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隴川
-
2 # 三色葉讀史
從史料記載和人性的角度來看海瑞對張居正的“工於謀國,拙於謀身”評價還算中肯。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在首輔的位子上積極改革,他本可以安穩的當他的首輔,當萬曆尊敬的張先生,但是他有理想,並且願意為了他的理想,不惜得罪所有人。正是有了他的丈量田畝,一條鞭法,考成法的施行,才有了明萬曆年的“十年內海寓(內)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一句“苟利國家,生死與之”詮釋了他一生的信念。
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前期的張居正還是嚴於律己的,但是換來的卻是彈劾滿天、指責不斷,甚至自己的學生都帶頭反對。奪情之事後他悟透了,他所做的事,需要得罪多少人,承受多大的壓力,即便你如聖人般行事,還是得不到認可,那索性抓牢權利的鞭子,讓別人都怕你,才能順利的實現理想抱負,“得失譭譽關頭若打不破,天下事無一可為者。”他的身後名自留後人評說。
-
3 # 南朝居士
錯,張居正這樣的牛人,他信奉的信條是“內抱不群,外慾混跡”,像他這樣的人,什麼樣汙名都敢承擔,他可以跟太監同流合汙,可以貪汙受賄,也可以行賄,他也知道他的結局是什麼樣子,但他義無反顧的選擇變法,這才是他的偉大之處。
一般的自詡清流的文官,很重視清名的,比如海瑞,這些人終究成不了大事,太重名利,不能藏汙納垢,而張居正呢,知道自己的理想,知道如果不同流合汙,是無法成為高官,自己的抱負無法實現的
對於結局,他肯定是知道的,變法之人就沒有好下場的,因為你是以一己之力對抗天下人,下場怎麼樣可想而知。
一個身處高位的的內閣首輔,不出意外的話,做到退休,可以安享晚年,子孫後代享其福廕,不失為一代名相,
而他呢?明知變法會失敗,明知自己會身敗名裂,甚至身死族滅,為了大明的命運,依舊選擇變法,
看到張居正,想起王安石晚年寫的一首詩,《鳳凰山》
歡樂欲與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遲。
白頭富貴何所用,氣力但為憂勤衰。
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
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怕是張居正臨死前,也想“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吧?
海瑞的評價是很膚淺的,沒有必要覺得每個歷史人物說的就是對的,看了張居正的《權某書》,就知道他如果想謀身,實際很容易的,只是選擇不同罷了。
-
4 # 與風互語
海瑞對張居正的評價是正確的只是沒有細評,張居正給自已的目標定位太高而做為一個官員在沒當權者的全力支援下,那是很難完成那麼高的目標要求的,你想,一個全力以赴為以定目標而奮鬥的人,他是根本沒心思也無假去關顧自身利益的
-
5 # 吳琬君JessieWu
很喜歡這個問題,所以試著答一下。
首先我個人對“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評價是不是海瑞首先提出的,報懷疑態度。可惜我不是歷史研究人員,沒有辦法去研究史料來理清我的疑惑。
我的觀點是,對張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評價是當時士子與朝臣的主流評價。朱潤東的張居正大傳裡引了一些的當時六部官員以及閣臣對萬曆抄家張居正的奏書與寄於有關人的信函,引一段于慎行的:
“江陵殫精畢智,勤勞於國家,陰禍機深,結怨於上下。當其柄政,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言其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實也。且江陵平生,以法繩天下,而間結以恩,此其所入有限矣。彼以蓋世之功自豪,固不甘為汙鄙,而以傳世之業期其子,又不使濫有交遊,其所入又有限矣。若欲根究株連,稱塞上命,恐全楚公私,重受其困。又江陵太夫人在堂,八十老母,累然諸子皆書生,不涉世事,籍沒之後,必至落魄流離,可為酸楚。望於事寧罪定,疏請於上,乞以聚廬之居,恤以立錐之地,使生者不致為欒、郤之族,死者不致為若敖之鬼,亦上帷蓋之仁也。
不樂意看沒關係,我抽出來簡化一下:張秉國是誠心謀國的;但因其秉公,得罪的人就很多,但因其為公,當政時沒人指摘其政;但是一旦張病故,一切舊恨新怨一起反撲。但是對張氏太過嚴苛是會動搖天下士子的心的。張氏專權可以懲戒,但是作為皇帝您得把好分寸,您的態度會導致辦事人員的上綱上線矯枉過正。彼時張氏一門將流離失所陷入絕境,這讓天下懷著鄉愿與公心計程車子如何自處?
明朝的中國社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主流目標。張居正在當時所遭遇的主流彈劾是專權苛政,但不是以權謀私。即便是與他同代的大才子王士貞在嘉靖以來首輔傳裡對張的指摘也是個人生活上的無節制,主要是性方面的:)看看金瓶梅更直觀。我個人還是相當相信王氏的著作的,無他,同一時代相互理解的程度最高。
所以我對張居正的認識是,大節無虧,敢做敢當。雖然他的執政策略在當時環境下不是什麼獨此一家的,但是他能這麼有效率的去做到足矣可見這個人的個人能力之卓越和信念之堅定。這是一個在一種體系下個人能達到的實際巔峰的展示:)
張居正的最終結局其實終結了一些儒家體系信念上的東西。同時也揭開了一層隔離,體系外的東西可能也行得通:)
就這樣吧:)寫得好粗糙,對不住了。
-
6 # 七月流火140400643
說張居正“工於謀國”是毫無疑問的,“拙於謀身”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此話出於海瑞之口,既有對張居正死後遭遇的同情,恐怕還有點自得之意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張居正和海瑞都是晚明時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也都做到了青史留名。但是,二人的性格與處世態度是大不相同的。
張居正是一流的政治家,他的行事風格是不拘一格,在既定的政治目標之下,張居正是非常善於變通的。而海瑞基本上是一個道德家,他的行事風格是堅持原則,決不變通,體現出一種囿於道德的古板。這也正是張居正在萬曆初年大有做為,而海瑞只能被供起來當做偶像,成為“萬年青草”的原因。
從個人品行上來說,海瑞在張居正面前是有些優越感的。張居正在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時候,也不會忘記為自家謀點私利。而這方面,海瑞是絕對可以做到潔身自好的。一個人指出別人缺點的時候,大多是因為自身更有優勢。所以,海瑞所說的張居正拙於謀身,應該是有具體所指的,如果張居正在道德上能像海瑞一樣做到一塵不染,那麼,他死後被清算的可能性大概就不會有了。但是,張居正如果成了海瑞一樣的道德模範,他還能為大明王朝做出那些貢獻嗎?這恐怕要好好想想了。但做為海瑞來說,這話是沒錯的。海瑞雖然罵過嘉靖,但在嘉隆萬三朝,皇帝祖孫三代,都沒有找海瑞的麻煩。就算不用他,卻也沒有為難他。而張居正的被清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皇帝覺得他很有錢,抄了他的家,可以撈上一筆,這樣的話,為什麼不撈呢?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個簡單的道理,海瑞大概比張居正更明白。這一點,海瑞沒有有說錯。
如果說張居正一點都不懂得謀身,恐怕也有問題。做為一個一流政治家,說張居正不懂得謀身之道,恐怕誰也不會相信。在明朝中後期,特別是從嘉靖到萬曆之間,險惡的政治環境之下,謀身是每個人都要考慮的,畢竟當首輔看似光鮮,人人爭搶,但卻像南韓總統一樣,是個高危職業。從嘉靖到萬曆之間,好多首輔的下場都不好,夏言被殺頭,嚴嵩的兒子被殺,徐階的兒子被流放,高拱致仕之後,隨時處在危險中。
那時自保的手段大概也就兩個方面,一是儘量把皇帝的馬屁拍好,二是在位的時候培養接班人,等自己下臺之後有人保自己。徐階提拔張居正是為此,張居正提拔申時行也這方面的意思在內。如果沒有張居正,徐階恐怕被高拱整死也難說,如果沒有申時行,張居正大被鞭屍也有可能。在這些方面,張居正和徐階都體現出了謀身的水平。相比之下,嚴嵩的水平就差多了。在徐階當次輔的時候,嚴嵩就一心想把徐階搞死,因為徐階的水平很高,一直搞不死,到最後感覺自己快倒臺了,徐階上臺是大機率事件的時候,才改變態度與徐階拉關係,痛哭流涕的讓徐階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做法讓人一眼就能看穿。也怪不得後來點撥了一下彈劾嚴嵩的鄒應龍,把嚴嵩的兒子搞死了。
張居正在首輔時對申時行還是不錯的。這也就是他謀身的一個方面。申時行是聰明人,他雖然不會為了張居正去得罪皇帝,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他還是儘可能的保護了張居正。當御史丁次呂彈劾張居正時,萬曆皇帝問身為首輔的申時行,申說:“次呂以曖昧陷人大辟,似非太平清明之世所宜有。”申時行是聰明的,他沒有為張居正說一句話,只是用一個“陷”字,暗示丁次呂攻擊張居正的都是無中生有,之後又說,這樣的事在“太平清明之世”不應該有。他沒有為張居正講情,但如果按丁次呂說的辦了,就是對清明之世的名聲有損。在不知不覺間,給萬曆戴了頂高帽子,也正因此,張居正才沒有被戮屍。
張居正身後的倒黴,比起當時的其它人來,應該是很冤的。張居正大概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盡心盡力像兒子一樣輔助的皇帝,在自己剛剛死了不久,就向張家的後代舉起刀。按一般的情況,最好的謀身方法,就是盡心盡力為主子辦事,自己死後,由主子照看自己的後代。而且,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萬曆感激張居正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曾經承諾要好好照顧他的後代的。可是,張居正剛死不久,他的家就被抄了,兒子張敬修就被逼死了。這就是萬曆對他的“照顧”。遇到這種翻臉比翻書快的主子,任何的謀身之策都沒用。除非像海瑞那樣做一個道德上的聖人。但那樣的話,張居正的改革大概很難做成。但做成了又有什麼用呢?在張居正死了沒多久,他的新法就全被廢掉了。
如果張居正不做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或者他也會把身謀的很好,但那樣,世上就沒有改革家張居正了。
-
7 # 史無止境
以前曾經把明朝名臣張居正塑造得一如既往的高大全,給了張居正很多的光環,幾乎把他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但是真正的張居正既不會那般高大全,也不是人們印象中的沒有瑕疵的人物,而是一個有很多“居不正”之舉的人,甚至被有些人認為是小人。張居正自幼聰穎,1547年中進士後,開始入朝為官。
剛入朝時,他非常善於交際,與時任國子監祭酒的高拱關係良好,還能與兩大重臣嚴嵩與徐階都能保持良好來往,與宮中宦官關係也不錯,這對他的仕途影響極大。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的他上《陳六事疏》宣告自己關於改革時政的意見。萬曆初年,張居正成功地將高拱逐走,當上萬曆皇帝的首輔。因萬曆皇帝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決,執政長達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尤其是他實行的“一條鞭法”,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深遠的影響。他被稱為是王安石之後最有成就的改革家,為明王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既然如此,他為什麼還受到很多人的非議呢?原因就是他做了很多令人很不齒的事情。穆宗時,太監馮保一直想要執掌宮廷事務,但是屢次遭到大臣高拱的阻撓。馮保“疾拱彌甚”,就想尋找機會將他除去。他是個聰明的太監,看出張居正是一個不甘人下的人,高拱也正好擋了張居正的路。而張居正也正需要馮保這樣一個強有力而又不會擋他路的盟友。二人便順理成章地結盟。
馮保貪財好貨,張居正便投其所好,先後送給馮保名琴七張、夜明珠九顆、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二十萬兩。據記載,馮保與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高儀最終都成了神宗皇帝的顧命大臣。穆宗駕崩馮保假傳遺詔“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1573年,十歲的神宗皇帝登基,馮保受重用,高拱極為不滿,彈劾馮保。馮保看到奏本,立即壓下,“匿其疏”,並與張居正商量應對之策。
最後,張居正出主意,由馮保出面抓住高拱曾在穆宗病故後說“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把柄,向皇后和皇貴妃告狀。結果高拱被革職。張居正和馮保大獲全勝,由此內外勾結,執掌朝政。張居正由此得以成為萬曆皇帝的首輔。
馮保專權之後,花費鉅款給自己建造了生壙。建成之後,張居正特地作了一篇《司禮監太監馮公預作壽藏記》,字裡行間,高唱頌歌不已。文中有諸多露骨的吹捧,真是諂媚不已。
從他為巴結馮保而送的金銀寶貝來看,張居正還是一個貪官。《明史》記載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盡發其諸子兄弟藏,得黃金萬兩,白金十餘萬兩。”《罪惟錄》亦有相同的記載:“上輒命籍其家,得黃金萬兩,白金十餘萬兩。”這些鉅額的家產足以證明張居正是個貪官,只靠俸祿決不致如此富足。
此外,張居正當首輔之後還獨斷朝綱,朝臣沒有敢與之頂撞的。尤其是在晚年,張居正的權勢之大,連萬曆都有所忌憚。而且生活作風非常奢侈,父親病逝,他奉旨歸葬時,坐著三十二人抬的豪華大轎,內附有清洗排洩等裝置,吃飯時菜餚過百品“居正猶以為無下箸處”。
《萬曆野獲編》還記載了張居正為兒子舞弊的事:“今上庚辰科狀元張懋修,為首揆江陵公子。人謂乃父手撰策問,因以進呈,後被劾削籍,人皆云然。”沈德符列舉了三件洩露試題的事件,其中一件就是說萬曆八年(1580年)庚辰科狀元張懋修,是內閣首輔張居正之子,而廷試試策為張居正所出,因而將策題告訴了兒子,使兒子得了狀元的功名。他的六個兒子中,一箇中狀元,另一個申榜眼,很為人非議。
通常認為張居正是被太監害死的,但是有人不這樣認為,也就是說他是晚年縱慾過度而死。當時的名將戚繼光為了巴結他,送他兩名波斯美女古麗和布麗雅,又因為他喜歡服食春藥海狗腎(臍),以致頭部發熱,冬天不戴貂皮帽,結果在1582年僅57歲便去世。
張居正剛死的那一年十二月,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彈大監馮保十二大罪狀。萬曆下令查抄馮保家產,並將馮保發配南京孝種菜。這時候,宦官張誠及江西道御史李植、雲南道御史羊可立、山東道監察御史江東之、陝西道御史揚四知等紛紛攻擊張居正與馮保“交結恣橫”、“寶藏逾天府”。
於是萬曆皇帝下令籍其家,抄家時逼死張居正之子張敬修、張懋修。到天啟時,他才得以恢復名譽。崇禎為張居正徹底平反。
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回覆列表
其實客觀來說,海瑞先生對張居正的這個評價是積極客觀、合理的。從治國上來說,張居鎮是明朝最傑出的政治家,沒有之一。
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一條鞭法都極其正確的打擊到了當時的貪官汙吏,在繳稅時,從根本上杜絕了貪官汙吏貪汙的可能。雖然存在一定的疏漏,但是對於當時來說,這是一條極其正確的稅法。
其次是張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如果說我們現在的人沒有被考成法整過的,那是不存在的。所謂考成法,就是當時的官員考勤制度規定了官員必須什麼時候上班下班,以及書院童生的上下課時間。這項規定從根本上解除了明朝官員上班時的擁散,增加了明朝的行政效率。
但是在生活作風上,張居正做的就比較愚蠢。張居正立志要將萬曆皇帝培養成為堪比堯舜,唐宗宋祖那樣的偉人。但是因為張居震在朝廷已無敵手,可以說他就是當時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所以他對萬曆秉承著嚴於律人,寬於律己的態度,所有政治事務都被張居正處理完了,所以有一次閒得無聊的並打了一個小太監,然後這件事被張居正知道後,嚴厲的斥責了他。要知道人家萬曆可是黃帝,又不是你兒子,你憑什麼這麼斥責他。
在當時萬曆皇帝的眼中,張居正老師是一個極其可怕的存在。但同時也在斥責的同時,他以為張居正老師是一個極其正直的人。後來張居正死後,萬曆發現張居正老師的生活其實無比糜爛,拋去家產不說,就說張居正那頂堪比宮殿的轎子。要知道萬曆皇帝就是想買新衣服都要被張居正老師訓斥一頓,然而張居正卻如此奢靡。
這樣的落差就造成了萬曆皇帝心裡的極其不平衡,雖然在張居正當政時期,張居正改革的措施以及朝廷中都是張居正的人,沒人敢對張居正說什麼,張居正可謂會當凌絕頂。可是當張居正死後,由於其人品問題,萬曆皇帝對其頒佈的政令以及家屬進行了一系列打擊,造成了張居正死後身敗名裂的惡果。
所以說,海瑞評價張居正是很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