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子一文
-
2 # 坑裡有頭羊
首先你可以分享你的經歷給孩子聽,講述沒學歷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其次讓孩子吃點苦,多讓孩子去幹活,有的時候可以弄點體力活給他(她),讓他體驗下做體力的勞累,告訴他沒學歷以後可能要幹體力活;然後可以讓孩子多跟愛好學習的人接觸,多跟成績好的人呆一塊,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會逐漸受到影響的。
-
3 # 葵苑閒庭
陪讀。就是孩子做功課時,家長不要走來走去,要安靜坐在孩子附近,閱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養成習慣,這叫言傳身教。
-
4 # 樺姐談養育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是看你怎麼去引導了。孩子不聽,是有原因的:
1、如果你,一直強調,要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將來肯定要吃虧。這話沒錯,關鍵是,這個“吃虧”是啥?,太概念化了。孩子沒有經歷過,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吃虧”。這個就跟我們總告訴孩子,“多吃冷飲,會肚子疼,會拉肚子的”,可孩子總是不聽,因為,他從來沒有因為吃冷飲而肚子疼過,他沒有體會過。所以,說了也是白說。
2、你自己吃了學歷低的虧,但是孩子看到你也沒有怎麼樣,不也照樣生活麼。這些話,對孩子來說是無用的,因為,他看到你還在生活。同時,你追求的東西,對孩子來說不重要。所以,你認為的“吃虧”,或許孩子眼裡不是。孩子和你的想法是不同的。所以,他聽了沒有感覺。
3、我們很容易,就給孩子灌輸“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的觀念,一直在告訴孩子,“學習是苦的”。可是,人性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這樣的觀念,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呢?孩子心裡會很納悶“既然學習這麼苦,為何還要學呢?”
4、父母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了孩子,當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會用否定、指責、比較等方式去教育孩子,表面上看似是愛,其實,孩子感受到的是不尊重、憤怒和委屈,而不是愛。試問,這些不好的感覺,都是因為一個叫做“學習”的東西引發的,你讓孩子如何喜歡學習?
曾經,我在網路上,看過一個笑話:
小寶:“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母親:“那第三種呢?”小寶:“這種鳥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母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孩子好好學習,唯有你自己好好學習。你既然知道你學歷低,你現在每天有在學習嗎?
學習不是指在學校,坐在教室裡,就叫學習。學習有很多種方式。看書,也是學習;聽一個音訊課,也是學習;跟一個比自己優秀的人交流,也是學習;
你既然認為,學習這麼重要,為什麼你不學呢?為什麼不讓孩子看到,你在學呢?我在父母課上講過一個案例,一位父親和你一樣,學歷低,吃了很多虧,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學,可是孩子們就是不學。最後,這位父親,啥也不說了,就自己報了英文班,學起了英語。最後,孩子看著老爸,每天那麼認真的再學習,他們學習的熱情立馬就起來了,成績直線上升。
所以,跟孩子說那麼多,不如自己做給孩子看。那麼重要的事情,你都不做,卻要求孩子做,孩子會覺得不公平,結果自然是不會聽了。對孩子要求低一點,做自己要求高一點,自己做到了,才有說服力。
-
5 # 語文路老師
自己一輩子吃虧是學歷太低,想告訴孩子好好學習,孩子不聽怎麼辦?
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們常說言傳不如身教,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這點呢?記得前一段時間,有機構專門分析了一下近幾年的高考狀元,發現佔比最多的家庭是爸爸公務員,媽媽教師的家庭,為什麼這樣的家庭會多產高考狀元?我覺得肯定和家庭習慣有關,現在的考上公務員可不容易,一般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才可能晉級的,所以最後能夠脫穎而出的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優秀的人都會有好的習慣,比如閱讀。做為教師的媽媽雖然不像公務員那麼難考,但是一般也都是正規的師範院校畢業的,更何況在教學的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就是書,而且一旦做了教師,真正就是終身學習,各種培訓是每年都有的,加上大多數教師不但喜歡看書還喜歡寫書,孩子耳濡目染就容易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第二、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家長一邊嘴裡喊著讓孩子學習一邊打麻將。還有的家長自己整天的拿著手機刷朋友圈、看小影片,卻希望孩子能安心學習,我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如果條件允許,我認為都應該給孩子在家裡準備一張書桌,給孩子準備一些適合他年齡段的圖書,在晚上孩子完成作業後,家長能夠坐下來陪孩子看看書,孩子也是幸福的。
第三、給孩子樹立榜樣。
這個榜樣不僅僅指家長以身作則,是說要從自己身邊的人裡選擇一個在學業上比較成功的人,給孩子一個目標,讓孩子把他當作目標,這樣孩子就不會毫無目的的學習,畢竟讓孩子考清華大學這樣的目標還是既遙遠又不貼近生活的,而生活中這個很近的,觸手可及的活生生的例子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
以上三點,只要你能做到,孩子肯定會慢慢的變得愛學習的。
-
6 # 愛心談育兒
孩子是從家長的行為上學習成長的,想要告訴孩子好好學習,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開始這樣來做!
第一,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科,訂下目標,每天學習。
想要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做為父母,想要孩子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最重要的就是,看到父母在學習。一下子還不知道想學習什麼,可以先學習育兒方面的書,推薦給您的有:《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講的是用情感引導的方法,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成長。《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講的是在與孩子溝通時,不要用批評的話來交流,而是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最好能夠說出來孩子的感受,同時引導孩子找到解決遇到的挫折,在遇到的人生磨練中,得到成長。《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講的是,在與他人溝通時,不斷詢問對方的需要,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能夠發現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心父母能夠懂,就會看到,孩子會非常願意與家長親近,非常佩服父母。
第二,父母把學習中得到的樂趣,分享給孩子。
有一位二十多歲就創業成功的女孩,還幫助很多正在創業的年輕人做輔導。她在分享成長中的經歷時,說:小的時候,晚上在家裡,我和父母一人一本《史記》,看半個小時之後,把當天看的內容和自己的工作結合,分享出來有哪些收穫!我說完之後,父母都說,我的讀書感受理解得很好,我就一直都認為,自己讀書的能力很棒!
家裡父母都在學習,並且在聊天時,分享給孩子其中得到的樂趣,孩子就會非常渴望也這樣去做。一位爸爸在看《機械宇宙》之後,跟兒子說:“牛頓在發現萬有引力的時候,原來是不想出這樣的書的,是他的朋友哈雷勸牛頓應該出這本書,才有現在這些物理著作的!牛頓在劍橋地上寫的字,路過的人都會繞著走,不敢踩!他兒子說:爸爸,我能不能也看看這本書?
孩子感興趣了,就會主動去學習,也只有父母站在更高的角度,才會領著孩子看更有層次的書,知道看哪些書,能夠幫助成長,如何開拓視野,用哪些方法,可以高效學習,如何用時間管理,可以科學安排好學習時間。
第三,讓孩子看到榜樣。
古人說:行不言之教。就是在教育孩子時少說多做,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物件,看到了父母在認真學習,每天在休息時間讀書,還做了筆記,還透過不斷學習改變了很多,孩子就會跟在後面,好好學習了。
總之,真的希望孩子能夠喜歡學習,就要對自己狠一點兒,只有父母成長了孩子才會主動進步!
如果一直給自己不學習的理由,只會看到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所以,愛孩子,就開始改變自己開始,學習育兒方法,學習讀書方法,你會看到孩子的大變樣!
-
7 # 東哥聊升學
我試著幫您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的原因以及給您一點建議,希望對您有些幫助。本回答共1593字,請您耐心讀完。
目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有以下兩個最重要的原因:1.您和孩子的思考邏輯是不一樣的。可能在您的心中,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道理一定不如大人對,“聽父母的沒錯”。但是您要考慮到,無論孩子現在年齡如何,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您說話他不聽,是因為您和孩子在溝透過程中,沒有實現“思維同頻”,自然達不到效果。
您的邏輯是:“學歷不好,一輩子吃虧”→“孩子你可不能像我一樣”→“因此你得好好學習”→“這都是為了你好啊”
而孩子的邏輯是:“我家長學歷不好,一輩子吃虧”→“那麼他的生活經驗和想法一定是有問題的,否則很多沒學歷的人也過的挺好”→“那我為什麼要聽他的”→“不聽他的也未必是壞事”
您是用一輩子的閱歷和教訓作為載體跟孩子溝通,而孩子的閱歷和教訓,多數都是從家長和身邊親友得到的。孩子的閱歷不可能短時間豐富,所以您得試著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與他溝通,用“同一本字典”,才能“說同樣的話”,並且要“聽懂(不只是聽見)孩子的話”,最終才能實現“思維同頻”。
2.學習這件事,它的最難之處在於“延遲反饋”。這是孫老師這兩年在為學生和家長諮詢過程中,經常強調的一點。為什麼孩子不理會您的說教,不願意學習?並且總是將精力分散在遊戲、影片等“沒用的地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遊戲能透過聲音、影象等方式迅速對於玩家的動作做出反映,輸贏勝負不久便知;影片多是對於視覺、聽覺的強刺激,顯然比書本來得“爽”,影片軟體更是如此,上下滑動就馬上能看到新的內容,而且迅速響應使用者的操作,“行為—反饋”這一心理學機制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學習呢?“學海無涯”、“十年寒窗”,即使不說十年,每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期中考試乃至月考,都是每天的學習成果累積到一定地步並且在一定時間後的“反饋”。拿到分數的時候,才知道這一時間段的學習成果,然而時間已經早已消逝。所以才會有“明日復明日”的做法,“反正考試還早著呢”、“學了也不一定考”。並且不僅僅是成績,我們眼中能夠看到的具有真才實學的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就都是對於默默無聞時艱辛努力的“延遲反饋”,“梅花香自苦寒來”。因此您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建議單純把學習帶來的“好處”描繪得十分遙遠,因為會給孩子一種“這離我太遠了,現在學不學還不知道以後什麼樣呢”的感覺。
接下來,針對剛才分析的原因,我給您兩個方法,您可以嘗試一下:
1.生涯喚醒
先講個例子:
去年在幫高三的學生做升學規劃及志願填報的時候,有個家長跟我說,他家的男孩到了高三才真正知道努力學習,之前家長怎麼說都沒有用。而這一切轉變的原因,竟然是一次醫院探望。家長領著孩子去醫院看望生病的親戚,而孩子就跟著家長與醫生聊天,在這過程中就有了崇拜醫生、“想學醫”的念頭。之後家長又領著孩子去和一些醫生聊天,瞭解成為一名合格醫生所要求的能力和特點。聊完之後孩子就突然有了目標和動力,知道現有的分數根本無法實現學醫的理想,於是就在高三衝勁十足並實現了成績的突破。
以上的這個故事,就是“生涯喚醒”的例子。您是最瞭解孩子的人,希望您透過對他的觀察找到他的興趣點,設法令他對某些行業或職業有進一步瞭解,另外要請相關專業人士為他講解想要實現目標所需要的能力,進而達到體驗式的生涯喚醒,而非簡單地來自您的說教。
2.目標階段化:
第二個方法便是針對之前提到的學習“延時反饋”特點而採取的解決方法。在此孫老師建議您要“戰略遠大、戰術清晰”,即透過樹立一個遠期目標的同時,設立分階段的短期目標,並且是能夠明確完成度的。如在他知識掌握範圍內的做題數量、正確率;預習是否完成;錯題是否理解等。完成短期目標給予獎勵,未完成則與他一起分析原因,切莫一味懲罰。此外要將已完成目標“展示”出來,讓孩子能感受到“我在進步,我在實現目標”,形成正向刺激與正向反饋的模式,那麼後面的學習就容易多了。
以上是我對您問題的答覆。由於不瞭解您和孩子的具體情況,所以有偏頗之處請您諒解。
-
8 # 慢行漫語
其實很多家長的想法都是: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是否孩子能感受的到呢?孩子接受到的和家長想傳達的真的一致嗎?這就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我想到我的一個學生和我說的話。他說:“老師,你知道嗎?我的爸爸媽媽都是初中畢業而已。他們憑什麼要求我學習要那麼好?”聽了後,我覺得有些詫異,但是那一刻我分明從孩子的眼中感受到他的憤懣。他的媽媽一直對他非常的嚴格,而且異常的焦慮,哪一次成績下降了都要把他罵一頓,孩子打心眼裡已是非常的反感。這和問題中的家長的情況非常的像。
首先,我覺得父母不應該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父母的學歷低,就想在孩子的身上找回來,希望孩子能夠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這對孩子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獨立的思想和追求。如果硬要按照父母設定的道路去走,那麼一定會走的非常辛苦和痛苦,這是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沒有想到的。
再次,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榜樣,身教比言傳更重要。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很多時候是因為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你自己都沒有做到。比如學習這件事情。很多父母要去孩子每天讀書,筆耕不輟,而自己下了班就窩在沙發上玩手機,對待自己的工作也不上進。父母這樣的行為孩子是會完全看到眼裡,那麼你說的話在孩子眼中還有什麼公信力呢?所以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父母首先要好好學習,因為學習這件事,任何時候都不晚。
最後,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很多時候也是因為父母的溝通方式不對。讓孩子好好學習,然而採用嘲諷,威脅,嘮叨等方式,就很容易招致孩子的反感,引起孩子叛逆。作為父母,要有同理心,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幫助孩子而不是責怪孩子。平常多和孩子溝通孩子感興趣的事,不要老是嘮叨學習。努力和孩子一起應對成長路上的風雨,這樣會讓孩子更加信任你,並且聽你的話。
總之,家長一輩子吃學歷低的虧,現在有了孩子,就不要再吃教育孩子的虧。一定要多學習,提升自己,才能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
-
9 # 諾媽育兒叨叨唸
關於“自己一輩子吃虧都是學歷太低,想告訴孩子好好學習,孩子不聽怎麼辦?”這個問題,我覺得單純靠說教,會有些缺乏說服力度。因為人對於自己沒有走過的路,沒有經歷過的事,沒有吃過的苦,感觸總沒有那麼深,即便別人說再多次,也不一定有很大效果,有的人甚至會出現逆反心理,更不要說涉世未深的孩子了。
想讓孩子知道學歷低會吃苦,可以多讓孩子看。
讓孩子看自己的因為學歷低是如何吃苦的,工作辛苦賺錢還少,或者說賺的錢都是辛苦錢,然後多帶孩子去體驗下你的工作環境,讓他自己看看學歷低的家長是如何艱辛工作為他打拼出現有的生活條件的。
除此之外,也可以多帶孩子去看不同學歷的人的不同境遇,當然這裡要選擇比較典型那些人。
讓他看看高學歷高收入的人什麼樣的工作環境,讓他感受一下只要好好學習成績好,就有機會成為這個樣子,受人尊重、有好的生活、物質基礎,好的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等等。
再讓他去看看掙扎在生存溫飽線上的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環境,讓他看看學習成績不好,會容易出現的什麼樣的後果。
當然,事實不會有這麼極端,並不一定學習成績好就一定有好的未來,學習成績差以後就一定沒有出息,上面所說是在特定條件下的舉例哈,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其實吧,如果孩子真的不愛學習,家長把道理跟他講明白之後,也無需強迫孩子去學習,而且人的資質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可能就是不擅長學習,但是對其他事情很擅長那父母可以做相應的培養。條條大道都是可以通向羅馬的,沒必要一條道走到底。
-
10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回覆列表
我認識好多老闆初中學歷!
可是,我們都看到了,網際網路巨頭全是高學歷。
今天,持大學文憑的人滿大街。
好好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就是為了不重蹈父親覆轍?父親的生活在小孩眼裡很差嗎!
是為了自由。財務的,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