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錦翼

    這是歷代學者研究的重大課題。顧頡剛先生、李學勤先生等等許多大家都寫過專題論述。不揣冒昧,隨便說說,請方家批評。

    所謂易就是變化的意思。現在我們漢語裡有時候還在使用這個含義,例如房屋易主,這裡的易就是變化的意思。

    因此所謂易經就是研究變化的經書。

    我們的老祖先對大自然的變化和人事代謝的變化充滿了好奇,也充滿了恐懼。

    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洪水發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敵人進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打到野獸,也不知道自己的親人什麼時候死去。

    所以變化對於古人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此就需要有人來研究他。

    於是占卜就出現了,他們透過各種方法佔卜,並記下占卜的過程,企圖參透天地萬物執行規律,這是古人探索的步伐。

    所以才有伏羲八卦之說。

    商朝的時候,周部落不斷髮展壯大,他們想要滅掉商朝的老大取而代之,但是不知道有沒有把握。

    於是他們就需要占卜。

    周文王是這方面的天才,他想必一直在研究這個規律。

    收集綜合各種材料。

    於是在紂王囚禁他的時候,他潛心做了整理,把算卦的東西系統化了。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易。

    司馬遷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這個事。

    後來經過孔子的推崇,到漢朝獨尊儒術的時候,周易成了六經之首。

    儒家研究周易的目的本來是作為儒家文化一種,教育儒生要參透天地變化,所以漢朝的鄭玄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他的意思就是說一切在變化之中,而這變化又保持一種恆常。

    這就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

    其實所謂易,就是古代的一種哲學道理。

    有人說裡面包含了什麼奇門遁甲之說,那是戰國時期融入了陰陽說之後的觀點,都是扯淡。

    現代人把他作為一種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來看就是了,如果當成什麼知曉未來,勝過一切的讖緯之說,就太愚蠢了。

    如果真的學哲學,還不如你高中政治課本講得深。

    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包含了一切。

  • 2 # 飛花鹹魚

    在古代有一種蓍草,生長在水岸,一個根蔸數十技,其下有靈龜,取其四十九枝,可用於占卜,這就是文獻記載的蓍草筮卜法,應該是各種易經占卜的前身。大概由於蓍草在大禹洪水時因海水倒流,鹽鹼侵蝕滅絕了,占卜方法棄用而基本失傳,僅見朱熹後人著作裡還有保留,其操作需要設壇焚香,戒齋沐浴,將蓍草依序夾於左擘手指間,依數增減策劃,完成最終掛數,判定吉凶,程式比較複雜。在殷商武丁時期的甲骨占卜,實際就是蓍草滅絕,取龜甲替代蓍草,進行的巫卜法,應該也有一套近似操作程式。這種實佔案例經驗一多,就形成傳說中的《歸藏易》,周文王也是武丁時代末期的人,他的《周易》沒有干支陰陽五行系統,似乎有些不同。地理陰陽家配之八卦的干支五行系統,是後來周武王問道箕子時,以索求《洪範》,交換重量級囚徒箕子,准許其遠走北美為條件,《洪範》即干支五行陰陽書。那麼,《歸藏易》《連山易》肯定在箕子手裡,算是失傳了。

  • 3 # 味哎兒

    易,是:替.換.代.形容.比喻.借喻.寓意等的,質不變一切都變了的辭說說詞。

    易,由古中國籌碼算術的籌碼與數字.資料.數值被物的像替代形成的。因此易經載記有易源於數的句子。

    華人用物象思維,歐洲人用抽象思維。

    但1900年後全盤西化,現在華人都用抽象思維了,物象思維不知為何甚至不知其存在而沒有了,因而現代人很難讀識古文。

    物象思維是:將一事或物一分為二的剖劈開,觀事物內外情況狀況,完成人能力方式方法與認識的建構,一劈不行,則再劈,直至弄清楚搞明白為止。此為唯物或辨證。

    抽象思維是:大紙包內包小紙包.小紙包內包更小的小紙包,呈包包套包包的無數包後,內寫撓撓,從而明白啥意思了的思維模式。此為唯心或概念觀念套包式。

    兩思維催生兩類文字:

    一是,象形.圖案.會意.表意.等字。即,由意內含音。呈看畫猜音式。

    一是,標音.表音.拼音.等字。即,由音內含意。呈讀音猜意式。

    最突出的物象思維是《山海經》,現代中國民眾百姓仍沿用著:

    如,看到一個陌生動物對他人講告時會:這東西的嘴象豬嘴有點長,鼻象牛鼻.眼象死魚眼永瞪著.耳象貓耳短尖會前後左右的動.身象馬.尾象猴尾無毛.肢蹄象羊.等等。而電影小兵了嗄形容胖翻譯時說“就象你家老母豬”也是如此。這就是易。

    將,數.數值.資料等轉為事或物的像.畫.圖就是易法。轉成陣式就是奇門盾甲。

  • 4 # 陳忠

    《易經》源於遠古。傳說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而得八卦。到商周時期由文王演繹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為《周易》。《周易》儒家尊之為群經之首,道家崇之為三玄之一,能同時成為儒道兩家推崇的古代經典,唯有《周易》。唐朝宰相虞世南說過不讀易者不可為相,不通易者不可行商,更有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這份篤定。凡此種種,應該說這部被稱為中國文化源頭的經典融入了中華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陰陽相濟,物極必反的辯證思維,造就了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歷史哲學,孕育了保合泰和,窮變通求的東方智慧。讓《周易》的玄妙與永遠,廣博與深邃,助您走向更加成功與輝煌,拓展視野和思路。

  • 5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我想說說它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顧頡剛先生有一篇文章,《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引用了王國維對古史的研究,考述了《周易》經文中王亥喪牛於易,高宗伐鬼方,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以及康侯用錫馬蕃庶的故事。然後就推斷出《周易》卦爻辭的著作年代應當在西周初葉。這種說法,後來雖有人提出疑問,說《周易》裡面有更晚的故事,但是並不能確切的證據。所以人們一直以來以為是正確的。

    經文中還有殷至周初事蹟的記載,有些事是不能被後人所託的。甚至於難解的。如《旅》卦上九說,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於易,兇。旅人指殷的先祖王亥。《山海經》上說,王亥兩手持鳥,方食其頭。而甲骨文中的王亥常寫成從鳥字,然而王亥到底和鳥什麼關係呢?後人也弄不清楚。還有一個例子,《歸妹》六五中說,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這是什麼意思呢?後人也弄不清楚。

  • 6 # 天使之翼22143
    《易經》是怎麼形成的?

    《易經·繫辭下傳》 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告訴了我們的答案:《易經》形成於觀察。

    八卦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仰觀俯察”的結果。

    《易經》的思維形式是“觀物取象”。所謂“觀物取象”,是對於宇宙萬事萬物的再現。它是透過對具體的客觀事物的直接觀察,抽象提取某些物象,透過對物象外在結構的模擬,以表現客觀事物內在的規律。

    對具體的客觀事物的直接觀察,“觀物取象”,是《易經》思維形式的基本特徵。

    陰爻陽爻,是對客觀事物整體性特徵的模擬;

    八卦是對天、地、風、雷、水、火、山、澤這八個最主要的自然現象的模擬;

    六十四卦是對種種具體的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的模擬。無論是陰爻陽爻,還是八卦及六十四卦對種種現象的模擬,都是在對具體的客觀事物的直接觀察的基礎進行的。總之,《易經》產生於觀察。

    正是由於古代先賢對具體的客觀事物的直接觀察,他發現了客觀事物一個被現在的人們視而不見的一個特徵,這就是客觀事物是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具有整體性。他把這一特徵用陰爻陽爻表示出來,就是說客觀事物是由陰面和陽面這兩個部分組成的整體。《易經》透過陰爻陽爻構建八卦,又透過八卦構建六十四卦,將客觀事物的整體性融入《易經》,使《易經》成為一個有鮮活生命力的東西。

    其表現為,無論是物理的、化學的、數學的、社會的存在與運動、人事的變化與發展,都與《易經》同質同構同祖同源,達到了對客觀世界的完美模擬。而這一切就形成於“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仰觀俯察”,形成於對具體的客觀事物的直接觀察。

    《易經》告訴我們對具體的客觀事物的直接觀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從一些人對量子力學的質疑聲中,可以看出,現在的人們最缺乏地就是對具體客觀事物直接觀察的求實精神,他質疑量子力學,也許對微觀粒子根本就沒有觀察過,更不可能有相應的科學實驗。

    《易經》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而觀察無疑是對我們最重要的啟示之一。

    《易經》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它不適用的地方,量子力學也如此,它僅僅只是在—定的範圍內是正確的,它有它沒有觀察到現象和無法解決的問題。

    我曾回答一位網友時說,“假如你的質疑是對的,也不能由此證明量子力學是錯的,這之間沒有因果關係。”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量子力學所不能解釋的那些現象,有可能是新問題。如果真是新問題,那可不得了。它的解決有可能要產生新的理論,若真的解決了,那可是要成為普朗克第二的,是要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而這—新問題的解決,第一是觀察,第二是觀察,第三還是觀察;從觀察中形成假說,透過實驗驗證假說,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 7 # 天邊的一團雲

    一般講易學三聖:羲皇畫卦,文王演易,孔子推注。

    詳細,已知的古易發展變化,分幾個階段:

    1.易最早來自伏羲,伏羲觀天地萬物而畫八卦。

    2.後來流傳中出現過《河圖洛書》和《連山易》與《歸藏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

    3.直到商朝末年,周文王被拘禁在地牢裡演算推演八卦為六四卦,寫成《周易》(我們現在講的最多的《易經)。

    4.再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晚年研究《周易》,推算之餘,寫了心得體會的註解——《易傳》。

    從此,易就慢慢流傳演化到中華民族的文化之中,滲透到方方面面。歷代不乏用易高手,闡明內聖外王之道。

    感興趣,入門可讀南懷瑾《易經雜說》,不是雜亂,是提出各代易學的一些要點且間雜而說。

  • 8 # 中外詩書畫

    剛看到同仁回答慧達講到:《周易》,又名《易經》,《易》,分"經","傳"兩部分。《經》即《周易古經》,分上,下兩篇,大約成書於西周初期;"傳"即《易傳》,又稱《易大傳》,《十翼》,大約著成於戰國晚期。《周易》經,傳的作者與撰著年代素有歧說。司馬遷著《史記》雲:"伏羲作八卦",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以為伏羲創八卦,文王作卦爻辭,孔子序《易傳》,漢唐間以此權威性論斷。經過後人考證,《易》非出於一人之手……大千世界,出於自然生,成於自然果!天道酬勤,地道為善!已經奧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自強不息,寬厚仁和!

  • 9 # 文眾說易經

    《易經》是群經之首,是古老的經典,是博大精深的哲學書。

    《易經》既《周易》,原名《易》漢代儒家將《周易》列為六經之一,故稱《易經》。

    《易經》傳統認為是流傳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卜書,古人以占卜的方式向神靈卜問吉凶,用蓍草按一定的法式推算出一定數目,以此數目定出陰陽爻,共求出六爻,可定出一卦卦象,然後以卦辭爻辭而推測判斷出所問事件的後果極兇。

    卦辭爻辭或講自然現象變化比擬人事,或講人事得失判斷吉凶,根據研究反映了奴隸制時代的社會生活,蘊含較深刻的理論思想,其樸素辯證的觀點表達了事物存在的對立面。

    六十四卦有三十二個對立面組成,除純陽純陰的乾坤兩卦外,每一卦都有陰陽爻構成,卦辭爻辭大量出現吉凶,得失,易損等對立概念。承認事物的相互轉化。

    《易經》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

  • 10 # 小老兒瀾峰

    首先,易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

    連山易為伏羲或神農所創之易,艮為首。

    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坤為首。

    周易是出自文王始作卦辭,周公補充爻辭,孔子續十翼,乾為首。

    現在我們說起易經,是指周易,因為連山和歸藏早已經失傳了,網上流傳的連山易和歸藏易版本多為後人整理,並無可靠資料證明其出處。

    盤古大神開天闢地,讓人們瞭解上有天下有地,氣分陰陽,物辯寒熱,事分強弱。人開始有別於動物,明白太極兩儀四象。

    天皇氏發明了天干,用天干來紀年,使人類逐漸明白四季寒暑規律,歷年週而復始的變化規律,對太陽的活動也有所記載。

    地皇氏認識額地支,用地支來紀月,人開始利用兩儀四象、太陰星辰,逐漸有了種植,瞭解到月份對莊稼的影響。

    人皇氏那就厲害了!將天干和地支合起來用了,用來表示年月,再後來又表示年月日時,語言開始有了很大的發展,對自然界也有很高的認識。

    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作網罟以取佃漁之利。

    女媧下生人而上補天,取地之實以補天之缺。大德以生萬民,仁義以成社會。

    神農(炎帝)制耒耜以取五穀之利、嘗百草驅百姓之病,制弓箭闢市場、治麻布作五絃,連山易始成。

    軒轅(黃帝)播百穀,織衣裳以使民富,建舟車以通天下,整醫書以治病,制音律以啟智,歸藏易始成。

    箕子,商紂王叔,周封之於北韓,武王問政,答之以洪範九疇,首次以文字記錄了陰陽五行之秘,後被易經廣泛使用。

    文王,被囚羑里演八卦,開啟洛書之理,發揮乾坤之德,以仁義通三才,用易理治國民,其蓋世神功,能有幾人知?

    周公,明先王之道,補先王之遺。制周禮以通文明,續易辭以解不惑。攝政平亂以安民,退位還政尚無為。

    孔子及其弟子,以易闡幽,著《易傳》十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72賢徒皆善易,就易理傳播而言首推子夏,《四庫全書》收錄其《子夏易傳》。

    易經術數方面以商瞿為首,一脈單傳至漢初,才廣收門徒,以焦、京之六爻為正統卜筮。

    西周善易多為太史、太卜等朝廷特殊官員,易經也為不傳之秘。春秋戰國期間,朝廷衰落易經流落於民間,老子、左丘明、鬼谷子、墨子、孫子、孔子門徒等多明易理易術。從周易形成,兩漢發展,到魏晉隋唐,到宋元理學,到明清心學,再到我們現在,所以,易經是怎麼形成的?無非就是倆字:歷史,不對,還要倆字:傳承,哦也不對,還有倆字:發展。

    歷史+傳承+發展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

  • 11 # 君一易經大義

    易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始於遠古,為古聖人觀天察地丶取身取物,類比而成。

    易傳:《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易之興於文王、非始於文王。……易興於殷周,非始於此也。

  • 12 # 大人物文化生活

    相傳早在五千年前,由伏羲畫八卦,並創六十四卦。伏羲是根據大自然的現象畫出八卦。當時伏羲氏發現了不少宇宙奧秘,但未有文字之記載而失傳。至周文王時,被文王揭發了伏羲氏所發現的奧秘,經文王參透八卦奧秘後,發現內裡是包羅宇宙奧秘,同時具備人生有關的一切原理、原則。後文王作易,以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記下宇宙所存在的六十四條大道理,傳於後世。至孔子時,他五十歲才學易,他覺得易經所記載的都是宇宙宏觀真理,於是他開始研究易經,用畢生之精力將易經進行批註成為系彖辭,並且創出十翼,然後傳於後世。此後由東周、兩漢、宋代發展至今,是中國歷史上流傳最久遠之經書,因此被譽為『群經之首』及『中華第一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死之前真的有精神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