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夫張sir
-
2 # 伊耆角木
這個問題,我始終堅持兩點,第一,三國時期投降很正常;第二,于禁真的未必就投降了。
先說第一個,三國時期,投降是相當常見的一件事,關羽本人不也投降過曹操嗎?就以曹操麾下名將來說,張遼曾屬呂布、張郃曾屬袁紹、徐晃曾屬楊奉、文聘曾屬劉表、龐德曾屬馬超。全都是降將。別人的武將可以投降曹操,一樣的,曹操的武將也可以投降別人。當然,于禁被詬病的是跟曹操時間最久且身居高位還要投降,但從本質上來說也沒有很大區別。貪生怕死也是人之常情,看著龐德死在面前,于禁一時害怕而投降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但是,我還是要強調第二點,于禁未必就真的投降了。我們查閱各種史料,對於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記載都是類似“擒于禁、斬龐德”。說的是“擒于禁”,而非“降於禁”。而且於禁此後也沒有幫關羽帶兵,何以見得就是投降了呢?會覺得於禁投降了,無外乎就是因為龐德死了而於禁沒有死。但是于禁死不死其實並不取決於于禁本人,而是取決於關羽。關羽還是很有理由在於禁不投降的情況下也不殺他的。
一、關羽可能與于禁有舊交。關羽曾在曹操麾下效力,期間與張遼、徐晃等關係密切。徐晃後來救援襄樊時先與關羽敘舊隨後突然發難打得關羽措手不及,關羽就很震驚地問他“大兄,何故如此”。可見關係之親密。于禁也是曹操麾下大將,關羽很有可能也跟他很熟,即使不及張遼徐晃,也可能看在曾經共事的面子而留于禁一命。至於龐德,沒什麼交情,殺了就殺了。
二、關羽可能想將於禁交給劉備處置。于禁當時是什麼身份?左將軍,假節鉞。左將軍已經是高階武將,而假節鉞更是可以先斬後奏任意將領,行使最高的指揮權。于禁當時的地位可以算是曹操麾下外姓武將中地位最高的。這樣的高階將領,關羽很可能想的是交給劉備處置,畢竟身份擺在那裡,至於龐德,不過是個小小的雜號將軍,關羽可以隨便處置,估計劉備興趣也不大。
三、關羽可能想利用於禁的身份採取一些行動。剛剛說了,于禁地位崇高,在曹操陣營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關羽擒了于禁,完全有可能想著利用他的身份採取一些行動。比如兩軍對陣之時把于禁拉出來羞辱一下,動搖對方軍心等等。可以說,于禁活著遠比殺了用處大。
所以說,于禁沒死不代表他投降了,畢竟要自殺的話需要太大勇氣了,甚至如果關羽要利用他還會嚴防其自殺。至於後來回國後曹丕羞辱于禁,他確實給曹魏丟臉了,要說他真的投降,那倒未必。
-
3 # 泊圖泊途
于禁投降成了一生的汙點,最終被曹丕羞辱而死。而相比下的關羽,投降曹操卻成了忠義的代表,世代傳頌。
怎麼搞得?
因為于禁投降關羽和關羽投降曹操不太一樣。
從地位來看關羽是主下之臣,曹操是臣上之主,于禁的投降明顯比關羽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從局勢來看曹操當時並沒有那麼極大的野心,曹劉之間還有的商量,畢竟曹操北面還有個袁紹。而襄樊之戰中,曹、劉處於全面對立的局面,沒有一點緩和的餘地。所以看出來于禁比關羽要不堅決的多。
從情感上看關羽和于禁分別為雙方的元老。關羽投降時,應該推測劉備生死不明,“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三國志》)。此時不知道曹操是如何遊說的,關羽就降了。而曹操在襄樊之戰中還健在,派于禁當救火隊員,沒想到于禁卻引火燒身。
于禁在五子良將列傳中和其他將領做了比較,他最為老成持重,我想這是關鍵。性格決定命運。老成持重的人往往劣於變化,複雜局面無法得心應手,如果用張郃來代替于禁,情況應該會好一些。
曹操用人犯了錯誤,既使自己幾乎陷入絕境,也間接的曝光元老將軍的底線。于禁不缺乏忠誠,但是他更珍惜性命。
-
4 # 君山話史
到了生死關頭,就可以看到一個人是不是怕死,視死如歸的人畢竟只是少數。
于禁投降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大舉出兵,進攻樊城。
荊州大戰拉開序幕。當時天下三大勢力都彙集於荊州,荊州的北部在曹操的控制下,南部六郡分屬劉備與孫權(各三郡),這決定了荊州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鎮守樊城的是曹軍中的徵南將軍曹仁,由於北荊州歸順朝廷晚,曹操的統治基礎並不牢靠。可以說,樊城是曹軍守備上的一個軟肋。關羽利用北荊州動盪不安之機,果斷髮動攻勢。
訊息傳到曹操耳中,他知道關羽厲害,光憑曹仁恐怕不是對手。夏侯淵已經被殺了,要是曹仁也被殺,他曹操的老臉往哪擱呢?他趕緊派兩員大將前往增援,一個是左將軍于禁,一個是立義將軍龐德。
于禁是曹操麾下名將,他治軍嚴謹,大公無私,故而深得曹操信任,拜為左將軍。龐德則是關西名將,曾是馬騰、馬超的部下,以驍勇善戰而聞名,馬超敗後,他投降了曹操。這兩名大將的到來,令曹仁信心大增,他命兩人率領各自兵馬,屯駐於樊城之北。
此時已是八月,時值秋中,暴雨連綿,給於禁、龐德造成極大的困難。由於漢水水位暴漲,脆弱的河堤多處決口,洪水洶湧澎湃,淹沒了樊城四周的平地,有的地方水深達數丈。于禁與龐德的援兵都沒有駐紮在平地,只得率眾將士遷往高地以躲避洪水。
關羽利用水師的優勢,溯漢江而上。于禁與龐德都是步騎兵,躲在高崗之上,想衝殺連機會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著一處處高崗被關羽水師分割包圍,一口一口地吃掉。于禁、龐德麾下有七個軍,在關羽兇悍的進攻下,全軍覆沒。于禁走投無路,這位曾經跟著曹操南征北戰幾十年的名將,最後一刻晚節不保,在絕望之中,向關羽舉旗投降。
于禁雖然是名將,但名將並不都是不怕死。就比如漢代的李陵,在戰場上是何等勇猛,在被圍之際,他還喊著“我不死,非壯士也”,但在生死那刻,他還是妥協了。戀生是人的本能,人格偉大與否,有時就看在死亡面前,敢不敢依然堅守信念不動搖。于禁與李陵一樣,最後都動搖了,這也註定他與李陵一樣,要終生蒙羞。
與于禁相比,龐德卻選擇寧死不屈。
面對關羽部隊潮水般的進攻,龐德拼死力戰,最終被生擒。他被押到關羽跟前,見到關羽時,依然傲氣凜然,挺直腰板,不肯下跪。比起左將軍于禁,龐德顯然更有骨氣。
關羽打心底佩服龐德的骨氣,有意招降。正好龐德有個堂哥,名喚龐柔,效力於劉備,關羽便說道:“龐德,你老哥現在漢中,若你肯投降,我就拜你為將軍,你看如何?”
龐德大罵道:“豎子!什麼投降!曹公擁有甲兵百萬,威震天下。你們劉備不過是庸才罷了,豈是曹公的對手!我寧可死為國家鬼,不生作賊人將。”豎子是古代罵人的話,意思就是“你小子”。龐德不僅罵關羽為豎子,還諷刺劉備庸才,把蜀漢稱為賊,一向要面子的關羽聽罷勃然大怒,當即喝令左右,推出斬首。
其實龐德本是涼州將領,他曾投降曹操,為何不肯投降關羽呢?因為曹操對他有知遇之恩,沒有因為他是降將而區別對待,反而敬重有加,用人不疑。關羽雖有意招降龐德,言語之中不免還是帶著勝利者居高臨下的姿態,龐德本就不是貪生怕死之輩,當然寧死不從了。龐德的死訊傳到曹操耳中,曹操嘆道:“于禁跟了我三十年了,沒想到在危難面前,還不如投降過來的龐德啊。”顯然,曹操對於禁是失望到了極點。
人固畏死,然而當死不死,活著也不容易的。
-
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五子良將”之一的名將於禁征戰一生,屢有戰功。由於他公私分明、治軍嚴整,被曹操稱讚“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水淹七軍前的于禁,被曹操贊為“雖古名將,何以加之”。良將風範,令人敬服。可是,樊城外的這場戰役,卻徹底讓這位“古之名將”名譽掃地,貽笑千年。
這是為何呢?讓我們回顧一下於禁噩夢般的兩年。
簡要回顧“水淹七軍”關於關羽“水淹七軍”的勝利,說法都很簡單。八月時漢水猛漲,于禁軍被淹,關羽以水軍來攻,于禁等被迫投降。“羽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
只有龐德,在堤上引軍力戰,“箭無虛發”,從平旦打到日過中,箭射完了就短兵相接。一直到大水淹過堤,手下紛紛投降,龐德才決定坐船去曹仁營。在浪把船掀翻後,被關羽軍擒獲。
面對關羽的招降,龐德大罵劉備庸才,說自己“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被關羽殺。
此戰中,龐德英勇忠心,令人感佩。也讓于禁的投資,顯得不可被接受。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1、于禁確實降敵了,這點沒得洗。
于禁是陣上“窮迫”,率眾而降。他有可能並非貪生怕死,只是在軍隊失去抵抗力的情況下,為保全部眾,不做無謂犧牲而投降。但是,關於于禁投降這個事實,實在賴不過去。
若是于禁不降,只是被囚禁,曹操何必感嘆“于禁從我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呢?”
2、于禁指揮上的責任未受苛責
關於于禁在此戰中的指揮責任,歷來都未多加苛責。
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久咎--《魏書》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司馬懿雖然我個人一直覺得行軍紮營,主將的基本責任。八月份,漢水暴漲並不算“六月飛雪”,于禁有責任。但是,畢竟論起這些事來,司馬懿還是專業多了,我不敢妄言。
也請各位朋友,對於禁在此戰中指揮上的責任,指教一下。
因此,于禁在此戰中,主要問題不是出在“敗”上,而是出在“降”上。
苟活兩年,充滿屈辱降敵後的于禁,被囚於江陵。
看來,俘虜實在太多了,關羽實在不放心,只能把于禁先控制起來。
在呂蒙襲取冮陵後,于禁又被孫權所獲。
在江東期間,于禁遭到了虞翻的多次羞辱。
孫權想見於禁,看到孫權和于禁並排而行,虞翻大罵:你這個降俘,有什麼臉和主公並排?”揮起鞭子就要抽他。
宴會上,于禁聽到音樂傷感流淚。虞翻又大罵于禁:不要臉的人,裝什麼可憐?
投降換來的,只是屈辱地多活兩年221年,孫權讓人送于禁回魏。虞翻建議:這種人回到魏國也不會被重用了,我們乾脆殺了他算了,讓人看看對主公不忠的人,是什麼下場!
離開魏國僅僅兩年,回到時,于禁已經鬍子、頭髮“悉白如雪”了。這是多麼屈辱的兩年呀!
屈辱中死去回到魏,只是屈辱的開始。
曹丕聽說東吳虞翻羞辱于禁,連說要虛位以待,重用此人。
隨後,又要派剛回來的于禁“出使東吳”。一個武將,出使個鳥,無非是羞辱他。
隨後,讓于禁出使前,拜一下曹操墓。于禁到時,看到壁畫:關羽得意洋洋,龐德威武而立,于禁跪地求饒。
于禁羞愧而死。
于禁,刀光劍影幾十年,死人堆裡出來的人物。貪生怕死的人,恐怕做不到這些。
我願意相信,一個能在沙場奮戰一生的人,不會是個貪生怕死之徒。當他面臨部隊已被淹,無力戰守時,沒有像龐德一樣奮戰到底,而是選擇投降。
也許,那一刻,他來不及想太多,只是不想讓失去戰力的部隊無謂犧牲吧!
這一點,或許與1944年衡陽保衛戰中的方先覺將軍類似吧。
這樣的人,青史未必願輕饒,但總讓人為之感到一絲可憐。
-
6 # 鴻哥iouyh福小鋪
唉,于禁真的是晚節不保的將領。
在討伐張繡的戰爭,曹操宛城遇難,全軍慌作一團,唯獨于禁引軍緩緩穩住陣腳,凝聚了敗兵,使得曹操稱之為古之名將也不過如此。
于禁在曹操軍中雖然不及曹洪、曹仁、夏侯兄弟,甚者許諸那麼出類拔萃,但也算得是曹軍的中流砥柱之輩,前鋒行軍和斷後將軍都非他莫屬,可見曹操對其器重。
要曉得,前鋒和斷後是啥玩意,一是立威,二是依靠。
足以證明於禁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如果說其比張遼的分量還重,也是應當。
奈何啊,所有的信賴就失去在那一場水淹七軍。
勝敗乃兵家常事。
沒關係,輸贏真的不重要,重點是贏要贏得漂亮,輸也需要輸得轟轟烈烈。
可惜,水淹七軍的忠義之名,曹軍的敗績成就的名將是龐德,毀掉的是于禁。
龐德抬棺上陣,輿論大好,輸了的時候大罵關羽不止,被關羽給砍了,結果捨棄肉身成就名聲。
一將功成萬骨枯啊,曹軍的屍骨成就了龐德名氣。
只能說代價不菲。
于禁卻一開始就是敗仗的始作俑者,這還不算,至少也學習一下龐德,豁出命來挽救名聲。
沒有,他乞饒了。
頓時與曹操心目中的于禁完全不一樣,與世人所知的于禁不一樣。
開始是英雄名將的故事,後來卻成了千古笑話,這可是比打敗仗還慘的事。
曹操大軍的萬千屍骨加碼了于禁的名氣更是襯托了龐德的忠義。
也許吧,于禁不甘心死去,但他即便如此活著卻比死了還難受,因為一生打造的名將故事全毀了。
人們或許不太瞭解他的過去,但會永遠記住和傳頌水淹七軍中的那個可笑的丑角,于禁。
應該是活糊塗了,為了苟延殘喘而毀掉自已的一生努力成果。
-
7 # 薩沙
于禁投降關羽,並不僅僅是貪生怕死,更多是為部下考慮。
當時于禁和龐德的3萬大軍,去救援樊城。然而,漢水暴漲,形成大洪水,將於禁、龐德大軍全部淹沒。
當時這3萬人馬被迫分散逃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被割裂成無數小股,無退路、無糧食、無救兵,必敗無疑。
當時關羽派主力乘坐小船,挨個清剿。
在於禁看來,作戰已經不可能了。關羽就算不進攻,圍著你幾天,這幾萬人馬就要活活餓死。
如果不投降死撐,于禁的大軍最終一個也別想活,而且死的還毫無意義。
于禁自己想要逃走,當然是不困難,隨便坐小船跑掉就是了。
但是,他逃走以後,部下又怎麼辦?
沒有人統一投降,說不定關羽就挨個將曹軍全部殺光。
這種事,關羽做得出。
于禁投降,主要還是為了在已經無法戰鬥情況下,儲存部下的性命,無奈之舉。
所以,于禁的投降不同於普通的投敵,情有可原。
然而,龐德的死戰,就屬於蠻幹而已。
而且,最終龐德還是乘坐小船逃走,只是沒有成功被關羽軍隊打翻了船生擒。
表面上龐德很有骨氣。但如果龐德是主帥,他先開始逞一時之勇,不顧部下死活,隨後有自己逃走,這才是冷血無情的行為。
為什麼龐德和于禁有差距?
主要于禁一直是曹軍重臣,愛兵如子,這些部隊中很多也是他的嫡系。
龐德則是半路出家的將領,到張魯投降才歸屬曹操,在曹軍沒有根基,對曹軍士兵也沒感情。
其實,于禁才是真正的偉大。
回覆列表
馬爺說過: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現在無論如何也不能完美覆盤當時的情景,即使是現在發生的事情,也不能絕對準確的再現。我個人覺得於禁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內心還是理智和仁慈的,可能考慮到了一起征戰殘存的將士的性命,在結局都知道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可能內心也衡量過以身殉國和投降之間的利弊得失。以身殉國,在傳統文化中符合了忠義,可以給其他人做榜樣,後人也可以在當朝過得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那些征戰的將士也要為了他的忠義而殉國。如果投降可以保住這些人的性命,在明知失敗的情況下止損,先活下來在做打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再一個于禁之前有功,他可能判斷會將功抵過,最差不會怎麼樣。最後結局大家都知道了,他還是判斷錯了當朝者的心思,其實這件事的性質不重要,只是當朝者覺得你是什麼性質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