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習筆記攻略牆
-
2 # 宋老師親子課堂
家長是孩子的守護神,也是孩子的老師,更可以是孩子的知心朋友。在孩子的一生當中,家長可以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情景下,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可是,有時候家長的一些行為確實讓孩子覺得反感,從而導致了親子間的關係越來越生疏了。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當然,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更是不同的,對孩子的教育上,方法是很重要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教育方法用得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肯定對家長是尊敬愛戴的,而且服從家長的安排。可是,教育方法錯誤了,孩子不可能不厭其煩地一直聽家長說的,他們也是有思想有主見的人,因此會慢慢地覺得反感,甚至做出叛逆行為、反抗行為。
我今天來跟大家聊聊父母的這以下行為最讓孩子反感,你中了嗎?
1、囉裡囉嗦的父母。
其實,嘮叨是家長的一個普遍的特徵,這完全出於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愛之深責之切,所以,家長才會經常對著孩子苦口婆心地從白天唸到黑夜,讓孩子覺得沒完沒了的心煩。可能是由於孩子做事情確實讓大人著急,也有可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過高了,所以才會整天囉嗦孩子,其實,這種做法讓孩子反感了,很難讓孩子服從的,想要管制住孩子,方法還是很重要的。
2、家長像定時炸彈一樣,脾氣不好,不分青紅皂白的就老是罵孩子。家長的情緒變成了孩子的晴雨表。
孩子做錯事情是難免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孩子還在學習的階段,家長是應該允許孩子犯點小錯誤的。如果只是整天地逮孩子的錯誤然後進行一番批鬥的話,那樣孩子肯定心裡不舒服的。要知道孩子是在錯誤中成長的。
3、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
有些家長就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比較,而且通常都是拿別人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比。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不可以這樣作對比的,應該多發現孩子的亮點,讓孩子揚長避短。經常對比的孩子首先是安全感喪失、其次孩子認為所有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
以上的行為都是教育孩子的誤區。作為父母我們儘量避免!
-
3 # 琴伴一生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個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言行在孩子的一生中都不可磨滅。
這種影響,之大無人替代、無人能比。無論它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
當今,受社會變革,人文環境的影響。家庭矛盾突出,家庭關係緊張,普遍存在。
家庭的不和諧,給孩子造成了心裡陰影,甚至走向了家庭的對立面。
究其原因,除了社會的因素外,主要是父母的不良言行使孩子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
認為爸爸媽媽都這樣做,我為什麼不能做?所以社會上就流傳:“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說法。
具體表現在:父母抽菸酗酒,孩子也偷吸菸,也邀幾個同學一起喝酒。開始吸的少喝的少,加之父母鬆懈管教,慢慢成癮成癖,煙抽起來了,酒也是不醉不罷休。
有的父母脾氣暴躁,孩子稍微犯點錯,輕者髒話連篇的罵一頓,重著一頓暴打,孩子只有受打捱罵的份兒。
時間長了,孩子出去和同學稍有不快便大打出手。甚至一句話,一個眼神不對,都成了拳腳相加的導火索。
在家捱打的情景,孩子不會忘記的,只要有機會就會產生報復心理。儼然成了學校裡“小幫主”。這有多可怕。
有的父母心胸狹窄,自私霸橫為人父當有海闊之胸懷,五嶽之氣魄。拿得起,放得下。
可偏偏有人就這麼小家子氣。今天和東鄰吵,明天和西家鬧,搞的雞犬不寧,怨聲載道。
一個大男人,為了一根蔥,和賣菜大媽撕打起來;別人家的孩子考試成績比自家的孩子的考試成績高了10分,就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玩。
這哪有一個家長的樣子,同學們看到自己的爸爸是這種人,誰還能瞧得起他。
父母應該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心中的的偶像。如此父母讓人唏噓。父母的行為產生的後果。是顯而易見到。
那就是孩子性格乖戾,自私,沒有愛心,不懂得分享。沒有進取心。更沒有寬容和博愛。
失去了家庭的溫暖,也失去了社會的溫暖。剩下的只有孤獨和冷漠。最後博罐子破摔,甚至犯罪走進高牆。
令人痛心、家長不僅要對孩子的養育負責,更要對孩子的前途負責。
你說對嗎?
-
4 # 骨頭無畏牛刀
十個家長至少有九個都會對家長行為反感。小孩有一顆天真單純的心,而家長是社會老油子了,心理複雜而世故。想的事情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我們清楚這個事實,情況就會好得多。我們不瞭解小孩是我們的錯,小孩要經過生活的歷練才會理解大人的行為。我四五歲的時候已經上了幼兒園,老師說要遵守公共程式,要有道德。有一次爸爸帶我坐公共汽車,我爸爸也是司機,認識很多公共汽車司機和售票員,上車從來不買票。我就覺得我爸爸不遵守功德,不願意和爸爸去乘車。有一次我們上了車照常沒有買票,那個漂亮售票員一直在叫,沒有買票的買票了,我就低著頭不敢看任何人,覺得非常羞恥,其實我爸爸和那個售票員非常熟悉,她不是在叫我們買票。後來長大了,我遇到熟悉的售票員也不買票,覺得心安理得。這就是小孩和大人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一定不要打擊小孩的天真單純的思想,你教育了小孩你不懂事要聽大人的以後,小孩自己的思想缺乏成長的過程就會缺乏自己的思維能力,以後就是一個長不大的乖乖仔。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比灌輸知識有用得多得多。
-
5 # 品燕人生
許多父母會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且他還會理直氣壯地說:“怎麼說他都不肯聽,揍他一頓他就老實了。”
真的是這樣嗎?捱了打的孩子也許暫時“老實”,但他是畏於我們的“頭”,而不是真的明白了道理,變得聽話了。有人也許會說,暫時聽話也可以啊,至少孩子這會兒變乖了。
某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門診曾經接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天下午,王先生滿面愁容地走進心理門診,他的胳膊上、臉上、頸部都有被抓傷的痕跡。但王先生並不是來給自己看病的,而是為將他打成這樣的女兒來做諮詢的。
經過心理醫生的詢問才知道,王先生的女兒以前還是很乖巧的。
可是,每當女兒做錯事,王先生都會嚴厲批評她,有時還會打罵女兒。女兒直逆來順受,也不反抗。
但王先生很少會考慮到女兒的自尊問題,他經常會當著別人的面打她,據說有一次王先生還在大街上打了女兒。
直到後來,女兒在捱打的時候突然像瘋了一樣衝過來反擊,邊抓撓爸爸邊大聲哭泣,直至將王先生的面部、胳膊、頸部等多處抓傷。
看到王先生吃驚的表情,女兒認為爸爸被嚇住了。從此,每次王先生要打女兒的時候,她都“奮力反擊”,王先生見女兒敢和自己打架,被氣得渾身發抖。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因為女兒被毆打多次後,心中有積怨,她不知道如何與爸爸溝通,於是也學著爸爸那樣用暴力解決問題。許多人聽到女兒打父親會說這是女兒叛逆、不孝的惡劣表現,但女兒的這種行為是如何造成的呢?我們不能只看到問題的表面就輕易地下結論,要知道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打孩子”在一些家庭中十分常見,但這些愛打孩子的父母卻沒有想到, 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會留下諸多“後遺症”首先,打孩子並不能讓孩子真正服氣,他的“聽話”只是因為他害怕捱打,而不得不暫時妥協其次,我們在毆打孩子的時候,其實會起到“示範”作用。孩子也會學著用暴力解決問題,比如當他和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時,他就會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再者,毆打孩子等於在無形中向孩子傳遞一種隱形價值觀“誰的頭大就要服從誰!”有這種價值觀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誤入歧途,因為他習慣於“服從拳頭”而不是“服從道理”,因此,他也許常常會和那些“以暴力解決問題”的人混跡在一起另外,在暴力型父母的教育下,孩子的人格也會受到影響。他將來會難以溫和平靜地與人相處。他長大了組建家庭之後,也很可能用暴力對待自己的愛人或
-
6 # 阿賽依
與別的孩子相比,孩子最討厭是被拿來與別人對比,而家長們卻常常喜歡比較自己的孩子,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孩子都不喜歡被拿來作比較。
不陪孩子,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不太用心,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就算父母再忙也要抽時間陪伴孩子,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不兌現承諾,通常,家長只要失信於孩子一次,就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以後父母再說什麼承諾,孩子都不會輕易相信了。希望家長們都能遵守自己的承諾,既然答應了孩子,就要說到做到
-
7 # 甜蜜蜜情感吧
這要看家長是什麼樣的行為了。
有些家長能與孩子說得眉飛色舞,熱火朝天,有些家長卻很少與孩子說話,說上三五句,孩子不耐煩,大人也沒詞了。
這樣的家長就會很焦慮,是不是我們的行為讓孩子反感了?
掌握一些決策,在實踐中好好摸索,相信和孩子“越相處越投機“”不是什麼難事。
第一、和孩子在一起態度溫和而有耐心。
而平和的態度,溫和而充滿愛意的語調,輕鬆而愉快的氛圍,這些都是鼓勵孩子和你相處的重要因素。
家長在於孩子溝通時絕對不能失去耐心,耐心的看孩子的行為,傾聽孩子說話,用溫和輕柔的語調和他講話。
鼓勵抓住孩子情感和興奮的激發點,這樣的引導孩子跟你交往必然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嘗試著和孩子進行親密無間的深層次交流,試著開啟孩子的心扉。
第二、使用平等的、和大人一樣的口吻和孩子說話。
父母相對待大人一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努力使自己的行為像個大人才能與父母的態度匹配。
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孩子又哭又鬧不肯讓父母走。
有些父母任由孩子哭鬧撒嬌,有些狠心轉身離去,這兩種做法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障礙。
不同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如果父母蹲下身來和孩子在同樣的高度,認真的和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在同父母的交談中,人格得到尊重,自信心得到保護,就會會努力使自己的行為像個大人。
他會意識到,只有這樣才能與父母的態度匹配。為此他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使尊重自己的人失望,孩子就是這樣得到造就的。
孩子同樣有他的主體意識,特別是在三到五歲和12到15歲這兩個時期,可以說是獨立性最強的倔強期。
我如果能尊重孩子的這種獨立性,並給予適當的理解和鼓勵,在交流中把他當做大人來對待,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對她的尊重和理解,他們也會與父母更為親近。
第三抓住孩子的興趣點。
從孩子最感興趣的地方開始與孩子交流。
孩子可能對談功課沒有興趣,但是一說起球賽和電腦遊戲就會興高采烈手舞足蹈。這也提醒了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興趣點著眼。
第四、鼓勵孩子提問。
允許孩子提問,鼓勵孩子提問,這是與孩子進行輕鬆有效地溝通的基本原則之一。
給孩子的提問真誠的回答,讓他感覺到你很重視他提的問題。千萬不要敷衍了事,更不要輕視嘲笑。
只要掌握了以上幾點方法跟孩子相處不僅可以促進彼此的感情,並且有利於培養孩子坦誠開朗的性格。
永遠記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永久的影響。
-
8 # 一縷陽光英語課堂
家長是孩子的守護神,也是孩子的老師。俗話說言傳身教,身教重於言教。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天長地久的。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家長扮演著不同角色,孩子首先學習和模仿父母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態度,行為習慣等,無論父母的行為規範與否,他們都可能模仿與學習,甚至也會成為他們日後處理人際交往,對待事物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手段。教育孩子是我們家長的必修課,如果沒有掌握好方法,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父母應該避免以下幾種做法:
一、 不尊重孩子
二、 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刺激孩子。
很大一部分學生特別反感父母拿自己同別的孩子比。比如,經常遇到有些家長,孩子作業一寫錯,媽媽就說,“你看人家某某某學習多好,你怎麼這麼笨!咋會生你這樣不爭氣的孩子,真是煩死人”等諸如此類的話。聽到這些話,孩子會感覺自己低人一等,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長此以往,有的孩子就破罐子破摔,與家長做對,從而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三、過於強勢的家長 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孩子沒有自主權。比如:孩子不許出去玩,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不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等。家裡的一切勞動由家長包辦,一心讀書,閉門不出。孩子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無主見,獨立性變差,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社會適應力差。
四、夫妻爭吵不和
父母間爭吵打罵,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這也是導致家庭教育失敗的重要原因。父母的關係就是孩子的天氣,孩子的心靈還很稚嫩,惡劣的天氣不僅妨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往往還會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營造一個有愛和諧的家庭,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五、家長太過於嘮叨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犯了錯,經歷過父母無盡嘮叨,對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其實我們並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也不是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誨,只是我們需要時間來改正。而父母一遍遍的嘮叨,不但激勵不了孩子,適得其反還可能激起逆反心理,那就更得不償失了。
六、無時間陪伴孩子
由於家長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及學習,他們託管給了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照看,當孩子看到別人每天有父母陪伴,心裡自然不是滋味。所以無論工作多忙,都應該多抽出時間陪孩子,讓孩子有個歡樂的童年 。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樹立榜樣,摒棄自己不健康的心態和不良的行為習慣。學會賞識孩子,像對待朋友那樣尊重信任孩子,讓他們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健康地成長。
-
9 # 臥龍問天
我覺得會被孩子反感的。我是把自己分成了三個角色:首先我是孩子的朋友,聆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同歡共樂。其次我是孩子的家長老師,教導孩子走正路,解決一切難題。同時我還是孩子的敵人,讓孩子知道得罪敵人壞處,和敵人交好後會帶來什麼後果。就這樣
回覆列表
家長的有些行為也會被孩子孩子所反感,家長們請看看,是否有哪些一樣的行為。愛護自己的孩子 也要尊重他自己。
1/6
囉裡煩瑣的爸爸媽媽。本來,囉嗦是家長的一個遍及的特徵,這徹底出於家長對孩子的關懷,愛之深責之切,所以,家長才會經常對著孩子苦口婆心地從白日唸到晚上,讓孩子覺得沒完沒了的心煩。也許是因為孩子做工作確實讓大人著急,也有也許是因為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值過分高了,所以才會成天煩瑣孩子,本來,這種做法讓孩子反感了,很難讓孩子遵守的,想要管制住孩子,辦法仍是很重要的。
2/6
家長像定時炸彈一樣,脾氣欠好,不分青紅皂白的就老是罵孩子。孩子做錯工作是不免的,在必定的程度上,孩子還在學習的期間,家長是應當允許孩子犯點小過錯的。假如僅僅成六合逮孩子的過錯然後進行一番批鬥的話,那樣孩子必定心裡不舒服的。
3/6
拿孩子跟他人家的孩子作比照。有些家長就喜歡把自個的孩子跟被人的比照,而且一般都是拿他人的長處和自個孩子的缺陷比。本來每個孩子都有自個的長處,家長不可以這樣作比照的,應當多發現孩子的亮點,讓孩子取長補短。
4/6
家長過於嚴峻,老是逼自個做不喜歡做的工作。古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假如家長啥都要管著孩子,啥都逼孩子去到達自個的期望值,那樣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開展。
5/6
望子成龍,給孩子的擔負太重了。孩子的愛好培育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家長急於讓孩子變得愈加的優異,就會逼孩子學許多他不感愛好的東西。
6/6
家長不管形象,孩子覺得丟臉。一些家長出口都是髒話,或許著裝不整潔,孩子不喜歡家長以這種形象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