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我是豆包和大家統統探討歷史話題。

    西漢初立之時,天下的異姓諸侯還不少,而劉邦在幹掉了韓信、彭越,英布的後,韓王信、陳郗,燕王盧綰也都先後叛亂,最終漢高祖在平滅了陳郗的叛亂返回長安的路上,與他的臣下們約定了白馬之盟,其主要的內容是”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換言之就是隻有劉姓皇族才能夠被封王,而此後封侯必須得有軍功。

    晚年的劉邦訂下了白馬之盟

    白馬之盟對整個漢王朝以及後的中國歷史都有深遠影響,雖然後來在統治者的高層對於這樣的封王封侯的原則遵守並不好,比如劉邦死後,呂氏大肆被封侯封王,而此後整個漢代的外戚中封侯者也非常的多,不過對於統治者階層的以外基層這樣的原則卻堅持的非常的好。

    也就是作為普通人,想要封王除非造反,想要封侯除非是軍功。

    那麼張騫確實是封侯了,難道是因為他鑿通西域的功勞嗎?非也,事實上張騫封侯雖然與出使西域有關係,但是更重要的是因為張騫有足以封侯的軍功!最初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受到漢武帝的指派去聯絡大月氏一起夾攻匈奴,結果張騫這一路可算是命運多舛,他一出漢境就被匈奴給俘虜了,這一呆就是很多年,終於他得到機會逃出匈奴,然後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大月氏,人家早就不想與匈奴為敵了,無奈之下張騫踏上返程,而回歸的路上張騫再次被匈奴俘虜,最後張騫還是費勁力氣從匈奴逃回匈奴,這樣的一去一回張騫耗費十多年的時間,而至於發現了西域有眾多的國家和新的世界,完全這次出使大月氏的附屬產品。

    而張騫此次出行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因為張騫因為兩次被匈奴人俘虜,讓他滯留在草原上的時間非常的長,這樣得以讓張騫成為了著名的匈奴通,對於匈奴人和匈奴控制的草原上地理的認識,當時可以說沒有人能超過他,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優勢,然後張騫得以再後來加入漢軍陣營後,成為了漢軍最靠譜的嚮導,他可以輕鬆的找到草原上的水源和匈奴人常去的宿營地,因此對衛青大軍打擊匈奴立下大功,也因為這樣的軍功,張騫被封為博望侯。

    衛青、霍去病、張騫都是依靠戰功封侯,而李廣卻沒有足夠戰功,一生難以封侯

    需要再說一點的是李廣的運氣很差,結果他還將壞運氣傳染給了張騫,有一次在打擊匈奴的軍事行動中,李廣為前軍,張騫為後軍,本來可以將匈奴人合圍,可是李廣到達戰場後與匈奴打得不可開交,可是計劃中的張騫後軍,卻在匈奴通張騫的率領下迷路了,結果沒有按時到達現場,結果李廣被人數佔優的匈奴人一頓胖揍,人馬損失殆盡,張騫也因此收到追責,丟失博望侯的爵位,還差點丟掉腦袋,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既然李廣難封,那麼蘇武最終沒有封侯就可以理解了,蘇武在漢武帝后期出使匈奴,但是被匈奴人扣留,他在北海為國守節19年,他回國的時候皇帝已經換成了漢武帝的重孫子漢宣帝了。

    蘇武牧羊雖然節操高尚,但是卻達不到封侯的標準

    但是節氣雖然值得稱讚,但是無法和軍功媲美的,所以沒有軍功蘇武也是無法封侯的。

  • 2 # 津城沐雨

    張騫和蘇武都有過出使被俘寧死不降的經歷,為什麼張騫封侯而蘇武沒有呢?因為張騫不僅僅有被俘寧死不降的經歷。

    張騫不僅僅有氣節,更多的是貢獻。

    張騫出使西域,可以說歷經了千難萬險,九死一生,這其中就有被匈奴俘獲扣押十年之久的經歷,在被匈奴扣押的十年裡,匈奴想盡一切辦法威逼利誘張騫,還送給張騫女人,意在磨消張騫鬥志,打消張騫出使西域的念頭。張騫接受了匈奴的女人,還跟匈奴女子生了孩子,但張騫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逃走,完成漢武帝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

    在張騫被匈奴扣押的十年間,漢匈之間發生了幾次大戰,漢匈之間的攻守之勢也隨之發生逆轉,匈奴忙於應付漢朝的攻勢,對張騫等人的看管日漸鬆懈,張騫趁機脫身,繼續西行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已經遠遠大於當初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最初目的,張騫出使西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對西域情況有了瞭解,大大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具有“鑿空”意義,是一場艱辛的史無前例的開拓之旅,是西域地區第一次進入中原王朝的眼界,為日後西域歸屬中央王朝奠定了基礎,上千年的絲綢之路也是從此開闢。

    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中國內地和西亞中亞諸國、以及更遠的歐洲的聯絡,促進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發展,絲綢之路成為連線東西方重要的紐帶。

    所以,張騫出使西域的貢獻,遠遠的比他的民族氣節更有意義,張騫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也是因為他出使西域的鑿空之旅的巨大貢獻。

    蘇武更多表現的是民族氣節。

    蘇武被匈奴扣押,寧死不屈,更多的是表現了民族氣節,是值得尊敬的,但是相比張騫出使西域,蘇武遠沒有達到封侯的標準。

    試想,如果僅僅是因為被俘後寧死不降就封侯,那泱泱中華,估計會有數不清的候了。

    所以,張騫封侯,不是因為他所表現的民族氣節,而是出使西域做出的巨大貢獻,博望侯,博望兩個字,已經說明了一切。

  • 3 # 看不見的角落

    張騫與蘇武都是漢朝中期的外交名臣,張騫開啟了絲綢之路的建設,蘇武被囚匈奴,北海牧羊十九年不改忠心,都為後世所敬仰。但是,兩人的境遇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張騫因為出使他國和自身軍功先封太中大夫,後封博望侯。雖然中間被匈奴多次扣留,最長多達十年之久,可是並沒有影響張騫的仕途。可是蘇武同樣是被匈奴扣留十九年,但是他的一生最高只做到了關內侯(比張騫的爵位低一個檔次),官職也不過典屬國。二者境遇相似,待遇迥然,究其原因是因為張騫出使匈奴,有功無過。蘇武被扣北海,功過相抵。

    (張騫)

    張騫的被俘是因為漢朝當時和匈奴交惡,漢朝希望聯合大月氏一起夾擊匈奴,於是派遣張騫出使,可惜被匈奴發現。匈奴將張騫抓至匈奴王庭,任憑匈奴單于如何威逼利誘,張騫堅守氣節不辱使命,一直不肯投降,匈奴人無奈只能將其扣留。這次被俘經歷只能歸結於張騫運氣不好,在出使過程中遇到了敵方的騎兵。張騫本人的處理方式沒有任何不妥之處,他在匈奴王庭大義凜然,手持漢朝的符節不失,更加助長了漢朝的威勢。所以,這次被俘經歷沒有給張騫帶來任何不良影響。

    (蘇武)

    但是蘇武的經歷則不同。蘇武出使匈奴時,匈奴已經被漢朝擊敗。且鞮侯單于繼位後主動向漢朝示好,先後釋放了之前被扣押在匈奴的漢朝使節路充國等人,並且稱漢朝為自己的“長輩”,以避免漢朝的攻擊。漢武帝大喜之餘,派遣蘇武護送被扣押在長安的匈奴使者並贈送禮物給匈奴單于。這本來應該是一場春風化雨式的積極外交,但是蘇武的副手張勝勾結匈奴國內的反叛勢力,企圖綁架匈奴單于的母親閼氏投降漢朝。事情敗露之後,匈奴單于大怒,就扣押了蘇武,處死了張勝。這件事情從根本上來說是漢朝一方理虧在先,蘇武也負有監管不力,有辱使命的罪名。這也是為什麼以武帝這樣爭強好勝的性格,在得知使臣被扣留後沒有發兵救援。但是好在蘇武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忠誠,甚至被逼在北海牧羊十九年也不改其志節與忠心。

    在昭帝繼位之後,蘇武才得以回到漢朝。蘇武回國後,被封為典屬國,賜予大量土地和財物來讚揚其忠誠,但是由於他在當年的事件中確實存在過失,所以沒有被封侯。

    文:經典守望者

  • 4 # 歷史縱橫帝

    導讀:似乎答過類似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說明的張騫的封侯絕對不止是因為出使西域這一件事(文中詳述)。同樣蘇武出使匈奴的功勞也就是個典屬國,而最終的爵位-關內侯也是其他原因冊封的。但是蘇武一點也不遜色,入選麒麟閣十一功臣就是為表彰他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熱情享受國家供奉。至於蘇武的待遇被先抑後揚,實在是錯綜複雜的朝局動盪造成的。英雄總不會被忘記,張騫和蘇武作為大漢朝難得的外交人才會永遠計入史冊被後人銘記。下面我們分幾個層面來敘述張騫和蘇武的待遇差別。

    當然從直接的結果看似乎張騫直接被封了博望侯,而蘇武僅僅被封了一個典屬國(負責少數民族的冷門衙門的官員)。這個對比和差別似乎比較大,這是由於複雜的朝局造成的這種結果。但是最後兩位都是侯爵,蘇武受封關內侯(漢宣帝冊封)。我們來簡述一下原因:

    張騫和蘇武出使目的的重要程度不同

    漢武帝劉徹繼位以後,漢朝已經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人們安居樂業,國家興旺發達。漢武帝早就打算反擊匈奴,所以派張騫出使西域打算聯絡與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夾擊匈奴。也就是說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出於國家戰略的需要才出發的。這個從大里說甚至是涉及到漢朝的生死存亡,這是何等的重要。況且被拘押10年後張騫繼續西進鑿穿了西域,探索出當時西部未知的地理知識,為反擊匈奴和後期設定西域都護府奠定了寶貴的基礎。所以張騫也被稱為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東方哥倫布。

    我們再來看蘇武出使匈奴目的是什麼?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單于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帶著豐厚的禮物出使匈奴,以答謝單于。說白了就是恭賀對方新君上臺這麼一個簡單的外交禮儀。不能說可有可無,但是對於漢朝來說確實意義不太大。蘇武除了表現出了民族氣節,其他的對漢朝來說實質意義不大。再說不光蘇武忍受了十幾年沒有變節,人家張騫也這樣堅持了十多年依然完成了任務。

    所以從出使的目的和重要性上,蘇武確實不如張騫。

    張騫和蘇武和皇帝的親疏遠近關係不同

    張騫在漢武帝劉徹時期擔任過名為“郎”的侍從官。看到沒有,這是貼身的秘書的角色能不是心腹嗎?況且當時漢武帝繼位不久,20多歲正值風華正茂對於兄弟情義非常看重的時候。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武帝出於對兄弟的信任,能力的認可。張騫出使的那個時候,漢武帝劉徹還不到30歲。所以在《漢武大帝》中張騫出使回到長安,漢武帝劉徹的激動、興奮溢於言表。

    “我的天,朕要更衣,在承明殿見他”“通知兩千石以上官員通通到場,準備禮樂”“朕想了你十三年,你去哪兒了”

    漢武帝和眾位朝臣眼含熱淚,這種君臣之情誼讓人動容。而且劉徹是走下品級臺以朋友的口吻訴說離別情誼。

    而蘇武和漢武帝並無私交,即使工作方面交集也不太多。且蘇武作為中郎將出使匈奴的時候,漢武帝已經年老、老於世故很難為私交打動。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並且當蘇武回國的時候,漢武帝已經去世漢昭帝當政。不能說人走茶涼,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必須的。況且本來蘇武在漢武帝的時候也不是什麼炙手可熱的人物,所以到漢昭帝時期就更加涼涼了。

    張騫和蘇武受封的時機不同

    張騫回國的時候,正是西漢王朝反擊匈奴的開始階段。所以張騫雖然沒有完成任務,但是帶回來的西域的地理細節以及其後人文都對漢朝攻擊匈奴有很強的借鑑意義。而張騫這正是因為熟悉西域的地理環境,在元狩六年因為協助漢軍北伐因熟悉地形解決了北伐大軍的水源才綜合受封博望侯。張騫用他的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侯爵之位實至名歸。

    《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記載: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

    而蘇武出使匈奴是在公元前100年,西漢王朝已經經過漠南、河西、漠北三場重大戰役嚴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使得其從此 無力大舉南下,造成了“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的局面。所以說蘇武此時的出使匈奴對於漢朝的意義要小了很多。並且漢昭帝時期,由於桑弘羊等和霍光爭權蘇武被夾在其中也吃了瓜落。所以說蘇武回國趕的時機不對,所以官員只能是兩千石的典屬國了。

    堅持民族氣節的二人歷史待遇相同

    雖然張騫和蘇武都曾被匈奴威逼利誘,都曾在飽受長期的羈押。但是兩位英雄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讓我們感動,這就是民族的脊樑和希望。我們華夏文明之所以在漫長的五千年中如同鳳凰涅槃,始終保持和傳承下來就是因為這些原因。

    張騫的家鄉在博望村,所以他被冊封博望侯。兩次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和西域都護府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蘇武雖然在漢昭帝時期沒有受到重用,但是因為擁立漢宣帝有功被冊封關內侯也算是獲得了應有的官職。蘇武因民族氣被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享受國家的供奉,永遠被後人銘記。

    《漢書 蘇武傳》記載:數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關內侯
  • 5 # 漩渦鳴人yy

    怎麼說呢?蘇武是比張騫在兩個方面比較吃虧一點,如果這兩個方面他能比得上張騫,那他確實應該被封侯。

    首先第一點蘇武有的東西,張騫有,蘇武沒有的東西,張騫也有。

    大家都當過俘虜,大家都在匈奴那兒過了好幾年的生活,但是張騫出使西域跟西方各國互通訊息讓他們知道大漢的存在,並且告訴他們接下來漢王朝會針對匈奴用兵,所以要求這些西域各國和漢王朝進行聯合一起對抗匈奴。除此以外,張清本人也需要跟窮山惡水作鬥爭。

    蘇武跑到匈奴去議和,也就是說還有路可以走,張騫那走的那就不是咯,那完全就是玩命,最後他能活著回來,連漢武帝本人都表示十分驚訝,我都快忘了這檔子事兒了,你都回來了,那真是對不起你呀!

    所以張騫一方面出使西域,那是為了聯合西域各國一起對付匈奴蘇武這一點兒沒有,而且張騫這十幾年兢兢業業,一路走到西域各國去,那中途遇到的各種各樣艱難險阻,不亞於唐玄奘西天取西經,這條路走起來那是需要有大毅力的人才能夠走,而此時的張騫把這條路完整的走出來,並且圓滿地完成了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張騫可以說對國家有大功,而蘇武只是在匈奴生活的十幾年,為人放羊放了十幾年,對於大漢王朝來講有面子,但是功勞很少,很難去找到相應的功勞。

    第二條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以後還有重要的任務要去執行,這也和漢武帝接下來發展的一條方向有關,這個方向就是絲綢之路,漢武帝深刻的明白這條路未來擁有的鉅額的財富,所以漢武帝一直堅持要求攻打匈奴,並且打通了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互相來往,互相交換物品,大家一起收穫利沒有什麼不好的,中原地區的瓷器,絲綢成為了西域的緊俏物品,每年給大漢王朝帶來很多的增收專案。

    這條路是誰打造出來的?張騫?這也是漢武帝一生最引以為傲的地方,當然他打匈奴啊,或者是打下高聚力呀,或者是開通絲綢之路,這些都是大功勞,但是每一個功勞總能找出一個先驅者或者功勞最大的那個人,絲綢之路這條路誰的功勞最大?張騫。

    所以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創者,是這份功勞這一份壯舉的獨一份兒的擁有者,你說這麼大一個功勞封侯這有什麼?別說封侯了,如果張騫的身體允許的話,我估計漢武帝都能讓他跑到西語那地方,當西域都護府的管理員。

    相比較而言,蘇武去和匈奴人議和,這不是一回兩回了,這個之前有很多甚至有的人因此丟了性命。蘇武是能夠把自己的那種綜藝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人,並且能夠回到漢王朝進行宣揚,但是漢王朝內部的人十分清楚,在這之前的那些烈士怎麼辦?在這之前死在匈奴的那些漢朝使者怎麼辦?

    本來就說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不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嘛,我跟你們講個故事,大家就明白作使者究竟有多麼冒險,漢武帝聽說大宛國生產汗血寶馬,所以用黃金鑄造了一個更汗血寶馬等高的一個模型,想要讓自己的使者去交換汗血寶馬,結果大宛國的人不想交換,回頭又反悔了,又想要這個金馬,派人出去把這使者殺了殺人掠貨,一個小小的大碗國都敢這麼幹,更何況當時的匈奴人,知道匈奴和漢王朝之間連年的戰爭,在這其中死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是想要議和的使者,大家都不知道。

    總之攻打匈奴這件事情,沒有一位擁有堅定決心的帝王,是沒有辦法做成的事。

  • 6 # 小龍女5505

    雖同為出使被俘、寧死不降、臣節忠貞,但張騫出使西域成就更高所以得以封侯,蘇武氣節高尚卻沒能建下功勳、獲釋回朝後又被其子蘇元謀逆叛亂所牽連雖而被處死,但封侯是難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信的死亡跟蕭何有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