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陝安漢大同鎮陳長東

    自律,就是嚴格要求自己,特別是領導幹部更應該嚴以律己,中國有句古話,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得是幹部,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又有一句古話,上樑不正,下樑斜,中梁不正倒下來。事企業、科研、文教衛生等部門的職工幹部都要廉潔自律,從我做起。習慣這一詞有好壞之分,(好習慣,壞習慣)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有這兩種習慣存在,大家都懂,我不想細說!自律與習慣的區別,自律是正能量,以身作則,事事處處,舉止言行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而習慣則不同,存在正負能量,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都有兩種能量存在。這裡即有區別,也有聯絡。如學生養成好習慣,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在家複習功課等。領導幹部萬事在前頭。

  • 2 # 弦麻麻S

    習慣就像每天清晨的一杯白開水,自律就是多了一塊肉我都不吃吧?

    但是一個自律的行為久了,就會慢慢的變成習慣吧?

  • 3 # 人生必翻倍

    給個目錄(人是怎麼廢掉的?)

    1. 即時快感2. 拖延症3. 缺乏輸出4. 固執5. 安於現狀

    再贈一個目錄(我們該怎麼做?)

    設定一個小目標

    2. 切斷干擾源 3. “抗癌”APP 4. 目標獎勵 5. 輸出倒逼輸入 6. 設定自身體系

    1.即時快感

    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獲得即時快感太容易了。

    十秒可以刷完一個短影片,二十分鐘可以打完一把遊戲,一個小時可以看完熱搜八卦。

    學習?不存在的。

    頂多看幾篇“十天養成自律習慣”的碎片化文章,打完雞血後依然渾渾噩噩,沉溺於感官娛樂之中。

    玩遊戲、刷影片、看八卦,這些是順應人性的,因為它們有及時反饋的機制。

    你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快感,哪怕這種快感是虛擬的、易逝的。

    對比之下,學習、健身、提升工作技能,這些都需要漫長的反饋週期。

    你需要投入很多時間、精力オ能看到回報,遠不如刷小影片、打遊戲來得有意思。

    也正是因此,太多人為了逃避思考而願意做任何事

    《娛樂至死》一書中說到:“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當你不再製定計劃,而是一次又一次放縱自己沉溺於即時快感和虛擬的成就感中,你離掉就不遠

    所以快去為自己制定一個可行的目標吧。

    先定一個小目標吧,比如掙它一個億.

    計劃是定好了,但是又出現了新問題,萬惡的拖延症啊!!!

    2.拖延症

    你是否有過或見到過這樣的情景:

    在大學的時候,經常興致勃勃地來到圖書館,列好一張滿滿的學習清單。然後,要不我先緩一緩?等等再做,想著想著,忍不住拿起手機。

    一上午過去,學習毫無進展·····

    最終,下午複製上午,明天覆制今天,週而復始

    其實這樣的行為即是你所瞭解的拖延症。

    拖延症:你明知道有些事應該去做,但只要沒到最後一刻都不想把它做完。

    加拿大心理學博士皮切爾曾說:“人人都會有拖延。

    下面這些場景,你看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定好了減肥瘦身的計劃,但兩個月也不見去一次健身房。

    列好了一長串書單,買回一大堆世界名著,卻一本也沒翻開。

    普通人如此,那些業已成名的大師,其實也逃不過拖延的魔咒。

    我在網上看到過關於胡適先生寫的一則日記,雖不知真假,但其實就是那個理兒:

    7月4日:新開這本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工,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7月17日:打牌。

    你看看,胡適老先生竟然都會這樣,

    咳咳,不過我就不同了,根本不用日記。

    因為我想買一個日記本來著,但一直拖著給忘了….

    3.缺乏輸出

    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處理資訊的過程,步驟是「輸入-處理-輸出」。

    在我們這個「想學習就學習」的時代,往大腦裡輸入內容簡直跟吃個餃子一樣簡單。

    無論是閱讀文章還是書籍,聽音訊還是上網課,本質上都是在輸入內容。

    就這樣只輸入不輸出,愣是把大腦變成了一個大型儲物庫。

    為什麼我們不願意輸出呢?

    因為輸入比輸出更簡單,消費內容比生產內容更輕鬆。

    如果只是把看到的內容一股腦全塞進大腦裡,不加以歸納和整合,那資訊與資訊之間只是零星碎片,而不是一張緊密聯結的知識網。

    所以,儘管之前看的書不算少,但還是覺得一知半解,真到了用的時候還是一臉懵逼。

    因此保持持續的輸入輸出才能幫助我們走上金字塔的樓梯。

    4.固執

    現實中還有一種人,即被固執的性格阻礙自身發展的人。

    跟他交談時,有時我從各個角度給他分析一個問題,提出中肯的建議,但是他怎麼都聽不進去,表現得異常固執。

    我所有的建議壓根就不會起作用,他總會固執地尋找理由,堅決不採納。

    當我們爭論一番毫無結果時,我便產生一種挫敗感,甚至捶胸頓足地喊道:

    “怎麼就這麼固執,這麼簡單的道理,怎麼就是不懂呢?”

    你…應該不是這樣的吧?

    5.安於現狀

    心理學上有個“花盆效應”,花盆效應又稱區域性生境效應,在一個類似花盆的狹小空間裡,人為創造一個溫室人蜷縮在這個安樂窩裡,很容易喪失鬥志、不思進取、得過且過。

    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安於現狀,每天都沉溺酒色,沒有意識到危機正一步步逼近自己,直到安史之亂爆亂,整個唐王朝到了生死邊緣,唐玄宗才從現狀中醒悟,但是經過了安史之亂的唐王朝開始由盛轉衰。

    當我們每天都沉溺於現狀的時候,整個世界仍然不停的運轉著,所有的美好都會成為歷史。任何人都不可能將某一“現狀”固定在那,讓自己一直慢慢享用。

    實際上,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成為一個廢人也是越來越容易。

    作家李尚龍說過:“在大城市裡,搞廢一個人的方式特別簡單。給你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你一根網線,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你開始廢了。”

    看到這我都快覺得......

    不過不用擔心,解決辦法來啦!

    讓你徹底根治自己的毛病,變的優秀起來!

  • 4 # 有才有閒

    這是一個人人都希望做到自律的時代,因為人人都焦慮,覺得不自律就會被淘汰了。

    但為什麼能做到自律的人總是少數呢,包括答主我自己?

    因為沒有足夠的慾望。當你有極度的慾望,比如想要獲得名聲、財富、權利、健康的身材、美好的伴侶等等這些的時候,那你一定會做到極度的自律。

    這是一種為了更大的利益,而犧牲當前休閒享樂小利益的選擇。

    大部分人做不到自律,就是因為沒有特別強的慾望,覺得這也行吧,好像也不用那麼努力,人生得意須盡歡,等等。

    如果你的物質條件還可以,沒有特別多壓力,那你完全不用自律,想幹嘛幹嘛去。

    你吃不了自律的苦,就會吃一輩子的苦。

    最後思考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從來沒在電視裡、手機影片裡看到過蘭博基尼的廣告?

    那是因為買得起豪車的人,不看電視、不刷連續劇。

    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成為富人,是因為沒有機遇、圈子不對,這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富人都有明確的目標、規律的作息、緊湊的時間,主動大膽地拼搏,夜以繼日地奮鬥。試問如此自律的人,現實生活當中又有幾個呢?

    所以不要怨天尤人,為什麼別人家境好,為什麼別人是富二代,以後你的孩子會問你相同的問題。

    努力成為富一代,才是你這輩子應該做的。

    想要這些,你才會自律,所以現在去思考下,你到底要什麼吧?是真的真的很想要?還是想想而已。想要的程度說服不了自己,你也獲得不了這個世界。

    希望有那麼一天,當你覺得你想要的都擁有的時候,就可以不用自律了。

  • 5 # 韓熙程

    我已經忘了第一次翻開故事書在圖畫外對著幾個方塊塊新生好奇的感覺了,第一次從高處跳躍而後骨折的感覺也日漸模糊,重溫第一本日記的時候一次次懷疑那個落筆的人到底是不是自己。我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三樣佔據我現在一天八個小時以上的習慣,但是這三樣被我放棄又被我撿起的習慣總歸改變了我的一生,也將在我可以預見的未來慢慢定義我的靈魂和肉體。總之,今天的問題是,開始一件事,養成一個習慣,成就一番事業。最好的時機是什麼時候?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潮人云,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到這裡就要結束了?不,它才剛剛開始,人不是樹木,不是經風歷雨就可以自然成長。或許你會說毛竹的故事,紮根五年的毛竹,從漫長的紮根到長成竹林不過只需要六週的爆發。像極了那個古語“量變積累質變”。在中國的最東邊生長著一種竹子,名叫“毛竹”。那裡的農民到處播種,每天精心培養等待著種子萌芽,但即使農民幾年來一直精心照顧,毛竹生長了足足4年也只不過長3CM。別的地方的人看到這種情景,紛紛搖頭,非常的不理解 ; 在背後指指點點,冷嘲熱諷。都再說:花這麼長時間種它做什麼,浪費時間和精力,一點收穫都沒有。任憑人家多麼不理解,忍受多少冷嘲熱諷,農民們總是一笑置之 。竹子生長到5年後,奇蹟就發生了,它們以每天足足30CM的速度生長著,這樣只用6周就可以長到15米。這裡瞬時間就可以變成鬱鬱蔥蔥的竹林。雖然4年間只長了3CM,但從第5年開始了暴風成長,6周時間好像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費勁力氣講這些不正確的案例,只是為了告訴你,人成長的秘密在於那個與萬物不同且區別於其他生物的獨特性。在高中之前,努力和積累是全部,反饋只是靈光乍現的自發選擇。直到我我研究心理學,認知模型。思考思考的思考,學習學習的學習,研究研究的研究。最好體會一下這句話,因為這是高中和大學的分界線。當然不一定要這麼繞口令的表達,成長來自於對過程的反饋。坐穩了,我們加速: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當然你也不可能一出生就讀蘇格拉底,作為理科生我也是玩膩了遊戲才在大學末尾趕上了哲學這一班車。思辨哲學和我們的戰國百家類似,都是建立在思維上的學科。你可以在扶手椅上完成這類哲學的全過程,就像你可以在晚上覆盤一下今天,完成人生成長的過程。人類的進步不在於重複犯錯,而在於重複中的提升,就像觸碰火焰和沸水後縮回的手教會你躲避危險。生物的習慣都建立在反饋的基礎上,小獅子在玩耍中學會捕獵的最優姿態,從牙牙學語到出口成章是無數次的矯正,培養習慣需要無數次嘗試之後的調整。高中時積累錯題本覆盤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查漏補缺”,工作中根據領導和前輩的指導矯正自己想當然的工作方式,好的想法和創意在市場中檢驗它的盈利能力。對無數次重複的事情進行反饋是第一步,高中生物一般不知道啥是反饋的可以理解為給自己定期進行查漏補缺。老生常談的覆盤,不過是成長的最後一步,也是習慣定型的過程。你可能不知道現在的一點一滴會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幫助,你只是知道這可能會讓你比今天更好,但不要擔心因為王小波說:“根據我的經驗,人在年輕時,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麼。”不妨把手中的事做到最好,然後,喬布斯會告訴你: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你沒辦法連線生命中的每個節點看到未來,你只能在回首的連線這些節點發現它們對你生命的意義。當然在這之前,你先要有材料,才能connecting the dots不論想去往何方,總是要先邁開步子。我們看一堂大學攝影課:上課的第一天,佛羅里達大學的傑裡·尤爾斯曼(Jerry Uelsmann)教授將他的電影攝影學生分成兩組,他解釋說,:教室左側的每個人都屬於“數量”組。他們作品的數量將成為評定他們成績的唯一標準。在上最後一天課時,他會統計每個學生提交的照片數量。假如提交了100張,可以拿到A;90張可以拿到B;80張會被評為C,依此類推。與此同時,教室右側的每個學生都屬於“質量”組。他們作品的品質是評分的唯一標準。他們在整個學期裡只需製作一張照片,但是要想得A,它必須近乎完美。學期結束時,他驚訝地發現,所有的優秀作品都出自數量組的學生之手。在學期中,這些學生忙於拍照、嘗試各種組合和照明、在暗室裡測試各種曝光手法並汲取經驗教訓。數量組在製作數百張照片的過程中,他們磨鍊了自己的技能。與此同時,質量組坐而論道,空想著如何達致完美。最後,除了未經證實的理論和一張平庸的照片之外,他們再無其他能表明自己曾經努力過的東西。古人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人生不是一趟旅程,不存在“沒有方向,所有方向都是逆風”的窘境。這是一躺每一秒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前進征程。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數。喬布斯從裡德學院退學後,並沒有離開學校,而是又在學校呆了一年多,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期間他學習了一門書法課:“我學到了襯線字型和無襯線字型,怎樣在不同的字母組合間調整其間距,以及怎樣作出完美的版面設計。這其中所蘊涵的美、歷史意味和藝術精妙之處是科學無法捕捉的,這讓我陶醉。如果我大學的時候從沒有上過那門課,麥金塔計算機裡絕不會有那麼多種字形以及間距安排合理的字型。如果不是 Windows 抄襲了 Mac,那麼很有可能所有電腦上也不會有這些。”他學這門課的時候,只是覺得很優美,沒有想過以後會有什麼用,可是字型後來成了 Mac 的一項核心優勢,即使是在 1997 年瀕臨破產時,蘋果還依然佔有很大的 desktop publishing 市場份額,而且這還培養了他非凡的藝術品位。如果不是他和沃茲從小喜歡電子產品,就不會有後來的藍盒子,他們做藍盒子開始只是覺得好玩,然後就有了 Apple I,然後就有了蘋果公司。如果喬布斯年輕的時候沒有如此痴迷於鮑勃·迪倫和披頭士,沒有如此痴迷於音樂,那就不會有 iPod 和 iTunes,也就不會有蘋果這麼多年在音樂產業的統治地位。最後,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那麼就現在開始,不要把決定權交給別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幸運出生在矽谷,上擁有書法課的大學,創立蘋果公司直至定義世界。也很難有足夠的運氣收到攝影老師佈置的作業,只考察數量,不注重質量。更沒有學習哲學的雅興,不厭其煩的重複,反思人生的動力。但你依然有決定自己生活狀態的能力,每個人對生活的都保有最基本的選擇權。你可以選擇微笑也可以選擇憤怒,你可以選擇閱讀也可以選擇抖音,你可以選擇紮根也可以選擇醉生夢死。不要低估人類的自由,也不要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你可以自由自在,但很難得償所願。信仰宗教研習瑜伽的喬布斯把自己的病拖到了無法治療的地步,無數名校高材生在無人監督的大學迷失了方向,毛竹和樹木依靠基因才得以成長。人需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才能成長,重要的不是你選擇了什麼,而是你做出了選擇。馬克思說: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但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你是你所有過去的總和。不要因為自己沒有天賦的才能而悲觀:要是覺得自己沒有才能,那就去學習一種。 ——尼采《曙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銷售對於剛畢業的人來說,是不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