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不急不急

    1.日耳曼部落

      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大約在3000年前,他們就已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威悉河和奧得河之間的平原、波羅的海海濱和沿海島嶼上。日耳曼民族還包括英國和北歐諸華人,但今天人們卻習慣把“日耳曼”一詞專留給德國。

      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耳曼人開始向南遷移,西達萊茵河下游.東至維斯杜拉河,佔據了喀爾巴阡山脈和波希米亞山脈以北的廣大平原地區,過著遊牧生活。公元前後,他們繼續南進,直至多瑙河上游地區,並與南方的奴隸制羅馬帝國不斷髮生軍事衝突。在愷撒時代,羅馬人把所有居住在萊茵河左岸的日耳曼人趕向右岸。公元9年,日耳曼各部落在舍魯斯克部落(der Cherusker)首領阿爾米尼烏斯Arminius(又名赫爾曼Hermann)領導下聯合抗擊羅馬軍團,在今日下薩克森州的託伊託堡山(Teutoburger Wald)獲大勝。阿爾米尼烏斯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人們在他當年打敗羅馬人的德特莫爾德附近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紀念碑-赫爾曼紀念碑。為丁抵禦日耳曼人的入侵,自公元84年起,羅馬帝國在萊茵河和多瑙河之間修築了一條東南走向的“界牆”,並在萊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科隆、特里爾、美因茲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這個時期。此後,日耳曼人和羅馬人和平相處近200年。

      從公元3世紀起,日耳曼人部落開始結成部落聯盟,其中較大的有法蘭克、東哥持、西哥特、汪達爾、盎格魯、薩克森、勃良弟等等。這些部落聯盟為日耳曼民族的形成莫定了基礎。公元4世紀,日耳曼人由於受到匈奴人和其他外族的驅逐,開始成群結隊地湧向南部的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的大舉入侵和帝國境內奴隸起義的雙重訂擊下,兩羅馬帝國宣告滅亡。日耳曼人在原帝國的領土上建立了許多王國。史稱日耳曼人南移或者日耳曼民族大遷陡(Gemanische V?lkerwanderung)。在民族大遷徙的過程中,日耳曼人和羅馬人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得到廠發展和加強。日耳曼人向羅馬人學到了許多先進的生產和文化知識,並逐漸接受了基督教,開始向文明社會過渡。

    2.法蘭克王國

      在諸多日耳曼王國中。法蘭克王國(Frankenreich:486—911)對歐洲大陸的影響最大。法蘭克人原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和高盧北部。在民族大遷徒時,他們侵入羅馬帝國,並結成政治和軍事的統一體。481年,在部落首領克治維(Chlodwig 481-511在位)領導下,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史稱墨洛溫王朝(Merowinger:481—751)。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克洛維信奉基督教,並在國內實行基督教化,從而取得了羅馬教皇的支援。在教會勢力的支援下,克洛維和他的繼承者不斷對外進行擴張。至6世紀,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已擴充套件到包括今天的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以及萊茵河以東的部分地區,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751年,克洛維建立的墨洛溫王朝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加洛林王朝(Karolinge:751—911)。加洛林王朝的第二個國王是歷史上著名的卡爾大帝(亦譯查理大帝)(Karl der Gro?e:768—814在位)。他先後佔領了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西班牙一部分,並且征服了薩克森,從而把領土擴充套件到易北河和薩勒河流域。至9世紀初,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大為擴充套件。它東起易北河和薩勒河,西至比利牛斯山,南起義大利北部,北至北海,從而成為法蘭克帝國。公元800年,羅馬教皇給卡爾加冕稱帝,稱為“羅馬人的皇帝”。此後,卡爾大帝成為原羅馬帝國的繼任者和基督教會的保護人。

      卡爾大帝在位期間,帝國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特別是封建采邑製得到了發展和鞏固。法蘭克帝國貌似強大,其實外強中乾。由於經濟上、文化上和語言上沒有統一的牢固基礎,卡爾大帝死後.帝國開始分裂。843年簽訂的“凡爾登條約”(Vertrag von Verdun)和870年的“墨爾森條約”(Vertrag von Mersen)使法蘭克帝國分裂成三部分:萊茵河左岸操羅馬語(拉丁語)的西法蘭克王國、萊茵河右岸操日耳曼語的東法蘭克王國和南部的義大利王國。法蘭克帝國的分裂為以後歐洲諸民族國家(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建立奠定了基礎。911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駕崩,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推選康拉德(Konrad:911-918在位)為國王。從這時起,東法蘭克王國被看作德意志國家,康拉德一世也被看作第一任德意志國王。德國史學家一般把公元911年康拉德當選國王視為法蘭克帝國的徹底崩潰和德意志史的開端。

       “德意志”這個詞大約出現於8世紀,開始時僅表示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語言,後來逐漸產生多種涵義,說這種語言的人成了“德意志人”,這些人聚居的區域成了“德意志國家”。

  • 2 # 友誼樹41

      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大約在3000年前,他們就已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威悉河和奧得河之間的平原、波羅的海海濱和沿海島嶼上。日耳曼民族還包括英國和北歐諸華人,但今天人們卻習慣把“日耳曼”一詞專留給德國。

      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耳曼人開始向南遷移,西達萊茵河下游.東至維斯杜拉河,佔據了喀爾巴阡山脈和波希米亞山脈以北的廣大平原地區,過著遊牧生活。公元前後,他們繼續南進,直至多瑙河上游地區,並與南方的奴隸制羅馬帝國不斷髮生軍事衝突。在愷撒時代,羅馬人把所有居住在萊茵河左岸的日耳曼人趕向右岸。公元9年,日耳曼各部落在舍魯斯克部落(der Cherusker)首領阿爾米尼烏斯Arminius(又名赫爾曼Hermann)領導下聯合抗擊羅馬軍團,在今日下薩克森州的託伊託堡山(Teutoburger Wald)獲大勝。阿爾米尼烏斯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人們在他當年打敗羅馬人的德特莫爾德附近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紀念碑-赫爾曼紀念碑。為丁抵禦日耳曼人的入侵,自公元84年起,羅馬帝國在萊茵河和多瑙河之間修築了一條東南走向的“界牆”,並在萊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科隆、特里爾、美因茲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這個時期。此後,日耳曼人和羅馬人和平相處近200年。

      從公元3世紀起,日耳曼人部落開始結成部落聯盟,其中較大的有法蘭克、東哥持、西哥特、汪達爾、盎格魯、薩克森、勃良弟等等。這些部落聯盟為日耳曼民族的形成莫定了基礎。公元4世紀,日耳曼人由於受到匈奴人和其他外族的驅逐,開始成群結隊地湧向南部的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的大舉入侵和帝國境內奴隸起義的雙重訂擊下,兩羅馬帝國宣告滅亡。日耳曼人在原帝國的領土上建立了許多王國。史稱日耳曼人南移或者日耳曼民族大遷陡(Gemanische V?lkerwanderung)。在民族大遷徙的過程中,日耳曼人和羅馬人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得到廠發展和加強。日耳曼人向羅馬人學到了許多先進的生產和文化知識,並逐漸接受了基督教,開始向文明社會過渡。

    2.法蘭克王國

      在諸多日耳曼王國中。法蘭克王國(Frankenreich:486—911)對歐洲大陸的影響最大。法蘭克人原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和高盧北部。在民族大遷徒時,他們侵入羅馬帝國,並結成政治和軍事的統一體。481年,在部落首領克治維(Chlodwig 481-511在位)領導下,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史稱墨洛溫王朝(Merowinger:481—751)。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克洛維信奉基督教,並在國內實行基督教化,從而取得了羅馬教皇的支援。在教會勢力的支援下,克洛維和他的繼承者不斷對外進行擴張。至6世紀,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已擴充套件到包括今天的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以及萊茵河以東的部分地區,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751年,克洛維建立的墨洛溫王朝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加洛林王朝(Karolinge:751—911)。加洛林王朝的第二個國王是歷史上著名的卡爾大帝(亦譯查理大帝)(Karl der Gro?e:768—814在位)。他先後佔領了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西班牙一部分,並且征服了薩克森,從而把領土擴充套件到易北河和薩勒河流域。至9世紀初,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大為擴充套件。它東起易北河和薩勒河,西至比利牛斯山,南起義大利北部,北至北海,從而成為法蘭克帝國。公元800年,羅馬教皇給卡爾加冕稱帝,稱為“羅馬人的皇帝”。此後,卡爾大帝成為原羅馬帝國的繼任者和基督教會的保護人。

      卡爾大帝在位期間,帝國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特別是封建采邑製得到了發展和鞏固。法蘭克帝國貌似強大,其實外強中乾。由於經濟上、文化上和語言上沒有統一的牢固基礎,卡爾大帝死後.帝國開始分裂。843年簽訂的“凡爾登條約”(Vertrag von Verdun)和870年的“墨爾森條約”(Vertrag von Mersen)使法蘭克帝國分裂成三部分:萊茵河左岸操羅馬語(拉丁語)的西法蘭克王國、萊茵河右岸操日耳曼語的東法蘭克王國和南部的義大利王國。法蘭克帝國的分裂為以後歐洲諸民族國家(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建立奠定了基礎。911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駕崩,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推選康拉德(Konrad:911-918在位)為國王。從這時起,東法蘭克王國被看作德意志國家,康拉德一世也被看作第一任德意志國王。德國史學家一般把公元911年康拉德當選國王視為法蘭克帝國的徹底崩潰和德意志史的開端。

       “德意志”這個詞大約出現於8世紀,開始時僅表示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語言,後來逐漸產生多種涵義,說這種語言的人成了“德意志人”,這些人聚居的區域成了“德意志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12歲殺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