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生謎語

    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一般歸結為社會明朝末年的腐敗統治、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等等。復旦大學曹樹基教授最近大膽提出,生態環境的異常變化,乃是造成明王朝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

  • 2 # 南柯多萌

    明朝亡於崇禎時期,但是很多人都把明朝滅亡的黑鍋甩給了萬曆,有這麼一說,明朝滅亡開始於萬曆,終於崇禎,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將明朝滅亡的這口黑鍋叫萬曆揹著呢?這也不難說,畢竟萬曆有28年不上朝的記錄在那擺著。

    但也有人說萬曆是一位明君,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萬曆即位之初,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即位之初便進行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徵。

    萬曆第一大徵就是北韓之役,萬曆二十年,此時日本掌權的徵夷大將軍豐臣秀吉率軍攻打北韓釜山,北韓國王向大明天子告急,萬曆皇帝此時年輕氣盛,意氣風發,遂決定出兵增援北韓。

    萬曆第二大徵便是寧夏之役,寧夏之役就是萬曆皇帝出兵鎮壓蒙古韃靼人。

    萬曆第三徵就是播州之役。此次戰役萬曆皇帝不僅打敗了土司,而且還讓他們心悅誠服地為大明守土保僵。說萬曆是昏君的,可能有這幾個原因:

    1、萬曆親政之後,便沉溺於酒色,以酗酒為名,時常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

    2、長期怠政,勤於搜刮,加劇了明末官場的腐敗;

    3、有很多的官位長期空缺,導致官員貪汙納賄;

    4、社會矛盾加劇,農民起義頻出、軍兵譁變、民族矛盾尖銳;

    清代學者在修《明史》時,就曾發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的感慨。

  • 3 # 水村山郭494

    要分析萬曆為什麼是明朝滅亡的起點。首先要看崇禎時期明朝滅亡的原因。明朝滅亡,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大因素合力作用。1. 朝廷內鬥導致的惡劣政治生態。崇禎登基,果斷除掉“閹黨”魏忠賢,並剪除其黨羽。但是朝廷“閹黨”與“東林黨”之爭,各派官員勢力在國家危機存亡之際,相互傾軋,爭權奪利,不以江山社稷為重,一直鬥到南明,永曆等小朝廷滅亡。崇禎自幼在如此惡劣政治環境下成長,生性多疑,殺袁崇煥釀成大錯。2. 邊疆治理失控,女真壯大。遼東女真族已經建國號,定都瀋陽,降伏大明屬國北韓,並招降洪承疇等漢臣,將明軍壓縮到山海關一線,給明軍施加強大軍事壓力,導致明朝北京城空虛,李自成農民軍有可乘之機。3. 民變四起,天災人禍。由於明朝遼東連年征戰耗費大量軍餉,地方官員腐敗無能,農民負擔太重,民不聊生。明末又出天災,更是導致了流民成流寇,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一呼百應,形成動輒數十萬的農民軍規模,終於壓垮明朝政府。 我們從明朝滅亡的內因,外因往回溯源。發現萬曆朝是起點。1. 萬曆因為立儲君上和群臣相爭,二十八年不上朝,超過其祖父嘉靖帝,放任了朝廷官員內鬥。為了維持統治,他也有意透過宦官干政,朝廷官員內鬥形成權利制衡。再加上立儲君的延誤,導致身後出現重大政治動盪,及至各種內鬥,給崇禎留下了爛攤子。2. 萬曆三大徵,徵西北,入北韓討伐倭寇,耗費大量國力,這些都透過賦稅轉嫁在百姓身上。尤其是薩爾滸之戰,討伐後金大敗而歸,直接導致女真崛起,明軍又攻轉守,受到遼東威脅,持續到崇禎朝,終至清軍入關如洪水破閘。 3. 萬曆朝在治民方面也開始崩壞,貪汙腐敗盛行於官場,百姓疾苦不能通達於朝廷高層。所以,萬曆朝是明朝滅亡的起點。

  • 4 # 二曲人

    明萬曆朝前後四十七年,是明王朝政治經濟由有中興氣象反轉向混亂時期,萬曆初期十年,張居正秉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萬曆新政”,基本扭轉了嘉靖皇帝朝政治與經濟的頹勢。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親政。親政初期,也有些政治上的作為,但很快便消極執政,尤其是其在位的最後十多年,軍費開支激增,皇室靡費不減,國庫支出浩大,稅收有減無增;偌大一個明王朝,經濟支大於收,財政日益匱乏,最終把明王朝拖入死衚衕。號稱明朝四大銀庫的太倉庫、節慎庫、太僕寺庫、光祿寺庫,三十餘年庫銀的長消便足以說明這一事實。

    戶部太倉庫:明英宗時所設,儲存各地折銀交納的稅銀,供軍隊與皇帝御用,俗稱“萬花銀”,至萬曆朝初,共累積庫存有六百萬兩;張居正秉政十年間,積存了三百餘萬兩。其總存量可供國用支出兩年。萬曆親政後,連年支不敷出,漸用積蓄,至萬曆三十七年,兵部上書說:“雖知餉之當處,無奈計窮,以天下之大,僅太倉八萬兩”。即使太倉銀庫如此窘迫,而軍餉累計還拖欠二百萬兩。

    工部慎節庫:這個銀庫是貯存工部建設料價的倉庫,也是日漸匱乏。萬曆先是決定重修被焚的乾清宮、坤寧宮,接著又修建陵寑與宮內花園、臺榭,後又修復被焚的三大殿。萬曆三十二年,內閣大學士朱賡慨嘆:“兩宮經始,節慎倉尚百十萬金,今罄然無分毫之蓄”。

    太僕寺庫(俗稱馬庫):每年收入馬價、草料、籽粒等銀約六十萬兩,年支出各地約四十萬兩,每年節餘約二十萬兩,朝廷用於買馬之用。至萬曆即位時,前朝累積達到一千多萬兩。萬曆親政後,內廷靡費用銀,由戶、工部挪用買馬銀;軍費不足也向太僕寺借;至萬曆三十年太僕寺少卿連標上疏說:“邇來(萬曆以來)國家多事,借討紛紛,戶、工二部動去八百七十餘萬,見庫存者僅一百萬有奇”。到萬曆四十五年,太僕寺庫僅餘八萬兩存銀,買軍馬的銀子幾乎也沒有了。

    光祿寺庫:供給皇帝生活用銀庫;萬曆即位之初,有節餘銀一百一十多萬,萬曆十五年就剩下四萬四千兩了,萬曆二十九年庫藏已經空虛,為了保障皇上膳食,只有不斷向戶部借錢渡日。

    以上四庫在萬曆朝先後告罄,銀庫既空,糧庫如何?萬曆初年,北京、通州二地糧倉儲糧很充足,萬曆十一年共存糧一千八百一十八萬五千四百石有奇,足支軍糧八九年。至萬曆三十年,兩倉只存有四百四十萬餘石,僅夠二年支用。

    從以上資料對比可以看出,萬曆朝末期,明朝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這裡面有天災及環境變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禍造成的。萬曆皇帝既要大權自己攬,而又怠於行政,後期二十餘年不上朝,廊廟職位諸多空虛,聽任政務空轉;熱衷於搜刮財貨為已用,享受當下;為一已之私不顧國家社稷,置王朝於飄搖之中。面對如此局面,其後繼者非有非常帝王之神武,不足以扶大明大廈之將傾。而後繼之泰昌、天啟,能力不足挽救這個局面;再後之崇禎,雖稱有為,但也是與前三帝比較而言,談不上果敢神武。

     

  • 5 # 坐古談今

    所有興亡都應該首先從人的角度去思考,其後才從地理、自然、器物去考慮。因此,明朝的滅亡原因就是綜合原因。

    (1)明亡首先要看晚明(特別是萬曆朝)而不是明初

    有人一開始就說朱元璋奠定了明亡基礎。很難想象一個大朝代,立國將近300年,你從明初就開始設定滅亡原因,是不是太早了!

    太耍滑了吧。

    要是這樣,你成立多長時間從起初分析就行了。漢朝四百多年、周朝八百多年,西方一個王朝存在幾百年的更多,這麼分析原因就沒有意思了。

    (2)明朝屬於封建國家,它並沒有超出“週期律”影響,那麼,“週期律”的背後是什麼?

    “週期律”背後就是“權力制衡”的問題,包括皇帝在內,許多人都不願意被制衡。首先跑出來擺脫制衡的就是皇權。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站在某個角度看都有其擺脫制衡的理由。但沒有制衡則會因權力不受限制而越來越自私自利。皇權首先自私,天下文武緊隨其後,繼而萬曆末期整個明朝都處於自私自利中,表現在經濟上就是——城市經濟畸形繁榮、假貨橫行、市民鬥富和裝富與農村的經濟凋敝流民廣佈相對應。

    從朱元璋到朱棣甚至一直到萬曆中前期,“權力制衡”做得還可以。皇權與儒家文臣“共享、共治天下”的局面沒有變。關於“共享天下”這一問題詳見8月1日和2日的兩個問題“相比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的大退步嗎?”和“歷史上清承明制,為什麼清朝卻沒有出現像明朝一樣強勢的文官集團?”。

    (3)萬曆徵稅導致“治理格局”混亂是一大原因。

    但是到了晚明,萬曆首先“擴權”,以非法手段(不要以為皇帝真的就是法律,那是對符合統治規矩下的明君,你不符合你就是暴君了)、放棄對“皇權制衡”肆意徵稅(徵稅不是你皇帝該做的事兒,你拿宦官規避制度,但天下的人不是傻子,你規避責任義務別人也同樣可以)。

    萬曆徵稅導致治理格局混亂、因為其本身非法內部腐敗問題更多、因為徵稅導致宦官權力擴大,如此等等,其問題多多!

  • 6 # 曉木曰兮歷史系

    1、制度問題。政府控制力的下降,這個是從洪武末年開始就出現的。這個大一統王朝的根本隱患從它的建立者朱元璋建國伊始就已經埋下了。朱元璋起於貧民,在明初建立的國家制度帶有典型的農民理想主義色彩,這套建築在朱元璋血洗四次才得以建立的相對平均的中小農社會制度,相較於之前唐宋時期商品經濟不斷髮展,文明趨於外向不同,其更多的是保守的,內向的。有明一代,朱元璋的繼承者們都在為致力於突破明初的一套不合實際發展的制度而困擾,而其在商品經濟已然又蓬勃發展的萬曆朝更尤為甚,發展到崇禎朝,百病叢生,李自成亦發出“嗟爾明朝,氣數已盡”的感嘆,因而也有人提出了明亡實亡於洪武的觀點。

    2、天氣問題。也就是網上津津樂道的“小冰河時期”。從1590年前後開始到1645年前後,太陽黑子活動減少,降雨帶南移,北方開始大旱,這是全球性質的。明朝的北方農業自此進入一個艱難時期,單靠農業稅已經不敷支撐國家的需要,萬曆只得依靠其私人向民間派遣宦官收取礦稅,關稅,增加內庫收入,勉力得以維持。而到崇禎時期,崇禎輕信文官團體,自毀宦官,導致重要的收入失去,文官加稅於陝北地區,才釀成了致其滅亡的農民起義,天氣問題起於萬曆,而當時的人都將其歸咎於天子失德。

    3.萬曆怠政。就是說萬曆不理朝政,從而導致奏章積壓,國家大事無法處理,官員名額久空等等,從而直接導致了後來王朝的覆滅云云,給萬曆扣了許多道德帽子。但根據黃仁宇著名的《萬曆十五年》中從萬曆十五年的格局,皇帝,內閣首輔,模範官僚,失敗了的張居正改革等數個方面,對明朝即將迎來的覆滅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自嘉靖朝起,北京朝廷已經形成了皇權,宦權,文官三個權力共同調和掌權的狀態,皇帝本已不再如之前中央王朝時那麼的重要,王朝按照這種三權調和運轉的模式,依然可以得以很好的運轉。

    4.東林黨的出現。歷來研究明末歷史的愛好者們常提到的一句話“明實亡於東林黨”。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時期的東林書院,常聚文人士紳,諷議朝政、要求廉正奉公,清正朝綱,史稱東林黨。東林黨的出現常被認為是文官們被萬曆的“不作為”而“氣出來”的。萬曆朝期間,文官逐漸做大,萬曆倚靠宦官與其制衡,尚能維持局面,因其是後來天啟,崇禎黨爭激烈化的開端,因而也是作為重要原因。

    5.繼承人問題。萬曆朝著名的“爭國本”,在這件事上,萬曆因其私心,欲立三子常洵為太子而不可得,直接將封建王朝非常重要的續統問題束之高閣,遲遲不讓常洛入東閣讀書,不給於其太子名分,間接的導致天啟朱由校的教育也受影響,對明朝業已堪憂的局勢更添危機。而這次事件竟然對南明朝廷的滅亡也起到了重大影響,這一切都始於萬曆朝的“爭國本”。

    5.戰爭開銷問題。也就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戰爭,從來是巨大的財政負擔,之前也有許多強盛一時的王朝因為窮兵黷武而導致滅亡的。“萬曆三大徵導致國庫空虛“的論點從來是不絕於耳的。

    6.清朝的抹黑。作為二十四史裡面最難讀的一部史書,明史的複雜性不單單源於其自身內部的複雜與朝局的波詭雲譎,更為詬病的是清朝對明朝後期歷史不遺餘力的抹黑與扭曲,給後來者解讀明朝歷史造成了巨大的困難。也有人戲言,明史要反著讀才能讀懂。

    因此,才會有”明亡,始亡於萬曆“的觀點。這個”萬曆“不是指的萬曆皇帝個人,而是指的”萬曆“這個朝廷,而封建王朝自身的侷限和致命弱點,導致了再是雄才偉略的天縱之才,也逃不過治亂迴圈的王朝怪圈。在同一時期,西方業已將眼光放到了未知的海外世界,而自命天數的大明王朝卻在守住祖宗的基業上逐漸沉淪,無論是誰來接手這個爛攤子,其能改變的也無非是明朝死在1644年,還是1645年。

    在這點上,本人還是很同情萬曆這個死胖子的。

  • 7 # 陳大舍

    其實提這個問題的人肯定直接或間接的讀過晚清歷史學家孟森先生對崇禎敗局的一個觀點:

    “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

    孟森先生點評得極有見識。明毅宗雖頗思振作但卻以亡國收場,其中除了孟森先生所說的“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等個人努力的方向性偏差,也有著取決於歷史行程的宿命。 而這個宿命,就是出現在萬曆朝的中後期。

    《海龍屯》劇照,明神宗及左右的宦官們。

    大明自開國以來基本上有兩個政治正確:

    第一點:是對社會精英階層,也就是透過科舉進身計程車大夫們退一步海闊天空——用貴族或宦官做宮廷的代理人,與從民間出身計程車大夫共治天下,實現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第二點:是地緣政治上,表面上推行古典的門羅主義實際上維持孤立主義。

    第一點,從明太祖一直到穆宗(世宗除外,世宗任用嚴嵩父子的事怎麼看都是自毀江山,荒謬至極)都掌握的非常好;第二點,自土木堡之役以後,武宗、穆宗做的最好,比如對哈密問題的務實處理以及俺答汗封貢問題的解決。

    而從明神宗完全親政後,也就是萬曆朝中期開始,這一切都開始破壞了。首先是在財政上,明神宗開徵礦稅,試圖甩開戶部另立財政系統,但這種法外加派遭到各地集體抵制。由於得不到政府和主流民意的支援,宦官出身的礦監稅使便使出種種光棍潑皮的手段,公開的對拒絕繳納礦稅的人進行敲詐勒索,有些礦監稅使甚至還給地方黑社會提供庇護。

    這些事不僅徹底的敗壞了朝廷在地方上的形象,也顯示出了以明神宗為首的宮中實際上是多麼的孱弱。更得不償失的是——明神宗十年的巧取豪奪,一共搞到了三百萬兩白銀,不及戶部的十分之一,但徵礦稅、礦監稅使耍光棍、僱用黑社會的事情,又被社會輿論發酵為血腥暴政,從此後明神宗在士大夫面前就沒有公信力可言了。

    既然君臣之間已經不可調合,明神宗就以消極方式對抗,拒絕和士大夫正面對話。於是宮中府中也就越走越遠,幸虧當時實際上掌控宮中的內相(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東廠提督)陳矩頗有古大臣之風,才未曾釀成天啟朝那樣的大禍。但大明朝二百年來的秘傳心法卻已經被徹底拋棄了,事到如此,出現崇禎朝君臣相猜、兄弟難當的局面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徐顯卿宦跡圖•金臺受詔》高坐于丹墀之上的是少年天子明神宗。

    第二,明神宗在地緣政治問題上本質是個鷹派。對周邊四夷的態度從一開始的恩威並施發展到後期言必稱“雖遠必誅”,動輒以經濟甚至武力的手段來膺懲四夷。就以女真問題為例,自明萬曆六年明參將許國輔開始壟斷與女真互市,明朝的邊疆官員就經常低價強行收購女真人的人參、貂皮等貨物並經常打罵、侮辱、恐嚇來做生意的女真人。

    這還算好的,萬曆三十七年朝廷藉口建州努爾哈赤圖謀不軌,於是對所有女真人停至互市長達兩年之久,致使女真人手中的十萬餘斤全都爛掉。導致大批破產的女真部落被迫倒向建州。正是由於明神宗的對四夷的“血性”導致了周邊土官們徒生異心,先後發起叛亂對抗中央,典型的如播州楊應龍,而清太祖只是無數謀叛土官中最幸運的一個。

    萬曆一朝繁華如夢,但也危機四伏。以至一直有人為那個時代的榮辱得失爭論不休。因為在這四百年內與之類似的時代層出不窮。現在看來,萬曆一朝確實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平播演義》,萬曆朝是小說的巔峰時期,看看那時的星辰大海文學——《三寶太監下西洋演義》或《平播演義》,就覺得《戰狼》系列至少在審美上弱爆了。

  • 8 # 勵志報國的兔子

    在我眼裡,明王朝是強大的,但再強大的王朝也有滅亡的時候,為什麼說明王朝?滅亡的起點在於萬曆皇帝那兒,而崇貞皇帝卻揹著這口鍋,但原因很簡單,只要張居正在一天,朕就一直是個傀儡皇帝,這句話是明神宗也就是萬曆皇帝,張居正這麼勤儉愛國,因為張居正明王朝的國庫又滿了起來,而明神宗想揮霍,畢竟萬曆皇帝想取10萬兩銀子來改善伙食,張居正攔著不讓,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把國庫揮霍一空,為明朝的滅亡打下一定的基礎。

  • 9 # 羅長生87

    王朝的滅亡,是從哪開始到哪結束有那麼重要嗎?當我們分析總結的時候。孰是孰非。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王朝內部,各種階級關係套路。各種矛盾盤根錯節。各種人才自編自導的各種節目不斷上演。各種思想爭鮮鬥豔。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新生和滅亡是生死的進化。

  • 10 # 稼軒與詞

    大明王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1368~1644)。萬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剛開始繼位時,年齡較小,太后講國政大權交給張居正,經過一系列改革,社會發展很快,史稱萬曆中興。萬曆皇帝由於懶政,幾十年不上朝,從而使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當礦監、稅使,肆意蒐括民脂民膏。這使得人心洶洶,民變紛起,社會越發動盪不安。

    而又由於內侍權利過大,冊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決,導致官僚集團各派之間互相火併,黨爭也愈演愈烈。東林黨人與邪黨的鬥爭水火不容,持續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潰的邊緣。明朝由於內亂,民不聊生,姑可以說滅亡由他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精彩連動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