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看過很多反應古代歷史軍事題材的電視劇,都有“飛鴿傳書”的鏡頭:某個將軍或者大俠站在室外,接著一隻信鴿飛落到他手上。他從信鴿的腳上取下一根小竹管,開啟小竹管,獲得情報。接著,又寫一封信放進鴿子腿上的竹管裡,把資訊傳遞回去。這就是有名的“飛鴿傳書”。

    (飛鴿傳書傳情報)

    那麼,古代是不是用這種方式傳遞軍情的呢?

    一、電視劇中用“飛鴿傳書”傳遞軍情有常識性錯誤

    第一個常識性錯誤,信鴿絕對不會落到某一個人的手裡,尤其是將領(包括大俠)的手裡。信鴿傳書的原理,是利用鴿子的歸巢性來實現的。要利用這個特性,需要有專門的人員,對鴿子進行飼養和訓練。這個飼養和訓練的人,絕對不是將軍和大俠,他們也沒有空。所以,鴿子只能回到它的巢裡,絕不會落到將領的手上。

    第二個常識性錯誤,信鴿傳遞情報具有單向性。因為信鴿只記得它從小長大的那個巢,所以,它只可能從戰場上飛回來,不可能再返回去。有人說,可以換一隻信鴿傳遞呀。這也是不行的。誰會把信鴿放在打仗的地方養,讓它歸巢回去呢?

    二、古代打仗中,用“飛鴿傳書”傳遞軍情不靠譜

    不靠譜的原因有三點:

    (電視劇中的飛鴿傳書)

    第一,軍情如火情,雖然鴿子確實能夠回巢,但是它什麼時候回巢呢?會不會遇到雨就躲避一下?會不會遇到好吃的食物,忙著吃,變慢了回家的速度?如果不是很著急的書信,這都沒有問題,但傳遞軍情,顯然不行。

    第二,信鴿在途中會不會遇到危險?比如被人射殺?被老鷹捕食等等。一旦遇到危害,傳遞準確性就會大打折扣。

    第三,這種傳遞方式會不會洩密?一旦鴿子被人捕獲,軍事秘密就容易洩露出去。有人說,可以設定密碼,敵人無法破譯。但是,假設敵人把信鴿腿上的情報給換了,讓信鴿帶著假情報回去,那不是會釀成大錯嗎?

    第三、古代戰爭中很少有利用信鴿傳遞軍情成功的記載

    古代有很多關於利用信鴿傳信的記載,比如唐代的《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宰相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用鴿子與親戚友人通訊,並稱鴿子稱為“飛奴”。另外,《唐國史外》記載航海者用鴿子送信:“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為信,舶設,則鴿雖數千裡,亦能歸也”《酉陽雜俎》記載:“鴿能飛行數千裡,輒放一隻至家,以為平安信”所有這些,都是說的鴿子在通訊中的作用。

    但是,用信鴿傳遞軍情的非常少。我查了很多的資料,發現所有信鴿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其實並不是傳遞情報。這裡選兩個最有名的來說明。

    比如,《齊東野語》記載,公元 1128 年,南宋大將軍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營地時,看見曲端營地裡無人,很不高興。於是曲端放出一隻鴿子,很快一隊人馬就來了。張浚很驚奇,說想看所有部隊。於是曲端又放出5只鴿子,真的所有軍隊都到了。不過,很顯然,這個信鴿並不是傳遞情報,而是起到傳令兵的作用。

    再比如,1041年,宋軍與西夏軍作戰,西夏軍在好水川周圍設下埋伏,並在好水川裡用泥土做籠子,把很多鴿子養在裡面。宋軍聽到泥籠子裡面撲騰,覺得很奇怪,拍開泥籠子。結果很多鴿子飛出來,西夏軍接到訊號,包圍過來,宋軍大敗。不過,這裡鴿子也只是訊號彈一樣的作用,並不是傳遞軍情。

    (傳緊急軍情的烽火)

    事實上,古代傳遞軍情,更靠譜的還是烽火與驛站,信鴿的作用並不大。

  • 2 # 書房記

    在古代的中國,至於什麼時間開始使用飛鴿傳書的,估計已經無法考證了。據說,古希臘、埃及的水手,常託鴿子將歸期帶給親人;這樣推算,人類在鴿子的馴養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開始了。

    古代,當人們發現野生巖鴿的歸巢能力後,就開始訓練它們成為後來的“飛鴿傳書”。據研究,鴿子每小時能飛行60~100公里,承載大約10—100克的重量。當然,信鴿是古代人們經過長期的擇優培育和馴化而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漢朝時,張騫在西域怎麼跟朝廷聯絡?有人說,張騫帶了很多信鴿,有情況可以隨時向朝廷彙報。據記載,唐代開元年間的宰相張九齡就十分喜歡養鴿子,他有兩句著名的詩句:“信鴿盤旋繞帝都,飛奴能傳二聖書”。 中國蒙古西征時,大量使用飛鴿傳訊,可以說為蒙古的軍事活動立下汗馬功勞。

    1916年,法國要塞通訊裝置被德國軍隊的炮火擊毀了,結果放出信鴿之後,救兵來了才保住了這個十分重要的要塞。

    鴿子就這樣在千百年的歷史中穿行,傳遞了很多故事。後來,鴿子還成為傳遞情書的絕妙用具,成為不少美好姻緣的“紅娘”。據說,宋慶齡十分喜歡養小動物,當然,孫中山先生生前也很喜歡鴿子;鴿子是她飼養時間最長也最喜歡的動物之一。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曾經送給宋慶齡一對通體純白的名鴿。可見,宋慶齡是多麼喜歡鴿子的。

    那麼,鴿子是怎樣導航的?有觀點認為,經過訓練的信鴿能返航是因為它們能感受地球磁場的變化;最新研究揭示,信鴿是藉助於它們嘴上的―個有磁性的“地圖”來完成長途飛行的。研究表明,鴿子是有“磁場羅盤”和“太陽羅盤”的一種動物,它透過嘴巴上方的地磁羅盤感知可以感知地球磁場,並透過地磁感應來繪製它飛行的“地圖”。

  • 3 # 為人和善

    是真的。古代人們為了兩地音信暢通,到異地做事的人帶上自己家養的鴿子一起前往。如有事情就會把寫好的信綁在鴿子的腿上放飛回家(鴿子是知道生它養它的家)。但家裡有事同樣也用此方法再放飛過去。

    現在還有人用此方法傳信。

  • 4 # 蝸牛在奔跑166929168

    中國是養鴿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隋唐時期,中國南方廣州等地就已經開始用鴿子傳遞書信。

    但中國並不是唯一一個用飛鴿傳書的國家,事實上,遠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就已經發現信鴿的這種特殊本領,並開始用飛鴿傳書這一聯絡方式進行聯絡。

  • 5 # 青坪月

    信鴿傳書,有兩種。一,單向飼餵,單項傳書。把鴿子從飼餵地(主人的家,單向飼餵地)帶到陌生地,給家裡報信時,將信函纏繞在鴿子腿上,放出鴿子,鴿子歸巢,完成信函傳書。二,雙向飼餵,雙向傳書。信鴿出生成長過程中,主人有目的的將幼鴿在兩地飼餵,讓幼鴿熟悉兩地鴿舍環境。待幼鴿可以飛翔時,先在一地開家,待鴿子熟家後,停止餵食,或者停水,然後將鴿子裝籠移到另一地,關棚,餵食,喂水。三五天後,天色傍黑時出籠,開家熟悉第二個家。待鴿子熟悉第二個家後,把鴿子拿到第一個家,關棚一天。關棚後只喂水,不餵食。第二天早放出,持續趕飛,強迫鴿子自行飛回另外一個家,另一個家準備水,不準備食。這樣一邊喂水另一邊餵食。不久鴿子就習慣兩地飛翔。從而就完成了鴿子倆地飛翔傳書。兩地傳書,一地可以是移動的,如船或汽車。

  • 6 # 使用者6044430665

    飛禽馴化古今同,

    鴿認家門習性通。

    傳信只因聯絡斷,

    書題綁在腳環中。

  • 7 # 依麓湘隨

    古代的飛鴿傳書可以肯定是真有其事,來源出於五代王仁裕筆記《開元天寶遺事,傳書鴿》,書中記述唐相張九齡家養群鴿,用以與親友通訊,並稱他的傳信鴿為“飛奴”。張九齡年少時 家養群鴿,將信件綁在鴿足上,每與新知書信往來,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張九齡視之為飛奴。根據描述我們知道張九齡是最早的利用信鴿傳遞書信。是古代利用信鴿作為交通工具的先河。後來人們爭相效仿。飛奴傳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飛鴿傳書。

    我們透過張九齡飛鴿傳書所說的知道,張九齡再利用鴿子傳達書信之前需要做一些特殊的訓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識途訓練,依所教之處也就是說張九齡會把這些鴿子帶到一定的地點去訓練,然後這些鴿子對於陌生地適應之後就可以進行送信任務。但是作為鴿子這種鳥類來說它們天生就有一種定向本能。可以利用更重因素來定位尋找鴿舍的位置,比如太陽方為定向,磁場感應定向。利用參照物尋找歸途等等。這是鴿子的天性,它們能在陌生的地點尋找到回家的路徑。所以鴿子這種特殊的定向本能是與生俱來的。

    鴿子只有透過精心的訓練才可能達到異地識途的本領,但是這種情況只限於單一的兩地,卻不能過多,經過兩地識途訓練的鴿子會對兩個鴿舍都有開家,並都能做主動飛行,所以這樣經過特殊訓練的鴿子是可以把信件從a舍位置送到b舍位置的。它們能很準確的找到它們熟悉的ab兩舍的準確位置。但是如果想讓它們送信到ab兩舍外的地方,如果沒與經過特殊性的訓練那就不太可能了。因為鴿子只對自己熟悉的鴿舍有認識感,其他地區的地方它們不敢做片刻停留。所以鴿子經過訓練之後是能夠把信件送到特定的位置。只是這些特定的位置並不會很遠,一旦屬於遠距離的送信位置它們就不會去送這封信了。不管你有多著急它們還是會在自己的天空翱翔。

  • 8 # 順其自然65491946

    古代的飛鴿傳書應該是真有其事。現代反特影視劇中也經常出現飛鴿傳書的情節。飛鴿和大雁有極強記憶力和分辯率。但是要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行。

  • 9 # 依然坦然V愛花愛鴿

    它只能找到家,即使300公里,500公里它都要飛回來,本能!他不是導彈,你讓它去哪它就能去哪,都讓電視劇給神話了!

  • 10 # 西府趙王爺

    這個倒是確有其事,因為古代通訊不方便,人們便創造出飛鴿傳書這樣的“神操作”,利用信鴿傳遞書信!

    其實這種傳遞資訊的方式大家都不會陌生,透過一些影視作品就能很好的瞭解!

    其將飼養的信鴿抓到手裡,在它們的爪子下方固定一個放信件的空心木筒,然後再把需要傳遞的信件放到木筒裡面(也可以直接把信件綁在腿上,不過這種方法容易讓信件受損),最後把鴿子放出去就能實現了。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是鴿子畢竟不具有人類的智慧,一個普通的動物如何能把信件準確的送達呢?

    第一點原因,鳥類大部分都有著強烈的“歸巢天性”。

    鳥兒的生存空間非常廣闊,整個三維空間都是它們活動的範圍。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想過一個問題,一整天都在飛行覓食的鳥兒們,是如何準確的回到自己巢穴中的,難道它們有和飛機雷達一樣的定位裝置?能在天空中進行準確的航線導航?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鳥兒們之所以可以準確回巢,得益於它們的歸巢天性。而鴿子由於自身基因的影響,這種天性被開發的更加完美。

    鴿子的大腦對地球磁場有著非常敏感的“互動”,整個身體能做出類似於指南針一般的反應,所以鴿子無論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飛行,都能很好的掌握正確的方向,這也是古人會訓練它們作為信使的重要原因。

    第二點原因,古人的訓練方法比較科學。

    就算鴿子本身再有“定位”天賦,但它的本質仍然是低智商動物,如果不經過科學的訓練,它還是不可以準確的完成送信任務。

    古人在訓練信鴿之時,大部分場所都設定在驛站之中,在開始飼養之前,工作人員會首先找到一窩完整的鴿子“家族”,如果沒有特別完整的,三兩隻的也可以湊合。

    把“鴿子一家”接到驛站以後,飼養人員會對它們進行精緻的飼養,等到鴿子對自己的生存環境比較適應了以後,驛站人員會帶著某隻鴿子離開一段距離,一般情況下不會太遠。

    被放生的鴿子因為迫切想回到巢中,就會自動“定位”家的位置,等到它們成功飛回驛站以後,還會受到飼養人員的食物獎勵。

    久而久之,這些鴿子就養成了“出門”以後要趕快回巢的天性,如果某些人需要向驛站傳達資訊,就會從這裡帶有一隻鴿子,寫完信以後把鴿子放生,這樣驛站就能得到需要傳遞的資訊了,驛站工作人員也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安排。

    除了這種飼養方法以外,還有一種更加高效的方法。

    飼養人員將某隻鴿子安放在第一個地點,在這個地點只滿足鴿子對食物的需求,等到晚上需要睡覺的時候,再把鴿子轉移到第二個地點。

    到了第二天白天,繼續把鴿子帶回原先的地點餵食,反覆幾次以後,鴿子就會養成在第一個地點進食,然後回第二個地點睡覺的習性。

    訓練成功以後,鴿子會非常有規律的在一天之中往返於兩個地點,這樣一來位於這兩個地點的人就可以進行交流了,這種方法相比較於驛站飼養更加有效。

    由於鴿子的速度遠遠快於馬匹,所以信鴿傳書讓古代資訊的傳遞更加高效,不過這種傳書方式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成功的,畢竟鴿子不能很好的處理途中的突發事件,還有的鴿子會被天敵捕食。

    所以,一般重要的大事是不會用這種辦法的。比如古代傳遞軍情,更靠譜的還是烽火與驛站。

    總的來說,雖然方法不夠穩妥,但也能體現出古代人的智慧,信鴿傳書也算是那個年代比較先進的資訊傳遞方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款科沃茲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