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樣子收藏
-
2 # 土匪律師
火燒圓明園發生在1860年,是所謂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發生的事件。鴉片戰爭這個說法是後人根據意識形態所做出的。準確的說,是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是契約戰爭。英法兩國派使團,由英國代表巴夏禮帶著本國女王,國王的委託進京面帝遞交國書,對沿海城市開埠,經商等事由與滿清政府協商時就關於就面君禮節的問題與禮部發生爭議。禮拜堅持按照大清國三跪九叩大禮,但巴夏禮等人認為如此要求實屬強人所難。被曾國藩囚禁在圓明園中。
-
3 # Gurunding
關於這個問題,三言兩語很難描述的清楚,為了給大家夥兒一個直觀的印象,我就列一下時間軸: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俄羅斯沙皇及美國方面的支援下,藉口“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對廣州實施炮擊,開始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7年:英法聯軍攻破廣州;
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直逼到天津城下,揚言欲攻北京,同年清政府派人議和;
1859年:英法兩國的公使各率領一支艦隊來進行所謂和議,清政府方要求英法方從天津北塘登岸,英法方不幹,使用武力強行在大沽口上岸,後被大沽口清軍擊炮後撤退。
同年,談判改在通州,雙方進行談判,英法方態度囂張,提出很多無理要求,被清方言辭拒絕,隨後起了爭執,英法方39名談判人員被扣押回北京做人質。1860年8月:英法以換約受阻(更改南京條約),解救人質為藉口,派兵直逼北京,清政府害怕,放歸人質。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繞開北京城,直接進兵處於北京西郊的圓明園。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攻佔圓明園;10月7日:英法聯軍指揮官立即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託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華人之物件。”自此,英法雙方開啟了長達48小時的打、砸、搶、掠。10月18日,英軍指揮官、八世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卜魯斯下令放火,在其後的兩天時間裡,士兵們被分派到各個園林區及所有建築中放火。尤為慘重的損失是文源閣,約一萬零五百捲圖書檔案,包括有關中國歷史、科技、哲學及藝術最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這場大火中灰飛湮滅。 以上就是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火燒圓明園事件的發生過程,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有這樣一段評論(個人一直覺得是非常之經典的描述,因此未有一絲改動):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他們共同“分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寶庫,還認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
4 # 毛筍56561098
毛筍應邀答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一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援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性質與鴉片戰爭基本相同,是它的繼續與擴大,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1856年,(咸豐六年)10月,英國以"亞羅灣號事件為藉口,,於23號進攻廣州,清二廣總督葉名琛不會打仗,節節敗退,英軍曾一度衝進廣州城,在愛國軍民反擊下,退擊城外。1857年法國藉口"馬神甫事件"與英國組成侵華聯軍。同時美國、沙俄兩國政府申明支援英法聯軍侵華。12月28號,聯軍佔領廣州。翌年初葉名琛被俘(後解往印度,死於加爾各答),廣東巡撫柏貴投降。5月20日聯軍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城下。揚言進犯北京。清廷急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沙納前往議和,6月被迫與四國簽訂《天津條約》。沙俄趁火打劫,脅迫清黑龍江將軍奕山在中俄《璦琿條約》上簽字,英法聯軍仍不死心,1859年6月,英公使卜魯斯率艦隊北上,繼續侵犯中國領土。由於僧格林沁盡撤北塘防務,聯軍遂於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重開談判。因侵略者索需苛重,談判破裂。聯軍繼續進攻張家灣,在八里橋僧格林沁幾千士兵用大刀,長矛低擋聯軍洋槍洋炮,結果全軍覆沒。
9月22日,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留奕訢為議和大臣。10月13日,北京為聯軍佔領,並焚毀了圓明園。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淀附近,周圍二十里。本為明代故園,自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開始建造,歷一百五十餘年的增修壙建,成為馳名中外,精美絕倫的"萬園之園"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該園,大肆劫掠,恣意破壞,奇珍異物,損失殆盡。18日,英侵華軍全權代表額爾金下令縱火焚燒,遂使這一世界名園徹底毀掉,惟餘殘垣敗瓦。
咸豐帝在熱河得此訊息,痛徹心肺,急痛攻心。於次年1861年夏駕崩。
-
5 # 杲村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法美等國對華貿易仍存在巨大逆差,於是乎,自1854年始到1856年,當年所籤條約陸續屆滿,英法美等國均要求按規定修改條約,清政府顧左右而言他,一曰對方屈解條約;二曰條約未上報朝廷;三曰上報但未獲皇帝批准;最後乾脆曰條約未蓋章畫押視為無效,總之一句話,咸豐皇帝就是不同意修改條約,由此埋下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禍端。
1856年10月8日發生的“亞羅號事件”和1856年2月發生的“馬神甫事件”成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聯軍5600餘人在廣州珠江口集結,炮擊廣州,次日攻佔廣州。1858年3月,美俄兩國充當“調停人”,英法美俄四國公使集結軍艦北上。4月,艦隻陸續來到天津大沽口外,四國公使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談判,未果。5月20日英法聯軍發起“第一次大沽口戰役”,清軍敗北。5月26日,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城郊。6月13日,清政府急派欽差大臣趕往天津,分別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 。
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四國公使也即帶著條約回國蓋章畫押,企盼早些到北京換約。未料想,等四國公使輾轉回到中國,準備到北京換約時,咸豐皇帝卻毀約了,要公使們到上海與指派的大臣修改《天津條約》,並只可以在上海換約。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國公使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6月25日英軍打響“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此次卻是清軍大獲全勝,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在此需要重彩濃墨一筆:1859年8月,美國公使進京換約了,而在此之前,俄國公使也在北京換約成功。
英軍“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慘敗,以及大清國蔑視英法,徹底激怒了英法兩國。1860年2月英法再度組成2.3萬人的聯軍,8月21日攻陷天津大沽口,8月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欽差大臣到天津議和,未果,聯軍遂向通州進發、直逼北京。清政府再派欽差大臣到通州南張家灣,和英法巴夏禮外交使團議和,未果,9月17日,清政府將英法外交使節巴夏禮一行39人截留扣押,送北京作為人質。
英法對此反應強烈,隨即一路殺向京城,21日“八里橋之戰”,清軍全軍覆沒,京師門戶大開,聯軍距京師僅8公里。咸豐皇帝任命奕忻為“欽差便宜行事大臣”,於9月22日10點從圓明園後門出逃熱河。9月25日,英法兩國照會奕忻,限期3日釋放英法巴夏禮外交使團,隨後兩天,又反覆照會要求放人,未果, 9月30日,額爾金宣佈停止外交交涉,將此事移交聯軍司令部處理。10月5日,聯軍進逼北京德勝門和安定門,並於10月6日凌晨攻入清軍守備空虛的京郊海淀一帶。
10月6~9日,聯軍追擊清軍來到京郊海淀的圓明園。10月6日晚間,法軍開始搶劫圓明園;10月7日,英軍到達,也加入到搶劫行列。
10月8日,聯軍在圓明園外供大臣居住的房間中,發現了此前被清政府扣押的英法巴夏禮外交使團39名人員的物品,包括“炮兵中校富隆·德·格朗尚的軍服,會計師阿代爾的記事本和馬鞍,錫克騎兵的馬鞭,還有一些英國軍官的物品”,並自村民處聽聞“《泰晤士報》記者包爾貝的屍體就曾被扔在這裡,後來被豬給吃了”。聯軍推測:“這些可憐的俘虜一定是被帶到了圓明園中,並在清軍的折磨之下丟掉了性命”。
據法軍司令官蒙託邦回憶,被激怒計程車兵“放火燒起了房子,要焚燒這個罪惡的地方。……離圓明園最近的房子起火後,火勢蔓延到了圓明園,不過只有一個宮殿被燒。”
倖存者都稱受到嚴重虐待:“我們在這個地方被關了三天時間,手腳都被繩子緊緊地綁著,連動也動不了”“安德森死前兩天,他的手指和指甲由於繩索的緊綁而爆裂,區域性組織壞死,白色的腕骨露了出來。實際上,在他還活著時傷口部位就已經生蛆,這些蛆從他的傷口內不斷爬出來……”。英軍司令官格蘭特說,“從已經回來的俘虜身上,我可以想象還被扣留在那個可恥的政府手裡的同胞們的命運……我們也知道了可憐的同胞們遭受虐待的各種細節!”。
早在10月14日,額爾金代表英法聯軍照會代表奕忻提出:“圓明園乃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誓必毀為平地”。此外,還要求賠償英國30萬兩白銀、法國20萬兩白銀。
額爾金決意對清政府虐殺外交代表的行為實施報復,以及教訓大清國以後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1860年10月18日,英軍調第一軍團一部共3500名士兵,在圓明園內縱火,大火足足燒了三晝夜。時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和法軍司令官蒙託邦反對火燒圓明園,拒絕參加聯合行動。
綜上所述,搶劫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是英軍,沒有法軍。法軍是反對燒圓明園的。
10月24、25日,奕忻分別與英法全權大臣交換了《天津條約》,並訂立《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
6 # 歷史中的往事
感謝相邀!
在非洲的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體型非常的小,它們常常叮在Mustang的腿上吸血。不管Mustang如何暴怒,狂奔,就是拿這些“小傢伙”沒有一點辦法,不少Mustang被活活折磨致死。其實,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讓Mustang死去,真正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這就謂之“Mustang結局”。對於當時的清政府而言,是不是和“Mustang結局”中的Mustang有類似的心理呢?
圓明園被搶掠,最後更是被一把火燒為廢墟,誰之錯?英法聯軍的貪婪?清政府的軟弱腐敗,自不量力的妄自菲薄呢?二者皆而有之。
清政府閉關鎖國、腐朽軟弱、固步自封是圓明園被燒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300多年的封建統治,不可否認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時至今日,中華民族的種種苦難,從根源上來說,和清政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造就了中華民族百年的屈辱史。
歷史是有跡可循的,種下今日之因,必用來日之果還。從1689年《尼布楚條約》的簽訂,開創了丟失主權求和平的不平等條約的先河,也為後來簽訂的一系列傷權辱國的條約找到了藉口和臺階。
到了乾隆年間,雖然“十全老人”的文治武功堪稱“千古一帝”。但“閉關鎖國”的政策也同樣達到了頂端,讓東西方的差距,特別是思想上的差距進一步的拉大。盛勢的繁榮掩蓋了愚昧的沒落,為走向衰敗和滅亡打下了伏筆和種子。
現世報總是來的這麼快,也是那麼的猛烈。讓人感嘆世事無常。清皇室和政府陶醉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裡享受著最後的榮光和虛無縹緲的自大,人人籠罩在天朝上國,宇內無敵的光環下自欺欺人的醉生夢死。卻被西方列強用鐵甲鉅艦給了一記響亮的耳光,那“呯呯”的心碎聲讓人毛骨悚然,但清皇室和政府仍“打著臉充胖子”。不是打的輕,而是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啊!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1840年之前,清政府還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完整的國家。但從《穿鼻條約》開始,雖然這個條約不被清政府認可,但這個條約是近代中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開啟,也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個條約開始,清政府已經麻木了,也一步步接受了各國各種傷權辱國的條件,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20年間,清政府和英、法、美、俄等國簽訂了十一個不平等條約,徹底喪失了國家領土主權、關稅主權、貿易主權和司法主權等,也徹底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華大地就像取之不盡的聚寶盆,任西方列強如豺狼般撕咬分食。中華民族也陷入了水深火熱的災難中,但高高在上的清皇族和清政府仍如神壇上的雕像一樣,冷眼漠視這場人間悲劇。
痛到骨子裡了,不是痛定思痛,而是怕,是喚不醒的裝睡。懦弱的清皇族和清政府,面對貪婪的西方列強,奉行“拿去主義”只要別妨礙我的統治地位,只要別殺我,什麼主權啊,財富啊,只要用錢能解決的都不是事。
從1861年開始,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在大清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到1888年,北洋水師已成為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力量。
是清皇室和清政府醒悟了?要發憤圖強,要“師夷長技以自強”?不是,都不是,是“面子工程”,是“皇帝的新裝”,是彰顯大國威儀的自我膨脹和自我解嘲。要知道,裝睡的人怎麼都叫不醒的,即使醒了也要裝睡。
1886年,北洋水師耀武揚威的出訪日本,而此時日本的海軍還是老舊的軍艦,從日本歸來,清皇室“恩威四海”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北洋艦隊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停泊在自己的母港八年未動。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而從1861年到1901年,40年間,清政府又簽訂了10本不平等條約。而與彈丸小國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更是讓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也變本加厲肆意欺凌壓迫清政府。
“四書五經”對思想的禁錮,儒家三綱五常的倫理觀念,在中國沉積下兩千多年厚厚的塵土,沒有打破重造,破釜沉舟的決絕,如何能撥開烏雲見日月啊?
沒有金剛鑽,硬要做瓷器,“裡子面子”都丟了,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找不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政府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並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清皇室和政府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和排斥。而透過戰爭,讓西方列強看到了外強中乾,軟弱可欺的清皇室和政府,也就更熱衷於用這種野蠻的行徑達到他們的目的。
清皇室和政府的狂妄自大以及“千年老大”的臆想,讓他們既想要“裡子”,還想留“面子”。想硬氣,“八十歲的老翁咋能打過二十歲的小夥”。服軟,好吧,那就連環耳光“啪啪”不停的扇。一直扇到你骨頭軟,扇到你腰不直。扇到你行屍走肉,混混沌沌。到了最後,只能是全開放,甭管是自願的還是被逼的,事實就是事實。
“火燒圓明園”也是英軍為了掩蓋他們野蠻的強盜行為,而犯下的歷史罪惡。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說的。
圓明園被燒是必然的,因為人的貪婪是無止境的,特別是沒有壓力和懲罰的貪婪。圓明園被燒不僅是中國的悲哀,也是歷史的悲哀。但廢墟也是美-----一種殘缺的美,他昭示著失敗,激勵著成功。失敗是一種鞭策,圓明園激勵著中華民族在奮鬥中前行。
回覆列表
1.中國封建王朝腐朽,統治階級的膽子怕事兒
2.中國科技落後,落後就捱打失敗。
3.民眾沒有文化,還沒有民族團結意識
4.龔自珍兒子帶英法聯軍去圓明園的,要不他們不知道
5.最後就是帝國主義的本質是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