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故紙堆的春天
-
2 # 哲學不打烊
柏拉圖的《斐多篇》是蘇格拉底死前的一番關於靈魂的談話的哲學戲劇,第一次談到了自殺的問題,蘇格拉底認為,沒有肉體束縛的靈魂是最純粹,最美好的,而哲學就是學會死和亡。這種話很自然讓人覺得自殺是一件好事,一如悲劇家索福克勒斯所言:從未降生也許是所有實惠中最好的一種。不過蘇格拉底又明確反對自殺,他說:“在神表示有必要之前,人不該自己殺害自己。”這就有點矛盾了,因為蘇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會以“瀆神和敗壞青年”之罪判處極刑後,幾個有門路的弟子已經想出了幫他逃跑的路線和方法,但蘇格拉底卻放棄了逃生,這就等同於自殺,也就是說雖然他言行上反對自殺,但他在實際上似乎又在實踐自殺,不過這種死似乎又不能算是徹底意義上的自殺,因為蘇格拉底被關在牢房裡的時候,並沒有採取絕食之類的更為極端的方式,而是等死。如塞涅卡評論此事時所言:怎麼能主動去死呢?如果別人給你殘酷的結局,為什麼主動拿過來呢?
但蘇格拉底畢竟放棄了逃生,關於蘇格拉底為何死意已決,又有不少說法。比如,後世法學家將其視為守法公民的典範,就是說即便蘇格拉底認為對他的判決不公,但他還是服從了這一判決,表達了對城邦法律的尊重。施特勞斯學派的說法則是,蘇格拉底認可城邦法律對他的判決,他的確破壞了城邦所信奉的諸神,當他把一切問題的答案訴諸於理性的時候,就構成了對依託於權威的城邦禮法的顛覆,把青年們搞得人人是無神論者,喪失了對宗教禮儀的虔敬,只會禮崩樂壞。這個說法與阿里斯托芬的《雲》不無關聯,在阿里斯托芬的這部喜劇中,曾有人指責蘇格拉底的哲學將導致兒子打老子這個不倫事件發生。蘇格拉底最後服法表明他傾向於同意 “如果你保持緘默了,你還能被視為哲學家”這一後世拉丁教父波愛修斯所總結出關於哲學必須審慎的箴言。所以,蘇格拉底之主動尋死,既可以看作對於城邦禮法的尊重,又可以看作他認識到自己的哲學言辭對於公民生活的危害。
-
3 # 沂蒙深情
每一個人都是太陽,關鍵是如何讓他發光――蘇格拉底。他的哲學思想得自己去證實,到了該用死才能證明自己是太陽,能發出最大的光和熱的時候,他是亳不猶豫地選擇了死!
無獨有偶,東西方的先人哲聖有共鳴的思想對話!如下圖可理解早上悟道的話,晚上死了也無憾!
-
4 # 哲學兔
快評 哲學 刀(23)
蘇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悖論。
一、雅典希臘是奴隸制城邦。民主政治不包括、也不適用於奴隸。奴隸無公民權。換言之,希臘社會採用的雙重標準,為西方現代國家開了惡劣的先河。
二、民主政治在最壞的情況下是51%的人,壓迫49%的人。多數票不能保證大多數人的意見是正確的。民主政治不具有普世價值。
三、希臘哲學的認識論不是從理性走向獨斷,如人是萬物的尺度,就是從經驗走向懷疑,如柏拉圖的理念論。這引導中世紀,西方人把自已交給上帝,哲學成神學的奴婢。
-
5 # 大聖書齋
死於思想的極端,老祖宗早就告訴咱們物極必反,所以現在仍然有反人類的思想極端,當然也有利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引導,所以人不能窮極所有啊。
-
6 # 有書幸運馨
蘇格拉底是喝下毒堇汁而死的。
因為古希臘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就被民主派貴族指控,給他定下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對民主等幾宗罪名,被判處死刑。
實際上,當時蘇格拉底只要請求赦免,或者外出逃亡。他就可以逃生。
但是,他認為:,如果他逃亡了,那麼,以後的雅典,就沒有能教育人的導師榜樣了,而且他的逃亡,只會讓雅典法律的權威,遭受到更大的破壞。
所以,在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晚上,他面不改色,鎮定自若,端起了裝有“死刑毒堇汁”的杯子,對在場的人平靜地說:“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將死,他們活下來,是誰的選擇好,只有天知道。”然後一飲而盡,慷慨赴死。
看到有人傷心哭了,他還激勵別人,說:“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呢?我就是為了避免這種場面,才把家人打發走,常言道: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請大家堅強點!”
你們知道他留下的遺言嗎?
他最後的遺言是:“克里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就是藥神)一隻雞,(意思是請克里同,替他祭奠藥神),記得替我還上這筆債。”
“美德即知識,認識你自己”,“遵道德、重公義、法律至寶、法制為貴”,是蘇格拉底一生的追求和堅守,他是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來詮釋,來光大。
所以並不是他的死,才成就了他的名望,蘇格拉底的一生,本身就是精彩的人生。
公元前470年,蘇格拉底出生在古希臘雅典的普通家庭,早年他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開始研究哲學。
他在雅典辦的呂克昂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他就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是純粹的全才人設。
他是智性與情感的完美結合,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蘇格拉底,還可以說是古代希臘哲學的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古代希臘的哲學家,如泰勒斯,畢達哥拉等,對於人生的哲理都沒有見地,都偏重對“宇宙起源”和“萬物本體”的研究。
而蘇格拉底將哲學引到關注人的心靈,他呼籲世人“認識自己”,透過對心靈的思考和關懷,來追求德行。
他的這些思想,對西方哲學和宗教,社會和民主制度,基督教的歐洲化,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古希臘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是在吸收思想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的。
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還有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
在歐洲文學史上,他被看作是“為了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他的地位,與我們的聖賢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所佔的地位,基本相同。
孔子的思想,是透過弟子的記錄流傳下來的,蘇格拉底也沒有任何著作留下來,他的學生柏拉圖的許多著作,都是採用對話式文體,記錄的主人公就是蘇格拉底,所以,那些著作,與中國孔子的《論語》相似,具有蘇格拉底思想的。
比如“蘇格拉底式愛情哲學”。
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然後,柏拉圖去做了,卻空手回來。
蘇格拉底問他:“怎麼空手回來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走在田間的時候,曾看到過幾株特別大特別燦爛的麥穗,可是,我總想著,前面也許會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沒有摘;
但是,我繼續走,看到的麥穗,總覺得還不如先看到的好,所以最後我什麼都沒有摘到。”
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愛情”。
又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樹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結實的樹回來,放在屋裡做聖誕樹,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然後,柏拉圖又去做了。不久帶回一棵不算高大粗壯,卻也不錯的樹。
蘇格拉底問他:“怎麼只砍了這樣一棵樹回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樹林的時候,看到過幾棵非常好的樹,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麥穗的教訓,看到這棵樹還不錯,就選它了。
我怕我不選它,又會錯過砍樹的機會而空手而歸,儘管它並不是我碰見的最棒的一棵。”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婚姻。”
還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幸福?”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麗的花,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柏拉圖又去做了,然後他捧著一朵比較美麗的花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美麗的花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朵美麗的花,我就摘下了它,並認定了它是最美麗的,而且,當我後來又看見許多美麗的花的時候,我依然堅持著“我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動搖。所以我把最美麗的花摘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幸福”。
柏拉圖又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外遇?”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摘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又信心滿滿地出去了。
過了兩個小時之後,他帶回了一支顏色豔麗,但有點發焉的花。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
“我找了兩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採下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外遇”。
柏拉圖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生活?”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有了經驗,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可是,過了三天三夜,他還沒有回來。
蘇格拉底就走進樹林,去找他,最後發現,柏拉圖已在樹林裡安營紮寨。
蘇格拉底問他:“你找著最好看的花了麼?”
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這就是最好看的花。”
蘇格拉底問:“為什麼不把它帶出去呢?”
柏拉圖回答老師:“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經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你已經懂得生活的真諦了”
羅曼·羅蘭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
因此,,無論是蘇格拉底還是孔子,聖賢之所以為聖賢,因為他們的思想,就像一束光,永遠指引著人們前行的方向。即使時光荏苒,歲月流逝,他們的精神永存。
-
7 # 林兆文說
公元前399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在雅典的監獄裡,一位精神飽滿、身板健碩的老人在幾個最親近的學生面前,交待完自己想說的話後,神情淡定地喝下一杯毒堇汁毒酒,我們人類歷史上偉大的 聖哲蘇格拉底就以這種方式離開了世界,去往他心中神的世界。
與其說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貴族以煽動腐蝕青年思想、引進新神論、汙辱雅典神的罪名被處以死刑的話,不如說蘇格拉底是殉道於自己的理想。他本來有機會不死,他的富豪學生克里同計 劃用大筆的錢給他贖回一命,但是,蘇格拉底不同意,他必須忠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忠於真理。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被稱為“西方的孔子”。
人類歷史上有一段時期文明最為璀璨,那就是西方的蘇格拉底時期的雅典文化和東方的孔子時期的春秋文化。
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469年,孔子逝於公元479年,一位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一位是東方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兩人都在用自己博大的知識和智慧去探索這個世界,追求真理,培養教育廣大學生。
孔子弟子有著名的七十二賢士,孫子子思的弟子有孟子;蘇格拉底的弟子是偉大的柏拉圖,柏拉圖的弟子有偉大的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弟子有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
孔子生活在春秋的末期,那個時候除了諸侯爭霸戰爭頻起外,各諸侯國的世卿家臣亂權弒殺君王的現象時常發生,禮崩樂壞,政綱倫亂。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 現象,“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寫照。孔子就提出了“禮”和“仁”的思想,以“為政以德”的治國方略,來拯救國家、拯救社會。君、臣、民、父、子要各盡 自己的本分,做個有道德的人,君像君,臣像臣,民像民,大家都要按照“仁義禮智信”來行事,那麼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就能變好。同樣也要求大家學好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來 造福自己和服務社會。
蘇格拉底出生於歷史上著名的希波戰爭結束後不久,歷經近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最後希臘勝利,為此後的民主制城邦國家雅典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並在古代偉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治理下雅 典的經濟和文化繁榮達到了極盛。
蘇格拉底一生主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也是雅典這時期存在的幾大問題:
一 少年時期:為加強和完善民主制度,公元前462年始伯利克里推出的民主政治改革,受到戰神山議事會的阻撓。
二 青年期:民主政治改革成功,迎來15年的雅典鼎盛時期,史稱“伯里克利時代”(公元前443年-前428)。
三 中年時期:為國家統一的問題,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希臘城邦國家之間的內戰不停,雅典戰敗,希臘歷史進入城邦危機階段。
三 晚年時期: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瓦解,雅典無奈屈從於斯巴達,公元前404年雅典民主政體被推翻,“三十僭主”肆虐一時。
雅典民主為現代西方的民主奠定了基礎,但那時候的雅典民主是奴隸主民主制度,也存在諸多的弊病,貴族階級少數人會權力濫用,偉大的伯里克利本著“民主不是為少數人,而是為全體人 民”的志向,力圖在更大的層面進行民主改革,改革獲得了成功。
伯里克利時代是蘇格拉底碰到的最好時代,青年的蘇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個使者,一天到晚在街頭巷尾各公共場合教育大傢什麼是虔誠?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美德 ?什麼是勇氣?什麼是真理?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教育人們要做有知識、有智慧的人,不要做無知的人,要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人生才能圓滿。
但很不幸,就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初年前夕,公元前430年雅典突然發生了嚴重的瘟疫,居民大量死亡。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再次當選將軍後不久,瘟疫便帶走了他的生命,雅典痛失了他們最偉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時代結束了。
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打敗雅典後,希臘處於斯巴達的統治之下。斯巴達國王呂西斯特拉圖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寡頭政治的傀儡政府,處於斯巴達的保護下,稱作三十僭主。三十僭主由柏拉圖的兩個舅舅領導,兇殘冷酷的克里蒂亞斯和查米德斯。這是個黑暗的時期,在他們恐怖統治的八個月中,三十僭主殺死了許多雅典公民——幾乎比伯羅奔尼撒戰爭最後十年中斯巴達軍隊 殺死的雅典人還多。
公元前403年,柏拉圖24歲的時候,雅典民主派捲土重來,由色拉西布洛斯和阿尼圖斯領導的民主派軍隊剷除了三十僭主,雅典民主政治得到重建,但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這時候,更不幸的事發生了。雅典人民認為亞西比德、克里蒂亞斯和查米德斯這三個青年應對雅典的戰敗和三十僭主的血腥統治負責,而偉大的教育家蘇格拉底被指控毒害了他們的思想。
在雅典法庭的辯護中,蘇格拉底強調他反對三十僭主的政策,也曾冒生命危險反抗三青年把他牽連到這件罪行中的企圖。蘇格拉底說:害我是這三個青年在犯罪,但是我寧死也不願被阻止向 青年自由表達我的思想。但是昏聵的法官還是判決蘇格拉底有罪。
蘇格拉底的死,不是雅典城邦民主的勝利,而是追求真正的民主自由、捨身取義的偉大哲人的勝利,而以民主自由為標榜的雅典城邦民主不是他心中的理想。他堅持自己的真理,寧願選擇選 擇殉道,所以蘇格拉底的死更加成就了他的名望。
無神論的人看來,蘇格拉底就這樣死了,這是我們很多人的理解。
但是,在信神的蘇格拉底自己看來他只是剝離了一身肉體,進入另一個世界而已!
回覆列表
蘇格拉底死於他的智慧,他是第一個在歷史上判處死刑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言論在當時影響很大,威脅到當時的統治者,他的言論具有,他的智慧,他的思考,跳出了時代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