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何歐洲眾國卻叫苦不迭。
10
回覆列表
  • 1 # 道塵佛

    大漢民族幾千年為歐州白人擋住了草原民族狂風暴雨般的殺伐!偶爾兩次差點自殺成仁,白人不但不感恩,反而比草原民族更貪惡!差點滅了大中華這個大恩主人!這就還所謂感恩嗎?施捨歐洲平安似乎成了理所當然!讓他們嘗一嘗草原民族的瘋狂就叫苦了,你們踐踏神州時怎麼就不文明瞭?

  • 2 # 香茗史館

    題主是想說匈奴被迫西遷這件事吧,且不說最終搞的歐洲狼煙四起的匈人是不是匈奴人,要知道霍去病、衛青等將領擊敗匈奴發生在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之間,而匈奴人全面西遷則發生在公元151年到160年之間,兩件事之間差了足足270多年。

    匈奴人從漢匈大戰戰敗到徹底西遷,是經歷了漫長過程的,並不是漢武帝時期被擊敗之後就完全西遷的。簡單敘述一下這其中的過程吧。

    匈奴崛起時期

    在楚漢爭霸時期,北方的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也開始迅速崛起,先是大敗東胡王,隨後又吞併了樓煩和白羊河南王,收復了之前被蒙恬奪走的匈奴地、漢之朝那、膚施等地。在實力得到增長之後,匈奴開始不斷南侵。

    之後漢朝建立,面對北方的匈奴,劉邦曾率大軍前往征討,結果遭遇白登之圍,之後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匈奴仍然不斷侵襲漢朝的燕、代等地。同時,向西進攻月氏,最終擊敗並殺死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而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則先後臣服於匈奴。

    漢匈大戰時期

    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了長期的修生養息之後,國力大增,加上漢文帝、漢景帝兩代人的積累,軍事實力也得到了極大增長。於是漢武帝決定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傳略進攻。

    漢武帝時期,主要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戰: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大致就是河套地區)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兵奪取河西走廊,匈奴右部投降者十餘萬人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兵分兩路,兩軍共殲滅匈奴9萬餘人,使得匈奴無力南下

    在透過武力擊敗匈奴的同時,漢朝還透過向東聯合烏桓,向西聯絡大月氏、大宛等西域諸國,使得匈奴進一步孤立,壓縮其生存空間。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之後漢朝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攻擊。

    匈奴衰弱期

    公元前73年,匈奴攻擊西域烏孫國,烏孫向漢求救,漢朝組織五路大軍十餘萬聯合烏孫進攻匈奴。

    公元前71年,漢朝再次聯合西域諸國出兵二十餘萬進攻匈奴,再次大獲全勝。

    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因掌管西域事務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屠耆堂爭奪權位發生衝突,日逐王降漢,匈奴被迫放棄了西域。

    公元前60年,虛閭權渠單于死,右賢王屠耆堂被立為單于,但由於排除異己導致內訌,之後兵敗自殺。

    公元前58年開始,屠耆堂單于死後,匈奴內部發生嚴重內亂,發生了持續數年的“五單于爭立”事件,在長期的內戰之下,匈奴的實力進一步衰弱。

    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初期,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著對匈奴的絕對優勢,數次與匈奴發生的大戰都已獲勝而告終,而匈奴則由於內亂和自然災害的原因,實力一再衰弱,生存空間不斷萎縮。

    匈奴分裂

    東漢時期,公元46年,匈奴由於發生嚴重自然災害,再加上統治階級權力爭奪,導致匈奴內部進一步分裂。

    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從此匈奴分裂為了南北匈奴兩部分。

    之後數十年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北匈奴多次襲擾劫掠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地區。而隨後,在南匈奴的支援下,東漢對匈奴開始發動攻擊,雙方主要圍繞西域地區展開爭奪,戰爭的而結果就是北匈奴又有先後七十三批人南下歸附東漢。

    匈奴西遷

    87年,逐漸崛起的鮮卑向匈奴發動進攻,殺死了優留單于。單于被殺導致北匈奴大亂,加上漠北又發生蝗災,而東漢趁此機會,再次對匈奴發動攻擊。

    89年到91年間,東漢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多次戰敗北匈奴,北匈奴被殺被俘數萬人,先後歸附二十餘萬人。北單于被迫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119年至137年之間,西遷至西域的匈奴又多次與東漢朝廷發生衝突,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裴岑則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

    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然而在北匈奴仍然無法立足,多次遭遇東漢朝廷的攻擊。

    無奈之下,北匈奴於160年又有一部分開始西遷,一直西遷至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

  • 3 # 閒過信陵飲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能提出這個問題足以證明問題的提出者對西漢時期的亞歐大陸發生的民族交流與融合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接下來,就按照這個思路來回答這個問題。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西漢時期亞洲文明的整體發展程度是要遠高於歐洲的,比如在冶鐵、製革、種植、養殖、建築等方面,尤其需要指出的還有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馬鐙,這些發明在保證亞洲,在這著重指中華民族和蒙古高原上的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人口得以增長的同時,也使得本民族在對外戰爭的勝率上取得了長遠的進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了大幅度進步,但依然是達不到人人吃飽穿暖的小康水平的,所以,為了吃飽穿暖,匈奴的箭頭指向了農耕文明的中華名族的聚集地。雖說匈奴作為馬上民族對於更重沒什麼興趣,但是對於劫掠農耕文明的勞動成果卻是興趣盎然,經久不衰且變本加厲。因此為了擺脫這種騷擾,兩大民族進行了一場終極較量。世道輪迴,因果報應,強盜在慘敗面前不得不放棄對中華民族的興趣,轉而與這個東方大國相反的方向發展。找對方向的匈奴如入無人之境,在亞歐大陸的西面逍遙快活了好多年,而這好多年的快活對於原本居住在歐洲的百姓而言則無異於一次又一次的休克。但是,現實再一次證明,物質需求被滿足後便會轉而尋求精神需求,匈奴民族也不例外,在歐洲大陸叱吒風雲數十年之後,歐洲原住民用《聖經》漸漸感化了從東方來的陌生人,並與之漸漸融合,使之成為了歐洲的一部分。如今的從地利、匈牙利、義大利等國家所描述的祖先特徵中,不難發現,其與當年中華名族對匈奴體貌特徵的描述相似度非常大。但今日三國百姓的體貌特徵與先祖特徵已相去甚遠(最典型的改變就是腿變長了許多),可以說這場血腥的民族融合的過程很慘痛(參照中華民族為何反擊就知道了),但結果還算不壞。

  • 4 # 最強鍵盤手1

    霍去病,大家都不陌生,西漢著名的抗匈將領,霍去病天生將才,他對匈奴的做戰徹底的改變了漢朝對匈奴一直妥協的局面,在霍去病出道之前,漢朝一直都是和親政策。後來漢武帝主政,任用霍去病為將,北擊匈奴,最後一戰擊殺匈奴十萬餘人,俘獲部種五萬餘人,按說這一戰已經把匈奴的家底打完了,但是匈奴被漢朝打敗之後,餘下部眾直接向歐洲遷移,這也是歐洲噩夢的開始。

    匈奴到了歐洲戰場之後,本來為西漢打得估計毫無半點戰鬥力。但是,匈奴很快發現,孤獨的這些人完全就是綿羊。他們來到歐洲之後,發展迅速擴張,也許是被霍去病機會得太慘,到了歐洲之後,完全就爆發了。把當時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打得東奔西走,奄奄一息。不過這才是剛剛開始。匈奴在歐洲,不可以是威風凜凜。

    匈奴到了,我就直接征服了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被匈奴打得可謂是千瘡百孔,直接就俯首稱臣。東羅馬帝見此狀,又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實力,立刻派出使臣向匈奴求和,並每年交納大量保護費。這兇手也算是因禍得福了,在西漢那邊混了不過去,沒想到在這裡卻天下無敵。

    後來西羅馬帝國實在給匈奴交納不上保護費,西羅馬帝國國王對國內的民眾橫徵暴斂仍是湊不齊。最後交納保護費的時候,僅僅交上來一直欠條。窮人修完帝國時代,沒有任何油水了。心裡想著也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了,你是匈奴便開始向義大利進發,這下義大利的好日子可算是到頭了,匈奴的義大利勢如破竹,攪得義大利雞犬不寧。義大利教皇陛下親自說情,並附上多國的公主進行和親,才勉強維持住了短暫的和平。

    歐洲為什麼那麼多的小國,久久不能統一。匈奴所賜,匈奴可謂是將整個歐洲攪得天翻地覆,四分五裂。肯定不會讓這些國家強大起來來對抗自己,於是歐洲便是各種小國林立。如果歐元知道是霍去病將匈奴人趕到了歐洲,估計也會恨死霍去病吧。

  • 5 # 徐美麗6562

    霍去病對匈奴發動了三次戰爭,然後匈奴就越來越衰弱,然後後面匈奴就發生了一系列的內亂以及自然災害然後實力就一再衰弱,生存空間就不斷萎縮。然後就只能遷徙,然後就逃到了歐洲,到了歐洲之後他們就彷彿覺得自己不是那麼弱,有點狂妄自大了,於是急用變被動為主動,最終歐洲很多地方都被匈奴人給殲滅了。最終匈奴人就越來越強大。歐洲就這樣被淪陷。最終歐洲就會被匈奴人給霸佔。這件事對於歐洲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在後來歐洲就滅亡了。

  • 6 # 歷史風暴

    首先要了解到的是,匈奴人至少要到漢朝末年才會西遷。

    所以,從硬實力方面看對歐洲沒什麼影響,從軟實力方面看有非常大的影響!

    霍去病是古代最有名的將領之一,封狼居胥是無數將領的畢生夢想。漠北一戰,霍去病率領漢軍殺掉7萬多匈奴士兵,幾乎全殲左賢王部,讓匈奴元氣大傷。即便是按照冒頓單于時期最強陣容,匈奴40萬人來算,左賢王部的陣亡數至少達到了匈奴軍隊的17.5%,再加上河西之戰的俘獲和斬首數量,霍去病讓匈奴人損失了至少40%計程車兵,最重要的是匈奴人全民皆兵,也就是說,霍去病消滅了匈奴40%的青壯年男子!

    再加上衛青的斬獲共5萬多人,約佔匈奴人的12.5%。兩人加在一起一共佔到匈奴士兵的52.5%!這還不算逃走後死去的匈奴士兵(包括受傷致死,得不到給養飢餓而死等)。

    對匈奴的第二擊:

    對整個匈奴人來說,部族內大量青壯年男子的陣亡,會導致一個結果:族內抗風險的能力極度下降,所以很多弱小的部族將會在未來被大部落吞併,或者在冬季的雪災中滅族!

    可以說,漠北之戰後匈奴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這是匈奴人硬實力方面的損失。不過這種損失是一時的,很快匈奴人口會快速恢復,到漢武帝后期匈奴人又捲土從來了。

    所以,霍去病對匈奴人硬實力的影響只是一時的。難以延續到漢朝末期。但,軟實力的影響是巨大的!

    軟實力影響

    匈奴人攻打漢朝無非是為了獲得物資和人口。漢朝人好欺負,他們不會選擇離開這個富饒且人口眾多的國家。

    但是,自從衛青、霍去病等人對匈奴的持續打擊後,匈奴人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所以,對漢朝沒有以前那麼猖狂,在大多數時間裡都原因透過友好方式與漢朝交流。

    對漢朝來說,對匈奴人的勝利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實力,開始改變對匈奴人恐懼的心態,所以漢朝常常派出軍隊打擊匈奴。為了防止匈奴做大,還要分化瓦解。匈奴人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導致很多部族開始西遷!

    所以,要說霍去病對匈奴人的影響,最大的方面還是在軟實力上的影響!

  • 7 # 君山話史

    這個反射弧太大了。

    你說霍去病北伐匈奴,對歐洲有什麼直接影響,這個還真沒有。如果非要說有,那就是蝴蝶效應吧,邏輯是這樣的:匈奴在霍去病的打擊下,由盛而衰,衰到東漢中葉,終於被迫西遷。數百年後,匈奴崛起,蹂躪歐洲大陸。從霍去病第一次征戰匈奴(公元前123年),到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出生(公元406年),時間的車輪已經滾過了五百多年。如果要深究歷史因果,當然不能說霍去病當年的征伐,對五百年後的歷史沒有絲毫影響。

    我圍繞這個題目,來說說自己的一點看法。

    第一,霍去病並不曾一戰殲滅匈奴十萬

    題目首先有個錯誤,說霍去病一戰殲滅匈奴十萬,俘敵五萬。這個說法就是不對的。霍去病指揮過四大戰役,戰績分別如下:

    第一次河西之戰:殲敵9000.

    第二次河西之戰:殲敵3萬。

    河西受降:殺叛者8000,降4萬餘眾。

    漠北之戰:殲敵7萬。

    由上分析可見,霍去病並非一戰殲敵10萬,俘5萬,而是經過四戰。

    第二,霍去病對匈奴的打擊,是匈奴由盛而衰的轉折

    漢匈戰爭持續了三百年之久,這場戰爭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匈奴人進攻階段(前201—前134):歷時六十五年,此乃匈奴人全盛的階段,大漢處於被動防禦,白登戰役(前200年)為漢匈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會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達七十二萬人,此戰一舉奠定匈奴北方霸主的地位,也迫使中國長期對匈採取防禦戰略。

    大漢大反擊階段(前133-前104年):歷時二十九年,這是大漢軍事全盛的年代。從馬邑之謀始,漢軍開始反擊,在偉大軍事統帥衛青與霍去病的指揮下,先後發動河南戰役(前127年)、河西戰役(前121年)、漠北戰役(前119年),兩大軍事強國的鐵血對抗,勝利的天平開始傾向大漢帝國。

    雙方相持階段(前103年-前87年):歷時十六年,由於漢武帝后期殘暴無度致使對外戰爭頻頻失利,致使與匈奴會戰中,一敗再敗。此期漢軍雖然作戰不力,但仍是主動進攻的一方,匈奴是防禦的一方。

    匈奴衰敗階段(前86年-前36年):歷時五十年,匈奴人在內部權力相爭、兩次毀滅性的饑荒(前71年、前68年)以及漢帝國“斷匈奴右臂”戰略下聯合西域力量的打擊,終於一蹶不振,陳湯的萬里遠征(前36年),擊斬郅支單于,終於使匈奴完全臣服於中國。

    匈奴臣服階段(前35年-10年):歷時四十五年。這也是兩國和平的一段時間,由於王莽篡漢,預謀分裂匈奴為十五個單于國,最終導致於匈奴的叛變。

    匈奴迴光返照階段(11年-45年):歷時三十四年。中國陷入內戰,給匈奴崛起提供一個良機,匈奴透過扶植傀儡盧芳政權,干涉中原事務,內戰結束後,光武帝劉秀出於休生養息以療治戰爭給中國的創傷的考慮,對匈奴採取防禦戰略。

    大漢全勝的階段(46年-91年):歷時四十五年。匈奴的再度分裂使其在一度復興後迅速衰落,南匈奴成為中國的附屬,北匈奴在漢軍與南匈奴軍的聯合打擊下,屢戰屢敗,金微山戰役(91年)後,終於遠遁到中亞一帶。至此,漢匈三百年的戰爭,曾經強大無比的匈奴最終戰敗。

    以上七個階段,共歷時292年,可謂是曠日持久的交鋒。對於大漢帝國來說,最重要的轉折點,就是衛青與霍去病對匈奴的征伐,確立了中原政權對匈奴的軍事優勢。儘管匈奴西遷距霍去病時代已過去200多年,追溯其衰弱之源,也不能不說有關聯。

    第三,中國改變匈奴,匈奴改變歐洲

    公元91年的金微山之戰,終結了300年的漢匈戰爭。但是匈奴的故事並沒有完。當時匈奴分為兩部,一為北匈奴,一為南匈奴。逃到中亞的這一支是北匈奴,南匈奴則是依歸於東漢帝國。

    公元95年,歸附東漢政權的南匈奴爆發大規模的叛逃。叛逃的部落共計十五個,約二十萬人。這次叛逃事件對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大叛逃之前,蝸居在中亞的匈奴部眾不足兩萬人。正是這些叛逃的匈奴人投奔北匈奴單于,才使得奄奄一息的北匈奴能再度強大。

    後來,北匈奴的勢力向西遷移,最後到達了歐洲。這個曾被東漢帝國打得狼狽不堪的國家,再度崛起,橫掃歐洲大陸,成為歐洲的霸主,特別是在阿提拉(406-453)統治時期,更是如日中天,蹂躪歐洲大陸,所向披靡,頻頻對東羅馬、西羅馬用兵,羅馬人驚恐地稱呼其為“上帝之鞭”。

    我們可以說,大漢帝國改變了匈奴的歷史,匈奴改變了歐洲的歷史。而改變的起點,或者可以上溯到衛青、霍去病時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菜市場上水果攤怎麼提高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