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滿天海
-
2 # 綠喲喲
重文輕武
由於宋太祖本人是武將造反登基,所以告誡後世子孫防範武將。
宋朝始終以來文臣壓制武將,不停地調換軍隊主帥,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
為了防止部下奪權,北宋設定了許多官員分權,往往一個職位養著多個官員。
北宋的名將狄青戰功顯赫,卻被排擠出朝廷,連歐陽修、文彥博這樣的名士也進讒言,可見北宋對武將防範程度之深。
第二、冗官冗軍
北宋時期的官員對比唐朝的情況,感慨地說“今地不廣於前,而官僚數倍於唐”。
軍隊上也是如此,軍隊數量龐大,但招納的都是流民、罪犯,軍隊戰鬥力低。
宋太宗時期,北宋全國登基在冊的兵丁約有140多萬,但對外戰爭基本上是一敗塗地。
到了宋徽宗時,宋朝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但吃空餉的現狀已經非常普遍。
金國滅遼時,北宋真正到達前線的部隊只有10來萬人,其餘所部都是虛數。
第三、守內虛外
宋朝在對外開拓上一貫被稱為“軟骨頭”,主要是因為其對外政策太過軟弱。
宋太宗伐遼失敗後,不久就去世了。遼聖宗攜40萬主力南征,到達澶州。
嚇破了膽的宋真宗在極不情願的狀況下親征。最後,宋朝在自己處於優勢的狀況下與遼國議和,繳納歲幣。
特別是自宋真宗以後,宋仁宗、英宗等多位皇帝均是以治內政為主,從未對外進行擴張。
仁宗時期接連爆發的的西夏、越南動亂,充分體現了宋朝守內虛外的狀況。
第四、丟失河套、長城防線
北宋王朝在地理上丟失了傳統中原王朝的養馬地河套,缺乏強悍的騎兵來對抗西夏、遼國。
南宋的史學家認為丟失河套是造成北宋在野戰上屢屢被西夏、遼國欺負的原因。
宋軍雖然數量龐大,但騎兵有限,只能打擊潰戰,打不了殲滅戰。
也就是說,宋軍遇到遊牧騎兵,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掉。
宋太宗多次伐遼,動員數十萬人,全部被遼軍誘敵深入,分割殲滅。
在極度缺乏騎兵的狀況下,宋軍不可能像漢、唐那樣利用騎兵圍殲敵人,只能利用步兵堅守,擊潰敵人。
擊潰戰只能讓敵人退卻,卻不能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一旦敵軍收拾起潰軍,很快就會捲土重來。
第二個地理劣勢是:宋朝建國以前,幽雲16州就被遼國控制了。
幽雲16州是華北平原阻擋關外騎兵進入中原的一道丘陵山地,世界聞名的長城防線就穿插於其中,秦、漢、唐均是利用這裡抵禦東北的少數民族。
自幽雲16州往南,居高臨下、一馬平川。
宋軍多次伐遼,均無法突破幽州,於是轉為消極防守。
遼華人卻憑藉地理優勢,往往能夠先發制人。宋軍的野戰能力雖然不行,但憑險據守的能力比較可觀。
可是如果在外無騎兵、內無險要的狀況下,失敗就比較迅速了。
-
3 # 自由的鷹28185386
在尚武方面,在疆域方面,確實不如漢唐,這也是先天出了問題。但說到實力,北宋澶淵之盟後,無論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都是領先世界的!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文武官員和士兵民眾加入抵禦外敵,視死如歸的原因,也是能堅持300年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宋朝漢奸少(居住在北方被遼金長期統治的除外)的原因!當然宋的軍事建設也不是一無是處,從軍終身制的設計,就有積極意義。宋朝之最大轉折點是宋徽宗這個骨灰級藝術家當皇帝,沒有這個人不會有南遷!實際上金人也沒有能力全面擊敗北宋!南遷以後缺良馬,在當時造成軍隊機動力不夠,這對於出動出擊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南宋時期,依然有不少良將,可惜多被限制甚至壓制,否則蒙古拿不下南宋!
-
4 # wangzhiminpan
熟悉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皇袍加身”登上了皇位。透過兵變登上皇位的趙匡胤自然很擔心手下武將權力過大、威脅皇權。於是趙匡胤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中央集權,比如說“杯酒釋兵權”解除最高將領的兵權,由趙匡胤自己統領禁軍。設立樞密院,行使調兵權,統兵的“三帥”沒有調兵權,兩者形成相互牽制的作用。在削弱兵權、將兵輪調的基礎上,重用文臣,導致宋朝武力急劇收縮,遠不如漢唐的威震四方。
國內自身實力減弱,國外西夏、蒙古、金強敵窺伺、危機四伏,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宋朝是憑什麼在風雨飄搖中度過300多年的呢?
一、商品經濟繁榮
農業方面,宋朝先進的生產工具得到了普及、改進和發明,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大量興修水利使得農業精耕細作,許多荒地被開墾出來,增加了糧食產量。最重要的是宋朝在農業方面推行不抑兼併政策,減少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負擔,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土地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宋朝政府對商業放鬆了控制,市場自由化也開始大大提高,隨之而來的商業服務機構迅速發展起來,甚至出現了便於流通的紙幣“交子”。
積極推行貿易政策,這裡分為兩點,一是宋遼、宋夏之間少數民族之間的和平貿易(遼西夏簽訂盟約後);二是遠洋貿易,宋朝的海上貿易十分發達,政府為商人設定了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絲織品、瓷器、茶葉、藥材深受海外市場的歡迎,既為宋朝帶來了豐厚的財政收入,又進一步推動了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與繁榮。
簡單來說就是,家裡有錢,想打?我耗得起!!!而北方呢,畢竟是貧瘠之地,畜牧業的弊端就在於物資的季節單一性,戰爭儲備供給不足。宋朝喜歡用錢買和平,少數民族政權自然也願意接受宋朝的納貢和歲幣,畢竟有錢了誰也不願意打仗。
二、三足鼎立、實力均衡
擁有肥沃中原和南方的宋,雄踞華北和東北的遼和金,割據西北一方的西夏,三股勢力不相上下,誰也沒有強大到可以把其中兩方消滅掉。宋朝和遼國打仗的結果是宋朝拿不回燕雲十六州,遼也滅不了宋。宋朝和金打仗,北宋滅亡,剩餘的勢力在南方建立南宋,有了長江天險,金最多也只能打到長江一線。既然消滅不了那就穩定地存在著吧,這股平衡一直等到強悍的蒙古崛起才被打破。
三、英豪輩出、民族氣節
宋朝雖然富庶,可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我們所熟知的岳飛、曹彬、狄青、李繼隆、劉錡、韓世忠等愛國將領慷慨赴沙場、誓死保家衛國,這種視死如歸、馬革裹屍的骨氣使得外敵勢力沒有那麼迅速地滅掉宋朝。1279年的崖山戰役,這是宋朝軍隊和蒙古軍隊的生死存亡之戰。戰爭最後的結果是宋軍全線潰敗,這個時候宋朝表現出了寧死不降的民族氣節,文臣陸秀夫揹負少帝趙昺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殉國,十餘萬愛國軍民亦紛紛投海殉難。
雖然每次說到宋朝,總有人感覺宋朝的軍事實力太弱以至於常年沒辦法消滅周圍的少數政權,其實宋朝的軍事實力沒有那麼弱,只是長期的重文抑武讓宋朝兵將參差不齊。
拿出可對比的資料,你就知道宋朝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蒙古滅西遼,不到一年;
蒙古滅中亞大國花剌子模,十幾年;
蒙古滅西夏,22年,
蒙古滅金,23年,
蒙古滅南宋,45年,光是釣魚城就死守了20年的時間。
四、軍事科技的發展
前面說了宋朝的文化經濟很發達,隨之帶來的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軍事科技的發展。單臂弩,最大射程四百米,可擊穿敵人鐵甲。土造手榴彈,把黑火藥和成團,加些鐵釘或瀝青,外面包上松脂。根據不同需求往裡面加料,有毒藥火球、煙球、引火球等,還有震天雷、突火槍都是當時的軍事發明,這些都在正面戰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雖然一直有人覺得宋朝和少數民族簽訂看似不平等的條約,顯得國家很軟弱,但是我還是想說,損失的這點錢財跟戰爭軍餉比起來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它為宋朝換來了百餘年的和平,促進了邊境貿易和南洋貿易,加速了民族之間的融合,促進了經濟的繁榮,老百姓不用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就衝一點還是願意給宋朝投一票!
-
5 # 史研
宋朝只有軍事實力比較弱一點,其他方面是非常強大的。且宋朝只有外患,沒有內憂,那些調皮的小毛賊又有什麼用呢
宋朝是在趙匡胤的手上建立的。趙匡胤本來就是後周的一個大將,但是因為皇帝死了,而自己手握兵權,是個人只要有權力的慾望,就想要當皇帝。於是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了,然後開始了宋王朝300年的歷史。
在趙匡胤手上還是非常強大的,經過幾十年,將當時四分五裂的中國,慢慢的統一了。任何王朝開國的時候,都是經歷了腥風血雨,軍事是最強的時候,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想要將整個中國統一,並且擴大自己的疆域。
趙匡胤將中國所有漢族政權已經統一了,並且已經準備好,想要發動戰爭,一定要把燕雲十六州取得。為什麼一定要取得這個地方呢?這個是因為這個地方生產良好的馬,在中國古代,騎兵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兵種,有一支上好的騎兵,可以縱橫天下。當時趙匡胤是沒有什麼上好的騎兵,主要的是馬匹不行,北方的馬才是上好的馬,常在草原上活動,在打起仗來也是非常強悍的。要能夠擁有一個好的騎兵的話,面對遼華人也不怎麼怕了。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趙匡胤在北伐的前夕就已經死了,於是他弟弟趙光義繼承了他的一切,準備去北伐。為了能夠在這次北伐戰爭中能夠取得勝利,全國都開始準備了,參加戰爭計程車兵都有20多萬,且再加上負責運輸的民工,真的是數不勝數,當時就只有一個目的,一定要取得真正的勝利。
還是很遺憾的,就是這次戰爭輸了,從此以後,在對遼國的戰爭中,一直都沒有振作起來,宋朝的元氣大傷了。再也沒有北伐的可能性,於是就只能轉內了。雖然打不贏別人,但是守好自己家還是可以的。自己家也不能閒著,於是開始了各方面的建設,對文化經濟這些方面是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宋朝是越來越有錢了。
反正宋朝是有錢,有錢人能夠用錢解決問題的話,都不是什麼問題。所以在對外的時候,宋朝同時採用給錢的方式,以求得太平。畢竟打仗的話還是需要耗費太大,而且人們厭倦了戰爭,現在生活過得這麼好,誰希望去打仗呢?
-
6 # 馬弓手關習習
宋朝經濟實力是可以算曆代王朝最強盛的一個帝王朝,漢唐實力比較均衡。
宋朝是最接近現代社會的王朝,沒有之一。趙匡胤統一中國之後,有三條誓詞:
一、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
二、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趙匡胤親身經歷軍人擁兵自重、奪權篡位的事件,熟知唐朝藩鎮割據、君弱臣強的危害,思考國家長治久安之計。但他沒有開殺戒,而是採取和平贖買改策,留下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既做到了“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把兵權、財權集中掌握在朝廷手中。又讓幫助他打天下的將帥掛個空頭高爵,“多積金帛,厚自娛樂”,安享榮華,得以善終。兩宋三百年,沒有出現地方軍閥割據,對抗叛亂中央,也沒有出現大臣勾結皇子同室操戈、爭奪帝位的宮廷事變。這和趙匡胤的政策措施分不開。有的論者認為宋朝是士大夫最幸福的時代,雖未免誇張(有冤殺岳飛那樣的個別事件),但也不無道理。
-
7 # 無根樹花正孤
宋朝是唐末亂世之後建立的一個漢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爭議很大的一個朝代,都說宋朝實力遠不如漢唐,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為什麼還能夠抗300多年呢?
文人治國,行政機構高效完善。
從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這種做法使得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們的地位水漲船高。一舉改變了五代以來文人地位低下的狀況,從社會權力與認可方面壓倒了武人,文人們也沒有辜負執政者的重託,文化經過國家的扶持大力發展起來。就連有宋一代的才子學士的質量與數量也是中國其他朝代所不能比較的。例如宋仁宗時期嘉佑二年龍虎榜就匯聚了中國千年來許多著名人物,如三蘇,曾佑等人。
再加上宋朝實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宰相的權利被一分為三,宰相再也不能像唐朝時期那樣為非作歹,甚至干涉皇權的存在了,在地方上以文官治理地方,武將不再擁有地方的財政大權。這樣的科學管理使得宋朝武將杜絕了藩鎮割據的可能。得以一致對外。很少產生內耗。
經濟實力雄厚,世界之最。
宋朝當時的國土面積雖然不能和漢唐相提並論,但是宋朝在同樣的土地上面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卻是前二個朝代所不能比較的。宋朝的經濟體量在現在看來都是一個可怕的存在。估計佔據了世界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憑藉著如此之多的財富宋朝他敗的起,也輸得起,根本不怕輸,龐大的經濟體量支援著宋朝年年對外征戰。
-
8 # 蕭子北反彈琵琶
宋朝軍事實力偏弱,而且並未統一全國,北方遼闊的大地(包含幽雲十六州)都在遼國統治之下,短暫的收復幽雲十六州後,又被金國搶了,自己還被從黃河流域趕到長江流域去了。
而云南大理國,西夏党項國,吐蕃,後來的西遼等等都未統一。
第一:經濟實力強於周邊少數名族政權。
宋朝佔據了當時華夏的大部分經濟發達的區域,雖然大宋武功不行,但是經營有方,而且海運發達,所以經濟實力還是非常強的。比遼國,金國,西夏,大理,吐蕃,西遼都要強上很多。現在大家都明白,打仗不光是軍事實力,軍隊力量,更重要的需要經濟支撐。說白了,就是一個燒錢的事情,有錢就有能力打仗。所以宋朝雖弱,但是一直能養的起軍隊。北宋“靖康之變”後,趙構在南方還能儘快建立四五十萬的軍隊,用來防禦。而南宋末年,崖山之事,還有數十萬軍民投海。也是前朝積攢了不少,才能養活這麼多鐵桿軍民。
第二:受到讀書人的支援。
宋朝偃武修文,作為國策,讀書人的地位高於武人武將很多,宋真宗的(第三代皇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更是將讀書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宋朝對於文人是流放啟用,貶謫流放再啟用,很少像漢唐那樣,動不動就誅殺文臣。宋朝留給讀書人一口氣,讓人有復出做高官的夢想。大大籠絡了讀書人的人心。所以北宋滅亡後,大家竭力輔佐趙構,讓宋庭得以苟延殘喘再活了一百多年。
第三:中原城市防禦能力強於少數民族。
大家都曉得,弱宋。主要是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之後,宋朝國土基本固定,無法像漢唐那樣開疆拓土。主要是進攻能力不行了。進攻能力一個是幽雲十六州丟失,北方燕雲之地丟失。讓宋朝隨時處於遊牧民族的鐵蹄威脅之下,只能被動防守。而失去西北養馬場,讓趙宋的軍隊變成了以步兵為主,騎兵匱乏的境地。沒有了主要的進攻兵種——騎兵。讓趙宋歷次戰爭,只能擊潰敵人,不能殲滅敵人(就算打敗了敵人,敵人也騎兵也騎馬跑了,不能有效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好不容易嶽元帥北伐獲取了一批戰馬,組建了一隻幾萬人的騎兵部隊,又被趙構秦檜之流自毀長城。後面再也沒有強力的騎兵部隊可以用於進攻了。
雖然趙宋進攻不行,被冠以弱宋的稱號。但是步兵依靠城池,防禦能力還是不錯的,中原農耕文明,大批城市建有城牆。比如南宋劉琦用8000步兵就擊潰了10萬金兵,守住了城池。最後的蒙古的火炮鐵騎組合。攻取了金國,西夏,大理,但是攻取襄陽,釣魚城都是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就是漢族的步兵加城池防禦力要高一些。
第四:遼國金國當時屬於異族(現代是內部矛盾)
相對宋朝來說,當時的金國遼國都是異族,他們進攻宋朝,遭到了中原漢族的拼死抵抗。自然延緩了遼國,金國的進攻腳步。比如近代法國拿破崙進攻莫斯科,也遭到了俄國軍民的拼死抵抗,如果千年之後,歐洲統一了,俄國和法國都變成了一個國家,那就不是異族,變成歐洲內部矛盾了。
回覆列表
因為宋朝在武器裝備的設計方面在同時期是世界頂尖的。自保有餘,而宋朝是中原農耕文明,缺少對外擴張的原動力和野心。成吉思汗西征還是用著宋朝的裝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