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唱歌
-
2 # 游龍戲鳳鳳台上
就一句話,華人懂車的人少,只知道品牌啊,空間啊,質量啊,更關心油耗和舒不舒服,對車的理解還是很淺顯對效能的瞭解也是隻知道百公里加速的理解上,對操控性基本不瞭解,大多數家庭用車都是第一次買車的,只會跟風,就算是挑選一下也就看看空間油耗,對外觀的要求就得顯著大點,大大方方的
-
3 # 大山一樣的男人
很市場行情有關,ATENZA外形適合年輕人,一般年輕人剛畢業20多歲有幾個能買的起呀。有心情買的時候可能都快30了,也許就會選擇MagotanAccordCAMRY了,所以ATENZA所處的位置挺尷尬的,但是ATENZA二手車挺搶手,本人也喜歡ATENZA的外觀,和魂動紅,可是現實是買不起呀!
-
4 # 奔跑的小威
車就是一工具,舒適、油耗、安全是最重要的!買車是為了給生活提供便利,誰一天天追求操控,每天賽車?跑山?累不累?你有時間,別人沒那個心思追求這些東西…所以註定賣不好…
蒙古帝國的分裂 蒙古帝國的構成 由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所建立的蒙古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它東起北韓半島,西達波蘭,北到北冰洋,南至太平洋和波斯灣,包括幾乎整個亞洲和大部分歐洲。在這個遼闊的帝國境內,包括原來許多國家以及眾多的民族或部落。其中有的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文明民族和國家,有的是半野蠻的遊牧或半遊牧的民族或部落,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不同,經濟文化、歷史情況、風俗習慣等各異。對於這樣複雜而龐大的帝國,任何統治者都是無法實行統一治理的。 況且,蒙古征服者剛剛脫離原始公社制,跨入文明的門檻,形成遊牧民族國家。當時文明程度較低,比被征服的先進民族和國家落後得多。由於草原牧區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文化落後,所以遊牧的蒙古征服者不可能在其所佔領的廣大地區發展繁榮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因此,蒙古人雖然佔領廣闊的農耕地區,成為統治民族,但仍然保持落後的遊牧傳統,他們建立的蒙古帝國,實際上是以遊牧傳統為主導的遊牧人的國家。只是由於文明先進的農耕民族的影響比較強烈,和遊牧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經常發生衝突和鬥爭。尤其在農耕民族地區克服戰爭創傷,恢復生產以後,這種矛盾和鬥爭更為激烈。因此,蒙古統治階級不得不因地制宜,分而治之。 蒙古國家建立之初,各貴族、首領所佔有的主要是人戶和牲畜,當時封建土地觀念還不明顯。但是,隨著侵佔地區日益擴大,其中許多是封建制農業經濟地區,蒙古征服者受其影響,封建土地觀念日益滋長,從而逐漸放棄初期那種以劫掠為主的傳統政策,開始建立地域統治觀念。原先成吉思汗把征服的土地和人戶當作家產分封給諸王子,後來諸王子又以同樣原則把自己的封地和人戶分封給子弟,從而形成許多層次不同的封建領地。忽必烈不但正式承認這些封建領地,並且繼續分封一些王公。但蒙古國家並未形成一套系統的、集權的封建政治體制。各封地對大汗沒有明確的臣屬關係,主要靠宗族關係維持大汗的君主地位,實際上各汗國的獨立性很強。隨著佔領地的擴大和封建制觀念的加強,這些封地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封建王國,如朮赤的封地後由其子拔都繼承,發展為欽察汗(金帳汗)國;察合臺和窩闊臺的封地,則發展成為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忽必烈時期,又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他以大不里士為中心建立伊兒汗國。於是形成蒙古四大汗國以及其他一些小的汗國。名義上,四大汗國是大汗統一政權管轄下的一部分,但是由於各汗國的民族構成、語言、生活方式和歷史傳統各不相同,所以地方和中央大汗政權缺乏經常的聯絡;加之諸汗引兵自重,有的甚至與中央大汗對立。所以各汗國由最初對大汗的鬆散隸屬關係,不久就發展成為獨立的汗國。 1259年,蒙哥汗死後,蒙古帝國的短暫統一也隨之告終。繼任大汗的忽必烈,他的權力僅限於東方,即中國的元朝政權。此後,元朝和西方的四大汗國,各自按著不同的道路,獨立地發展下去。 元朝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上都)即帝位,是為世祖。至元8年(1271年)11月,取《易經》“乾元”之義,定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於大都(今北京)。16年(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疆域東起沿海,西至新疆,南達南海,北括西伯利亞大部,東北至鄂霍次克海,西南包括西藏、雲南。繼漢、唐之後,重開中國大一統局面。元朝是蒙古其他各汗國的中朝,各汗國名義上尊元朝皇帝為大汗。 蒙古是一個落後的遊牧民族,而他所統治的中原地區,則是有數千年文明的高度發達的封建社會,業已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形態。面對這種情況,蒙古統治者不難發現,不適應中國既有的一套傳統就很難實行統治。所以,元朝的官制、兵制、法制和賦役制度等,基本沿襲中國以往王朝,但也摻雜了蒙古的特點,並擢用一些漢人為重要官吏,以強化其統治。 蒙古統治者也廣佔土地,剝削農民,他們的土地主要由賞賜或強佔而得,也有的是漢人地主投獻求庇。除蒙古貴族地主外,還有漢人地主以及寺院或道觀地主。元朝時期自耕農很少,土地耕作主要由佃戶或奴隸承擔,南方則大都是佃戶。一個富有的大地主可有佃戶數千家甚至萬家。佃戶須向主人交納一半的收成,此外還有徭役以及其他負擔。佃戶的法律身份是良民,但地主往往把他們隨土地轉讓、買賣,任意懲罰、打罵。甚至殺死佃戶的事,也屢見不鮮。法律規定,主人打死佃客者仗170,徵燒埋銀(埋葬費)50兩。其地位略高於奴隸。 元代中原的奴隸制一度有所加強。當時社會上奴隸很多,大部是戰爭俘虜,有漢人、女真人、契丹人以及中亞、歐洲各地的人。蒙古人也有由於抵債、犯罪或被掠賣而陷身為奴的,但人數不多。元代有專門買賣奴隸的市場。據估計,元代有奴婢1000萬,佔全華人口的1/6。但奴隸制並沒有取代占主導地位的封建生產方式。使用奴隸最多的是手工業部門和家庭服役。在征服戰爭中,蒙古人俘虜了大量的工匠和婦女兒童,這些俘虜一部分被分配給蒙古貴族成為私奴婢,大部分為官府所有,按行業從事各種手工業生產及其他服役,所得微薄,難以為生。法律視奴婢為財物,由主人隨意處置,直至殺死。當時法律規定,私宰牛馬者仗100,而主人殺死無罪的奴婢仗87,可見奴婢不如牛馬。奴隸不得控告主人,否則由官府處死。奴隸所生子女,仍為奴隸,不得脫離主人。元代這種強制輸入的奴隸制,對中國來說是歷史的倒退,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並對以後中國的歷史產生不良影響。 元代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落後的蒙古統治者肆行民族壓迫,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元朝把全國各族人民分為四等:第一等為蒙古人;第二等為色目人,包括唐兀、畏吾兒、回回、欽察等西域人;第三等為漢人,主要指原來金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以及契丹、女真、高麗人等;第四等為南人,即原來南宋統治下的南方漢人。四等人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等方面的待遇各不相同。站在帝國頂端的是蒙古貴族,他們把持著一切軍政大權和重要官職,色目人可以得到信任和寵遇,漢人特別是南方漢人,地位最低,備受歧視和虐待。如蒙古人與漢人相爭,蒙古人打漢人,漢人不得還報,只准訴諸官司;蒙古人打死漢人,罰其出征,而漢人殺死蒙古人,就要夷滅其族。在科舉方面,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分別考試,考試內容和應試的場數也各不相同,蒙古人和色目人從易從簡,漢人則從難從嚴。而且錄取的人數,蒙古人和色目、漢人各半,按人口比例及考試的難易,漢人被錄取的機會是極其有限的。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反映了落後的蒙古統治者對先進的漢人的恐懼和嫉妒。但是,以野蠻統治文明是不會長久的,元朝的短命歷史就是明證。 元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由破壞、停滯而逐漸恢復,但由於剝削殘酷和制度的落後而沒有明顯的發展。只有商業和城市有一定程度的繁榮,如大都、上都等都市,人口眾多,商賈雲集。然而這種繁榮並非由於商品生產發達所致,而是由於元朝統治者透過掠奪和剝削積累起的鉅額財富,要求擴大消費所刺激,帶有一定畸形。城市市場流通的商品較多的是供貴族享受的奢侈品,如珠寶、金銀器皿、絲織品、珊瑚、翡翠、玳瑁、犀象之品以及僮奴、名馬等。此外還有一些服務性的零售商業,如鋪坊加工業和飲食業等。這種商品流通不是工農業生產者之間的交換,而是城市消費者即官僚、貴族和士兵等特權階級用他們的收入購買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用以消費。這種商品流通帶有物物交換的性質。雖然江南有一些城市和海外進行貿易,但這些貿易也是以販運奢侈品為主,而且大都由官府或蒙古、色目人所控制,所以對外貿易不易發展,其社會意義相當有限。 元朝蒙古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民族的特權地位,肆行民族分隔和民族壓迫政策,禁止蒙漢通婚,不準蒙古人模仿漢習。元代蒙古貴族幾乎無人諳熟漢文,雖然皇帝中亦不乏人提倡儒術,但由於蒙古貴族堅持遊牧民族的落後觀念,所以他們沒有快速吸收漢族的先進文明,只是受到文明的惡習沾染,大興奢侈享樂之風,生活墮落,政治腐敗。由於宮廷和諸王貴族的極度揮霍和貪汙的盛行,造成國家財政枯竭,國庫空虛,以致“朝廷未嘗有一日之蓄”,“歲入之數,不支半歲”。①為了彌補虧空,元政府大量發行紙幣,開創紙幣的歷史。濫發鈔幣又加劇了財政的紊亂,造成高度的通貨膨脹。 在這種情況下,各族人民再也無法生存下去。1351年,爆發了全華人民大起義,經18年的鬥爭,1368年,以漢族為首的各族人民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歷經11代,統治不足百年的偌大元帝國,由是滅亡。 蒙古統治時期的元朝,雖然制度落後,生產停滯,人民多蒙苦難,但它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元代中國各族人民,在空前統一和版圖遼闊的國家範圍內,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關係更加密切了,並在更大規模與程度上日益互相瞭解和接近起來,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基礎,加強了歷史發展中的統一趨勢。元代開創中國以省為一級政區,以及紙幣(鈔)為通用貨幣,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元朝時期,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了空前的發展,對中國和世界的進步都有好處。 欽察汗國 初為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封地,領有鹹海、裡海以北地區。因該地為欽察人的居住地,故名。亦稱金帳汗國。1235年,朮赤長子拔都西征俄羅斯和東歐後,轄地擴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北括俄羅斯。1243年,西征還師後,拔都留駐封地,在伏爾加河下游建都薩萊(今俄國阿斯特拉罕),成立欽察汗國。拔都將鹹海東北之地分給其兄斡魯朵,稱白帳汗;將鹹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分給其弟昔班,稱藍帳汗,皆總領於拔都金帳汗之下。 欽察汗國承認元朝皇帝(大汗)的最高權威,接受皇帝的冊封和歲賜,禮儀上處於宗藩地位。到別兒哥汗統治時期(1257—1265年),實際脫離大汗政權而獨立,並在伏爾加河支流阿赫圖巴河建新都薩萊。14世紀,達於鼎盛。欽察汗國與俄羅斯各公國、熱那亞以及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之間有廣泛的貿易。從首都薩萊到元大都(今北京市)有驛路直達,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經濟聯絡的重要渠道。居民主要有欽察人、俄羅斯人、不裡阿耳人和蒙古人,後者是統治民族,一般為貴族。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人逐漸與欽察人融合,並改信伊斯蘭教。烏茲別克汗(1313—1341年)死後,由於內訌不斷,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以及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頓斯科伊和帖木兒的打擊,欽察汗國日趨衰落。15世紀分裂為喀山、克里米亞、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亞等汗國。1480年為莫斯科公國擊敗,1502年又敗於克里米亞汗國,遂亡。 察合臺汗國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元初,窩闊臺汗統治者海都聯合察合臺汗國統治者篤哇反對忽必烈大汗政權。1301年海都死後,篤哇與海都子察八兒歸順元朝。1310年,篤哇敗察八兒,合併了窩闊臺汗國的土地,察合臺汗國達於全盛時期。14世紀前期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前者領有窩闊臺汗國舊地,定都於疏附(新疆西部);後者領有河中地,以薩馬爾罕為都,並改信伊斯蘭教。此後察合臺汗權力衰落。14世紀中葉,圖克魯帖木兒即位後,削奪藩鎮權柄,汗權一度有所恢復。1362年,合不勒沙即位,諸藩王日益跋扈,汗權空有其名。1370年,西察合臺汗國為帖木兒帝國所滅。東察合臺汗國分裂為若干小國,16世紀逐漸衰亡。 窩闊臺汗國 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葉密裡(今新疆額敏縣)。1229年,窩闊臺即汗位後,將封地賜給其子貴由。後來由於窩闊臺汗國的統治者反對蒙哥繼承大汗位,蒙哥即位(1251年)後,為削弱其勢力,遂將窩闊臺汗國封地分授諸王:窩闊臺子合丹領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滅裡領額爾齊斯河之地,窩闊臺孫脫脫領葉密裡,海都領海押立(今伊犁西)。1260年忽必烈稱帝后,海都自以太宗嫡孫不得立,先後聯合阿里不哥、乃顏、篤哇爭奪帝位。1289年,海都率軍攻至和林,威脅元朝北疆。忽必烈親自統軍出征,為海都所敗。1298年,海都又敗元軍於哈剌合塔。但至1301年,兵敗走死。其子察八兒歸服元朝。1310年,察八兒為察合臺汗國所敗,封地基本上併入察合臺汗國。 伊兒汗國 1253年,旭烈兀(拖雷子)奉命西征。1258年,攻陷巴格達,推翻了阿拔斯朝阿拉伯帝國,佔領伊朗全境,後以大不里士為中心,建國。1264年,忽必烈正式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其領國疆域東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其子阿八哈汗時期(1265—1282年),先後擊敗欽察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的入侵,後又與埃及馬木路克王朝作戰,並侵入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伊兒汗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主要有蒙古人、突厥人、庫爾德人和波斯人等。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初期,蒙古和突厥軍事貴族專政,他們堅持傳統的遊牧生活方式,對城市和定居的農業居民肆行壓迫和掠奪,貢賦往往高達收穫量的80%以上。由於戰爭的破壞和統治者的無情掠奪,造成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被壓迫人民不斷反抗鬥爭,社會秩序動亂。 合贊汗時期(1295—1304年)實行改革。蒙古人原來信仰薩滿教,而伊兒汗國的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合贊汗為了接近伊斯蘭教貴族並取得他們的支援,同時也為伊斯蘭教所體現的高度文明所吸引,他決定放棄原來的信仰,改信伊斯蘭教,拆毀其他一切教堂寺院。合贊汗改革行政機構,停止丞相把持朝政的局面,自主政務,嚴懲貪汙,清除積弊,改革蒙古習慣法,設立專門的司法機構——法院,以加強法治。廢除包稅制度,鼓勵農桑,規定較為緩和的稅率和徵收制度,並把這些規定刻在木板或石板上,立在村口,讓農民瞭解國家的政策,杜絕他人額外勒索,並禁止高利貸。合贊汗還鼓勵農民向人煙稀少的地區移民,准予移民免納捐稅。同時還注意保護工商業,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鑄造一種成色充足的金幣,以代替從前幣值不穩定的紙幣;減輕工商業稅,整治驛站,為發展工商業創造有利條件。 更難能可貴的是,合贊汗不象他的祖輩那樣只注重武功,不關心甚至歧視文明與進步。他提倡文治,積極鼓勵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在首都大不里士興建了許多華麗的建築,其中有清真寺和文化學術機構,有一所天文臺和一所研究實用科學的學校,並對清真寺和學術機構撥給充裕的資金,鼓勵學術研究。合贊汗本人也勤奮好學,學識廣博。除蒙古語外,尚懂得阿拉伯、波斯、印度、漢、藏等語,對天文、化學、醫藥、技藝、礦物等亦有相當知識。他諳熟蒙古歷史,並命丞相兼史官拉施特哀丁編纂一部蒙古史《史集》,留傳至今。合贊汗尊重學者及文化人士,在他身邊聚集了不少詩人、歷史學家和科技專家。札拉丁·盧密和撒狄是當時的著名詩人,前者著《馬塞維納》,被譽為“波斯的古蘭經”;後者著有《果園》和《玫瑰園》,都是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著名歷史學家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記述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征服世界的事蹟。 合贊汗死後,權臣專政,內亂迭起,國勢漸衰。1317年,年僅12歲的不賽因即位後,大權落入兩個丞相手中,互相爭權,內訌不已。對外與埃及馬木路克王朝作戰失敗,又遭到欽察汗國的侵掠,汗國由是日衰。不賽因死後,諸王爭位,汗位屢屢更迭,五年中六易可汗,政局動亂,諸王割地自立,國家陷於分裂。1388年,為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