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生命都是越進化越複雜的嗎?
7
回覆列表
  • 1 # 空色不二

    多年前還是學生的時候粗略翻看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記憶模糊,但一個整體印象是進化是沒有等級差異的,所以並不能簡單地說是由簡到繁。

    目前對於“進化”的普遍誤解是進化是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智慧到高等智慧等等,總之就是有了一個等級上的分化。但大自然是沒有等級概念的,各個物種只是根據其所處環境為了適應生存環境而變化,這個變化沒有好或壞的差別。

    之所以不能說進化是“由簡到繁”,比如說病毒,雖然病毒目前還不能被歸到“獨立的生物”一類,但病毒之所以傳播速度快,增殖迅速跟它的簡單結構是分不開的。

    另一個例子是深海中的原生動物,結構簡單,可能有人說那是因為它們進化緩慢,沒錯有可能因為環境的改變不大,所以它們結構簡單且千百年來變化不大,但一旦環境發生劇烈改變,它們同樣可以隨之發生巨大改變,不相信的人參見各種細菌。

    一個物種的進化或者說變化,注意不是個體,不能說是從簡單到複雜,也不存在低階到高階之分,只是因為環境變化而隨之改變。人類自認為高階或者複雜,但無法在深海或者火山口這樣的極端環境下生存,而部分細菌可以。

    一個結構簡單的物種可以在人類尚未能踏足的環境中生存也並不意味著它們的結構不能適應更為複雜的環境,只是沒有那個必要。大自然從來都是選擇最適合的物種生存下來,這個“最適合”絕不誇張,總是剛剛好,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

    人類亦是如此,不要把自然簡單理解成森林、海洋等自然環境,而是無機加有機的整體,目前人類可以進化到目前的程度是適應整體環境的結果,如果有一天無法適應也會隨之滅亡,那時可能許多結構簡單的物種仍然存在,比如螞蟻、細菌、海藻等。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也沒有高階低階之分,沒有簡單複雜之分。

    最後用電影《湮滅》的一個截圖來結束本次回答,未知的物種在未知的環境中無差別的互相“湮滅”。

  • 2 # 歐陽雨晴

    謝邀生物的進化是遵從"適者生存"的大原則,所謂"適者"就是合適/適應的意思。生物沿著"合適和適應"的規律而進化。

    有的是由簡到繁→即由簡單結構到複雜結構進化。

    有的是由繁到簡→即由複雜結構到簡單結構進化。

    因此,進化有的是由簡到繁,有的是有繁到簡。

    以眼睛為例說明這個問題:

    絕大多數動物進化到今天只有兩隻眼,但實際上動物在早期是有多隻眼的,例如:出土的中華微網蟲,每一節就有一個眼睛,但今的蜈蚣等也只有兩隻眼了→這就是由繁到簡的進化了。

    還有,人沒有尾巴,也是由繁到簡進化的結果!!

    而眼睛的內部結構卻又是從簡到緊而進化的→把目前動物的眼睛內部結構由簡→繁<人的眼睛>進行排列,就可以清楚地明確眼睛的進化路線!

    英國BBC電視臺有部講生物進化的記錄片<<太空時光之旅>>有一集專門講了眼睛的進化過程,有興趣朋友可去網上搜看。

    自然界有很多鬼斧神工之作,例如張家界的天子山,這是大自然億萬年一點一滴變化的結果,而不是神造,生物的進化也一樣,今天的人類是生物億萬年漫長歲月一點一滴進化而來,而人的一生連這一點的萬分之一都不到,由此來反對進行論而信神創,不是無知就是迷信!!

  • 3 # 一老沈一

    進化是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嗎?這個問題背後,大約還“隱藏”著一個問題——進化是一個從低階到高階的過程嗎?

    其實,都不是。

    關於進化的“由簡到繁”。

    的確,不少早期的進化論學者,曾確信進化使生物變得越來越複雜——由簡到繁。但到上個世紀末,這種觀點已被眾多的科學研究所更改—— 更早出現的原核生物,數十億年來,其複雜性並沒有增加; 同時,在後來進化出來的真核生物中,也沒有證據能夠證明覆雜性有增加的趨勢; 特別重要的是,從總體上看,在許多動植物中,存在著從複雜到簡單的進化。最常被舉到的例子,是寄生物在體質和生理方面,進化得愈加簡單化了。還有,洞穴動物,顯然是參與了進化過程的,其表現出來的也是簡單化。再有,哺乳動物,比如鯨魚,其顱骨遠沒有它們的祖先盾皮魚的顱骨複雜,所有哺乳動物都是如此——以上詳情可在相關書籍包括網上查到,不再贅述。

    在生物界,可以找到很多因為進化使種系複雜性提高的例證,同時又可以發現不少因進化而不斷簡單化的趨勢——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沒有理由將“由簡到繁”作為進化的單一方向的規律性標誌。

    關於進化的“從低到高”。

    對於進化論,普遍存在的一個誤解,是認為進化必然導致由低到高的進步。達爾文當年,就是不贊成這種觀點的。現代綜合進化論的學者們,取得了眾多的證據可以證明,對於進化,低等和高等,並不是一個有價值的判定——如果非要在生物進化中說到“高等”這個詞,只不過意味著某種生物出現於較近的地質時期;或者,某種生物在種系發生樹上位於較高的地位。

    這種位於種系發生樹上較高位置的生物,是不是就意味著“更好”或“更高階”呢?贊成者認為,這種“更好”或“更高階”,體現在生物的複雜性程度更高,器官之間有進一步的分工,能更好地利用並更加適應環境資源。 但科學家們認為,這樣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有道理;不過,一是哺乳動物或鳥類的骨骼,並不比它們早期的魚類祖先的骨骼更復雜。二是從某種角度看,細菌的成功絲毫不亞於脊椎動物或者昆蟲。所以,單純以低階或高階,或者必定是由低到高的發展來表述進化現象是不準確的。 科學家們指出,有理由將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人類這一生物系列的進化稱作進步。但同時,原核生物自出現至今,已生存了30億年,仍興旺地存活;魚類依然佔據著海洋中的統治地位;除了人類之外,齧齒動物在絕大多數環境條件下都比靈長類生存得成功;洞穴動物和寄生物的進化則表現為退化——這才是進化的全部。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沒有理由把“從低到高”作為進化的單一方向的規律性標誌。

    關於進化是什麼。

    於是問題來了,進化到底是什麼?

    進化,是發生在地球生物界中的一個自然程序。這個程序,不是由哪個或哪些“神”決定的;更不是由達爾文及其追隨者強加的——而是確確實實發生在地球幾十億年間的一個緩慢但連續的自然過程——越來越多的科學發現證實了這個過程。

    進化,是一個非決定論亦非目的論的自然演化過程。這個過程,沒有一開始就確定要向哪個方向發展;同樣,也不是以“由簡到繁”、“從低到高”作為目的的。這就像“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河道不是由誰確定的——只是向利於流淌之處奔湧,其間難免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改道;“奔流到海”亦並非目的,而僅是完成了自然規律的第一個迴圈而已。

    進化,其本質是“自然選擇”以及由此造成的“生存競爭”的表現。 達爾文進化論有性生殖物種的“自然選擇”解釋模型如下——

    事實1.每一個生物群體都有很強的繁殖力,如果不受限制的話,群體的數量將呈指數增長。

    事實2.群體的數量除了每年的暫時波動外,基本保持穩定(這種穩定性可以觀察得到)。

    事實3.每一物種可以獲得的資源是有限的。

    推論1.在物種的成員當中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生存鬥爭)。

    事實4.在一個群體中,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個體。

    推論2.群體中個體的生存機率彼此不同(即自然選擇)。

    事實5.一個群體的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是(至少部分是)可以遺傳的。

    推論3.經過許多代之後,自然選擇導致了進化。

    進化,與地球上的環境變化緊密相關,尤其是與大氣的構成的劇變相關。大約38億年前的生命起源之初,大氣是還原性的,主要份成大概是甲烷、氨、分子氫和水蒸氣,幾乎沒有自由氧。由藻青菌產生的自由氧,很快就變成了沉積物,最突出的現象就是鐵氧化成氧化鐵,從而在沉積物中形成了帶有紋路的鐵。世界海洋中可氧化的鐵在大約20億年銷耗殆盡。這樣,藻青菌持續產生出來的自由氧,很快就使缺氧的大氣變成了氧含量豐富的大氣,從而導致進化出大量的多細胞動物群。科學家們相信,所謂寒武紀新型動物型別的“爆發”,是與大氣中氧含量的富集分不開的。而過去5億500萬年生物群的進化變化已經極大地影響了大氣的構成。這些進化變化當中,最為重要的是植物登陸(開始於4億 5000萬年前);富含被子植物的森林的出現及其消耗二氧化碳能力的提高,以及具有降解能力的細菌的進化。這為後來的生物進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參考書籍:《進化》,美國巴頓等著;《進化是什麼》,美國邁爾著。

  • 4 # 賽翁

    從生命35億年總的進化趨勢來看,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但就每個種群的進化而言,並不一定是又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

    現在來說說生命35億年的進化趨勢。

    35億年前在原始的海洋裡出現了能夠自我複製的原始生命,也就是原核生物,藍藻,它留下的生命遺蹟就是疊層石,發現於澳洲。

    直到6.5億年前,才出現了第一個多細胞動物,海綿,它是一種形態各異,像一堆雜亂無章的樹枝狀,但它確實所有動物的祖先。

    5.3億年前,地球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生命大爆發事件,澄江生物群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這次生命大爆發事件共出現了200多種生物,現在地球上的許許多多生物在當時就有它們的影子。

    其中最最著名的就是海口魚和昆明魚,它們是最早的兩側對稱的脊椎動物,是現在66000多種脊椎動物的祖先。現就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八次巨大飛躍介紹一下,讀者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

    1.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巨大飛躍:長有脊椎兩側對稱,代表是海口魚和昆明魚。

    二者沒有成對的胸鰭和腹鰭,嘴巴像一個吸管,無法主動掠食,是無頜魚類。

    大約在4.4億年前,出現了具有頜骨雛形的甲冑魚——曙魚,它的頭部有硬質的骨片包裹,仍然無法主動獵食,但有了頜骨的雛形,在海底爬行生活。

    2.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二次巨大飛躍:長出頜骨主動掠食。最早最原始的有頜魚類是初始全頜魚,可以說,已經滅絕或現生脊椎動物的頜骨都是有初始全頜魚的嘴巴進化而來的。

    3.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三次巨大飛躍:長出四足爬行登陸。最早最原始登上陸地的四足動物是魚石螈,它是最原始的兩棲動物,可以用肺呼吸,長有眼瞼,具有五趾。

    4.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四次巨大飛躍:產羊膜卵征服陸地,在3.06億年兩棲動物進化出產羊膜卵的動物,最早的是真爬行動物林蜥和似哺乳爬行動物始祖單弓獸,自此,爬行動物成了陸地的主人,成為陸地的霸主。

    5.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五次巨大飛躍:四足站立可以捕食,典型代表是恐龍,最早的恐龍是始盜龍,後來進化出體型巨大,數十噸重的蜥腳類恐龍,如樑龍、腕龍和雷龍等,還有可以用前肢捕食的暴龍以及眾多的獸腳類恐龍。

    6.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六次巨大飛躍:恆溫長羽可以發行,最早的鳥是始祖鳥、熱河鳥等。

    7.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七次巨大飛躍:恆溫長毛胎生哺乳,最早的是摩爾根獸,現生的有鴨嘴獸。

    8.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第八次巨大飛躍:兩足站立直立行走,代表性的是人類祖先拉米達古猿和阿法南方古猿。

    從上述的八次進化來看,脊椎動物的進化趨勢就是從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

    但自然界生物的進化並不總是如此,而是適者生存。

    生物的進化絕不會越進化越簡單。但會因為環境的原因,生物為適應環境發生基因突變,造成某些器官功能喪失,如生活在黑暗洞穴裡的動物,如洞蝦、洞螈,眼睛會失去功能,但長出觸角,靠觸角感知獵物等等。

  • 5 # 蛐蛐兒

    進化並不是由簡到繁,進化更為合適的翻譯應該是演化,演化是沒有方向的,而是不斷產生突變,適應環境,由環境來抉擇。通常情況下,複雜的機體更能適應複雜的環境,因此看上去進化是由簡單到複雜的,例如魚和兩棲動物的卵不能脫離潮溼的環境發育,而結構更為複雜的羊膜卵則可以,因此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這些羊膜動物能夠適應更廣泛的環境——從水中走向陸地。另一個原因可能更為明顯:複雜的結構是建立在簡單結構的基礎上的,沒有簡單不會出現複雜,但是複雜的結構,可以變得更簡單,但這不代表整個系統變得簡單。

    例如眼睛,看上去是一個很重要的器官,但是很多在黑暗或者洞穴中生活的物種,眼睛都高度退化了。在黑暗的環境下,要麼眼睛變得更大,能接受更多的光線,例如貓頭鷹,要麼就徹底放棄,轉而用嗅覺、觸覺或者聽覺來代替。看上去,沒有了眼睛,是由繁到簡,但是這些視力低下的動物,在其他感官方面,要強於依賴視覺的動物。所以也很難說它們是“由繁到簡”。

  • 6 # 裸猿的故事

    進化沒有方向,只有是否適應環境這一終極指標。

    變得簡單的動植物,通常意味著屬於過寄生生活的生物,因為可以掠奪別的生物的勞動成果,因此自己就可以省事了。比如各種寄生蟲和寄生植物等。但都已經是動植物了,再簡單也有限。

    現在地球上存在明顯複雜的生命形式,比如我們肉眼可見的動植物,都屬於複雜生命。而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和病毒,則大多屬於簡單生物,尤其是細菌等。

    無論從數量還是從生物的總質量兩個方面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主力是簡單的細菌,而不是我們肉眼可見的複雜生命。這就像一個冰山,複雜生命僅僅是冰山的尖端,絕大多數生命則隱藏在水面之下,它們都屬於簡單生命。

    認為生命的進化存在從簡單到複雜的方向,是哲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其他思想家們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誤解。但這種誤解非常符合人類的自戀心理,因此廣為流傳,甚至寫到了生物學教科書裡,流毒難清。

    今天,生物學家對生命世界瞭解得越多,越是能清楚的知道,簡單生命才是地球生命史上的正統和王道,而複雜生命往往曇花一現,難以持久。而研究化石的專家們更是認為,歷史上已經滅絕的複雜生命種類比現有的生命種類多得多,在地球上覆雜生命究竟能堅持多久,這問題沒有人知道。畢竟複雜生命的歷史並不太長,不超過六億年,而地球的生命史已經長達至少40億年,甚至可能有45億年之久呢。那麼地球上的複雜生命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研究生命進化的專家們認為有三件大事,讓地球上偶然並且幸運的擁有了複雜生命。

    複雜生命的起源環境

    1、光合作用製造出了氧氣

    2、真核細胞的共生起源(古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雜交品種)

    3、兩性生殖的起源

    在這三件幸運之事的基礎上,地球上開始出現了複雜生命,其最引人矚目的一個時間節點正是著名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其實不是生物大爆發,而是複雜生命的大爆發。如今地球上所有現存複雜生命,都繼承了寒武紀那些先祖們的最基本遺產,比如身體的對稱性,以及口和肛門的位置,背和腹的區別等等。現存複雜生命,無論在外形和功能上已經發生了多麼巨大的改變,但這些底層遺產一直沒有改變過,也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這些複雜的生命,演化出越來越複雜的方式來適應環境,並彼此競爭。這些生存競爭,大大的加速了進一步複雜化的過程。

    圖示:寒武紀之前的海底世界。這段時期被稱為,埃迪卡拉時期,因為海洋中大量生存著一種大型軟體生命,但它們在寒武紀開始時滅絕了。這種生命可以看作是寒武紀啟動的前奏,它們已經是一種需氧的多細胞真核生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紅樓夢》中王熙鳳和賈蓉為什麼比較曖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