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三萬的三萬裡
-
2 # 兵器世界
德國的統一是建立在普魯士的強大和三次王朝戰爭勝利的基礎上,因此討論1871年以後德國的擴張之路就必須站在普魯士的角度去考慮。普魯士的擴張真可謂是空前絕後。從條頓騎士團統治時期普魯士的擴張就從未停止,勢力一度囊括了波羅的海三國。但是在最後一任團長阿爾弗雷德的軍事行動接連失敗以後,騎士團的領地萎縮成了後來的東普魯士大小。
(條頓騎士團在波羅的海的廝殺)
被勃蘭登堡選帝侯收走以後,普魯士失去了向東擴張的野心,因為它的新主人霍亨索倫家族是德華人,他們最大的興趣是兼併國內的邦國勢力盡快實現神聖羅馬帝國的統一。但是,當統一大業在俾斯麥一代終於實現的情況下,普魯士傳統的東擴戰略就應該重新展現了,畢竟當時的西方是強大的英法殖民帝國,尤其是與陸上強國法國硬抗存在不小挑戰,征服東方的沙俄更有把握一些。
(紀念奧斯特里次戰役的拿破崙凱旋柱)
然而,拿破崙三世統治下的法國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出現,對統領北德意志聯邦的普魯士百般刁難。因此, 在俾斯麥這位外交大師看來,要實現北德意志聯盟和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等王國地區的合併就必須擊敗法國這個阻礙,在總參謀長毛奇的統帥下,普魯士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定了拿破崙三世的法國。
(拿破崙三世和皇后歐也妮)
但是,俾斯麥和威廉一世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那就是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鏡廳加冕稱帝,這裡可是法國權利的象徵以及法國王室的尊嚴所在,如此這般羞辱法華人為統一後的德意志樹立了一個最終埋葬它的強敵。48年後帶領法國打贏一戰的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堅持選擇在威廉一世稱帝的同一天也就是1919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的鏡廳舉行巴黎和會,他指責德意志第二帝國生於不義必將死於恥辱。
(在凡爾賽宮稱帝的威廉一世和普魯士將領)
由此可見,與法國結下樑子是俾斯麥和威廉一世的重大錯誤,俾斯麥沒有過分羞辱奧地利,以換取它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諒解,為普法戰爭勝利打下基礎,這是一直被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但這種大度沒能在法國身上重現是第二帝國悲劇的開始。統一後的德國真的不應該與法國為敵,當時他們有許多共同利益可以相互合作,沒有後顧之憂的德國也可以向東鯨吞俄羅斯巨人。
(統一後的德意志立刻面臨法國和俄羅斯夾擊)
烏克蘭和波蘭有普魯士緊缺的糧食、煤炭和鋼鐵等資源,其經濟價值遠非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能相比的!為了兩個小省得罪法國,而不去奪取東方更大的生存空間實在難以理解,也由此可見俾斯麥和威廉一世的短見。當然了,德國在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儀式也是為了報仇血恨,要知道拿破崙一世親手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這是德華人心中抹不掉的仇恨,給拿破崙的侄子一點羞辱也合情合理,但是為了帝國的千秋大業,實在不應該被歷史包袱捆綁。
(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拿破崙和它的元帥們)
一言以蔽之,1871年以後的德國應該與法國結盟,支援法國與英國爭奪世界霸權,而他自己在獲得法國這個強力後盾以後應該向東發展,去奪取俄羅斯豐富的資源和戰略空間。
-
3 # 伊貝林的貝里昂
這確實是一個很難得問題。
一個國家的擴張方向不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它受到眾多的現實制約。特別是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這麼一個擁擠的地方。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最基本的現實條件:首先,普法戰爭之後,特別是德國佔領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並在巴黎給德皇加冕,造成德法之間不可能調和的矛盾。因此,法國和德國不存在結盟的可能。其次,奧匈帝國和沙俄與德國形成過三皇同盟,但是此二國在巴爾幹地區存在極大的矛盾。實際上,奧匈帝國作為一個帝國,在失去德意志之後,巴爾幹是唯一的擴張方向。1875年的波斯尼亞危機可以看出兩國在這裡的矛盾也是很難調和。最終三皇同盟也是以解體告終。再次,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同樣存在領土爭端。最後英國與法國、沙俄都存在殖民地爭端。
正是由於上述矛盾,才有的俾斯麥天才般的外交雜技:普奧同盟、三國同盟、地中海協定和再保險條約。形成以德國為切點的四個圓,孤立法國。
俾斯麥之後,德國放棄了這個組合拳,單純追求與英國結盟。實際上這個戰略本身不能說不對,但是問題是如何實現。英國不會與Continental國家正式結盟,因此應該理性的認識到這一點。只要讓英國不與德國為敵就行,這就需要在殖民地和遠東問題上對英國讓步,還有海軍建設的妥協。有了這一條,再去談其他的。
-
4 # 青年維也納
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實際上根本沒有現實的擴張方向,無論是在歐洲擴張領土還是在世界拓展殖民地。而原因則需要從德意志帝國的國際局勢和國內局勢兩個角度加以解釋。
德意志帝國耀武揚威,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從1871年到1914年之間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德意志帝國並沒有什麼積極的擴張政策,也沒有明確的擴張方向。從俾斯麥到威廉二世德意志帝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避免德國的敵人聯合起來,而不是擴張德意志帝國。
如果我們從德意志帝國的國際局勢上看那麼德意志帝國在歐洲有幾個擴張方向,首先是向北進一步侵犯丹麥甚至吞併丹麥,丹麥人信奉新教文化上比較接近普魯士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侵略目標,但是一旦德意志帝國吞併了丹麥它就卡住了波羅地海的出口,這就會讓德意志帝國成為沙皇俄國的在波羅地海的首要敵人,同樣這也違背英國的利益。而丹麥的克里斯蒂安國王還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與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岳父。如果德國對丹麥發動侵略戰爭俄國和英國無論基於王朝觀念還是基於經濟和外交利益都會對德國作戰,而義大利和奧匈帝國卻在北歐毫無利益,德國不能指望它的這兩個盟友的幫助,但是法國卻可以找到機會報復德國。所以德國侵略丹麥將遭到英法俄三國圍攻而不能指望自己的盟國站在自己一邊。
很多人喜歡強調《三國同盟》但事實上條約文字是毫無意義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無條件的遵循條約文字。1914年奧匈帝國指望德國履行同盟條約的前提是奧約斯伯爵作為特使帶到柏林的皇帝親筆信。而威廉二世給予奧匈帝國的武力保證才是德國會站在奧匈帝國一邊的基礎。相反1914年雖然德國一再要求奧匈帝國和義大利討論參戰事宜,但奧匈帝國始終沒有這麼做。義大利政府是在報紙上看到《最後通牒》文字的,所以自然也就沒有履行自己的條約義務參加同盟國作戰。所以德國如果想為了丹麥而拖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下水首先是不現實的,其次是吞併丹麥所獲得的利益與風險完全不成比例,所以丹麥作為一個擴張方向來看是完全不現實的。
(普魯士-德意志帝國雖然耀武揚威但其實並沒有具體的目標)
其次是西北方的兩個國家荷蘭和比利時,其中比利時有歐洲全體列強的擔保,外交風險實際上跟丹麥差不多,入侵比利時將使英國鐵定對德國宣戰,而法國為了抱負德國也會參戰,這時候唯一的問題在於俄國是否會參戰。但義大利和奧匈依然不會在比利時問題上跟德國站在一起。雖然看起來比利時的外交風險比丹麥小一些,但是比利時的利益也比丹麥小。因為比利時雖然有豐富的礦山,但是比利時大多信奉天主教
然後就是向東方擴張,很多人把向東方擴張和日後納粹的“生存空間”理論結合起來,認為向東方擴張是德國天然的選擇。但事實上生存空間理論的源頭並不在德國,相反是在維也納。1914年戰爭爆發的時候德華人以全部力量投入西線,而東線卻指望奧匈帝國扮演主角。而奧匈帝國自己卻對毫無戰勝俄國的信心,所以竭力試圖說服德華人把主力轉入東線。這個過程中就誕生了“生存空間理論”。也就是打敗俄國奪取波蘭領土,然後在波蘭進行強制的德意志化和殖民,把波蘭和俄國西部的領土變成新的大德意志的一部分。但這種理論在普魯士-德意志帝國其實是沒有市場的。19世紀末的德意志帝國並不是日後的納粹德國。對普魯士貴族來說他們和波蘭地主的關係都比和西部萊茵地區的市民來得親近。讓他們在波蘭大開殺戒搞種族滅絕,對他們來說完全是天方夜譚。
(在普魯士宮廷裡,腓特烈-威廉王太子和太子妃是親英派,而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是親俄派)
對一個十九世紀的容克貴族政治家來說從俄國手裡奪取波蘭,就意味著普魯士傳統的聯俄國政策失去基礎。俾斯麥就是以強硬的親俄派形象登上普魯士總理兼外交大臣寶座的。而俄普奧三國同盟最大的基本盤就是三國瓜分波蘭。如果德國向東擴張把俄國趕出波蘭,固然可以擴張領土,但是俄屬波蘭建設水平極低,交通水平堪比美國西部。要在這個地方搞建設幾乎要從頭做起。而德意志帝國本身又承認普選權,屆時波蘭選民將給德意志帝國帶來一個強大的信封天主教的波蘭民族黨。而且這個黨還可以利用兩百年來第一次置身事外的俄國的幫助,獲得從資金到武器的各種支援。因為他們信奉天主教還可以跟德意志帝國的天主教中央黨聯合起來組織神聖同盟。這種場面恐怕俾斯麥這樣的大臣夢見都要被嚇醒。所以向東擴張對納粹這種滅絕人性的國家是可以選擇的,但對保守的德意志帝國來說也根本不值得考慮。
那就只剩下兩條路可走了,第一是向西進一步的削弱法國,這也是俾斯麥一直鼓吹的預防性戰爭的方向。但是在法國的擴張遇到的風險和比利時荷蘭是一樣的。英國俄國一定會參戰,但義大利和奧匈都可能作壁上觀。即使他們參戰,也必定會要求獲得自己的一份好處。其中義大利和法國接壤可以用法國的領土來滿足,但是奧匈帝國和法國不接壤只能在東線取得壓倒性勝利,然後用俄國或者巴爾幹領土來滿足,而獲得這些領土的前提就是德國再次遭到東西夾擊。而這是德意志帝國外交政策所竭力避免的。即使真的贏得了這樣一場勝利,進一步割取法國領土,德意志帝國依然得不償失。原因還在於德意志帝國的普選權,從1871年奪取阿爾薩斯-洛林那天起,阿爾薩斯-洛林這個帝國直屬領地就是德意志帝國的煩惱之源。德意志帝國議會里的阿爾薩斯-洛林黨聯合天主教中央黨扮演了不亞於英國議會里的愛爾蘭民族黨的角色。所以在很長時間裡柏林上層都把阿爾薩斯-洛林叫做德國的愛爾蘭。阿爾薩斯-洛林這樣至少在傳統上還帶有一定德意志特性的領土都給德國帶來如此之大的麻煩,如果進一步奪取法國的領土。就會帶來更多的麻煩,所以實際上德意志帝國也從沒有認真考慮過進一步奪取法國土地。
(阿爾薩斯-洛林問題是普法戰爭留給德意志帝國的最大問題,也是德意志帝國唯一的直屬領土)
最後我們來看看向南也就是奪取奧匈帝國的領土。說實話這是德意志帝國最現實風險最小也最有利可圖的擴張方向。俄國跟奧匈帝國有深切的矛盾,很可能置身事外。俄國置身事外的結果就是法國不敢單獨挑戰德國。而德國在中歐擴張,如果沒有導致法俄的反對,英國也不會獨自對德國進行干預。所以德國很可能有機會打一場一邊倒的短促戰爭。然後肢解奧匈帝國奪取奧匈帝國的德意志部分。然後把匈牙利和斯拉夫人地區組成一個衛星國。事實上在一戰前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所謂“格羅皮希陰謀”。也就是傳說1913年德皇威廉曾經秘密會見奧匈帝國的費迪南大公,然後約定一起發動世界大戰。勝利之後以費迪南大公的兩個不能繼承奧匈帝國皇位的兒子為君主建立一個波蘭王國和一個匈牙利王國。而奧匈帝國的德意志部分則併入德意志帝國。雖然這個傳聞被認為是捏造的,但卻指出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奪取奧地利、波希米亞、西里西亞對德意志帝國來說才是最現實的考慮。因為這些地方的德意志人是願意併入德意志帝國的,1881年奧匈帝國的德意志民族黨通過了《林茨綱領》主張肢解奧匈帝國,然後以德意志人地區併入德意志帝國。但俾斯麥卻對此加以冷處理,禁止德意志帝國對奧匈帝國的德意志民族黨進行任何形式的支援。
(進入20世紀君主在他們的人民面前已經越來越像馬戲團表演了)
原因在於雖然在這個方向上擴張領土對德國最有利,但對霍亨索倫王朝來說卻是弊大於利。到19世紀末皇室和君主已經越來越像馬戲團了,如果再摧毀哈布斯堡君主國,這個帝國之外最大的德意志君主國,那霍亨索倫王朝就會顯得越來越形單影隻。其次奧地利和蘇臺德地區的德意志人雖然講德語,但大部分信天主教,而霍亨索倫王朝和普魯士都是信新教的。奧地利的天主教社會運動和巴伐利亞的天主教人民黨沒什麼兩樣,如果它們被併入德意志帝國都會變成天主教中央黨的同盟者。而天主教中央黨已經十足的威脅到了霍亨索倫王朝,逼得俾斯麥發動了聲勢浩大的信仰鬥爭。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出為什麼德意志帝國四十年的歷史上雖然到處耀武揚威,但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現實可行的擴張方向了。
-
5 # 櫻良同學
很多答主都獻上了極具學術嚴肅性的答案,我換個思路。
有答主已經說了1871年統一的德國,已經得罪了法國。
而整個歐洲大陸上,除了法國之外,真正還有能力和德國抗衡的國家,恐怕也只剩下俄羅斯和奧地利了。
那麼這鋼鐵雄心裡,有這樣一段話,德國真正要做的就是佔領歐洲。那麼佔領整個歐洲所要解決的後顧之憂只有一個,那就是俄羅斯帝國。
所以1871年以後,如果德國真的想要進一步擴張,想要佔領整個歐洲,那麼他最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拉攏俄羅斯。
俾斯麥在歷史上也確實透過一系列的條約,拉攏了奧地利和俄羅斯。
假設如果1871年,俾斯麥透過一系列的條約和俄羅斯奧地利達成了實質上的堅固的盟友的話。
德國向西擴張可以說是易如反掌。海外的兩個國家,英國和美國,在歐洲大陸上,是無法阻止德國的。
這個時候俄羅斯和奧地利已經是德國堅固的盟友了,他們身為盟友,即使什麼都不做。最終歐洲西部收入德國囊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當然,如果真的打起來的話,恐怕局面就會更復雜。
但是俾斯麥這種優秀的政治家肯定不會讓戰爭發生,至少他不會讓一個魯莽的對德國可能造成不利的戰爭發生。
所以假設俾斯麥真的不小心,中二的決定要向西擴張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做好一個最重要的準備。
那就是透過一切手段促使俄羅斯和奧地利和德國達成緊密的關係。確保這兩國絕對不會在戰爭中捅德國的刀子。
與此同時,俾斯麥也一定還會確保俄羅斯和奧地利,相互之間不會走得很近。否則這兩國一旦走的很近,比德國還近的話,那麼很可能聯合起來,從背後捅德國一刀。
所以真要說德國怎麼處理外交關係,俾斯麥的外交條約操作,基本上就可以說是典範了。
因為對那段時期的歷史,我腦子裡有點兒斷片兒,所以可能在描述上有些不恰當的地方,但我覺得那個時代的外交還是以俾斯麥的方針為核心比較合適。
回覆列表
以我的後見之明,我都想不出德國有什麼可以折騰的。海上之路被如日中天的日不落擋著,幹翻英國這種事德華人幹了,幹了兩個世界大戰都沒幹贏,即便如此,都比我想象的乾的漂亮,因為我自己用盡了熱情和愛好,至今都沒鬧清楚德華人怎麼就能做到這個地步。
那麼假設穿越一下,還是帶著後見之明,跑到1871年的德國,能不能借著英國一直暗地挑撥德法的策略,一直裝大陸老二,跟英國哭窮,哭殖民地,讓英國主導的世界關係中,容忍德國向南打通一條直插科威特的陸路,然後在海灣圈一塊富藏未來寶貝的殖民地?以後重點經營這個地區,自己服小養光韜晦,也可以一直保持跟法國的磨擦,但國際關係的重點是表面裝受氣,陪著英國打壓新大陸那個世界未來的老大,借民間結好那些堅持“敬畏上帝,仇恨英國佬”傳統的美國世家。
宣揚諸如“世界是全世界的,不是英國佬的”,“想要富,通海路”,“誰控制市場自由,誰就是我們的敵人”之類理念,經濟上投資美國,用當時舊大陸領先的科技,無私的幫助美華人民開發他們豐富的自然資源,幫他們傾銷,幫他們致富,幫他們抵擋大英帝國的壓迫!告訴他們加拿大有金子,更要告訴他們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嗯,對德國,大致只有這麼一條,似乎還有希望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