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村菇

    最後死了,皮一下很開心

    後來平步青雲漢元帝時做了丞相併封為安樂侯。後來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返回鄉里病故

  • 2 # 漢光防務

    是啊,在小學時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匡衡鑿壁偷光努力刻苦學習的故事。匡衡從小家境貧寒,為了晚上更好的學習,他借隔壁人家屋裡射來的燭光夜讀學習,長大後,幾次都沒有考中,但他並不氣餒,繼續學習,最終被漢元帝發現,便封為朗中,從此匡衡平步青雲,一路從朗中到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在到官拜丞相,好不威風皇帝封他為樂安候,此時官運亨通的匡衡迷失了自己,貪婪之心躍然紙上,在漢元帝封他的土地中,他又多劃了三萬畝。有人指出他的這種貪汙行為,他卻置之不理。漢成帝時,有人再此告發他,漢成帝大怒,削去匡衡的官位,貶為平民,晚年生活困苦不堪,在貧困中度過餘生。一念之間,大好前程被毀。其實匡衡的整個人生,放在現在,也有很大教育意義。

  • 3 # 鄧海春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講古人刻苦學習的勵志故事,其中“鑿壁借光”就講述了西漢文學家、政治家匡衡幼時家貧,買不起蠟燭,無從致光以觀,但為了滿足自己好學求知的渴望就把牆壁鑿穿,借鄰居家的光來看書的事。

    而大人們多以他小時候的事作勉勵,卻不怎麼提他長大後的事例,那之後的他做了什麼?一朝苦學,數年寒窗,這樣勤奮的人最終的發展經歷,人生結局如何呢?

    在《西京雜記》中記錄了許多關於他的遺聞軼事。鑿壁借光一例後,勤奮的匡衡並未止步於室內,為了閱讀更多的書,他去了當地的大富人家做家工,傭作而不求償。於是“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主人家被他的精神感動,就將家裡所有藏書都借給他讀。

    但經查閱,即使這樣飽覽詩書,他在學堂的成績也並不怎麼好,前期仕途也十分不順。

    雖然隋唐才開始科舉,但漢朝時就已規定考試考六經來定官職。只要透過其中一經考試就能封官得級:成績為甲科為郎中;乙科為太子舍人;丙科可補為文學掌故。匡衡一共參加了九次考試,最終才勉強擠進丙科,被分配到太原郡做一個小小的下級官員,任文學卒史。

    雖官位不高,但經早年的一番積累,腹中已對詩經有了極深的研究。在百姓中間,聞匡衡語詩,聞者皆解頤歡笑;在經學家中間,他的作品也得到傳誦賞識。

    漢朝有語詩經的社會風氣,而他的講解也就因此博得市場博得名聲成為他之後的官位晉升官路順遂的一大助力石。

    當時的太子漢元帝就很喜歡詩經,他就約來匡衡來給他講詩經。元帝即位後,匡衡也時常引用詩經的話上諫,當時長安城發生地震、日食,匡衡就勸漢元帝少建宮殿,節儉防奢,修仁政,在百姓中弘揚禮信仁和。

    對儒家學說十分愛好的漢元帝對他大為讚賞,覺得這樣一個聰慧的人在地方上任實在大材小用,便將他步步提拔,成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等。

    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後,西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宰相韋玄成病逝,匡衡也一舉成為總攬全國政務的宰相。為官期間,匡衡利用詩經理論來推行政策,在漢朝中期也興起了推崇經學,獨尊儒術的風氣。

    漢元帝還將他封為安樂侯,享有封地待遇。但丈量土地的時候,他利用地圖缺漏多吞掉了國家四萬多畝土地,並讓下屬在這塊地上收糧千石。

    漢元帝后期,宦官石顯得寵,結黨營私。漢成帝即位,匡衡彈劾石顯,剷除了其黨羽,石顯被貶,下場淒厲。但當時也有很多官員彈劾匡衡,指責其為虎作倀。後來他的兒子酒後殺人,造成不好影響,漢成帝沒有說什麼,但他的名聲也不斷敗壞。

    後來侵佔土地被揭露,皇帝忍無可忍,最終將他貶為庶人。最後結局的他也是躺在家鄉的破屋炕頭偷光讀書,得罪皇帝也沒人敢靠近他,潦倒中病逝,走完這一生。

  • 4 # 秋媚讀史

    “學而優則仕”,這是古代封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此而奮鬥計程車子如過江之鯽,並湧現出許多勤奮好學的案例,如匡衡鑿壁借光。

    求學之路

    匡衡是漢朝東海郡人,年輕時特別愛學習。他家裡窮,買不起蠟燭,白天要幫人幹農活沒時間讀書,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卻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悄悄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照進來。匡衡就這樣藉著微弱的光亮讀書。

    其實,匡衡不僅是鑿壁借光的主角,還有兩個詞語的淵源也與他有關,《漢書·匡衡傳》記載:“蓋受命之王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

    意思是接受天命的君王,其使命是建立功業,傳之子孫後代。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創業”一詞。

    “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

    “精力”一詞,最早也出自於此。精力好從來不是源自天分,而在於後天對時間的有效管理以及自律的生活習慣。匡衡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時間管理辦法,在農活與學習上就會顧此失彼,要不被僱主辭退失去生活來源,要做一個泯然眾人的農夫。

    隨著時間的推移,家裡的那幾本書只能自學,卻不能滿足匡衡對知識的渴望。於是,匡衡走出家鄉,拜當時的博士為師,學習《詩經》。

    讀萬卷書不如高手指路,加上匡衡又很勤奮,他在學問上很快就小有所成。在與人交流時,匡衡對《詩經》總能說出獨到的見解,以至當世儒生流傳著一句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意思是說,匡衡在講解《詩經》時,能讓人心情舒暢。

    入仕之途

    學問做得好,考試不一定分數高,學問是要日積月累,考試時臨場發揮,帶點運氣成分,匡衡同樣遇到這個問題。

    漢朝的人才選拔,有點類似現在的高考,依據成績分成不同批次。按照漢朝的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透過考試就可以獲得一個官職,成績是甲就能成為郎中,成績是乙就能成為太子舍人,成績是丙就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參加漢朝的“高考”,不知是運氣不好,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他考了九次才將成績提升到丙,勉強踩了錄取分數線,被朝廷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那時的匡衡才氣縱橫,尤其對《詩經》鑽研之透徹,已被許多經學家所推崇,連身為太子的漢元帝也對其甚為讚賞。身懷學問,又有士子人脈,還被貴人所賞識,這為匡衡日後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等到貴人漢元帝正式即位後,匡衡也開始平步青雲,從基層迅速做到郎中,然後又升為博士、給事中。

    有一年,長安發生地震、日食等現象,當時的人無法給出一個合理解釋,匡衡就藉機上奏,引用《詩經》表明上行下效的道理,並勸皇帝厲行節約,親賢遠佞,然後再百姓中推廣教育,弘揚聖人禮法。匡衡的建議得到漢元帝的讚賞,因此又被提拔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接下來的幾年,因漢元帝非常喜歡聽匡衡講解《詩經》,君臣二人的關係越來越近,匡衡也進一步得到皇帝信任,被任命為御史大夫。

    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上一層樓,接替丞相之位,還被封為樂安侯,協助皇帝總覽全國政務。至此,鑿壁借光的匡衡,已經完成華麗的轉身,爬到了金字塔的最頂端。

    維護儒家

    匡衡上任不久,就遇到一場政務危及。原來漢元帝的身體一直不好,經常生病,到了建昭年間,病情日益加重。一次元帝夢見祖先譴責他廢黜郡國廟和皇室遠親陵寢,內心深感憂慮,認為是祖宗在懲罰他。於是,皇帝找來匡衡,想要恢復郡國廟。

    一旦恢復郡國廟,就意味著用儒家理念改造國家制度的程序就會出現倒退。匡衡已經是儒家的代表和受益人,所以他耐心地勸阻漢元帝,還親自撰文解釋廢黜郡國廟的合理性。最後,漢元帝同意不再恢復郡國廟,但是恢復了皇帝遠親的陵寢。

    公元前33年,漢元帝去世,漢成帝繼位。匡衡立刻上奏,要求廢黜皇室遠親的陵寢,另外廢掉漢景帝廟,增添漢元帝廟,以成儒家“七廟”之制。漢成帝採納了匡衡的奏議,儒家倡導的制度創新成果也得到了維護。

    晚節不保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任後不久,就開始啟用外戚。匡衡沒有急流勇退,反而佔著“蘿蔔坑”,在朝廷指點江山。他先扳倒前朝寵臣石顯,接著又彈劾抗擊匈奴的名將陳湯。

    匡衡的行為已經引起朝中同僚的不滿,再加上他也有把柄被別人掌握。匡衡被封為安樂侯的時候,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然而他卻利用地圖的誤差,又巧取豪奪了四萬多畝。

    司隸校尉王駿藉機彈劾匡衡“背法制,專地盜土以自益”,結果,匡衡被罷官,免為庶人。

    沒過幾年,匡衡就在家鄉去世。

    匡衡算得上寒門走出的貴子,透過刻苦學習,從最底層走到了最高層,最後高處不勝寒,又跌落神壇。杜甫曾評價他“匡衡抗疏功名薄”,但在普通人眼裡,匡衡“不枉瀟灑走一回” 。

  • 5 # 西府趙王爺

    鑿壁偷光故事大結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才華並不等於人品!

    匡衡“鑿壁偷光”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小時候常被老師拿來作為刻苦學習的教學案例。其大致講的是,在西漢時期,有一個叫匡衡的人,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沒錢買燈油,於是鑿穿牆壁引隔壁家的燭光來讀書,宣揚的是一種刻苦努力的精神。

    事實上,這個故事只講了一半,匡衡這個人最後怎樣了,並沒有講。因為沒法兒講,因為雖然匡衡很努力,但故事的結局並不好!

    今天我來給大家續講一下後面的故事:

    首先,匡衡這個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然後呢他也確實很刻苦,他努力讀書,最終成為了一個有才華的人,在當時他乃是有名的經學大家。但是啊,他的仕途並不順利,因為在漢朝,科舉制還沒出來,當官得靠別人舉薦,匡衡沒什麼背景,雖然才華出眾,也只是混了一個小小的卒史(檔案管理員),沒什麼前途。

    不過他運氣好,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漢元帝喜歡經學,所以對匡衡頗為推崇。他繼位後便把匡衡提拔成了郎中(皇帝顧問)。由於有貴人相助,匡衡的人生也開始啟航,靠著自己的能力和圓滑,他深得漢元帝得喜愛。連年升遷,從郎中到博士(國家圖書館館長)再到給事中(國會議員),匡衡逐漸了進入了國家權利的中心。

    給事中已經是可以有參與國家大事的資格,有著上諫議政的權利。他便乘機上書勸諫漢元帝推行德政:

    "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慾之路"(《漢書·匡衡傳》)

    這剛好和漢元帝的治國思想相契合,漢元帝和他爹漢宣帝不一樣,他柔仁好儒,不喜嚴法,好施德政。

    於是,匡衡又是一路高升,僅僅兩三年的,便從光祿大夫(部長級)、太子少傅(太子老師),躍居三公(御史大夫),地位僅次於丞相和太尉。而沒過沒多久,現任丞相死了,匡衡又頂了上去,從此位極人臣。除此之外,漢元帝還封他為樂安侯,封地數十萬畝。

    匡衡走上了人生之顛峰!

    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那無疑是超級勵志的。但是可惜的是,並沒有。

    匡衡雖然有才,但德行上卻是有缺陷。漢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當權,仗著是皇帝近臣,地位崇高,目無法紀,禍亂朝政,剝削百姓。匡衡作為當朝丞相,百官之首,不僅不加以阻止,還處處包庇。這導致了漢元帝時期烏煙瘴氣的不正朝風。

    值得一提的是,匡衡很聰明,後來漢元帝駕崩,石顯失勢,他第一個跳出來懟石顯,這翻臉比翻書還快。最終石顯被罷官,憂憤絕食而死。而匡衡卻成了撥亂反正的大功臣,風光無限。所有人都很信任他,連他兒子殺了人,大家看在匡衡的面子上為其求情。

    不得不說,他的手段很老辣。

    所雖然生如戲,全靠演技,但總有演砸的時候!

    當年他封侯之時,封地譙郡,食邑31萬畝。但事實上,匡衡圈佔的土地不止31萬,超出了4萬畝。大家可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兒,對於皇帝來說,這叫欺君,而對於當地百姓來說,這叫奪命啊。4萬畝啊,那意味著多少家庭將失去自己的土地?

    所以後來事情敗露之後,匡衡被貶為庶民,一生所得,瞬間化為烏有。最終孤苦無依的匡衡,病死於家中。

    當然,隨之崩塌的還有匡衡的名聲,在那個時代,鑿壁偷光,終成大器的匡衡是絕對的偶像,然而現在,他不過是一欺世盜名之徒而已。

    或許,才華和人品,本來就不是一回事兒!

  • 6 # 歲月抹平了誰

    小時候,我們讀過很多勵志故事,像孫敬懸樑、蘇秦刺股、車胤捉螢、匡衡偷光。等到長大以後才發現,當年老師只讓我們學習了人家的前半生,沒有讓我們讀他們的後半生。

    當我們簡單的讀過之後,不僅要問自己,人的善惡之源到底來自哪裡?為什麼有的人經過十年寒窗苦讀仍然渡不掉自己心中的醜陋和罪惡?就像秦檜、像和珅、像汪精衛。

    匡衡,西漢文學家、政治家。據《西京雜記》記載,匡衡年少家貧而又好學。白天幫大人幹活,晚上讀書。家裡買不起蠟燭,就偷偷的把牆壁掏了個窟窿,藉著鄰居家的微弱的燭光刻苦讀書。

    寫到這裡,說一下題外話。匡衡刻苦學習在宣帝時期,而蠟燭最早出現在劉邦時期,那時是越南進攻了一批蜜蠟,蠟燭是昂貴而又稀有的東西。當時漢朝是無法制造蠟燭的,蠟燭的普及要等到宋朝,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使老百姓也能用上蠟燭。在春秋時期,普通老百姓大多是用柴火綁在木棍上照明,煙熏火燎的,搞不好很容易失火。至戰國時期,富有人家捨得用桐油、動植物油來照明。

    所以說,既然能夠用得上蠟燭的人,肯定是達官貴人。而在古代王公貴族和老百姓是分而居之的。由此可以推論,匡衡的鄰居照明肯定不是用的蠟燭,頂多是桐油或者動物油脂。

    不用管人家鄰居用的是不是蠟燭,人家匡衡藉著鄰居家的燈光讀完了家裡僅有的幾本書。讀完了家裡的書,匡衡又把目光瞄準了別人家的書。

    縣上有一家富戶,家裡藏書很多,匡衡就去他家做工,不要工錢,只要書。東家深受感動,把家裡的藏書悉數資之。

    憑藉這股勁頭,匡衡終於成為飽學之士。漢朝規定,精通六經中的一經即可做官。甲等受官郎中,乙等授予太子舍人,丙等補文學掌故。也許是匡衡考試能力不行,在屢敗屢戰之後,匡衡總算考進了丙等,被授予太原郡文書的官職。

    匡衡雖然官職小,但是人家有專攻,尤其善於解讀《詩經》。《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載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社會面貌。它分為《風》、《小雅》、《大雅》、《頌》四大部分。風,指的是國風,十五諸侯國的民間風俗人情,屬於民間小調。《小雅》指的是一般宴會上唱誦的歌詞,《大雅》指的是高級別的宴會上使用的詩詞歌賦,《頌》指的是國家大型祭祀用的頌詞。

    個人感情而言,比較喜歡《風》,開篇的那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把對美女的喜愛大膽而又直接的表露出來。假如當年我能早點讀到這幾句,說不定早就把初戀搞到手了。

    匡衡名聲在外,知音肯定不少,最有分量的知音就是尚是太子的漢元帝。元帝經常召見匡衡講讀《詩經》。元帝即位後,不斷提拔匡衡為郎中、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御史、直至丞相。

    元帝晚年寵信宦官石顯,弄得朝綱敗壞,匡衡引而不發。等到元帝駕崩,成帝繼位,匡衡迅速出手彈劾石顯,剷除了石顯集團。

    但是人家石顯集團也沒閒著,暗自收集匡衡的違規記錄,終於找到了。在元帝封匡衡為安樂候之時,匡衡利用地圖的失誤,私自侵吞了四萬畝土地。

    漢成帝知道後,龍顏大怒,把匡衡貶為庶人,他又回到了童年的舊屋,再次捧起兒時的書讀過了最後的春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熙鳳怎麼得罪了邢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