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中華文明是重道輕技的文明,往往大而化之。
4
回覆列表
  • 1 # yhz529

    瞎子阿丙嫖娼,染上楊梅瘡。 黃老道說,藝術家應該潔身自好,一手拉琴,一手把關,陽春白雪。這就道德至上主義。忽略因果關係,人是不能彼此理解,原諒,同情的。這不是理性社會的基礎。

  • 2 # 仰望802315

    中華文明沒有什麼弱邏輯,如果誰覺得中華文明弱邏輯那他肯定是不懂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的根是八卦是河圖洛書,且根據河圖洛書衍生了各種科學,比如數學,天文,地理,生物,化學,聲樂,等等,也演繹出了哲學,這是文化之根源,全世界的根本文明都來源於他,至於如果不理解不信服,那就自己慢慢研究吧。

  • 3 # 沂藍書院趙月光

    中華古文明弱邏輯?別開玩笑了。世界公認的三大古典邏輯,中國就佔了一個:古希臘三段論,印度因明學,中國名辯學。中國先秦《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在算術上面是超過同時期的古希臘的。中國古代的邏輯和數學都如此牛烘烘的,怎麼敢說弱呢?

    1,先秦名家

    名家的主要代表人數是公孫龍子和惠施。公孫龍子的書部分流傳下來,惠施寫的竹簡書可以裝滿五大車,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惠施的朋友莊子記載了他的一些觀點。

    名家主要研究名稱與實物的邏輯對應關係。

    公孫龍子提出了著名的白馬非馬、離堅白。白是顏色,馬是形物,顏色+形物不完全等價形物,公孫龍子是從範疇角度講的,不是從種屬角度講的。

    石頭的堅硬和白色是分離的。堅硬是觸覺感覺到了,白色是視覺感覺到的。觸覺和視覺是分離的,所以石頭的堅和白是分離的,經過我們的先天綜合之後(德國康德)才認識到是一個石頭。

    莊子記載的惠施的觀點: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卵有毛。雞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蹍地。目不見。 指不至,至不絕。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 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惠施給出了二十一的命題,應該在他那五車竹簡裡論證過。

    比如惠施的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簡直就是古希臘哲學的芝諾悖論:飛矢不動。一模一樣!

    2,先秦墨辯

    《墨辯》包括《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是墨家邏輯學的核心。

    墨家提出了類似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說式推理。

    說式推理有故、理、類三物,辭是命題,"三物必具,然後(辭)足以生"。

    墨家還有大因、小因,大因是充分條件,小因是必要條件。

    墨家還有侔式推理,屬於近100年來發明的關係邏輯。

    《小取》,分析侔式推理有五種情況: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週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侔式推理的例子:

    白馬是馬

    騎白馬過關

    所以,是騎馬過關

    3,九章算術

    是戰國時期的數學著作,西漢初年的張蒼進行了整理。裡面有中國剩餘定理的雛形,還有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負數及其運演算法則。

    《九章算術》對分數的四則運算和最大公約數求法,都有成熟的方法。

    《九章算術》已經可以開平方、開立方。

    已經可以用類似矩陣法求解多元一次方程組,比西方早了近2000年。

    最後還有著名的勾股定理。

    4,秦始皇焚書和漢朝獨尊儒術之後,中國的邏輯才變弱的

    秦始皇因為被神仙方士忽悠了一把,非常生氣,後果很嚴重,下令把天下諸子百家的書都燒了。墨家多任俠,自然是被秦始皇嚴厲禁止的。

    秦始皇自己在秦宮裡備份了一套。

    後來項羽火燒秦宮,把備份的一套也燒掉了。

    西漢從漢武帝開始,儒家開始抬頭,到了東漢,儒家完全佔據主導地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所以後來名家和墨家都失傳了,中國的邏輯學就衰落了。

  • 4 # 劍蘭修竹

    天人感應,凡事以因果、直覺判斷,這些或不符合邏輯三段論法;從宇宙結構層次論與靈感說而言,則為更大的更嚴密的邏輯。

  • 5 # 阿奇100

    邏輯在文字內,在文字變革簡化過程中,內邏輯佚失。外加識文斷字能力越來越弱。教育出來的大把理工科應該悟道之人,幾乎不識字只會語言。更別說把創新留在文字之內。

    工作中最大的問題是,那東西該叫什麼名字。有名字的能流傳下去。沒名字的DFD,WI-FI,HiFi,DVD,VCD,SD,HD,專利一大堆,但過上幾年,神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華人認識事物是從以名命物開始的,定一合適量詞,性質和數量都確定認識清楚。

    題主是新文化運動教出來的半文盲,所以,不知道華人是如何利用邏輯,也不奇怪。

    黑格爾總結出形式邏輯,使得西方人思維變得縝密。

    而我們兩三千年前文字成熟了,思維就既縝密而有邏輯,又發散而天馬行空。

  • 6 # 千千千里馬

    什麼叫中國古代文明是“弱邏輯”?中國的思維體系非常豐富。主要表現在詩歌思維,即“欣賞性思維”,這種思維,如同現代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發散性思維”,是有非常強的想象力思維的。

    不過,也不是中國只有“想象力思維”,就在這個思維體系裡,反觀“想象力思維”也很早就出現。

    例如秦朝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就已經提出對詩歌思維的批判了。

    他說“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

    什麼意思呢?他說欣賞《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也不是說人家沒有道理,只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罷了。《易》呢,得出的占卜,也不一定都一樣。對《春秋》的解讀,同樣也會有不同的表述。

    這就說明,華人的邏輯思維是非常縝密的。

    呂不韋提出的“詩無達詁”等等,已經與現代的“誤讀”是一個概念了。想想中國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誤讀”,這是中國弱邏輯嗎?

    所謂一個“弱邏輯”不如說是證明不確定。

    但是,證明不確定,不等於不能證明。

    在中國的詩歌思維大邏輯下面,思辨的精細化,提高了華人的思維能力。所以,中國近代接觸西方文化以後,非常容易進入西方文化體系。

    這與華人的思辨思維的豐富積累是密切關聯的。

    中國沒有實證主義的思維體系,但是,不等於中國沒有實證思維。

    只是中國沒有現代工業體系,所以,中國在古代社會,更多想象而少於實驗。

    但是,想象思維也是一種現代財富啊。

    我們有豐富的古代思維財富,又有現代西方的工業化實驗體系的幫助。我認為,未來中國的創造力會更好。

  • 7 # 質躍

    邏輯,這是哲學最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傾向於抽象的推理論證的理性的。這就不同於一般的表面的,淺層的感性的。

    首先,先宣告,並不意在刻意貶低什麼,凡事皆有其利弊,關鍵看如何認識如何態度,如何取捨,如何發展,但是,鑑於篇幅,此就緊貼問題一個面的言幾句了,能理性的看待問題,承認問題這本身就是具有客觀理性系統思維的一種表現,包庇問題逃避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表面敷衍的感性的主觀唯心的處理方式,邏輯有邏輯的優處,象形思維有象形思維的優處,當然也各有弊端,一如男士有男士的優勢,女士自有男士代替不了的優勢,民族因其地域風俗總會各有差異的,這很正常,優勢互補,中華文明自先秦以後確實是重道輕技的。“奇技淫巧”、“師夷長技以制夷”這確實都是當年提過的口號。而今我們邏輯性的思維繫統思維依然是缺乏的。敢於承認這本就是理性的開始。

    要問為什麼呢?

    那麼不妨先設個問吧:權力是感性的範疇,大家同意嗎?權力崇拜下,專制集權下,官僚文化下,歡迎理性思維嗎?假如普遍的民眾都有獨立理性思考的能力,都被哲學的思想武裝了頭腦,都有自由的邏輯的思考的能力,貪汙腐敗還能那麼美滿現在進行時,將來進行時嗎?比如簡單的邏輯推論思維吧,為什麼貪汙腐敗會那麼嚴重?因為缺乏對等的制約機制,為什麼缺乏呢?因為單向思維單向要求,不對等?這樣簡單的邏輯也是不受歡迎的,權力要求你絕對服從,天授神權,不能思考,天命如此,老天爺的權力不容褻瀆不容思考,反邏輯的!邏輯會把有些神秘兮兮的搬下神壇,那是不受些人歡迎的吧。

    對於古代,細緻說幾句吧,中華古代的文明關於邏輯強弱不妨分成兩個階段來說吧:

    在先秦時期有比如老子的思想等相對來說與那個同時期的古希臘的希拉剋裡特,蘇格拉底,印度的釋迦牟尼等等都是同時代的大思想家,所謂的邏輯性的思維思想還是相當當的,有學者就稱那個時代是人類的軸心時代,相對的湧現大批思想家。有一定見解。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思辨也是相當活躍,但多是曇花一現,提出不少命題,多數並沒有深入延續。這或許是秦漢一統,尤其是董仲舒獨尊儒術,抹殺了新思想的出現。

    另外,在早期從儒教的形成本就是反動的,尊古的,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儒家獨尊的幾千年封建王朝就是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思想始終在儒圈裡打轉。形成了讀書人就是為了做官的一套儒家文化系統,是嚴重弱邏輯的文化階段。當然,在古希臘也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封建宗教神學的桎梏。但是自中世紀突破了,最後形成了古典哲學與近現代哲學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繼往開來,新思想不斷突破。但我們儒教是一門獨大,一以貫之,排斥別的學說,謂之曰是所謂的歪門邪思,不務正業,奇技淫巧,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聞,非禮勿問,非禮……,禮制鉗制了讀書仕子的思想。《紅樓夢》裡的賈寶玉,讀個《西廂記》、《莊子》還得偷著讀,為此連女子們都可以鄙視曰不務正業。可見一般。儒教的尊古往回看,好像越古越是好的,歷來是反對革新突破的。

    禮教是嚴重束縛人的思想的,尤其到了程朱理學,還有明清八股文,文字獄等等簡直是連人的一點想法一點心念都管著,道路以目的時代時常發生,連聲音都缺乏的古代封建社會,哪裡會有思想會有邏輯呢?如果一個民族有邏輯有理性就不會連人的基本的言論自由的權利都弄成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延伸呀!古代勞動人民更多都成了只是滿足自己肉體需要的奴隸,甭談思想了,而儒仕子自小兒時滿腦子灌得滿滿的都是如何管理百姓的政教合一的儒教的官老爺文化。阿諛逢迎,一條線的跪拜思維,麻木迂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鄙視人民,鄙視勞動者,罵勞動者曰小人,什麼君子儒,小人儒,君子儒不勞動,勞心治人;小人儒,勞力,這些嚴重扭曲人們的自由精神自由思想自由創造,更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官權崇拜,如此被荼毒的小腦袋會有深入的抽象的邏輯思維,玩笑!

    比如,所謂的利用了人性的孝文化,孝順,不順就是不孝,這不就是連個逆向思維都被廢之禁止了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反著思維一下都不行不敢,你一逆思,忤逆之罪,犯上作亂,欺君之罪,完了,思考的小腦袋不保了,思辯的小嘴巴被封了。所以,更甭談發散思維了,邏輯推論了!

    整一套天人感應的文化系統,主客觀不分,天理就是良心,老天是有意志的有感情的,人是天命安排的,把這些灌得滿腦子死死的,既然天命如此,“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這是孔子的原話,那還思考啥,要什麼理性思維,聽話就是了,叫咋著咋著,聽天命就是了,聽聖人的話,聽天子的話,否則呢,可怕,不知不覺掉腦袋啦。感恩感恩還是感恩,殺你一家你也得感恩,皇恩浩蕩……你想呀,如此閹割的政教合一的文化系統下,會有抽象思維,敢想也不敢想啊。況且,想也沒有那個能力了,這就好比把翅膀先剪掉,然後讓鳥兒飛,能嗎?人的身體閹割了是沒有後沒有新人的,同樣閹割思想也是沒有後沒有新思想的。儒家禮教無疑是對古人思想的荼毒。

    其次,文字,漢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象形思維的代表,“文字是語言的書面形式,語言既是交流媒介,媒介既是隱喻,既是認識論。”所以,漢文字封閉古人的思維也是有一一份巨大功勞滴,象形,趨向於淺層的感性的主觀的,你一看那個字馬上就回到最初的象形取意的狀態裡了,定在那,這是靜止唯心的反動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五四運動時一下子有六百多位專家學者呼籲要廢除漢字的原因吧。它在古代完全起到了禁錮人們思想的反動作用,當然,現在的漢字都是新中國建立後簡化了的漢字,拉丁字母的拼音也是那時的產物。

    綜上,先秦及春秋百家爭鳴時,思維還相對活躍些,還有些思辯思想,秦漢一統後,尤其獨尊儒術後一直到清朝滅亡,百家罷黜,也就是不允許另類的有損儒家的思考思想的學術存在,當然也就弱化嘍!即使有些世外高人都躲到哪山裡哪溝裡,其實,道家一些思想比如莊子、楊朱等還有後來的禪宗還是較有思辯的味的,但是隻能停留在身心性命之學上了。

    好了,先說這麼多,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8 # 圍嶺山上的山文居士

    前提先說一下啊,並非貶低中華文明的意思,每個文明都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我們的文明更擅長謀略和文史,印度文明更傾向於精神領域,西方文明側重點在於對自然科學細緻深入的研究。只是跟大家探討一下。

    之前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中華文明不能誕生類似工業革命這樣的科學技術革命,為什麼我們對於很多東西很早研究,但是就是不能成體系。古代中國除了斷代史一直有傳承之外,其他自然科學領域鮮有成體系的研究。比如我們有算術,很早之前就出現了九章算術,周脾算經,但是最終沒有誕生成體系的數學科學;我們有營造法式,但是卻沒有誕生類似牛頓力學這樣的物理學知識體系。所以有一些數學和自然科學學者提出,中國古代文明缺乏嚴密的論證體系和實驗過程,很多自然科學都是憑主觀經驗,很多都只能說是猜想,沒有形成理論體系。

    我們的邏輯弱還體現在,我們國民簡單的一元邏輯認知,比如好壞,勝敗,好人壞人等等。這樣的弱邏輯行為,導致了歷史上一些關鍵問題的決策上,你會發現我們都是憑著感性,我們歷代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傳統,視妥協為投降,從道德上去批判,但妥協有的時候能獲得次優的解決方案。比如北宋聯金滅遼,南宋的聯蒙滅金,明朝末年針對後金議和的困局,最終的結果都是最差的選擇,如果當時精英階層有嚴密的邏輯推理,就會選擇優先順序和妥協。對比同時代的西方,由於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在國家關係的決策中,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作為考量。比如英國幾百年傳承的歐洲均勢策略,永遠把英國利益放在首位,誰弱幫誰,誰強就幫著消滅誰,結果就是英國幾百年雄踞世界第一。

    第三方面就是我們歷來對道德的過度追求但潛規則又大行其道,這個也是一個體現。我們對於帝王也好,官僚也罷,我們對其私德公德的要求近乎完美。但是從邏輯的角度,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有缺點,都有自私的一面,這是人性。對利益的追求也是人性的最正常的一面。所以我們發現歷史上所謂的聖人,大部分都是偽君子。而我們歷史書上記載的一些有能力且略微聰明的技術性官僚(就是能提高帝國執行效率的),王安石、張居正這些,往往被同時代的人排斥為“奇技淫巧”“小人”。但另外一方面,我們古代有傳承的潛規則卻不計其數。明代朱元璋為了奉行節儉,給各地官僚很低的俸祿,於是明清兩代誕生了大量潛規則。“冰敬”“碳敬”各種私下的利益輸送。即使是林則徐等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潛規則上都是照收不誤。一方面要求道德完美,一方面卻潛規則盛行,這也是被很多學者所覺得是文化矛盾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實用的嬰兒用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