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聯合防務

    謝邀。這兩類武器都好用。近程防空導彈的優點是:精度高,用2枚就能達到90%以上的攔截率;射程比較遠,最大在13到15公里,最新的可到20公里,通常在10公里距離上可實施攔截,好的話可以實施2次攔截;多目標攔截能力比較強。但是近程防空導彈存在的問題是極近距離無法反應,例如300到500米距離以內就是攔截盲區。近防炮通常採用小口徑多管速射炮,優勢在於射速極快,在3000到10000發/分,可在極短時間內形成密集彈幕,對空中目標實施攔截。但其射程很近,一般3000米,實際攔截距離大都在1500米以內了,所以近防炮是用於近迫防空。由於小口徑炮彈近炸的殺傷力不夠,所以改進的近防炮就採用直接命中體制,例如美國的“密集陣”Block1B就是用貧鈾彈芯的20毫米穿甲彈,透過改進的火控系統進行彈幕攔截,總會有少量炮彈直接命中目標。這兩種武器在水面艦艇上有過交替為主的發展過程。最早是艦上採用近程防空導彈,但由於當時的導彈效能差,防禦效果也就不好。例如1982年馬島戰爭中,英軍艦艇的“海貓”近程防空導彈對於阿軍戰機攔截率都不高,對於“飛魚”反艦導彈更是無能為力。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驅逐艦、護衛艦等水面艦艇普遍採用近防炮作為主要攔截武器。而大型水面艦艇則同時採用近防炮和近程防空導彈,如美國海軍的尼米茲級航母,俄羅斯則研製了卡什坦彈炮合一系統。

    進入21世紀後,近程防空導彈效能越來越好,同時採用這兩種武器的水面艦艇也不斷增加,例如南韓的KD-2/3驅逐艦、我們的052D和055驅逐艦都是1座近防炮和1座傾斜發射的多聯裝近防導彈發射架。美國的伯克級驅逐艦則採用1座“密集陣”和垂直髮射的“改進型海麻雀”導彈。而隨著本世紀第二個10年近防導彈效能的提升速度明顯超過近防炮,現在歐美海軍開始走向純導彈攔截,這也說明在攔截能力上近程防空導彈更強。(S)

  • 2 # 剛正人生

    不能對比,沒有可比性。近防導彈是在中段攔截失敗後進行的攔截,而近防炮是唯一的也是最後的末端攔截,成敗在此一舉,否則就看艦船的抗毀能力了。

  • 3 # 軍武資料庫

    先說下啊,沒有什麼近防導彈的。在船上其實就是防空導彈。

    以拉姆為例咱們說一下,然後再說說近防炮是怎麼工作的。大家或許就可以一下子明白了。

    拉姆導彈(RIM-166)是一種廣泛用於艦船近距離防空的導彈。

    它採用的是紅外線和被動雷達導引頭,依靠紅外線訊號對敵方導彈進行追蹤,同時在一些情況下可以利用被動雷達導引頭捕獲來襲導彈的主動雷達訊號進行導引。

    看起來的話是一個很靠譜的導引方式,但拉姆導彈從1992年服役至今將近20年時間了,只能作為密集陣系統的補充還真替代不了密集陣系統。

    其主要原因其實在於反艦導彈的飛行方式:

    大多數反艦導彈是掠海飛行的。這樣導彈的紅外線訊號在紅外線感測器上是有兩個的,一個是導彈發出的紅外線,另一個則是海面反射的紅外線。

    而且由於導彈是向著船飛過來的,紅外線的尾跡的強度其實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要弱於海面反射的紅外線的。原因很簡單——尾跡被導彈擋住了。

    這樣就會造成防空導彈打擊掠海目標的時候失準。

    因此拉姆導彈的命中率其實一直都不高。

    咱們再看看近防炮的系統。

    在大多數的近防炮上,我們都會發現有雷達和光電裝置。

    光電裝置主要會用光學的方式取得一個導彈大致的方位資訊,指揮近防炮指向來襲目標。

    而上面的雷達其實並不是搜尋導彈用的。而是和近防炮的“板機”串聯在一起的。這是一種炮瞄雷達。在工作的時候不斷的發出雷達波,如果一旦接受到了雷達波後,就證明雷達前面有物體,那麼就會立刻開炮。(當然還有一些很複雜的方位計算和變換過程,這個咱們不詳細說了)

    整個搜尋-開火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閉環。這個雷達相當於一個地雷上的壓感引信,只要有訊號就開火!這樣就為近防炮擊中目標提供了保障。

    而且我們還要注意到,導彈才有多大啊?裝在導彈上的感測器會受到導彈體積的限制依然也做不大。但固定在船上的近防炮就完全可以將雷達和光電裝置儘量放大,跟蹤和識別效果自然就甩了導彈幾條街了。

    這樣大家是不是就明白“近防”還是近防炮好用了吧?

    再多說一嘴——炮彈才幾個錢啊~

  • 4 # 皇家橡樹1972

    “遼寧艦”H/PJ—11型近防炮正在進行反艦導彈攔截訓練。

    “近防炮”這種裝備是在1970年代才開始興起的,由於反艦導彈經過了1950~1960年代的發展已經日臻成熟!對於戰艦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在其它武器不能有效攔截的情況,各國海軍想到了小口徑速射高炮,就是要利用“小高炮”發射炮彈量密集的特點將來襲的反艦導彈擊毀…但當時的單管或者雙管小高炮射速僅為300~600/分鐘,這樣的射速不能滿足攔截反艦導彈的需要…美軍利用“加特林”發射原理來提高射速。

    由於“加特林炮”的炮管數量更多,發射時採用轉膛更換炮管方式進行射擊,所以射速更快!聯動機械在電機的驅動下6管加特林射速在3000發/每分鐘、7管加特林提高到了4200發/分鐘,並且在使用穿甲彈的情況下攔截亞音速反艦導彈是比較有效的,加特林原理的“近防炮”研製成功之後各國海軍紛紛裝備,成為戰艦現代化的“標配”之一!

    但是,到了199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反艦導彈開始往超音速方向發展,在末端(通常在20公里處)的攻擊速度達到了2.5馬赫,這使得戰艦在防禦反艦導彈的時間上大大被壓縮,而1970年代設計的6管或者7管“近防炮”也由於射速太慢,在對抗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過程中已經力不從心!雖然可利用科技手段將“近防炮”的管數適當的增加提高了射速,但是它的彈藥量有限,只能維持3~5次的最高射速射擊,不足以對空—艦—潛的抗飽和攻擊!所以,要去另闢蹊徑研製射程更遠、攔截精度更高、攔截次數更多的末端防禦武器去對付超音速反艦導彈。

    在研究防禦新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對策當中,採用近程防空導彈是一個好辦法,就是將空軍的近程“紅外製導格鬥彈”裝在戰艦上,並且採用多聯裝發射器,一次可以裝填8~21枚近程攔截彈,如果以兩枚攔截一枚的方式,最多可以攔截10枚來襲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攔截精度和次數都大大高於“近防炮”

    艦載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所使用的導彈採用雷達和光學兩種制導方式,在導彈的頭部安裝資料鏈接收天和被動紅外線尋的器,即可以接收艦載雷達提供的目標座標,也可以自己發現和跟蹤目標…雙制導模式可以大大增加導彈攔截的機率!頭部裝有雷達資料鏈接收天線和紅外引導頭的FL3000近程防空導彈。

    總之,在當前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武器裝備上“近防炮”已經退居二線了,近程防空導彈由於射程更遠(最遠攔截距離10公里)攔截次數更多、使用更靈活的特點,成為防禦反艦導彈的主流裝備。

  • 5 # 優己

    我覺得這個好不好用得看用途跟使用方式!近防炮的用途會比近防導彈更廣一些。一般來說近防導彈只能攔截來自空中的目標,而近防炮而可以大小通吃,既可以用來攔截空中的目標也可以攔截來自陸地的目標,比如用來打裝甲車跟步兵戰車。

    其次,在攔截飽和攻擊能力上近防炮也優於近防導彈。近防導彈的話受限於導彈數量不可能很多,很難攔截多個目標,比如美軍的巡航導彈齊射;而近防炮的攔截密度大,能夠同時攔截多重目標,美軍攻擊伊拉克時近防炮曾擊落幾十枚戰斧巡航導彈。

    其次,價格方面近防炮的費用遠比近防導彈便宜得多,往往一發近防導彈的造價就高達10~15萬美元(以色列鐵穹系統),一次齊射兩枚的話就是20~30萬;而近防炮的炮彈也不過50美元一發(730艦炮),近防炮攔截一次打出去的彈幕一般是500~1000枚,攔截一次的花費也不過25000~50000萬美元。

    不過呢,近防炮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攔截距離有限,一般只能攔截5公里內的目標,無法遠距離使用這是硬傷;而近防導彈的攔截距離最大可以達到70公里(以色列鐵穹系統)。一般來說,各國都會把近防炮跟近防導彈搭配使用。

  • 6 # 紙上的宣仔

    近防炮和近防導彈合稱為Close-In Weapon System,簡稱CIWS。你說哪個好用,這個恐怕不能一概而論。近防炮本身和近防導彈由於側重點不一樣,各有其存在價值。比如近防炮的射程是1.5-3公里,而用於近防的點反恐導彈一般是10公里以內,射程是遠於近防炮。因此在CIWS系統裡,二者形成了兩道攔截網;一旦近防導彈攔截不住,近防炮就可以消滅漏網之魚。不過不同國家生產的近防炮和近防導彈效能都有巨大差別。因此兩種武器在不同國家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路線,這一點很有趣。

    剛才已經提到,不同國家生產的近防炮效能有很大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國在近防武器系統上對發展方向。比如俄羅斯的AK630 30mm近防炮,採用的是內能源驅動,也就是用火藥燃氣推動炮膛旋轉,射速4000-5000發/分;但達到全速射擊需要的時間較長,精準度也比較爛。而美製密集陣近防炮,射速4500發/分,但使用的是20mm,僅有高爆彈型號,面對擁有半穿甲彈頭的反艦導彈時存在威力不足的問題。以上兩種炮因為射速較低,只能2倍音速以下的反艦導彈,面對突防速度達到3倍超音速導彈幾乎沒什麼辦法。而中國開發的1130近防炮射速高達10000發/分,採用外能源驅動,射速和精度都非常高,且擁有穿甲型彈頭,即APFSDS 尾翼穩定脫殼鎢合金穿甲彈,這種彈頭對付大型反艦導彈可以說威力相當夠用。

    AK630,炮彈散步明顯比較稀疏

    密集陣近防炮

    1130近防炮

    這樣的結果就是,中美俄三國在近防武器上都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比如美國,由於密集陣射速不高, 威力過小,價格還貴,已經計劃未來的CIWS僅使用海拉姆防空導彈獨挑大樑,放棄密集陣;改進後的CIWS使用密集陣原有的火控雷達,在原本的轉管炮位上安裝了一具11聯裝的海拉姆發射裝置,可隨整套系統一起轉動。海拉姆CIWS

    俄羅斯則因為內能源驅動的AK630近防炮便宜可靠,並未將其拋棄;但從其為驅逐艦配備“佩劍”這樣笨重冗餘的彈炮合一防空系統來看,其對630轉膛炮的精度根本沒有信心,以至於要在一套系統了裡整合兩套630和8枚點防空導彈,因為炮和導彈根本就是共用同一個尋的和火控系統。說白了就是算命瞎子兩頭堵,哪個堵著算哪個。然而這樣一個“要你命”3000式的武器系統,其實際作戰效能很一般。

    佩劍彈炮合一防空系統

    佩劍最大的問題是過於笨重, 2套轉管炮+8枚導彈一起旋轉,平臺轉動速度很慢。炮彈散步依然很感人

    一套AK630不行,那就兩套,這就是AK630M2

    俄式近防武器發展思路,和“要你命3000”很像

    中國仍堅持1130+紅旗10兩條腿走路,是因為1130射速高,威力大,可以攔截3馬赫以上的反艦導彈,這一點是紅旗10無法取代的。此外1130採用X波段火控雷達+光電瞄準系統,與紅旗10的紅外搜尋+被動射頻(反輻射模式)尋的模式不同,可以形成互補。所以儘管射程不如紅旗10,我們依然堅持在052D和055上同時採用兩種近防武器。

    1130近防炮的彈種之一,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採用純動能殺傷,可確保摧毀任何型號的反艦導彈

    對於防空任務繁重,被重點照顧的盾艦,需要同時有1130和紅旗10;而對於防空任務相對不那麼繁重的054A護衛艦,只採用一套1130就夠用了。056則因為1130太貴,以及空間有限的問題,直接採用了一套8聯裝的紅旗10作為CIWS。

  • 7 # 窩頭27

    近防炮好用,說的嚴重點,面對鋪天蓋地導彈飽和攻擊下,不論攔截導彈多麼先進誰也不敢拍胸脯保證沒有漏網之魚,近防炮是所有攔截失敗後的最後一道屏障,寧可用不上不可沒有

  • 8 # 雛菊西瓜Peterpan

    總的來說其實近防導彈整體攔截要優於近防炮,目前世界上主流大型水面艦艇都已經開始進入近防導彈時代,從原先的全近防炮模式逐步演變為近防炮+近防導彈甚至全近防導彈模式,這足以說明近防導彈其實是可以替代近防炮的。下圖為美國海軍“阿利伯克IIA”型驅逐艦,可以看到位於艦橋下方的“密集陣”已經沒有了,只保留艦艉“密集陣”,取而代之的是ESSM“改進版海麻雀”

    還有下圖的056型護衛艦攔截靶彈實驗也是用HQ-10近防導彈,而056型在防空和近距攔截選擇了HQ-10,沒有選擇730/1130近防炮

    在上世紀70-80年代是近防炮興起的年代,由於反艦導彈效能的不斷提升,水面艦艇遭受的威脅越來越大,所以就引入了高射速的“速射炮”在短時間內向某一方向發射大量炮彈對導彈進行主動攔截。特別是90年代後引入更先進的光電、紅外甚至雷達探測後,這種攔截方式對於低空固定彈道的亞音速導彈有著幾乎100%的攔截效率。這也使得在80年代後發展的大型艦艇將這類“近防炮”作為標配,“密集陣”、“守門員”、AK630都是典型代表。

    然而為了應對這些“亂七八糟”的近防系統的攔截,反艦導彈的突防技術也在不斷提升,除了末端攻擊速度不斷提高(有的能達到3倍音速)之外還引入了末端超低空蛇形機動。而近防炮本身的射程都只是在2-3公里之內,不僅反應時間急劇縮短,而且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攔截代價。中國發展了730近防炮之後又發展了1130,在射速方面有著顯著的提高,但是依舊在遼寧艦、052D和056加裝了HQ-10近防導彈作。

    關於近防炮和近防導彈之間有這麼幾個劣勢:

    1.反應速度短。近防炮有效攔截距離一般在2-3公里,對於超2倍音速導彈來說飛完2公里只需要不到3秒鐘,也就是說近防炮只有3秒攔截時間。如果1枚導彈來襲那麼3秒足夠應對,但是如果2枚同時來襲那麼近防炮很大機率無法獨立攔截。而近防導彈目前普遍射程都在10公里左右,也就是說有大概14-15秒的攔截時間,遠遠超出近防炮。

    2.攔截效率和精度低。近防炮的攔截是靠打“彈幕”來完成的,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近防炮吐出的炮彈是沿固定彈道飛行,沒有制導能力的,只能靠近防炮開火前自身進行定位。也就是說在應對具備末端機動能力的反艦導彈時,近防炮並不能保證完全判定導彈執行軌跡,這個時候攔截效率會大大降低。而近防導彈因為本身攜帶雷達和光學兩種制導能力,也就是說攔截過程中可以自主追蹤來襲導彈,攔截更為靈活。下圖為CM-302反艦導彈打擊示意圖,可以看到末端明顯的機動

    3.攔截次數少,抗飽和打擊能力弱。近防炮攔截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面攔截”,是靠大量炮彈“堆”出一堵牆。這種攔截方式需要消耗大量彈藥,通常來講攔截一發導彈需要消耗大概300-400發炮彈,而1門近防炮備彈一般不會超過1300發。這樣1門近防炮至多對3-4個目標實施攔截。而一般近防導彈發射裝置通常都是十聯裝以上,有的達到二十四聯裝,這樣2枚近防導彈換1枚來襲導彈也能做到至少5枚以上的攔截,抗飽和打擊能力更強。下圖為052D型驅逐艦上裝備的二十四聯裝HQ-10近防導彈發射裝置

    當然有朋友提到攔截成本的問題,炮彈雖然便宜,但是架不住用的多。而且近防炮使用的一般都是炮彈都是鎢合金彈頭,單發價格也在800元左右,一次攔截需要消耗大概2.4萬元以上。這個成本肯定是比導彈要低,但是如果攔不住那麼就是要付出數億甚至數十億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軍艦最後一道防線,可靠度其實已經比成本要來的重要。

    從2000年代以後設計的軍艦都在往近防導彈的方向靠攏,比如下圖為南韓KDX-3“世宗大王”號,他的艦橋下方就是“海拉姆”近防導彈系統。而中輕型水面艦艇則乾脆直接完全依賴近防導彈而放棄使用近防炮,這也能看出其實近防導彈的整體攔截能力比近防炮要強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牛反式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