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顫動的丹田
-
2 # 海鏡清
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實際上是陸戰,但是因為陸軍實在打得太差勁了,所以長期以來就被大家忽視掉了。
陸戰實際上有三條主線:
第一條,爭奪北韓。
如果站在北韓的角度,甲午戰爭的前半段就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在朝利益的不義戰爭。這場爭奪已經持續了十多年了,這次清王朝在北韓戰場投入了直隸和盛京(遼寧)地方軍一萬多人,試圖嚇走日本人。沒想到日本人不但沒有像前兩次(壬午兵變和甲申事變)那樣被嚇走,反而來真的了,打了清王朝一個措手不及。
1.成歡之戰。成歡位於北韓首都漢城南方,駐紮著清王朝最初派到北韓幫助鎮壓東學黨農民軍的部隊,對於漢城日軍來說,如芒刺在背,是必須首先剷除的物件。所以在佔領北韓王宮,控制了北韓政府之後,日軍立即出動了三千多人和8門火炮,清軍為二千多人和4門火炮。結果是日軍獲勝,損失80餘人;清軍戰敗,損失200餘人,繞道撤往平壤。
2.平壤之戰。平壤位於漢城北方,是北韓第二大城市,駐紮著清王朝用來嚇唬日本的清軍主力一萬餘人,其中淮軍五千餘,豫軍三千,奉軍二千五百,八旗五百,火炮29門。
日軍出動了第九旅團全部、第十旅團一部、第五旅團一部,共計一萬餘人,火炮46門。雙方兵力差不多,但是日軍火力明顯強於清軍。
平壤之戰中被俘的清軍,他們被俘不是因為自己不勇敢,而是主帥的無能
雖然清軍一度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給第九旅團以沉重打擊,但是在最堅定的奉軍指揮官左寶貴陣亡後,由於彈藥消耗過半,總指揮葉志超喪失信心,棄城而逃,途中遭到日軍阻擊,全軍潰散。日軍損失近700人,是甲午戰爭中損失最多的一戰;清軍損失3500人和全部火炮。
第二條,佯攻遼東。
日本的設想是速決戰,消滅北洋海軍後,直接在山海關登陸,佔領天津,迫使清政府簽訂城下之盟。由於海戰中未能消滅北洋海軍,不得不採取用陸軍(第二軍)進攻北洋海軍基地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目的。而同時派出另外一支陸軍(第一軍)佯攻遼東,牽制清軍主力。
1.鴨綠江之戰。平壤戰敗後,清軍實際上還有繼續在北韓與日軍周旋的能力,平壤軍殘部有八千多,安州有三千多,義州有四千。但是葉志超嚇破了膽,不戰而放棄了安州、義州,逃過鴨綠江。雖然他因此被問罪下獄,但是惡果已經釀成。
鴨綠江清軍總指揮宋慶,他對日軍的進攻目標做出了準確推測。但他屬於豫軍,大部分淮軍對其陽奉陰違
清王朝起用豫軍老將宋慶擔任總指揮防守鴨綠江,但是宋慶到前線時,日軍已經做好進攻準備,雖然宋慶認識到虎山是防線關鍵,緊急派兵去守虎山,但已經來不及了,清軍工事還沒有修好,日軍就進攻了。
日軍在鴨綠江上搭建的浮橋。由於日軍有先進的工兵技術,半夜就建好三座跨江浮橋,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
鴨綠江清軍有2萬人,火炮78門;日軍有1.5萬人,火炮78門,雙方看起來是差不多的,但是打起來卻讓人大跌眼鏡。真正積極作戰的只有聶士成的兩千多淮軍和宋慶的兩千多豫軍,其他軍隊都在旁觀,當宋慶和聶士成戰敗後,其他軍隊就丟棄大炮和輜重,逃之夭夭。日軍只損失了100餘人,繳獲了78門火炮和4000多支步槍,清軍損失約2000人。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政府黨爭,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在平壤表現勇敢的淮軍大將衛汝貴,淮軍大多不願作戰。
2.海城戰役。本來日本要求第一軍完成牽制任務後進入冬休,開春後進攻山海關。但是第一軍不甘心當配角,出兵佔領了遼河平原的門戶海城,為此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被解職。
海城位置十分重要,北上可進攻遼陽、奉天(瀋陽),西進可進攻錦州,南下可進攻營口,所以清王朝十分緊張,集中了八旗和湘軍的主力數萬人圍攻海城,先後對海城發起了七次進攻。但清軍缺乏攻堅能力(大炮都丟在鴨綠江了),結果損兵折將數千,海城日軍僅損失數十人。只有宋慶指揮的淮軍和豫軍在外圍作戰,給日軍造成了一些傷亡。但宋慶在鴨綠江之戰後開始儲存實力,所以感王寨、大平山兩次戰鬥,雖然有獲勝的希望,都因為作戰意志不夠堅定而放棄了。
開春後,日軍集中三個師團掃蕩海城外圍清軍,付出傷亡500餘人的代價,佔領鞍山、牛莊、營口,將其各個擊破。宋慶蒐集殘部退守遼河西岸的田莊臺,日軍為了徹底打掉清軍進攻的可能,進攻田莊臺,宋慶稍作抵抗即西撤,日軍將田莊臺付之一炬後退回遼河東岸,這也是甲午戰爭大陸戰場的最後一戰。
第三條,消滅北洋海軍。
1.金旅之戰。在第一軍進攻鴨綠江的同一天,日本第二軍在遼東半島東岸的花園口登陸,南下進攻旅順口海軍基地,以消滅北洋海軍。原本駐守遼東半島的清軍大多調走了,補充的都是新兵,而且兵力分散,完全不是日軍的對手。
旅順口海軍基地
金州是遼東半島的門戶,而且有大和尚山、南山、南關嶺等險要地形。但一萬多日軍進攻金州時,清軍六千人全部是沒怎麼摸過槍的新兵,很快就崩潰了,日軍僅付出11人受傷的代價就佔領了金州。北洋海軍見大勢已去,只得撤往山東威海衛基地。
金州城外的清軍屍體,其實他們都是逃跑時被日軍從背後射殺的
在進攻旅順口的途中,先頭部隊由於冒進,在土城子遭到優勢清軍的進攻。日軍只有200多騎兵和步兵一箇中隊,沒有火炮;清軍有3000餘人,還有4門火炮。所以最終是日軍戰敗,損失30餘人。這只是一次小勝,但因為敗仗太多了,所以被吹噓為土城子大捷。
甲午戰爭中的日軍陸戰基本是靠炮兵打天下
當日軍主力到達後,清軍又組織了一次進攻,結果日軍只用炮兵就打垮了這次進攻,清軍損失數百人連日軍毛都沒碰到。
隨後就是日軍進攻,一天就佔領了旅順口,只損失了100餘人。但日軍突破清軍陣地後都忙著進入市街燒殺搶掠去了,結果清軍有八千多人突破包圍圈逃出了遼東半島,其他的五千人死於旅順大屠殺,加上本地居民二三千人,日軍在旅順屠殺了至少七八千中國軍民。
2.威海衛之戰。由於在旅順口沒有達成消滅北洋海軍的目的,第二軍又再次在山東半島榮城(威海衛以東)登陸,進攻威海衛。
日軍在榮成灣登陸,清軍在這裡只有300名守軍,被日本軍艦開了幾炮就擊退了
這次進攻更加順利,因為山東巡撫李秉衡是李鴻章的政敵,所以他把部隊都調到威海衛西邊去了,只是象徵性地派出了一支700人的部隊去協助威海衛守軍,而威海衛守軍也只有四千多人,還要防守炮臺,所以日軍沒有費多少工夫就佔領了威海衛兩岸炮臺,配合日本海軍把北洋海軍包圍在威海灣中間的劉公島。日軍只損失100餘人,清軍損失2000餘人。
威海衛摩天嶺炮臺,佔絕對優勢的日軍用了三個大隊來進攻這個只有500名新兵駐守的炮臺
所以陸戰真的是打得太醜陋了,大家連看的興趣都沒有。
-
3 # 博士科普
陸戰比海戰更差,而且海軍的失利,陸軍也要負很大的責任,方式海軍與日本激戰,雖然沒有取勝,但也能防的住,結果日本派了一部分人登入,清朝陸地官兵無視命令,望風而逃,導致北洋水師被日本包圍,最終慘敗。
-
4 # 黃河大俠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的重要性沒有目前的宣傳力度大。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仍然是陸戰為主,陸戰決定勝敗。即使“北洋海軍”最終失敗也是因為淮軍陸戰打得太糟糕。
(1)“黃海海戰”北洋水師並未喪失戰鬥力,而且打得還算英勇;北洋海軍亡在了陸戰。
黃海海戰中,我方雖然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日方沒有被擊沉一艘,“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傷。請注意,“西京丸”號是一艘商船,因為日本軍令部長樺山資紀決定:為防止日本海軍因懼怕我方海軍而臨陣脫逃、鼓舞士氣,臨時加裝艦炮、改成了代用巡洋艦。
因此,我們可以說,“黃海海戰”中中日雙方的實力很接近,各有優缺點。我方是在裝甲和重炮;日方是在船速和高速炮。雙方實力並不差。而且,因為“定遠”號、“鎮遠”號俱在,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基礎尚在。
問題出在“黃海海戰”後,李鴻章“避敵自保”策略。他要求丁汝昌繼續南逃、光緒皇帝要求鎮守威海衛,最終丁汝昌決定遵聖旨死守威海衛。日軍安然登陸山東榮成灣,我方海防竟然沒有發現,也就是說丁汝昌實行的“極端消極的防禦戰”。同時,北洋海軍淮軍的岸防力量半天就丟失了南北岸防炮,致使北洋海軍腹背受敵。
(2)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作用和使命是運輸清軍進入北韓,同時狙擊日方運兵船。但因為李鴻章“避敵自保”策略,北洋海軍的基礎任務只是運兵
因此,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從丁汝昌都帶著“殲敵”目的而沒有成行,成了保護運兵船的艦隊。因此,陸軍能否打贏才是關鍵。北洋海軍之所以被如此誇大,主要原因有三點:
其一:“甲午海戰”是“陸地帝國”重視海防、海疆並與外敵對抗的第一次戰爭。凡是首次都會受到重視。
其二:迎合“海軍制勝”的近代發展趨勢,而且這種觀點影響深遠。戰艦走到哪裡,利益就走到哪裡,即使到當今世界也是如此。所以,這場戰爭被人很重視。
其三:“甲午海戰”在硬體、軟體上與日本,這個近代中國第一外敵間的實力差距最接近的一次,然而,我們竟然失敗了,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心理打擊。然而,由於各個時期的發展,“中日之間”的海上實力由本來相差不多,時而變成中國比日本強很多,時而變成中國比日本差很多的不正常現象.
-
5 # 瀚海沙
甲午戰爭爆發之後,日本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陸路擊敗北韓清政府駐軍,進而攻入中國東北。海路透過聯合艦隊擊敗北洋海軍,派遣主力在山海關登陸。兩路日軍共同南下與清軍在直隸平原進行決戰。
具體到陸戰可以分為北韓戰場和國內戰場兩個部分。一、北韓戰場
主要是指平壤會戰,這是近代以來中日陸軍的首次正面大規模作戰。
1.成歡戰役:用來幫助北韓鎮壓東學黨起義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原來駐紮在牙山,由於地形“易攻難守”,聶士成部移師成歡,而主帥葉志超部移師天安,坐鎮聶士成部後方。日本陸軍從漢城突然南下,攻擊成歡,葉志超內心怯戰,按兵不動,聶士成部不敵日軍,率眾向葉志超部方向突圍,兩軍向平壤撤退。此戰規模不大,卻充分暴露了清軍官兵軍事素養落後,對於近代戰爭無法適應的問題,也為清軍後期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平壤會戰:而自7月21日開始,清軍四路援軍先後趕赴平壤,原本準備與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合,夾攻漢城日軍。由於葉志超、聶士成部的潰退,清軍集中各部兵力約15000餘人固守平壤。9月15日,14000名日軍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平壤會戰在三個地方同時打響。
2.1大同江南岸戰場:15日凌晨3時,日軍首先發動進攻,清軍積極抵抗,雙方火炮多次互射,由於日軍未及時構築掩體,傷亡較大,加之後期清軍援軍趕到,日軍未能攻下此地。
2.2城北牡丹臺、玄武門戰場:此地為日軍主攻方向,因為牡丹臺為平壤制高點,意義重大。日軍集中兩個支隊近8000人發起瘋狂進攻,奉軍總統左寶貴親臨玄武門城樓指揮。最終清軍因為傷亡巨大,放棄了牡丹臺陣地。在玄武門城樓固守的左寶貴決定以死相拼,親自操作火炮轟擊日軍,不幸中彈殉國,玄武門失守。
2.3城西南戰場:由於此處清軍堅固的堡壘較多,日軍步兵傷亡較大依然無法突破,清軍守住了該陣地。
至此,三場戰鬥雙方各有勝負,清軍手上依然握有戰爭的主動權。這時令人詫異的事情發生了,清軍統帥葉志超決定掛出降旗,率軍棄城而逃,中途被日軍重兵阻擊,傷亡逾1500人。21日,清軍殘部一路狂奔500公里狼狽逃回中國境內。平壤會戰失利的原因主要是領導者缺乏鬥志,作出了錯誤決策。此役之後,清軍士氣更加低落,日軍氣焰更加囂張。
二、國內戰場
在陸戰上日軍佔領了整個北韓,海戰方面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中重創北洋艦隊,控制了黃海制海權。日本決定進攻中國本土。日軍計劃兵分兩路,一路由北韓新義州渡過鴨綠江侵佔遼東地區,一路計劃在遼東半島登陸,進攻金州、大連灣和旅順(均屬今大連),兩路呈鉗形攻勢,一舉攻佔整個遼東半島。
1.鴨綠江防禦戰:10月24日,日軍渡過鴨綠江攻佔安平河口陣地。此後清軍未能阻止日軍攻勢,安東、鳳凰城、寬甸(均屬今丹東)、岫巖(屬今鞍山)等整個東邊道地區(遼寧東部地區)全面失守。日軍計劃繼續攻佔遼陽、奉天(今瀋陽)。但是11月20日,日軍進攻摩天嶺受挫,12月12日,聶士成部一舉收復鳳凰城。此後該地區雙方互有攻守,戰事趨於平穩。
2.金州、旅順戰役:10月24日,日軍同時發起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整個過程歷時14天,當地清軍竟然沒有發現。11月5日,日軍進攻金州,當地守將徐邦道力戰不支,守將趙懷業狼狽逃竄,日軍輕易地佔領了大連灣。11月17日,日軍進犯旅順,於21日攻陷旅順,清政府苦心經營16年,耗巨資建立的旅順海軍基地淪陷。日軍還野蠻製造了旅順大屠殺,2萬餘名同胞慘死於日軍屠刀之下。
3.清軍五攻海城:海城位置非常重要,處在奉天、旅大、丹東的中心點。12月13日被立功心切的日軍冒險攻下,清軍集中大量兵力自1895年1月至3月先後5次反攻海城,雖然未能攻下,但是大量消滅了日軍有生力量。這是甲午戰爭期間持續時間最長、動用兵力最多的一次陸戰。
4.遼河中下游決戰:就在清軍反攻海城時,日軍於2月17日佔領威海衛,全殲北洋艦隊,整個山東半島門戶大開。按照日軍作戰計劃,盤踞在遼東半島的日軍準備儘快攻佔遼河下游區域。3月5日,日軍佔領牛莊;7日佔領營口。此後發生了田莊臺戰役,交戰雙方各出動2萬餘人進行決戰。最終清軍不敵,整個田莊臺被日軍焚燬。此後,中日雙方馬關停戰協議生效,軍事行動宣告結束。
甲午戰爭清軍慘敗的主要原因是戰爭準備不充分,戰術指揮不恰當,官兵普遍存在畏敵情緒。而根本原因則是由於清政府制度全面落後,統治腐朽糜爛。沒有建立起來一支完全近代化的軍隊。
回覆列表
甲午戰爭日方總指揮是伊藤博文,伊藤博文發動甲午戰爭的目的是把北韓從大清“獨立”出來,自己全面控制北韓。
1894年9月16日,清軍大敗於平壤,由於彈藥和糧食不足,日軍在平壤一帶其實是苦戰,如果不是主帥葉志超棄城而逃,北韓之戰誰勝誰敗也未可知。11月上旬,山縣有朋指揮的日軍第一軍攻到了鴨綠江邊,大山嚴指揮的第二軍也在11月21日攻佔了旅順,第一旅團長乃木希典——這位靖國神社裡的至今全日本公認正牌"軍神",當年"業績"是如今華人都忘記了的旅順大屠殺。
因為日軍後方供給不上,按照原來計劃,應該就地築營,等待來年春天殺到直隸決戰。誰成想曾做過陸軍卿(陸軍大臣)的山縣有朋,這一位明治維新時代的通天大人物,貿然下令進攻海城。海城是山海關的屏障,山海關的得失事關清廷祖陵,清廷於1894年12月10日致電四川提督宋慶,令其“重賞嚴罰”,所以清軍在海城一帶作戰異常勇敢,幫辦北洋事務的宋慶指揮清軍170餘營約8萬人,先後組織五次反突擊,雖然沒有奪回海城,山縣倒也沒在海城討著大便宜,無法持續性攻擊推進。
伊藤博文對山縣有朋忍無可忍,睦仁天皇聖明,調走了自己在位期間第一屌人山縣有朋。伊藤博文放棄了在直隸和清軍決戰的計劃,改為進攻威海衛和臺灣,放棄進攻山海關是為了給老佛爺留個念兒想——我打你的目的不是非要推翻你不可,而進攻威海衛和臺灣則是為了逼大清談判。
大清國政治腐敗、軍事無能,錯判日本戰略目的,沒能逃得了伊藤博文的算計,歷史上頭一遭敗給撮爾小倭國,乖乖賠款割地,反正不耽誤我滿清權貴繼續統治中國江山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