和安裝速射炮完成後,北洋水師才能在過去幾年沒有絲毫裝備提升、彈藥購買的情況下恢復戰力。
光緒帝等急於求戰、決戰,讓本就虛弱的北洋水師倉促應戰,北洋水師在大局上已經失敗。
原本北韓問題,可以用外交解決。不需要用武力解決。很多人都忘記甲午戰爭本來是解決北韓問題,結果卻讓大清單獨吞下苦果。就問大家一句,如此的為北韓付出代價,值得嗎?
大清沒有宣戰,而採取李鴻章的外交解決,最壞的結果就是:北韓獨立。大清最多不過是失去一個藩屬國而已。而且在李鴻章的外交解決下,引入英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進入北韓,日本也無力獨吞北韓,北韓更多是成為多國爭奪的新戰場。
而大清可以讓戰火在國門外燃燒而沒有燒進來。
二、水師裝備層面。在黃海海戰時,北洋水師艦隊存在的準備問題是:
戰鬥力在戰艦沒有得到升級、維護下喪失。
北洋水師的噸位雖然大,但船速滿、射速慢;日本聯合艦隊噸位雖然小,但船速快、射速快。
若北洋水師在1895年3月後,速購的彈藥已經運到、速射炮已經安裝的情況下,黃海海戰將會是不同情景,北洋水師才有可能在技術裝備上擊敗日本聯合戰隊。
北洋水師在裝備層面上還有一個問題:彈藥問題。雖然戰後派遣去調查彈藥的官員給出了北洋水師不存在彈藥不足的調查結論,但問題依然存在:
1、這些彈藥是黃海之戰前就已經存在,還是黃海之戰之後運到,調查報告沒有給出結論;
2、這些彈藥能否在北洋水師戰艦上使用?如果不能使用,這些彈藥就毫無意義。
三、人員素質。傳統的觀點認為北洋水師人員素質低下是黃海海戰失敗的原因。不可否認,在英國軍官訓練期間的北洋水師人員戰鬥素質更高。但不代表北洋水師在英國教員撤走後就紀律散漫。
李鴻章、丁汝昌和北洋水師各留學的艦長都有接受現代海軍的思想。在軍事紀律上也許會有些鬆散,但不會紀律散漫。
至於電影《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上岸放鬆、在船上抽鴉片等,應該是看做為北洋水師放假時的表現,而非平時作戰訓練的表現。
就如同美國海軍上岸時就非常的狂歡、喝得醉醺醺,但沒有人說美國海軍紀律散漫。
我們看到的是北洋水師放假時釋放壓力的表現,卻沒有看到他們平時訓練的表現。這也是常年在海上的海軍和陸軍的不同。
結論:甲午戰爭,本來不需要發生,單純的外交即可解決。北韓獨立或者滅亡,只是一種境外的威脅,沒有到必須出手的地步。
況且還有李鴻章提出的外交解決方案:
1、引入英美俄勢力到北韓,也是遏制日本擴大、護衛國門的最好方案。這也是張作霖經營東北意圖引入美英抗衡日俄的做法。
2、可以為北洋水師恢復戰力獲得時間。即便要打,也要在北洋水師整裝待發的情況去宣戰。明知北洋水師戰力不幸,卻強行宣戰,就是一種愚蠢。
3、外交解決最多是禍亂北韓,總比禍亂大清強多了。
甲午戰爭大清想要獲勝必須具備的條件:
1、北洋水師裝備升級完畢、彈藥儲備完成,到達滿血恢復戰力;
2、大清必須做好長期作戰,拒絕短期擊敗日本的想法;
3、給戰場將領自主作戰權,而不是由不懂軍事的光緒帝、翁同龢等朝廷中央瞎指揮;是戰是撤,應由前方將領自主決定。在長期作戰策略,保持實力比一城一池的爭奪更重要。
-
8 # 青鑑
我的答案是無論英國教官在不在旗艦上,黃海海戰的結果都不會改變,依然是以北洋海軍的失利收場。這是由雙方的實力大小決定的。
看下錶: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日雙方的差距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艦隊噸位和火炮上數量的差距。通常人們以為,北洋艦隊在遠東能坐第一把交椅,是大哥大。其實到了甲午海戰爆發前夕,日本海軍已經在噸位和裝備效能上遠遠超越了北洋艦隊。自成軍到1894年,北洋艦隊沒有從外國新增一件新裝備,如新的艦船或者新出現的速射炮。日本投入到海戰的軍艦有12艘,新式軍艦有6艘之多,總噸數38399噸,參戰的10艘北洋艦船總噸數31366噸,比對手少了7000多噸。
在火炮數量對比中,北洋艦隊除了在重炮和機關炮方面佔有優勢外,在速射炮和輕炮方面處於絕對的劣勢。無論是艦隻噸位還是火炮數量,日本艦隊的實力遠遠強於北洋艦隊。
02.在艦齡和機動性上及火力輸出上存在著代差。北洋艦隊在艦齡、機動性、火力輸出等方面無法和日本聯合艦隊匹敵。
參戰的12艘日艦中,“吉野”“高千穗”“嚴島”等6艘軍艦是19世紀90年代下水的新軍艦,特別是“吉野”號,1894年下水,是當時英國出產的最先進宆甲巡洋艦。北洋艦隊進口軍艦的艦齡老化嚴重,最強的“定遠”、“鎮遠”二艦的艦齡都超過了10年。當時世界海軍技術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一天一個變化。清朝停步不前,日本則飛速前進,一個在退步,一個在進步,結果就是北洋艦隊難以匹敵日本的聯合艦隊。
北洋艦隊因為艦齡較大,存在嚴重的航速緩慢問題。航速最快的“致遠”和“靖遠”艦,設計時速為18節。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吉野”最高航速23節,其他各艦的航速在18-19節之間。日本海軍擁有機動優勢,海戰中第一遊擊隊就是憑藉速度優勢,先擊毀北洋艦隊的“超勇”艦,然後回援“西京丸”號,擊沉“致遠”艦、“經遠”艦。
據統計,海戰中,“吉野”號共發射大口徑炮彈552發,“定遠”艦和“鎮遠”艦的主副炮發射的炮彈加起來都沒有人家多。日方其他新銳軍艦的火炮輸出與“吉野”相彷彿。而北洋艦隊的其他軍艦的發炮數量和威力連自家的“定遠”“鎮遠”兩艦都不如。由此可見,北洋艦隊的火炮輸出遠遠落後對手。
在海戰中,北洋艦隊命中敵人的炮彈多為實心彈,殺敵效果差,數量不多的榴彈,又是黑火藥,爆炸效果有限。而日軍榴彈數量不僅多而且用了威力大的黃火藥(下瀨火藥)。
03.小結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受攻擊力偏弱、機動力較差等多重因素的制約,武器效能上的差距導致戰術受到了嚴重影響,在海戰中一直被對手強大的火力壓制,在戰場上處處受制,難以擴大戰果,最終導致海戰失敗。這些外在的實力差距不是幾個人能改變的,所以無論英國教官還在旗艦上,結局都無法改變。
回覆列表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英國教官,可以把挪走的海軍軍費再挪回來嗎?
英國教官,可以使得北洋水師炮彈充足嗎?
英國教官,可以使得北洋水師的艦船維護,艦炮換新嗎?
沒錢,沒添一船一炮,船的狀態不理想,彈藥又嚴重不足,這些是英國教官可以解決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北洋水師當時的情況已經和全盛時代差距甚大,換誰來也扭轉不了乾坤,最多打沉一兩條敵艦,但改變不了整體失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