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仲景經方學者

    目前的康復訓練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改進、沒有實質的康復!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並掌握的中醫特殊按摩方法是目前改變自閉症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希望相關家長關注!

  • 2 # 我說精神

    你好我是精神科醫生,對於兒童精神病學也有一部分了解,我來幫你講一下兒童孤獨症。

    什麼是兒童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自閉症)是一種起病於嬰幼兒期,以不同程度的語言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為主要表現的發育障礙疾病。大約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一般性智力落後的情況下某方面甚至具有較好的能力。

    既然是起病於嬰幼兒期的發育障礙我們不得不認識一下正常兒童發育的階段。

    一般1歲以前我們很難發現患兒與正常幼兒的區別,直到一歲以後患兒逐漸表現出的

    社會交往障礙 對父母缺乏依戀,缺乏眼神交流,對人冷淡,害怕的時候不懂得尋求保護。

    言語發育障礙 明顯弱於同齡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可能1歲時可以簡單的說一兩個字,但到了兩歲是反而發生了言語能力的退化。也不會使用點頭、搖頭等明顯的肢體語言。

    興趣範圍狹窄以及刻板行為 要求環境固定不變、拒絕變化。常僅注意某項事物,如旋轉的風扇,固定的樂曲,廣告詞等。存在轉圈子、刻板地蹦跳、咬手、嗅東西、爬高等刻板古怪的行為。過份依戀某個物體,如一塊手帕、一塊積木、一個玩具車輪等,整日不願釋手。

    上述孤獨症三聯徵的表現逐漸顯露出患兒與眾不同的疾病特性。

    孤獨症遺傳嗎?

    就目前的研究結果看,不論是家系研究還是雙生子研究,結論都明確指出兒童孤獨症的明顯遺傳性。其中家系研究表明孤獨症家族的患病率要高出普通人群患病率的50倍。而雙生子研究表明,單卵雙生的同病率達95.7%。

    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兒童孤獨症存在明顯的遺傳性,而且遺傳機率甚至高於其它精神疾病。

    如何治療孤獨症?

    對於兒童孤獨症的治療問題,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特殊教育與訓練。其中藥物治療只是為了改善患兒的不良行為(比如衝動、激惹、抑鬱等),以利於教育的手段,無法改變病程。

    當然,如果像你題目中提到的那樣,孤獨症患兒存在不良行為,比如破壞性行為、社交中令人難堪的行為、危險行為、自傷行為、退縮行為等,是可以選用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鬱藥物或者抗焦慮藥物控制患兒的不良行為的。當然,藥物的使用前提是安全、有效的。

    關於兒童孤獨症的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主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一般由民政部門主觀的殘聯下屬的特殊教育學校,幫助患兒訓練語言、人際交往和生活能力。

    之前因為義診,曾經去過特殊教育學校幾次,也跟一些孤獨症的患兒接觸過,受過多年教育與訓練後,恢復好的患兒甚至還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從事一些簡單的生產活動,在接受報酬時也會表示感謝並非常開心。所以孤獨症患兒的出路應該是特殊教育學校,當然,也離不開家人的情感支援與陪伴。

  • 3 # 雞蛋殼裡的蝸牛

    自閉症康復訓練的常用方法之一:ABA(應用行為分析),用DTT(回合操作)方式教學,一般就可以把負面行為糾正過來。

    如果是在機構做康復訓練,這裡不必贅述,特教老師們都懂得怎麼操作,家長可以把孩子的不良行為彙報給老師,讓他們制定計劃為孩子們糾正訓練。

    如果是家庭干預,建議買一本《孤獨症兒童早期干預操作手冊》,裡面很詳盡的介紹了這些方法,在這裡我先簡單跟題主說一下:

    舉例說明,如果孩子總是在公眾場合比如超市亂拿東西,並且瘋跑不好阻攔,那麼家長最好的干預方法不是因噎廢食,不帶或者少帶孩子去超市,而是應該多帶ta去,借這個場合來訓練孩子的剋制能力,或者行為轉化能力。

    家長帶孩子去之前,要跟ta提前說清楚,進去之後不可以亂拿東西,不能亂跑,否則立馬出來,並不給ta買任何喜歡的東西,如果孩子做到了,馬上買給他,說完以後家長牽著孩子的手進去,逛的時間不要太長,否則孩子會經受不住誘惑,又要重複以前的行為,哪怕就是幾分鐘也可以,等到孩子下意識想拿想跑的時候,家長立刻帶他出來,出來門口立刻表楊孩子:真棒!這次進去什麼都沒有亂拿,也沒用亂跑,所以媽媽要給你買×××(他最渴望得到的,強化效果最棒)。

    即使這次不是孩子自己剋制做到的,即使是家長壓制下才沒出現不良行為,也要把這次短短時間內的剋制鼓勵孩子在身上,誇張的表揚和強化物的及時出現,會讓孩子記住是因為自己沒有亂跑亂拿才得到的,讓他明白只有不去那樣做的時候才可以有禮品和誇讚。

    這是一個完整的回合操作,接下來再次領著孩子進超市,再次重複第一回合的所有動作,如果孩子又在家長輔助下做到了,家長仍然要馬上表揚和給予他所愛的吃的或者玩的,(記住!表揚和強化物要及時給予,這樣才能起到正面強化的作用)

    每次要有至少三個回合的訓練,第三次結束後,帶離孩子去別的地方玩,然後下午可以再帶孩子去超市進行三個回合的操作訓練,每天六次,直到孩子可以不用壓制也可以自我剋制了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感覺孩子已經有剋制自己的意識了,可以慢慢撤離用吃和玩具做強化物,只給予表揚就可以了,也可以三個回合操作完了再給強化物,但是表揚不能少。

    以此方法,類推其他,只要掌握了ABA教學,會用回合操作了,就可以延伸到其他不良行為的訓練上來,建議家長多看看相關書籍,一定要懂得這些方法的意義才能運用的更加靈活自如。

  • 4 # 海之聲助聽器沿江中心

    孤獨症目前無根治的治療方法,主要治療是依據學習原理和兒童發展原則,建立教育矯治的策略。治療自閉症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積極參與,消除孩子的不良症狀及心理影響,而藥物治療主要起輔助作用。

  • 5 # 巧妙媽育兒

    1.找出不良行為的原因。

    每個行為背後都一個產生的原因,孩子最初並不明白某個行為意味著什麼,是可行或不可行,在成人的教導和孩子的體驗中才學習到的。正常孩子經過幾次引導,也許他們就能理解,並糾正自己的行為。但是自閉兒童就不一樣了,大部分孩子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也很難理解成人說的話,不斷重複才行。

    如某個孩子愛打同學,表面上看孩子有攻擊性,就會阻止他並教育他,不能打人,打人不對。但是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孩子是因為喜歡某同學,想跟他玩或者表達喜歡的方式。這時候把孩拉到一旁問他:是不是想跟誰一起玩呀!想,就跟同學拉拉手,打人是不可以的。懂孩子後,再去引導就會容易有效。並不是說一次兩次就可以讓孩子完全改變,這得有一定的時間。

    2.建立規則意識。

    這點對任何孩子都有效。不能因為孩子特殊而忽略,也許你會認為孩子聽不懂,會有什麼用。實則不然,開始你對孩子講可能沒效果,但是你堅持說過不行的事決不同意,孩子慢慢就會懂了。這就是很多孩子在學校,老師的話他能聽,回到家就變了。

    3.事前打預防針,事後堅定的離開。

    在去做某件事時,知道孩子有可能會發生某些不好的舉動,出發之前就告訴他正確的做法。如果孩子無法控制,就要堅定的把他帶離現場。做到了就擁抱孩子並誇他,今天什麼行為做得好,每次這樣做,孩子規則意識有了,不良行為也就糾正了。

    總之,自閉症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家長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溺愛孩子,對孩子態度堅定而和善,用耐耐心和信心去創造奇蹟。祝好!

  • 6 # 恩啟自閉症

    利用環境變化來降低問題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在ABA的行為干預中,始終強調當行為發生時要或忽略或堅持指令。這些個原則,在實施的過程裡,首先看到的變化是行為的加劇而並非減少。原因很簡單,一個行為一直都可以達到某個目的,但突然之間竟然不管用了,這個時候人的選擇是更用力些(對於孩子來講,鬧得更兇些),探測是不是可以達到原目的。在探測後發生達不到目的,該行為就會減少,也就是慢慢達到行為干預的目的了。

    舉個平常的例子,用一定的力度推門,門會開啟;某天,還是用一定的力度推門,門沒有開啟,這個時候我們會自然選擇用多點力再推,看看門會不會開。如果門沒有開,才會去想其它的辦法。

    只是一次的經驗並不足以完全讓我們放棄這扇門,但凡有機會的時候,我們一定還會再去試著推幾次。如果門一直打不開,我們才會真正放棄從那扇門走,而在那時,新的通道才有機會被加固起來。

    對於父母來講,要在孩子在哭鬧中堅持打贏這場仗是有難度的,這個難度在於心理:大部分的父母不能忍受讓孩子哭上大半個小時不去管;家裡有老人的,更是會心疼孩子,從而責怪孩子的父母過於嚴厲。同樣的道理,ABA的原則讓人覺得不夠人性。然而,我個人的體會,行為干預最為有效的就是ABA的方法,且這種有效是長期的。同時,從最簡單的ABC行析來講(行為前環境-行為-行為後環境——Antecedent-Behaviour-Consequence),ABA的行為干預原則從來不止於在行為發生時,而是需要從ABC這三個角度全方位地去展開實施,才能達到最理想的干預效果。

    上一步,講到了ABC中的C,在行為發生時的基本應對原則。這一步,我們講A,我們要怎麼樣做來避免行為問題的發生。所謂的避免,並不是父母透過一味地退讓、滿足孩子的需求來避免問題行為,而是透過退讓、滿足孩子的需求來建立一個相對平衡的干預環境,在平衡中慢慢建立孩子的行為。換句話說,我們先把那些刺激行為發生的因素從環境裡抽走,然後再一點一點地介入回來,讓孩子有一個學習適應的過程,讓好的行為有一個建立鞏固的過程,讓行為干預可以在一個相對緩和的關係裡展開。

    在行為第一次發生前,我們通常並不知道某環境會導致該行為,所以沒有辦法預防。

    當行為發生後,通常可能需要發生幾次,我們才會總結出來,在某個環境裡,孩子會用行為問題來堅持他的要求或抵抗父母的指令。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透過改變環境、改變刺激行為發生的前導因素來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的可能性——這裡講的是減少發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全避免行為的發生。

    一、實物強化行為

    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透過行為問題來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

    知道孩子會在某個時間想要某個東西,在孩子提要求前就計劃好如何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控制權就掌握在你自己手裡)

    比如:孩子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一定要到電腦店裡看一會兒電腦,如果不去看的話,就躺地哭鬧。事先計劃好路線,和孩子講好條件,放學後到哪裡看電腦、看多少時間等。如果孩子能按照講好的條件進行,誇獎和獎勵孩子,並且答應下一次還讓他去看電腦。

    在拒絕孩子的要求時,儘量不用“不”字,而用正面的語句告訴孩子什麼時候“可以”。

    比如:在晚飯前,孩子要吃冰激凌;你覺得吃了零食就吃不下晚飯了,所以不應該給。可以對孩子說“先吃晚飯,然後再吃冰激凌”,而不是簡單地說“不行”。

    二、注意力強化行為

    孩子透過做一些不正確的事情來獲取家長的注意力。

    在問題行為發生前主動給孩子正面積極的注意力。觀察孩子能獨處多久,並以此為基數來決定給孩子注意力的頻率;這個頻率隨著干預過程的進展是可以慢慢降低的。

    比如:孩子最多能自己玩兩分鐘,然後就會找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了。要減少孩子透過做一次不適當的事來獲取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就要在行為發生前給孩子注意力。所以,差不多每隔兩分鐘左右,父母要與孩子互動一下。這個互動可以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可以問一下孩子在做什麼;可以告訴孩子你在做什麼;可以給孩子一個力所能及的簡單指令;你並不需要陪著孩子,你只需要讓孩子知道你在忙但仍然是關注他的。——在這裡,基礎時間間隔是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個人情況來確定的;對於小年齡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高的頻率;對於年齡稍長的孩子,需求的頻率會低一些。

    在你即將忙於某件事而無法給孩子注意力之前,提前告訴孩子,如果有可能的話,安排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或是他感興趣的事。

    比如:接到朋友的電話,可能會聊一會兒。告訴孩子,媽媽要講一會兒電話,你要不要看一會兒電視/玩一會兒電腦/玩一會兒(孩子喜歡的)玩具。如果講電話的時間很長,在過程中千萬不要忘了抽時間誇誇孩子。

    三、逃避強化行為

    孩子透過問題行為來逃避被要求做的任務。

    孩子不喜歡做某些任務,最大的可能性是孩子覺得這個任務很難。所以,當某個指令經常引起孩子的逃避行為時,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降低任務難度,提高輔助的幅度。

    例如:教孩子穿珠子,孩子如果一直失敗會變得非常沮喪,並且不想再做這個任務。可以透過買洞大一些的珠子或木塊,用質地硬一些的繩子來降低任務難度;可以透過手把手的輔助來確保孩子完成任務。在孩子的能力有能力做的時候,再慢慢撤銷輔助、慢慢提高任務難度。

    有的時候,家長會覺得這個任務並不難,孩子完全有能力完成。但不要忘記,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來考慮和感受,有的時候確如家長所言,難的並不是任務本身,而是孩子“認為”或“感知”這個任務很難,從而在潛意識裡就排斥去做這個任務。

    例如:孩子可以做100以內的加減法。媽媽要孩子做20道題,半頁紙滿滿的。孩子會覺得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做完那麼多題),從而不想做。可以把20道題分成4小頁,每頁5道題。當孩子能順利完成每一小節任務的時候,他們的自信心就會慢慢建立起來,排斥感自然就減少了。

    有的時候,孩子有他們自己更想做的事,所以不願意做父母給的任務。在這個情況下,要提前給孩子通知,並且儘量用“先……再……”的積極指令。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不想洗手吃飯。提前給孩子通知:我們馬上要吃飯了,你準備把玩具收起來。過幾分鐘,給孩子指令“我們先吃飯,然後再玩玩具”,並且輔助孩子把玩具收起來。

    四、自我刺激行為

    行為由於身體內在的某種刺激需求得到滿足而被強化。

    針對相應的刺激需求,介入適當的遊戲或活動來讓孩子滿足相似的刺激需求。

    比如,孩子喜歡滿屋子跑跳,可以考慮給孩子買個蹦床,讓孩子在蹦床上跳;比如,孩子喜歡摸粘膩的東西,可以讓孩子玩像皮泥、沙泥之類的玩具;比如,孩子喜歡用鼻子去聞東西,可以收集各類味道的東西,替孩子設定一個“聞氣味”的遊戲時間或遊戲角落;等等。

    如果找不到滿足類似刺激需求的適當活動,則可嘗試介入其它的強化物,但必須是孩子非常感興趣的東西。

  • 7 # 自閉症康復訓練許老師

    1.轉移注意力:有時候自閉症兒童的行為問題在於他一直陷在自己的想法裡面,然後無法自拔,家長又給他刺激,所以整個人情緒與想法都不太好。而我們適時地給孩子轉移注意力,那麼他整個人的情緒穩定了,行為問題就會減少了。

    2.正確地引導:自閉症兒童很多時候的行為問題都是有目的,我們要去觀察孩子的行為,然後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找到他的需求,然後讓他需求得到了滿足,他就自然不會有那些不好的行為問題。

    3.及時溝通糾正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出現了行為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馬上問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我們要進行及時地糾正。這種糾正不是去罵孩子,而是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這些行為的重要性,並且對他人造成的影響,讓他下一次儘量減少這種行為。

    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行為問題是我們需要一直關注的重點,我相信透過以上三點的干預,一定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有幫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怎麼知道水面有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