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蒙哥馬利來說,可謂是達到了其軍事生涯的頂峰,成為一名陸軍元帥,並在戰後不久,擔任帝國參謀總長,實現了其兒時的夢想。然而,在2年多的任期中,他看不慣政客們的爾虞我詐、陽奉陰違,同許多人都合不來。

    就當時的情況看,他是唯一合適的人。

    帝國參謀總長比起單純的軍事工作要複雜得多,他不僅要有與政府的良好溝通能力,而且對不同意見要有一定包容和變通,但向來唯我至尊的蒙哥馬利,根本不吃這一套。難道陸軍上層選擇他,只是因為他是二戰中的英雄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蒙哥馬利的前任布魯克,在丘吉爾時代就是帝國參謀總長,一干就是4年,萌生退意卻被丘吉爾又挽留了一年。同時,作為最適合的繼任者,亞歷山大只得選擇去加拿大擔任總督。換句話說,不可能剛上任一年,就去擔任帝國參謀總長。

    其次,剩下比較合適的人選,現任印度總督韋維爾年紀太大;而印度英軍總司令奧金萊克,其主要經歷是印度陸軍,英國陸軍的任職經歷短,不一定能夠服眾。更何況,這二位都是從非洲戰場撤換下來的軍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敗將”。

    可以看出,二戰中的英軍將領,真正有軍事才能的,能夠堪當大任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帝國參謀總長一職,更需要有大局觀的儒將擔任,而蒙哥馬利卻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不適合從政。說到底,選擇他並不是眾望所歸,更多的是無奈之舉。

    蒙哥馬利對能擔任帝國參謀總長一職,內心充滿了激動和自豪。在他看來,英國陸軍的建設,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這是一件無比光榮和名垂千史的好事。因此,上任前,他就出訪海外掌握第一手資料,並開始起草《戰後陸軍問題》。

    但現實是,他到處樹敵、得罪人,成為令人討厭的人。

    1946年6月,蒙哥馬利就任帝國參謀總長,與其躊躇滿志相反的是,蘇聯與西方國家的衝突日益尖銳,原子彈的出現更是改變了未來軍事的變革,而新一屆政府致力於戰後療傷和建立福利國家,不可避免地大幅削減軍費,這讓他倍感難受。

    多年的人生經歷,蒙哥馬利意識到自身的缺點,也深刻認識到與上級和同事們保持友好交往,對實現自己的夢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到陸軍部,蒙哥馬利努力與白廳的人打成一片,與自己的上級——3任陸軍大臣,更是相處甚好。

    但不久,與政府的衝突開始了,最嚴重的當屬國民兵役制度。隨著東、西方關係惡化,為了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蒙哥馬利提議修改國民兵役法,建議服役期延長至2年,至少也要18個月,但遭到許多議員的反對,認為和平時期沒有必要。

    一向目中無人的蒙哥馬利,拗勁上來了,居然聯合陸軍委員會成員,在他的帶領下以集體辭職的方式,向首相施壓。最終,政府同意了18個月的服役期,但對他的做法十分反感。因為,誰也不願意用一個管不住,並且動不動就要挾的部下。

    再有,“多管閒事”,惹怒海軍。蒙哥馬利到新加坡考察了一圈,回到國內就建議遠東海軍司令部,從香港移到新加坡,與陸軍、空軍司令部同處一地,便於協調。原本是一件很合理的建議,卻引起了海軍部的不滿,海軍大臣對其更是憤恨有加。

    因為,海軍官兵們都不願離開這個著名的“購物天堂”。這件事,一度引發了兩軍種的矛盾,在同一俱樂部裡,海軍與陸軍士兵不說話,軍官們之間更是冷嘲熱諷。儘管在蒙哥馬的利堅持下,海軍司令部搬至新加坡,但海軍上下對他十分討厭。

    更有甚者,其老朋友亞歷山大成為國防大臣後,他居然不顧一點面子,因戰後陸軍的發展規模,兩人爭得臉紅脖子粗。不知天高地厚的蒙哥馬利,居然聯合其他官員一起請求首相罷免他,倆人徹底反目成仇。最終,他被“明升暗降”調走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哥馬利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皮皮衣都是用什麼皮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