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斌比冰水冰

    孫子兵法講的是戰爭高度理論化的策略,所以能流傳至今。而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為不得已也。不但在以往幾千年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便對現代戰爭也是有指導作用的。

    上兵伐謀,說的是破壞敵人的計謀。雙方既然考慮到了發動戰爭,必然各自有自己的對策和計謀,若此時把對方的謀略破掉,別人還怎麼動作。打個最簡單的例子,毛衣戰去年發生初期,中國採取的就是打擊對方首腦票倉的針對性策略。對方首腦上臺後,即悍然發起了舉動,我們採取的方式就是針對性加稅,求的是直接破壞對方計謀,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其次伐交,求的是破壞對方外交,打散他的盟友。毛爺爺經常教育我們,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為的就是讓對方無從借力,沒有盟友的幫助,對方就要赤膊上陣,這樣必然對自身損傷必然加大。前段時間,大家應該有直觀的感受,我就不說了,說多了回答發不出來了。就說張儀蘇秦故事,楚國和齊國本為盟友,二者互相支援,秦國無隙可乘,所以張儀出使楚國,忽悠楚王六百里之地,結果楚王聽信之後和齊國絕交,再去找秦國要地的時候,別人就直接說是六里地,楚王大怒,結果因為沒有盟友齊國的幫助,慘敗而歸。張儀所作之策,便是伐交。

    其次伐兵,這個就非常好理解了。不服就錘你,直接睡服。二者各自運籌帷幄,尋找對方弱點而擊,一戰而天下定,對方長時間就不敢有多餘的動作。只是比起伐謀伐交的低消耗,伐兵需要消耗的資源就多得太多了。每戰出,必調動士兵,而後準備糧草,勞師遠征,每日馬匹人員薪餉消耗無數,伐兵後這些能從對方手上得到補給還好。否則對自身的實力便是一個極大的消耗。所以為其下者。

    最下便是攻城了。對方覺得幹不過你,直接龜塔。你動員如許兵力,消耗如許錢糧,頓兵城下,進不得退不得,後面老大還說你天天花銷,不知道你在外頭搞些啥,搞不好回去了還要挨黴。古代叫做帶甲十萬,車騎萬乘,仰攻城池,殺傷必大,就算攻破,所得不過一座空城,你就說有個毛用,錢糧一應均無,便有人員那也是要吃飯的嘴啊。即便在現代社會,動員極快,便贏了之後又如何?前車不遠,十多年前伊拉克,藍星第一強國破城不費吹灰之力,結果呢,消耗資金無數,搞得我們乘機而起。還好人家不學孫子兵法,要不還得了。

    能流傳至今的哲理,自必有其過人之處。雖然孫子兵法也講了很多關於地形,火攻之類的,可能如今形勢已經變換,不再完全適用,但是這些關於戰爭策略的哲理性理念卻依然有指導意義,活學活用,因地制宜即可。

  • 2 # 馬橋客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孫子兵法》所闡明的用兵最高境界。故曰:上兵伐謀。謀,是深謀遠略,高瞻遠矚的意思。

    一位高明的軍事家,必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一國軍隊戰鬥力的大小,既離不開嚴明將帥的統領指揮,也離不開雄厚的國家實力作為後盾。政治海清河晏,經濟持續發展,文藝百花齊放,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舉國上下齊心協力,這些都是國家實力雄厚的體現。

    現代政治理論也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只有在政治協商無法解決的時候,迫不得已才會用兵。因此,一個英明的統帥,不僅僅懂得用兵之道,更懂地治國之道,這就是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是指在缺乏雄厚的國家實力做後盾的情況下,積極採取外交手段進行周旋,或合縱,或連橫,與他國結盟,爭取有利的時機,儘量避免戰爭的爆發,畢竟,戰爭不是請客吃飯,而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會死人,會對社會經濟造成破壞。

    其次伐兵,是指在政治,外交手段都無濟於事的情況下,戰爭的爆發已經不可避免,那就要使用恰當的戰略和戰術,速戰速決,出奇制勝,儘量減少損失和傷亡。

    其次攻城,這是最無可奈何的人海戰術,會造成大量的傷亡,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得不償失,應該儘量避免這種最壞的結局。

    現代社會,大規模的核戰爭是可以避免的,畢竟,大家都知道原子彈的厲害。至於區域性的小規模的武裝衝突,仍時有發生。《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對現代軍事,仍有指導意義,因為它突出了政治和外交的重要性,它的宗旨仍是為了避免戰爭,並儘可能減少戰爭帶來的損失和傷亡。這也是符合文明社會的生存法則的。

  • 3 # 冷清先生

    【蘇聯解體是美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經典,美國上兵伐謀的經典是海灣戰爭。】

    中國2500年前的兵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西方稱為東方兵學之祖;西方德國200多年前的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稱為西方兵家之祖。《孫子兵法》比《戰爭論》早2000多年,誰先誰後不言而喻,客觀的說,《戰爭論》是在《孫子兵法》基礎上發展的。客觀、公正的評價《孫子兵法》和《戰爭論》,無論成書時間的早晚,還是內容的繼承發展,《孫子兵法》無愧是世界的兵家鼻祖。

    對於戰爭的含義和表述,《孫子兵法》高度概括:“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論》用了八個章節,三萬多字敘述“戰爭”的含義,其中只有一句話準確而概括:“戰爭是迫使對方服從我方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孫子兵法》中“兵者”的“兵”,就是指戰爭的意思,是國家的大事,死亡或者生存所在,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而《戰爭論》用三萬字解釋戰爭,誰能夠有耐心記得住呢?

    戰爭是人類生存競爭的產物,戰爭是優勝劣汰進化的組成部分,戰爭也是有規律的,戰爭也是有交戰法則的,這就產生了研究戰爭規律的人,由此誕生了諸多的兵法。《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用一個字表達就是“謀”,“謀”必須有所依託,用兩個字表達就是“勢”。簡單的說,“謀”就是策劃、運籌,謀的是“勢”,“勢”就是力量、實力。

    戰爭的目的就是戰勝對手,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那你怎麼才能戰勝對方呢?這就是兵法研究的內容。《孫子兵法•謀攻》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或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前一句話,不打仗而讓敵人屈服,是政治家、軍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後一句話,是統帥、兵家的縱橫捭闔,是戰爭的制勝法寶。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是從國家的戰略層面說的,打一百場戰爭都勝利,並非最好的戰略結果,戰爭總是會死人的,還會大量的死人,殲滅敵人三千,自己也會損失八百人。不使用戰爭的手段,而透過非戰爭手段:政治較量、軍事對抗、經濟制裁、外交鬥爭、輿論宣傳、策反瓦解等等,讓敵人、敵軍、敵國最終崩潰,這才是最好的結果。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以往的解釋是:“用兵的上策是和敵人比拼謀略,其次是和敵人進行外交鬥爭,再其次是對敵人發動戰爭,最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市。攻打敵人的城池,是最後不得已的選擇。”自古以來,大多都是這樣解釋的,今天的很多軍事理論家也是這樣解釋的。這樣的解釋,不能說就是錯誤的,但是並非是完全正確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國家層面全方位的冷戰對抗,時間漫長資源消耗巨大,策反和瓦解對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最終將敵國、對手拖垮、耗死;上兵伐謀,是軍事層面的戰略部署和軍事打擊,殲滅摧毀敵人的軍事力量,用戰爭的手段達到某種戰略目標。現代或者當代,《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仍然具有積極地指導意義。現代運用孫子兵法最成功的是偉人毛澤東,並且還有獨創性的發展;當代學習運用孫子兵法最成功的是美華人,以往我們都小瞧了他們。美蘇冷戰、蘇聯解體,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範;1991年的海灣戰爭,就是美國應用“上兵伐謀”的典範。

    【美蘇冷戰45年蘇聯解體、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經典。】

    二戰結束伊始,美國領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領導的華沙條約國組織,就開始了全方位的對抗,這就是後來歷史定義的“冷戰”。三八線、柏林牆是東西方冷戰的地緣性標誌,根據二戰期間的“開羅宣言”“雅爾塔宣言”“波斯坦公告”,剝奪了德、意、日軸心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非法獲得的利益,劃定了美蘇兩大集團的勢力範圍。在西方,德國被一分為二,西德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東德是蘇聯的勢力範圍。德國首都雖然是蘇聯獨自攻克的,根據協議柏林也被一分為二。東方以北韓半島的三八線為界,劃定了美國和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對日宣戰後遵守了協議規定,進軍到三八線就終止了,北韓半島南北成立了兩個國家“北朝”和“南韓”。

    兩大陣營對抗的兩個領導者美國和蘇聯,他們一開始制定的整體戰略是相似的,儘可能地避免兩個“核大國”之間發生戰爭,以免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美蘇之間的冷戰對抗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輿論、影響力、意識形態、勢力範圍等等諸多方面。儘管美蘇兩個核大國沒有直接發生戰爭,代理人戰爭卻貫穿冷戰全程。代理人戰爭的實質,是兩大陣營維護各自的勢力範圍,滲透蠶食對方的勢力範圍而爆發的。1950年爆發的北韓戰爭,1965年的越南戰爭,四次中東戰爭,1980年的兩伊戰爭,1981年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軍備競賽是美蘇冷戰的一大特點,雙方生產、儲備大量的軍事裝備,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超越對方的軍事力量,以期達到威懾壓制對方的效果。美蘇兩霸都是“核武器”大國,誰也不敢輕易地和對方開戰,因為核武器是毀滅性的。軍備競賽的結果演變成“核武器競賽”,美蘇兩霸生產裝備的“核彈頭”均在萬枚以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軍備競賽的觸角,升入到太空領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目的就是引誘蘇聯跟風,拉垮蘇聯的經濟。

    《孫子兵法》對“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註解是這樣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必以全爭於天下”是文眼要點,不使用戰爭的手段,全方位的和對手敵國冷戰,這才是正確的戰略方法呀!美蘇冷戰當然也就少不了間諜戰、輿論戰,美國有中央情報局,蘇聯有克格勃,他們是幹什麼的,就是偷取敵人的情報,散佈謠言動搖軍心、民心,瓦解策反敵人中立場不堅定者,從而削弱敵人的有生力量。

    美蘇拼國力民心的全面對抗,真的是一場持續時間很長的拉力賽,就是一個從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過程,是不容許出現重大失誤的。美國蘇聯都出現過失誤,美國的失誤較少而蘇聯的失誤較多。北韓戰爭中國參戰後,美國被中國打回三八線,戰爭打了三年從原點又回到原點,美國總統杜魯門突然醒悟,中美打成這個樣子,蘇聯還沒有出手,決定結束戰爭。一個美國將軍說了著名的那句話:“在錯誤的地點,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同樣的,1975年,美國終止了打不贏的越戰,1979年美國和中國建交,卸下了兩線為敵的包袱。

    反觀蘇聯,赫魯曉夫主導“中蘇交惡”,把自己的盟友變成對手。“古巴導彈危機”虎頭蛇尾,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讓同一陣線的小兄弟們很不滿意,波蘭統一工會上臺,意味著華沙條約解體。出兵阿富汗陷入戰爭泥潭,軍備競賽搞垮了國家經濟,政治腐敗導致意識形態垮塌,戈爾巴喬夫的“休克療法”,直接把蘇聯政治、經濟都搞崩潰了。1990年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宣佈脫離蘇聯獨立,戈爾巴喬夫竟然默許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為蘇聯全面解體開創了先例。1991年蘇聯轟然垮塌了,美國取得全面的勝利,中國成為最大的贏家,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海灣戰爭是美國學習《孫子兵法》,使用上兵伐謀的取勝的典範】

    兩伊戰爭以前的伊拉克面積43.7萬平方公里,人口2500萬,盛產石油。海灣戰爭以前的伊拉克,在中東、中亞地區絕對是一個強國。擁有常備軍一百多萬,民兵接近二百萬,軍用飛機2000多架,其中戰機700多架,坦克一萬多輛。伊拉克也是久經戰陣的國家,兩伊戰爭打了八年之久,當然兩伊戰爭也可以稱為代理人戰爭,正是因為兩伊戰爭的緣故,伊拉克從富庶國家變成了債務國家,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主要債權國。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和科威特債務談判破裂,薩達姆藉口科威特一百年前是伊拉克的附屬國,悍然發動對科威特的入侵,20多萬軍隊、2000多輛坦克開進科威特,佔領了科威特全境。第二天,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發表宣告:“伊拉克發動對科威特赤裸裸的侵略”,第一時間表明瞭美國的態度。既然是侵略,美國警察就要管這個事情,很快美國高層就確定了美國的國家戰略,維護石油美元、維護石油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是美國義不容辭的責任,美國必須發動針對伊拉克的海灣戰爭。

    美國針對伊拉克的國家戰略確定以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輿論全方位的國家戰略部署、動員即刻展開,核心任務是全面的軍事動員和部署。政治、外交層面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用成熟、詳實的報告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審議,安理會透過第660號決議,要求伊拉克立即撤軍,以及達成一致譴責和制裁的11個決議。美國動議透過第668號決議,確定了對伊拉克動武,規定1991年1月15號,是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眾多的聯合國決議,讓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個方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美國動員並部署軍隊的同時,憑藉聯合國的多個合法決議,動員了37個國家出兵,組成38國組成的“多國部隊”。美國及多國部隊向海灣地區部署了100萬軍隊,其中美軍73萬之多,10個航母戰鬥群、9個兩棲打擊大隊,數百艘艦船,一萬多架作戰飛機,數百萬噸軍事物資。美國白宮任命美軍四星上將“施瓦茨科譜夫”,為海灣戰爭前線總指揮。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將,在制定具體作戰計劃的同時,緊急印刷了一萬多本《孫子兵法》,參戰美軍連級以上軍官“人手一冊”。

    由於美國的科技太強大,美軍的裝備優勢太明顯,戰後人們都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海灣戰爭還是《孫子兵法》的勝利。美軍在五個月時間的部署當中,從來沒有間斷對伊拉克的偵查和轟炸,而薩達姆在五個月當中,也從來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反突擊,從而打亂美軍的軍事部署,判斷美軍將來發起進攻的方向。五個月時間,美軍和多國部隊有條不紊的部署,美軍在小規模的偵查活動中,只有一名女兵被伊拉克方面俘虜。

    1991年1月17日,由於伊拉克拒絕從科威特撤軍,美軍主導的“沙漠風暴”行動開始,每天出動兩三千架戰機,對伊拉克、科威特境內的軍事目標進行轟炸。伊拉克軍隊則消極防禦,把主要的軍事力量隱藏在地下,並用薩姆導彈攻擊以色列,試圖引誘以色列反擊,從而爭取阿拉伯世界的支援,以色列為配合美國表現的相當剋制。在沙漠風暴行動期間,伊拉克軍隊完全是消極防禦,沒有組織任何大規模的地面反擊行動。

    1991年2月23日,美軍及多國部隊展開“沙漠盾牌”行動,出動了戰機十萬架次,投擲了十萬噸炸彈,發射戰斧導彈288枚,發射空射巡航導彈35枚。24日4時,美軍及多國部隊在500公里的正面戰線上,從沙科、沙伊邊界發起進攻。其實,美軍和多國部隊正面攻擊,只是美軍為了吸引伊拉克的注意力。施瓦茨科普夫按照《孫子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思想,命令美軍精銳的第十軍團十幾萬人,上萬輛裝甲車輛,秘密的橫穿在沙伊沙漠地帶,橫跨300多公里的伊拉克沙漠,意圖包抄伊拉克前沿巴士拉地區,切斷伊拉克駐守科威特的30萬軍隊的後路。

    26日,蘇聯間諜衛星發現了美軍橫穿沙漠的行動,蘇聯方面通知給薩達姆,薩達姆命令駐紮在伊敘邊境的伊拉克第三軍司令,緊急出動堵截美國橫穿沙漠的第十軍,這一切都已經晚了,第三軍團距離巴士拉近千公里,遠水解解不了近渴,薩達姆宣佈停火,命令科威特的伊軍全線撤退。20多萬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擁擠在伊科公路上,完全成為美軍和多國部隊空軍的靶子,幾百公里的公路上留下數不清的伊軍車輛和裝備,28日,美軍停止軍事行動,海灣戰爭結束,伊拉克完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萊昂納德值不值得繼續留在猛龍隊?你覺得他會去哪裡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