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天書房

    莊子(約前369一前286),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小官漆園吏,但不久辭去。楚威王聘他為相,遭拒絕,“終身不仕”。他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認為萬物起源於“道”,而人的生死只不過是“道”在其發展過程中一個短暫的環節。但由於他只看到事物不斷互相轉化的相對性,忽視了事物性質的規定性,這就使他的辯證法觀點淪為詭辯論。其文章縱橫開合,變化無端,並多用寓言故事,想象豐富而奇特,在散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莊子》,原書52篇,現存33篇,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Mustang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

    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有鳥焉,其名為鵬。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雖然,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後反。

    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思想內容: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遊”並不是指形體之遊,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遊,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逍遙遊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遊。

    莊子逍遙遊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遙遊》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遊的內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於“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侷限並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裡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遊。

    在《逍遙遊》中,莊子用與惠子關於如何看待“大瓠”與“大樹”之用的兩段對話闡述了關於“無用”和“大用”的觀點。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回以故事作為啟發: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莊子對惠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告訴惠子怎樣“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可以把這種大葫蘆作為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游於江湖之上,這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逍遙遊”境界。由此可見,莊子很注重事物的內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而“用”是事物的內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從逍遙遊角度來說,人應該注重內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自我價值。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至人遊處於天地間,其精神與宇宙一體化,自我無窮地開放,向內打通自己,向外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達到這種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時空的限制無復感覺。“遊於無窮,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是個自由超越者,他從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脫出來,獲得大解放,達到“無待”的境界——心靈無窮地開放,與外物相冥合。如此,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隨遇而安,自由自在。莊子對至人的描述,體現出逍遙遊理想人格的一些特點。

    其一,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具有真實性。在莊子的思想中,構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時命之囿、哀樂之情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客觀存在,莊子理想人格所趨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對這種人生困境的超脫,即擺脫各種精神紛擾,建立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這是真實和理智的。莊子透過對死生觀念的超越,使死產生的恐懼、生帶來的歡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張喜怒哀樂應順於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同時還實現了對世俗事務的超脫,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態度。“芒然徨乎塵垢之夕卜,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總之,莊子理想人格認為透過精神修養可以實現對死亡恐懼的克服、世事紛擾的超脫、哀樂之情消融,從而形成安寧的心理環境,這在人的精神過程中是真實、可行的。

    其二,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的本質內容是對個人精神絕對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就是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無待、無累、無患的“逍遙”。這是一種理想中的主觀與客觀無任何對立或矛盾的個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種一切感性存在皆被昇華為“道通為一”因而無任何人生負累的心境。顯然,這種自由的理想——無人生之累——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實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態在觀念世界裡表現出來;這種“逍遙”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昇華也不是一般的思維認識過程,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萬物根源“道”的直觀體悟。莊子所認識和追求的自由——“逍遙”,是一種情態自由,莊子主要是從個人的無負累的心境狀態、或逍遙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來認識和描述自由的。這種感受只能以某種感性的、直觀的形式顯現;這種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現實基礎的、個人孤獨生活的精神理想。“自由”離遠古時代的人們還太遠,然而莊子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自由思想,畢竟表明他發現了作為必然性的具體形態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種超脫方法,描述了一種自由的心境或隋態,引領人們實現自我覺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莊子的理想人格身上,還表現出一種異於世人的神奇效能,這使得莊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種神話式的幻想性。《莊子》中理想人格的名號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聖人”、“德人”等,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的名號雖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內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飲食起居、行為功能等方面都表現出神異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莊子理想人格的這些奇異的效能表現了超脫世俗的思想。這種思想的形成,一與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有關。生活資料的匱乏,無法抵禦的以水、火為代表的兇猛的自然災害的侵襲,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後降臨的更是人人皆無法逃脫的死亡,凡此種種,都是古代人們不能在現實中戰勝,而只能透過幻想在神話中戰勝的物件。莊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異效能,正是這種感情願望的反映。二與莊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關。莊子是楚國貴族後裔,與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莊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學特質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異效能則是楚地巫風祠祀盛行、神話鬼說豐富的烙印。三與莊子的人生哲學本身有關。莊子人生哲學所追求的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精神自由,是一種情態自由,一種理想性質的心境,它本身因為缺乏具體的、用來作界定的理論概念,而難以得到更明確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藉助超凡脫俗的神話形象來表達“道”的思想觀念,描繪“逍遙”的精神境界。

    藝術特色:

    《逍遙遊》在構思上採用了文學上的形象思維的寫作手法,運用大量的淺近的寓言、神話、對話,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駿馬馳騁於宇宙,攝取與表達中心思想有關的妙趣橫生的題材,生動、形象地宣傳了作者的鄙視高官厚祿、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現實,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絕對自由的思想。對統治者以功爵籠絡賢能的偽善給予深刻的揭露,對後世散文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攬宇宙於一紙,包萬物於一文的充滿生機、遐想的《逍遙遊》中,作者富有藝術魅力的文筆吸引了為數眾多的讀者,使作品成為中國古代寓言體論說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全文構思精巧,善於使想象與現實結合,善於使對話與闡理結合,善於使諷刺與剖析結合,吸引邊讀邊思,邊思邊讀,讀之有味味無窮成了莊子著作構思的特點。文章圍繞著逍遙安排了設喻、闡理、表述三個部分。在設喻中,以鵬與鷃都無知借風力飛翔這一事實,各自顯示傲慢得意的形態;順勢轉入第二部分闡理上,從政的高官貴人平庸地顯示自己的才能,像鷃雀的渺小可憐,最後提出靠豁達、無所求才能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自由虛無的境界。

    設喻中先寫了鵬的形體,從背與翼的強而有力,才能“擊水三千里”直上九萬里,才能有視蒼天如海,觀地下如煙的高傲之情。蟬、鳩只能在原地起跳,不能有鵬的高傲胸懷,鵬的背與翼再大沒有風力的幫助,也是飛不上高空。小蟲鳥不自量力正如有人非要和長壽的彭祖媲美一樣的可憐。作者將鵬與鷃兩個形體懸殊的飛鳥進行對比,點明都靠風力才能飛翔於空中,但由此而認為自己本領大,超群不凡就是無知可悲了。

    文章順勢轉入闡理,從有己與無己對照入手,有己的人們往往憑著自己的職位高才,可以達到“四個一”的地步,對國君能盡職,也只能靠權勢發揮平庸的才能。當進入豁達無所求、無己、無功、無名境界時,才能擺脫世俗的纏繞,這也是無我的最高標準。第三部份為表述,透過堯讓賢轉作者與惠子兩段對話,用大瓠和大樹來闡明作者反對用大渲耀自己位尊的思想,強調要解除外來的優惠條件,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這就是作者寫作的目的。

    構思的精巧多彩,在於作者善於運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使自然界的蟲魚鳥獸與社會上的高官、賢能、明君相映襯;善於運用動物、人物之間的對話,使各個層次之間互相制約,互相連線,引人聯想,進入深思中心思想的地步。可以說是以喻引理,以比闡理,讓大鵬與小鷃、九萬里與仞尺、庸官與賢君在對比中展開闡理,讓讀者得到的印象是鮮明的。

  • 2 # 魯卡爾

    我很喜歡他的性格,一切無所謂,他媳婦死了竟"鼓盆而歌"等。他還編很多寓言故事,有豐富的相像力。他蔑視權貴,淡泊名利,追求放蕩不羈思想自由人生價值觀。他處在戰國時期,其思想擺脫不了歷史侷限,代表沒落階級的消極頹廢思想,然而也有美好生話嚮往的兩千年後的共產主義思想。

  • 3 # 陝網新傳媒

    思想價值:蔑視一切功名利祿,追求一種不受任何時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

    藝術特色:一是語言生動活潑,揮灑自如,二是誇張的筆法和豐富的想象使文章充滿了浪漫色彩.三是多用比喻和寓言,令人目不暇接。

  • 4 # 安諾Annul

    莊子逍遙遊的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色是什麼呢?如何理解?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走進莊子莊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漢族,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老莊”,而逍遙遊就是他名篇之一。走進逍遙遊

    《逍遙遊》實為莊子思想之代表,也是莊子所追求的最好境界,足以表現其態度和為人風格。莊子三十三篇,以內篇居首,內七篇以逍遙遊居首。

    《逍遙遊》按內容可以分為三部分。在文章中有許多寓言故事,不直接用文字闡述理由,而是用外物故事來間接表達其寄託的思想,這也是莊子為文的重要特色。因此,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需要注意,寓言的主角是“物”,表現出來的是物性;寓言的物件是“人”,表現出來的是人性。

    思想價值與藝術特色

    《逍遙遊》中例舉了鳥獸蟲魚的例子,並用故事的方式來呈現出來!

    1、積厚與有待

    從鯤、鵬的描寫上,莊子展現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將人類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無窮,由自由而遊的魚、海到鯤的天地,進而達到展翅高飛的廣闊天地,而眺望遙遠的天地南冥。總的來說,必須要深蓄厚養、待時而動才能盡大聖之體用。

    2、大知與小知

    莊子運用鯤鵬以及蜩鳩的寓言,以寫出俗人淺陋、不識大體的境界。鯤鵬之大與志在遠方與蜩鳩之小且無知作了一個明顯的對比。

    3、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此為《逍遙遊》的主旨、中心和結論,也是莊子的中心旨趣。真正的逍遙必然是無所憑籍依附的,是悠遊於自然之中的。我們所追求的無,應該是從有的境地昇華而出的,莊子的無己,就是於人世間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讓真我精神從形骸中突破出來,上升到萬物相通的根源。

    4、有用無用

    “無用”並不是真的無用,乃是因為人的判斷結果,若是從不同呢觀點來看同一個事物,將會有不同的判斷,自然間的萬物皆有其本性,有用無用乃是人離開自然大道後,因為自己偏見好惡所產生的概念,自然會有所偏頗,若使其心志順應自然規律,那麼有用無用又有何差別?此即所謂“忘物”的功夫。

    結論

    莊子逍遙遊的精神,即是在於體認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見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遙。我們不可將境界誤以為就是方法,而不知逍遙境界的背後有切實的修煉功夫。《逍遙遊》只是總綱,想要對莊子思想有更全面的瞭解,還需要研讀體會莊子全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票據保管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