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烏魯木齊遊俠
-
2 # 濁酒燕然
個人認為不會,君主帝王不是搞軍事鬥爭,劉邦雖然打仗不如韓信,但是政治手腕高超,“善將將”也,反觀韓信,胸懷、氣度、情商都較劉邦差一些。我認為秦漢末年,群雄之中,劉邦確實是最有才能當皇帝的,也開啟了四百年大漢,留下了漢族的名號。
韓信謀反的結局當時韓信領齊王的稱號,是劉邦封的,以下犯上,道義上支撐不住,不過秦漢亂世,人們追求的利益,估計也沒多少人在意這些。那麼韓信謀反,他本人的決心有多大呢,當蒯通勸韓信的時候,韓信內心還是想著怎麼報答自己的知遇伯樂呢,所以謀反不是他的初心,非主動謀反,面對的有是劉邦這等強人,估計軍事戰爭強,韓信不虛,軍事最後燒的是錢、糧、人,沒有強大的國家基礎保證,想要一同天下的韓信還是弱了點。將兵多多益善的兵仙,面對不用複雜的政治情況,就跟不上了,你看後期劉邦要抓鍾離昧的時候,韓信的表現,整個猶猶豫豫,不夠果斷決絕。要政治,還是劉邦這個老油條刷的六啊,一幫人心甘情願的在劉邦之下賣命,沒有政治情商,是很難駕馭驕兵悍將的,劉邦做的很好。
韓信即使謀反,也無法統一全國,這就是我的看法。
假如韓信做皇帝韓信即使成功了,面對的是各方異性諸侯王的殘局,我想他不一定比劉邦做的好,諸多討伐,他很可能親力親為。而一朝皇帝,重要的是指揮排程,而不是軍事出徵。可以意淫的是,韓信的軍事能力蓋世無敵,他的對手一定是驚慌的,只要給他兵、糧、錢,韓信是足夠氣吞萬里如虎的。
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上天選擇了劉邦,選中的漢朝,在歷史上也濃墨重彩的寫下了恢宏的一章,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幸運,為漢朝打call。
-
3 # 走讀地球
偉大的朝代只有偉大的人才能創造,那什麼人才稱得上偉大呢?不是武功赫赫,也不是文章達人,而是仁者,仁者無敵,仁者才能開創偉大的朝代,並影響久遠。
仁就是格局
秦始皇赫赫武功,氣吞萬里,只能打造短時間的輝煌,難以延展到後代,亞歷山大大帝縱橫亞歐大陸,也只是曇花一現,韓信就算他能成功,最多也只是他自己的成功,很難開創一個偉大的朝代。開國君主的格局決定一個朝代,趙宋的軟弱,明朝專制腐朽,都是開國君主的錯。
趙匡胤看到唐末藩鎮割據,從此偃武修文,陶醉在文字遊戲中不能自拔。這也難怪,對前代的否定是中國曆朝的傳統,無可厚非,矯枉過正才是矛盾所在。正因為如此,岳飛可以莫須有賜死,寇準這樣的主戰派難以久居中樞。燕雲十六州是有宋一代永久的痛。趙匡胤把缺點放大到極限定國策,朱元璋更是變本加厲。雖然他們也延續幾百年,但跟偉大還是難以劃等號,更難以像劉漢一樣,成為華夏的代名詞,為什麼劉邦能做到呢,而韓信做不到呢?
原因就一個字:仁
儒家發明的“仁”,正是太形象了,什麼叫仁,從字面造型上看,二人齊心,其利斷金,其他的解釋,儒家有整套闡述的理論,我就不展開,我只想舉劉邦生活中的幾個關鍵人物來讓大家理解什麼叫仁。
1、韓信
沒有劉邦,就沒有韓信,韓信羽翼漸豐時,開始做大,先是三分天下,待價而沽,惹惱劉邦,後又聯合諸王與中央對抗,劉邦御駕親征,設計把他軟禁在長安,沒有殺他,削王為候,讓他做淮陰侯,這算是很給面子,後來他又與邊疆大將預謀政變,因洩露被呂后殺了,劉邦懾於韓信之才,夜不能寐,韓信死了,劉邦更難過,如果沒有呂后,劉邦斷是不會親手殺他,即便他再大逆不道,也會留他一命,他覺得殺了他,對不住天下人,對不住昔日的兄弟,雖說無毒不丈夫,在劉邦身上是矛盾的。雖然讀書不多,對毒和仁分得很清楚,仁跟俠有交集,準確地說,劉邦應該介於仁與俠之間,他從一個遊手好閒的流氓浪子混到皇帝,絕非能力和運氣,為什麼這麼說,很多細節值得玩味。
2、御花園的故事
劉邦的御花園有很多田地荒廢,蕭何覺得可惜,就自作主張分給農民,把多餘的糧食上交國庫,按理說,一國宰相有這個權利,後被告發,說蕭何收受賄賂,侵犯皇家用地,劉邦氣憤,不加考慮就把蕭何關到天牢,晚上一想,不對,立刻把他放了,還親自去天牢道歉,為了讓蕭何下臺,自嘲:我囚禁你,是讓人們知道你是賢明的宰相,凸顯我是暴君。這樣的皇帝,古今有幾個。
3、婁敬婁敬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有見識,有膽魄,劉邦率大軍欲舉匈奴,氣勢浩蕩,信心滿滿,大軍來到邯鄲,路遇婁敬,強烈建議不可行,理由是,兩國交惡,敵國故意示弱,必藏禍心,此戰凶多吉少,劉邦聞言,惱羞成怒,當即把他關起來,待得勝後,再斬他個心服口服,結果劉邦的先頭部隊一到平城,就被匈奴大軍切斷後援,死死圍住,數日不能突圍,後在陳平買通匈奴閼氏後,才解圍,劉邦返回邯鄲後第一件事就是去獄中釋放婁敬,並加封二千戶侯。300年後同樣的場景,發生在袁紹身上卻是另一結果,袁紹領兵攻打曹操,田豐說此戰危險,袁紹怒,以擾亂軍心為由,把田豐下大獄,結果袁紹真得打敗了,回來後,田豐不但沒有官復原職,而且身首異處。當時田豐每日向獄卒打聽前方訊息,得知失敗時,就知道,此命休矣!同樣是老大,境界就是不一樣!
4、貫高貫高為了維護主子(趙王張敖,劉邦女婿)的面子,私自潛入驛站刺殺劉邦(因劉邦羞辱過張敖,貫高為給主子找回面子,自作主張),結果事敗,殃及張敖一起受罪,劉邦屈打貫高要他指認是張敖指使,貫高寧死不屈,劉邦只得放了張敖,事實上,此事與張敖無關,劉邦認為貫高是條漢子,把他也放了,可貫高覺得自己無顏面對張敖,當即自殺。
5、蒯徹蒯徹是韓信的謀臣,在劉邦和項羽爭鋒時,慫恿韓信兩不相幫,坐收漁翁之利。當時韓信還很單純,覺得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不忍反叛,呂后殺他時,才想起蒯徹的話,於是連夜緝拿蒯徹,蒯徹是明白人,知道自己死罪,臨死前對劉邦說:亂世時,人人都想當皇帝,我只不過做了人臣的分內事。要是你,也會這樣做,劉邦一聽有道理,放了他。6、欒布欒布是彭越的屬下,彭越造反,劉邦拖著病體去前線,最終制服彭越,把他削為平民,放逐到四川,結果路遇呂后,呂后把他帶回長安,說彭越必須死,以防後患,你在時他尚且這樣,要是你不在了,還有誰制服他,劉邦不忍殺害他,可呂后堅持,夥同彭越手下,以再次謀反罪把他殺了。當然你會說,劉邦不還是殺了他嗎,是他是不得已,彭越砍頭當天,只有欒布來祭拜他,並在現場大罵劉邦,官員把他扭送見劉邦,劉邦問他為何罵我,欒布說,彭越和你結盟共同打擊項羽,垓下一戰,如果沒有彭越,項羽也不會覆滅,如今天下已定,只因一次徵調未響應,就落得殺身之禍,讓天下人寒心,這樣的皇帝,這樣的朝廷,我活著都是找辱。劉邦聽完,立馬解綁,並賜千戶,官授都尉(相當於某軍區司令員)從以上小故事當中可以看出,仁對一個國君來說有多重要,仁者無敵,劉邦的仁和俠,在他的後代幾個皇帝身上都有顯現,漢文帝劉恆那是出了名仁慈,他的名言就是老子的二寶,一曰:仁慈,二曰:節儉。漢景帝同他老爹一樣,漢武帝把仁和俠都演繹到極致,有人說漢武帝窮兵黷武,把漢初積澱的老本全敗光了,這是典型的狹隘論,沒有漢武帝的西擴運動,就沒有後來的中國一說,正是漢武帝早在2000年前,讓華夏的聲音響徹西域,奠定今日中國的輪廓,如果沒有他的雄才大略,後代皇帝在儒教死板尊先例,墨守成規下,會想南宋一樣,連長江以南都守不住。
今天我們將偉大復興,那是因為祖上有過榮光,復興祖上榮光才能激發全華人民的雄心壯志,秦孝公的變法,不也是基於穆公的榮光嗎。所以說,第一代皇帝的榜樣作用是關鍵。劉邦不僅創立漢朝,最關鍵的是用行動詮釋:仁 的含義,讓漢成為華夏的代名詞。
-
4 # 大明錦衣衛士
假如韓信謀反成功,是絕對不會創立超越漢朝的偉大帝國,相反會走歷史倒車,很可能分封諸侯,把中國帶回戰國,國家四分五裂,長時期處於軍閥混戰,會把中國搞成今日第二個歐洲。
因為韓信雖然有領兵打戰的統帥之才,但沒有劉邦的政治覺悟,在政治上是一個大大的白痴,所以他是不能締造出超越星漢燦爛的大漢王朝的。
韓信統領百萬雄師是遊刃有餘,讓他領導天下蒼生卻是有心無力的!
-
5 # 看點兒歷史
韓信可以為將,為別人打天下。他有稱王能力,卻無稱霸格局。
首先我們知道,韓信被譽為“兵仙”,軍事能力自然很過硬。秦末大混亂,也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幫助劉邦奪得天下。但是即便如此,個人覺得他的心境仍然是差了一點,自己雖強,但是終不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道理。
天下已定之後,蕭何建議除掉韓信,所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6 # 冷清先生
韓信,根本就不可能造反成功,更不可能建立什麼新的王朝。因為,韓信沒有這樣的實力,也沒有這樣的政治頭腦,更沒有這樣的天命。當年韓信鑽別人褲襠的時候,韓信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丟掉的不僅是自己的尊嚴和臉面,同時丟掉的是自己的天命和膽量。從此以後,沒有人看得起韓信,也沒有人會和韓信交朋友,韓信在世人面前沒有任何威嚴,當領袖的號召力一丁點都沒有。
人生就是這樣的蹊蹺和詭異,站著死的人不一定死,跪著活的人肯定活不好,韓信就是這樣的人。韓信很早就參加項梁的隊伍,跟上項羽的時候不過是個郎中(營長)。韓信投奔到劉邦部隊,當逃兵抓回要被斬首時,被夏侯嬰救下,推薦給劉邦,當上了治粟都尉(正團級),在蕭何手下做事,蕭何向劉邦推薦了韓信。
蕭何是韓信的朋友嗎?不是,蕭何是為了劉邦的事業,也是蕭何自己的事業,他們是老鄉是君臣,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劉邦要完蛋了,蕭何也沒好果子吃。劉邦的事業,就是張良、蕭何、盧綰、樊噲、夏侯嬰、灌嬰、曹參、王陵、周勃一大批沛豐子弟的事業,這是劉邦能成功,而韓信不能成功的關鍵人脈。
韓信幾乎沒有任何造反的本錢,命是劉邦給的,大將軍是劉邦任命的,連長以上的軍官中大一半,是劉邦從沛豐帶出來的子弟兵。劉邦的精銳盧綰、樊噲、灌嬰、曹參、王陵、周勃等,都在韓信手下,他們聽韓信的是劉邦讓他們聽的,韓信要想讓這些人跟自己造反,帶著他們打劉邦門都沒有。 韓信早就想單幹造反,但是手下不聽他的呀。
彭城之戰,劉邦與韓信分兵,想要合擊項羽30萬大軍。但是,韓信故意遲到,等劉邦敗了才帶兵趕過來,在京索之間阻擊了一下項羽,這次劉邦沒處罰韓信,算是初步認識了韓信自私的一面。 過了一年,韓信又和劉邦分兵,韓信帥主力取晉趙,劉邦帥十萬老弱守滎陽,以吸引項羽主力,決戰於滎陽。項羽帥楚軍30萬攻滎陽,韓信遲遲不來,紀信假扮漢王出東門,漢王與夏侯嬰則出西門,紀信替漢王死、滎陽城破。漢王與夏侯嬰直趣趙,徑入韓信大帳,奪韓信兵權,欲殺韓信,韓信請罪得免。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韓信早有反心。但是,軍中沒幾個自己親信,藉故延遲軍務可以,但是造反沒人聽。而且,劉邦自此也看透韓信心思,藉此重新調整韓信軍務,命樊噲等人暗中監視韓信,以防韓信起兵造反。韓信和張耳打下趙國後,劉邦封張耳為趙王,一是張耳是劉邦的老友;二是讓張耳監視韓信。
韓信此後還做過小人之事,劉邦派酈食其說齊,下齊地七十餘城,眼看齊王就要歸順劉邦。但是,韓信聽蒯通的主意,突然發兵攻齊,破壞劉邦的大戰略,而致酈食其於死地。鴻溝合議後,劉邦二十萬大軍圍項羽楚軍十萬於垓下,命韓信帶兵合圍項羽。韓信又遲滯出兵,項羽命人說韓信自立,韓信不是不想自立,而是樊噲、灌嬰等人,不可能跟隨韓信自立,他們都想去垓下搶功呀。
高祖劉邦只得以楚地相許,韓信在劉邦的恩典之下,以及樊噲灌嬰的的催促下,不得不發三十萬大軍圍項羽。彭越、英布也以七八萬兵助戰,六十萬大軍,一夜之間殺項羽楚軍八萬,項羽突圍而出,灌嬰以車騎五千追至東城,破項羽殘軍而殺項羽,灌嬰手下五名將校分裂項羽屍首而封侯。 垓下之戰剛一結束,劉邦就奪去韓信軍權,免去韓信齊王復封韓信為楚王。
自此,韓信就成了孤家寡人,因為鍾離昧而被貶淮陰侯,因為挑唆陳豨謀反,欲與陳豨裡應外合,韓信的家奴不願造反,被韓信關押家奴之弟,告發韓信謀反於呂后。呂后用蕭何之計,用竹刀殺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個親信一個朋友都沒有的韓信,怎麼可能謀反成功呢。
韓信在鑽褲襠的那一天,就註定要成為人上人;也是從鑽褲襠的那一天,就註定韓信成不了帝王。一個跪著求生的人,要用一生洗刷自己的恥辱;一個沒有一個親信和朋友的人,註定是幹不成大事的。滿腹兵倫的韓信,做鷹犬則榮華富貴;萌生反心則死無葬身之地,禍害自己三族呀!
-
7 # 蘇綻
這個難說,漢朝是幾代皇帝輕徭薄賦、修養生息,才換來的生產力復甦。也才有後面的反攻匈奴,也才有後面的孝宣盛世,國力達到巔峰。是幾代人的結果。
而韓信儘管打仗厲害,早期與匈奴作戰或許有更大勝算,但國內生產力多少才是強盛與否的基石。所以,如果是韓信或者繼任者秉政,能否保持漢初的清明之治,很難說。
-
8 # 養車智多星
不會,如果韓信當年謀反成功,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韓信帶兵,多多益善,打仗是他的強項,但在“將將”和治國理政方面和劉邦項羽差得遠了。如果韓信當時擁兵自重,謀反成功,在和劉邦、項羽爭奪天下的過中,韓信也會被最早滅掉,最後劉邦滅掉項羽一統天下,只不過時間可能會長一些。 韓信當時滅掉齊國,擁兵自重不能說一點反心沒有,何況還有蒯通等人的勸說。但是造反不是小事,事關生死,韓信肯定會絞盡腦汁,再三權衡,發現勝算不大,最終放棄。劉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劉邦知人善用,樂善好施,為人大度,心胸豁達,勇於承擔責任,有領導才能。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喜歡我的觀點請關注點贊,謝謝!
-
9 # 歷史風暴
韓信這個人少年有成,他和項羽的年齡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韓信和劉邦算是兩個時代的人。
韓信這樣的一個人,如果能夠成為當時天下的統治者,我認為他比劉邦會更加的有能力將漢朝變成一個更強大的國家。
首先韓信比劉邦更能忍耐韓信在家鄉的時候有一個惡少年要讓他鑽胯下,韓信竟然承受了這個胯下之辱。
他能忍常人之難於忍受,這方面劉邦連劉邦都比不了。
(胯下之辱 )
第二點就是韓信的軍事指揮能力韓信在作戰之前會充分了解到敵人的軍事部署,然後再製定方略,將敵人擊敗。比方說著名的背水之戰就是韓信得到了訊息,探明趙軍的虛實之後,才制定了這一計劃。
韓信戰爭中能做到知己知彼,所以百戰不敗。如果韓信能夠奪得天下,他在與匈奴人作戰的時候會充分考慮雙方的力量對比和資訊不對稱性,是否應戰,還是直接認慫,一切盡在韓信設計之內!
這樣一來就能儘量降低漢朝損失,從而讓國家恢復更快一些,
第三,韓信的政治生涯更長韓信的年齡比劉邦要小20多歲,他的政治生涯將會比劉邦多20年,他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構想,而不需要像劉邦一樣早早把一切交給下一任皇帝,結果導致外戚專權,太后把持朝政。
韓信有更多的時間,讓他能經歷相當於漢朝的劉邦時代,呂后時代和漢文帝時代。
也就是說他能夠讓自己的政策延續性比劉邦長20多年。
所以,他給後代留下一個比漢文帝時期還要強大的國家是可以暢想的。
至於韓信統一天下後的朝代有沒有像漢朝一樣偉大,就要看韓信的後代能力如何了,畢竟一個偉大王朝需要眾多精英來扶持。
回覆列表
不可能,韓信有極高的軍事天賦,到很顯然,政治手腕不足,很難駕馭當時紛繁的局勢,能一統都很難說,更不要說超越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