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孤城影隨

    就是李自成為什麼要造反?是這一個讓我感興 趣的問題,可是我不是歷史學家,沒有淵博的知識來解釋,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 翻閱古籍,唯一能夠及時得到資訊的途徑就是網際網路。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鴻基,陝西米脂人,家世業農。李自成是一個農民,而 且還是一個世代為農的農民。 《戲說乾隆》裡說李自成造反的原因是:李自成的妻子和一個賣肉的屠戶私通, 告到官府裡卻輸了官司,李自成一氣之下就造反了,當然對於這個說話我是很懷 疑的。第一:這電視本來就是戲說,編劇不太可能去仔細考證這個歷史問題。第 二:回答這個問題的是清朝的官員,不排除有詆譭李自成的可能。第三:李自成 率領的農民起義必然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才會冒死造反。中國農民有一點好處, 只要能夠有飯吃,就會忍受現實社會,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是不會造反的。互 聯網上有許多種說話比如:”李自成是因為朝廷削減驛站,導致原來養馬的他失業” 等. 綜合起來,現在比較正式的官方說話是:”明末,政府管理混亂,老天爺又總是發脾氣 ,在加上各種徭役稅負嚴重,最終導致了農民無法繼續生活,既然政府不讓我們活, 索性就反了吧.”歷史書上也比較認可這種說話. 如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裡,詳細地記錄了當時乾旱無雨,百姓流離失所,哀 鴻遍野的慘狀: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 。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 樹皮而食。諸樹惟榆樹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迨年終而樹皮又 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 下墜而死。民有不甘於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間有獲者亦恬不知畏,且曰 :死於飢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飢死,何若為盜而死,猶得為飽鬼也。 這便是老天爺總是發脾氣的結果! 在如:“……有司悚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如一戶只有一二人,勢必令 此一二人賠一戶之錢糧;一甲只有一二戶,勢必令此一二戶而賠一甲之錢糧。等 而上之,一里一縣無不皆然。則現在之民只有抱恨而逃,漂流異地。此處逃之於 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矣” 這就是政府管理混亂甚至黑暗的結果。 從起義軍提出‘均田免糧’的政治主張也可以看出,農民起義也就是為了均田免 糧,也就是為了革命後能好好生活。這似乎也好象是中國幾千年來所有農民起義 都是為了這個主張。 我讀小學時候,大約是在1995年以前課本上有闖王過黃河的故事,課本上說闖王是 為了解救天下受苦的百姓,頗有革命者的理想.這課文也是本著讚揚闖王,讚揚革命 ,批判舊惡勢力的立場.也就是說李自成起義總體上還是得到了官方的贊成的. 總之是種種原因混合在一起才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一結果。這些都容易理 解,可是為什麼最後的領袖是李自成呢?或者說是什麼樣的條件把李自成推上了 農民起義領袖的位置上呢?李自成農民起義真的起到了推動歷史程序的作用嗎?消 極和積極作用到底那個更多些?

  • 2 # 江湖小曉生

    李自成早年遭遇跟朱元璋實在是太像了,他們家裡鬧饑荒,父母都被餓死了。他本人為了活下去,只能去寺廟做和尚,同時還要兼職給土財主放羊。如果能活下去,他為什麼要造反呢?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迫使他造反。

    萬曆年間寧夏之戰,使得陝西地區餓殍遍地。

    寧夏之戰是萬曆時期三大戰役中的一個,很多人都將其彪炳千秋,甚至還有為萬曆皇帝洗白的人。豈不知這三大戰役正是拖垮大明王朝的主要力量。寧夏之戰雖然平定了內亂,可是同時卻將西北地區打成了篩子。無數老百姓流離失所,老天爺也不賞臉,這段時間連年乾旱,他們還必須要向朝廷繳納如數的賦稅,不交那就是死。

    這麼一來不少百姓都走上了亡命徒的道路,否則那就是死路一條。李自成的父母是比較老實的人,寧可餓死,都沒有遠赴他鄉。所以李自成從小就失去了雙親,為了活下去,他只能在世道上掙扎。

    崇禎改革驛站制度,使得李自成失業。

    大方向上的改革,很容易導致底層人民命運的變遷。這個時候的李自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驛站做事,這也算是個基層公務員了。可是崇禎皇帝認為驛站制度必須要改革,因為養了一大堆閒人,浪費國家糧食。所以開始精簡驛站,這個時候李自成所在的驛站就必須要裁員了。

    李自成估計平時跟上司關係不是很好,又犯過一些錯,所以就失業回家了。沒了工作可就沒了收入,那李自成想要活下去,只能去借錢了,借錢活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根本無力償還債務。所以他惹了官司,這傢伙也是狠,逃出來以後立刻把債主給殺了。欠債的真的是大爺。

    出獄後李自成發現,自己老婆跟其他男人鬼混。

    要麼說李自成這個人命運悲慘的呢!他出獄以後,報仇殺掉了債主,本來就已經惹了麻煩。這個時候他回到家裡,卻發現自己的老婆居然在跟同村的男人鬼混。李自成一怒之下,將老婆也給殺了。這個時候的李自成似乎已經感受到自己不能回頭了,手裡有了好幾條人命。當時雖然亂,可法令還是在的,只要是殺了人就肯定要砍頭。

    所以李自成知道自己沒有退路了,這或許是他造反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此前投軍避難有過經驗以後,李自成這回再次走上了投軍的道路。當時大明王朝是想要招兵的,所以也不問你的出身,便將李自成招了。這一年李自成投軍的同時,大明朝的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崇禎皇帝下令凌遲處死。

    將軍剋扣軍餉,最終李自成走上了造反之路。

    這回李自成運氣不錯,當了一段時間兵以後,被將領們提拔成為了把總,也算是軍中的小頭目了。可是明朝末年的吏治腐敗,這軍中也是混亂不堪。將領們從朝廷那裡領來了軍餉以後,卻一直剋扣不發。士兵們多次要求,都被將軍被駁斥了回去,不得已之下,士兵們只能選擇殺掉將軍,將軍餉搶奪一空。

    崇禎元年,陝西大飢,延綏缺餉,固原兵劫州庫。白水賊王二,府谷賊王嘉胤,宜川賊王左掛、飛山虎、大紅狼等,一時並起。有安塞馬賊高迎祥者,自成舅也,與饑民王大梁聚眾應之。---《明史》

    而這個時候李自成就是士兵當中的一員,他知道這回連軍隊都待不下去了,只有造反這一條路了,恰好他迎來了人生的好機遇。他有個舅舅高迎祥此刻已經是起義軍的闖王,李自成果斷投靠了高迎祥成為了一名闖將。

    總結:李自成造反,是形勢所逼,為了活下去而已。李自成的命不算好,萬曆時期的寧夏之戰,將他的家鄉搞的餓殍遍地,自己的父母也相繼餓死,為了活下去他只能流亡在外。崇禎時期對驛站進行裁員改革,使得李自成失去了工作,欠了一屁股債,惹上官司後逃出來殺掉了債主。李自成的老婆在他坐牢期間,居然跟同村的男人鬼混,這是李自成不能容忍的,所以果斷下殺手殺掉了自己的老婆,只能再次投軍避禍。軍中將領剋扣軍餉,逼計程車兵們宰了將領,分了軍餉。李自成從此再也無法在軍中避難,只好投靠自己的闖王舅舅,選擇起義造反。
  • 3 # 侯佳捷

    李自成造反的原因

    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在於吃不飽飯,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

    明朝崇禎年間,以顧憲成、錢一本等為代表的東林黨人和宦官集團發生了激烈的矛盾,統治階級的內部爭鬥導致了政府管理的混亂,各種徭役賦稅層出不窮,加上天公不作美,底層人民無法獲取足夠的物資維持生活,只能紛紛外逃避稅,一部分失去了生活來源的農民為了維持溫飽,只好透過搶奪、盜竊等方式獲取生活物資,社會的不安定、管理層的混亂、加上連年的災荒,使得底層人民深陷水深火熱之中。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提出的“均田制”讓廣大農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於是便紛紛投入反明事業中。

    李自成本為銀川的一名驛卒,因丟失公文被裁撤,後因無力償還豪紳舉人的債款被判死刑,逃出來的他一怒之下殺了債主,後來因為妻子與他人通姦憤而殺妻,兩條人命在手的他只好前往邊境投軍,後因參將王國剋扣軍餉,與其他士兵一起進行了兵變,自此正式投入起義事業。

  • 4 # 朕驚歷史

    如果天下太平,大家都能夠安居樂業,有口飯吃,相信大家不會冒著殺頭了危險去幹造反的事,失敗了不僅是自己死,還連累了家人——滅族。擱誰心裡也承受不住。當然了,成功了大家就雞犬升天了。

    做造反這事內心要強大(承受風險),家人的支援(失敗了一起死),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飯吃,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沒有了。這就是考驗人性的時候了,我沒有食慾會餓死,而別人有吃的,我要不要為了自己能活下去而去搶或殺了別人?不過也有比較善良的人,兩百多年前朱元璋不是被迫當了和尚,後來又去乞討,只不過他有個比較有尊嚴的藉口——化緣。只不過後來他在老鄉的誘惑下才加入了造反行列。

    同樣是周圍餓死了人,同樣是沒有飯吃,李自成為什麼不學朱元璋去討飯吃呢?難道是他自尊心強不願去乞討?或者因為當時都沒有吃的,還餓死了人,行乞也討不到吃的。後者是可以肯定的。但透過他後來攻城略地後的燒殺搶掠,在北方各省流串破壞,甚至攻入帝都後允許農民軍搶掠三天,而不是安撫百姓收買人心,與朱元璋截然相反的行為,他就是個強盜,惡魔,至少他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所以在沒有飯吃後,他毅然決然得響應"義軍",有了飯吃,還當了隊長,可以親自帶對搶東西。所以他在"義軍"首領投降後,不是跟著投降,而是自己帶隊,自立門戶,做強盜做上癮了,搶劫也搶上癮了,然後被滿人打敗,然後被亂軍殺死。

  • 5 # 朝史暮想

    李自成造反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活不下去了。

    李自成原來是明代朝廷驛站的驛卒。趕上崇禎縮減財政支出,裁撤驛站。李自成就失業了。當時陝西等地,連年災荒,莊稼顆粒無收。李自成因為欠了高利貸,無法償還被下獄。之後得友人的幫助,逃獄打算帶上老婆山上為匪,卻發現老婆跟人跑了。

    失業,災荒,欠高利貸,逃獄,被戴綠帽子,這種生活境遇,除了造反是真沒活路了。

    古代封建王朝統治者其實有這麼一個奇葩觀點:你就算是餓死,也要乖乖在戶籍所在地等死,絕對不能給朝廷惹麻煩。

    這個雖然很可笑,但是中國歷史上的確很多的災民就是這麼餓死的。即使是隨著大流外出乞食,也輕易不敢產生與朝廷對抗的念頭。

    但很顯然,這個理論用在明末的陝西人身上是不適用的。

    西北地區,由於一直都是中國歷史上漢人與遊民民族的交界地帶,陝西人有著非常彪悍的民風。不服輸,非常堅毅,有債必討。明末的農民運動,陝西將領和陝西民眾參與最多。而尷尬的是,剿匪的明軍中,又是陝西軍對農民軍作戰作為兇猛。

    由此可見,一地民風習俗影響之大了。

  • 6 # 金十七讀歷史

    從宏觀環境來看,李自成起義是明王朝末期階級矛盾尖銳的產物。

    首先,土地兼併嚴重,廣大農民失去土地,生活無著。與此相對的,以朱明王室為代表的大地主廣佔田地,錦衣玉食。其次,明末對外戰爭頻繁,不斷加派兵餉,遼餉,練餉等源源不絕。人民苦不堪言。

    從李自成個人來說,是個苦大仇深的主。他的早年經歷,很像朱元璋,不能不感嘆於歷史的幽默感。

    幼年家貧,政府苛捐雜稅,被迫落身寺廟。十幾歲時,先後喪母喪失。20出頭,到甘肅謀生,在驛站謀了一份差事。但由於政府裁撒驛站,他丟失了工作。返鄉後,因還沒不起債務,被債主帶枷遊街,一怒之下殺了債主逃亡外地當兵。當時其妻與外人通姦,他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手,只好逃到邊境當兵。

    1629年,李自成參與了所在部隊的兵變,正式開始了反明鬥爭。1644年,李自成大軍佔領北京,滅亡明朝。

  • 7 # 喬江寶

    謝謝邀請!李自成(16O6年一1645年),原名鴻基,米脂雙泉都二甲人。祖父名叫李海,父名李守忠。出生於萬曆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母親早逝,父親務農,家境貧寒,幼年時為餬口曾被送往寺廟為僧,後為本縣大姓地主艾氏放羊。成年後,到本縣圁川驛站充當馬伕,雖然收入微薄,但好歹吃上官糧,生活有了保障。

    實際上大明王朝從明武宗開始,地方豪強和官史勾結瘋狂地兼併土地,萬曆皇帝一次就送給他兒子福王朱常洵兩萬傾良田,失去土地的農民流離失所,賣兒賣女,社會矛盾嚴重對立。而統治階級面對內憂外患,依然不顧人民的死活,重重增加賦稅,面對天災人禍,百姓無法生存下去,只好揭竿而起。統治階級的腐朽末落導致明末的農民大起義,而起義又加速了統治階級的衰敗和滅亡。

    明末反映農民起義的著作《豫變紀略》曾對李自成起義的經過有所描述:為驛卒,能得眾。時歲洊飢邑官艾氏貸子錢,自成輒取之,逾期不能嘗。艾官怒,嗾邑令笞而枷諸通衢烈日中,列僕守之,俾不得通飲食,蓋欲以威其眾也。諸驛卒哀其困,移諸陰而飲食之。艾僕呵罵不許。自成忿然日:“唉,吾即死烈日中何害!"則踉蹌力荷其枷,仍坐烈日中,竟不飲食,雖憊甚,不少屈也。眾益哀之,不勝其忿,遂鬨然大譁,毀其枷,擁自成走出城外,屯大林中不敢出。

    而縣尉則乘羸馬,率吏率,執弓刀而往捕之。相持良久,日且暮,眾不得已,杖白梃一鬨而出。縣尉驚,墮馬死,吏卒潰而奔,弓刀器械,悉為其有。是夜,遂乘勢襲城,奮袂一呼,饑民群附,一夜得千餘人。

    大體意思是李自成因還不起地主艾氏的高利貸被縣官披上大枷在太陽下爆曬,並且不準給予吃喝,以此來害死他,以示懲戒的效果。平時李自成的人員很好,大家不願看他就這樣坐以待斃,就救下他一起逃出城外。縣官帶人追捕,卻被眾人一哄而上搶得兵器,殺死縣官,趁勢返回城裡,想要起事,得到很多饑民的擁護,一夜之間就收攏上千人馬。

    李自成起義後由於勢單力薄,先投靠了在西川一帶活動的農民軍領袖不沾泥,後來不沾泥戰敗降明,李自成又轉投其舅父高迎祥。

    李自成的失敗,還是源於農耕社會耕深蒂固的小農意識,沒有長遠的目標和大政方針。尤其進入北京後,對以文人仕族群體的拷掠和對百姓的騷擾使之失去了社會兩大群體的支援,失敗在所難免。

  • 8 # 秋風拂檻

    “闖王”李自成的名號在中國歷史上可是響噹噹的,他勇於挑戰明朝政權,是農民起義的先鋒代表人物,但是他為什麼要造反呢?李自成出生時,正是明朝末期民不聊生的時候。當時,明朝政權腐敗,朝廷毫無節制地壓榨百姓,老天爺也不作美,三番四次降下天災,多年的災荒讓百姓們苦不堪言,生活難以為繼。於是各地的百姓紛紛拿起傢伙走上了造反之路。

    然而,此時的李自成剛剛失業,因為朝廷為節省支出,裁掉了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李自成所工作的驛站剛好在其中。並非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李自成事業後就去造反了。他還對生活充滿著希望,失業後便回了鄉下開始種地。誰知,李自成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拷上了大枷,罰他遊街,並毒打一頓放在大太陽下暴曬,差點把其曬成人幹。幸好親友們帶著銀子及時趕來,送了禮才被放了出來。種地種不成,工作也丟了,乾脆投軍吧!於是,李自成憑藉著一身好武藝,同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二月投入甘肅甘州的駐軍總兵楊肇基麾下。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

    崇禎二年(1629年)冬,後金兵大舉南下,京師吃緊。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調四方軍隊赴北京防守。甘肅邊兵李自成所在部隊隨參將王國向京師進發,途經金縣(今甘肅榆中)時,兵士們要求發餉,參將王國卻剋扣不發。於是,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被殺,兵民發動了兵變,李自成至此踏上了造反的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崇拜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