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友饒命
-
2 # 歷史座標系
吐蕃王朝同中華民族一樣,也有著一段漫長而波瀾壯闊的璀璨歷史,下面本人透過民族、政權演變、經濟文化三個方面賴介紹吐蕃王朝的歷史:
吐蕃民族的來源,據14世紀成書的《王統世系明鑑》記載,是獼猴與巖魔女結合生出最早的人類,其後子孫繁衍,分別在今西藏各地開墾平地,建築城邑。直到聶赤贊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贊普(王)從天降臨,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區的首府澤當(藏語,意為遊戲的平地),傳說即獼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場所;澤當附近的山上,還有“猴子洞”的古蹟。這種“獼猴變人”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真實性,也是古代藏族對本民族來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在西羌諸部中的發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紀時,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絕遠,互無往還。 《新唐書》根據“蕃發聲近”的理由,認為吐蕃即發羌的後裔。另一說,吐蕃是鮮卑族的南涼王朝禿髮利鹿孤之後。禿髮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為西秦乞伏熾磐所滅;樊尼率殘部臣服於北涼沮渠蒙遜。北涼亡,樊尼率所部過積石山,西越黃河,成為諸羌部的首領。
二、政權演變。
1、建國階段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稱孟族。戰國以後,有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動在雅隆河谷的犛牛部,統一犛牛部各部落的叫棄聶棄贊普。“贊普”是雄強丈夫的意思,以後成了吐蕃君長的尊稱。從棄聶棄開始,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第八世贊普布袋鞏甲以後,吐蕃社會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公元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充套件到拉薩河流域。松贊干布在吐蕃社會穩定、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先後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諸羌部。如蘇毗、羊同、白蘭、党項、附國、嘉良夷等,以及屬於鮮卑人的吐谷渾部,將它們變為吐蕃的屬部。
松贊干布即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主,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位後,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亂,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原來叛離的屬民,又都重新歸入他的統轄之下。 約於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干布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鄰近諸部往來不斷增多的形勢下,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此時,吐蕃社會的農牧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度量衡也適應生產的發展而趨於統一,吐蕃王朝的實力日益強大。
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干布退兵謝罪,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擴張,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嫁松贊干布。唐休璟陳大慈等率唐軍擊敗吐蕃軍,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嫁尺帶珠丹(赤德祖贊)。
2、鼎盛階段
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 ,唐玄宗從長安逃到四川,由於唐朝抽調大量對付吐蕃的軍隊去平亂,使得西部防務空虛,吐蕃趁機佔領了隴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區。在赤松德贊在位的時期,吐蕃王朝的轄地大大擴張,東面與大唐大體上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790年後吐蕃佔據北庭、安西,數十年後吐蕃失去北庭、安西。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還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
3、國力削弱
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的國力,唐朝將領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進入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821年(長慶元年),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好相處。823年,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8世紀末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佔領了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隴右地區歸附於唐朝。
4、崩潰瓦解
達瑪死後,由於他的兩個兒子,即大王妃抱養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歐松之間的爭立,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連年混戰。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彼此爭立,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緊接著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爆發,席捲了整個西藏地區,吐蕃王朝在這樣的局勢下隨著佛教的衰落而崩潰了。
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出現了大大小小許多政權的割據局面,其中出現了四個王系:拉薩王系—朗達瑪之子云丹的後裔佔據拉薩,稱為拉薩王系。他的勢力多在拉薩、桑耶、朵康等地。阿里王系—哦松之孫尼瑪袞退居阿里佈讓為王,其三子分別統治孟域——拉達克王系,佈讓、象雄——古格王室,總稱為“上部三袞”。古格王室之後拉喇嘛絳曲斡迎請阿底峽大師至西藏。亞澤王系——尼瑪袞的第十一代孫據亞澤為王,稱亞澤王系。雅隆覺阿王系——哦松之孫扎西鄒巴有三個兒子:巴德、斡德、基德,稱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個兒子赤穹,據雅隆秦昂達則城,形成雅隆覺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後人在青海定居,成為宗喀王(唃廝囉)。
三、經濟文化
1、經濟
吐蕃是以牧為主,兼營農業的民族。畜牧業非常發達,畜牧業帶有自身的特色,尤以犛牛和獨峰駝為其特產。犛牛耐寒,耐勞,又善走山地,多用為馱畜,其皮堅厚,可制鎧甲,獨峰駝善馳走,亦為他地所無,吐蕃馬種優良,且數量眾多,加以皮製重灌,故其騎兵所向披靡。
2、宗教文化
吐蕃的傳統信仰是雍仲本教,其中早已融入了許多自身生長的原始佛教因素。又崇拜自然神靈,有專業法師。這些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圖騰崇拜,以及占卜、禁忌、巫術、血祭等都是藏土原來流行的原始宗教的重要特徵。本教傳入後並未消滅這些傳統信仰,而是予以吸收、改造,由之其宗教耳目一新。吐蕃佛教明顯有異於漢地佛教,它把西域流行的小乘佛教、天竺引進的密宗佛教,與本地的苯教、巫教結合起來,形成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的藏傳佛教。其中密宗思想尤占主導地位。在戒律方面近似於西域佛教,食肉,不戒殺生,但反對血祭,並形成了嚴密的教團組織,從而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鋪奠了道路。 據史學大師呂思勉考證,吐蕃自唐文成公主入藏後始信奉佛教。
-
3 # 野生菌的話
吐蕃建立於公元618,於公元842年滅亡,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強大的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
吐蕃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史學文獻上是在唐朝,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延續兩百多年。吐蕃滅亡後西藏又陷入分裂混亂中,直到四百多年後元朝重新讓西藏地區歸於統一。
提到吐蕃就讓我們想到兩位大唐的公主,一位是文成公主,另一位是金城公主。雪域高原上美好的愛情故事,現在還在藏族同袍中口口相傳。
吐蕃民族的形成,唐朝人認為吐蕃即發羌的後裔。另一說,吐蕃是鮮卑族的南涼王朝禿髮利鹿孤之後,古羌人西遷而形成吐蕃之說,源於古漢文史籍。
有些所謂吐蕃先民來自印度,臆造出吐蕃王室的始祖聶赤贊普出身於印度王室的說法。但是史實及人種、語言、考古等方面的資料表明,吐蕃族源“南來說”毫無科學根據,這一“南來說”為帝國主義侵略和分裂中國領土西藏,製造了口實。
在公元6世紀,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擴張勢力,已經到拉薩河流域。
雖然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但是因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創制,所以很難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歷史正確性。但是一個王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經過長期的很多代人的努力的結果,這就給了後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在松贊干布執政時期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並制定法律。並且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與唐朝和親,為吐蕃的發展創造了穩定的外部條件。
松贊干布死後,由噶爾.祿東贊家族把持近五十多年的吐蕃朝政。由此,吐蕃和唐朝又開始了不斷的軍事衝突。
直至710年(景龍四年),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給棄隸縮贊贊普。吐蕃和唐朝進入第二個蜜月期。
但是到了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 ,由於唐朝抽調大量防備吐蕃的軍隊去平亂,使得西部防務空虛,吐蕃趁機佔領了隴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區,吐蕃趁機想要佔領河西走廊,以求達到控制西域的想法。
在赤松德贊在位的時期,吐蕃王朝的轄地大大擴張,東面與大唐大體上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佔領大唐五十多縣,控制人口達一百多萬,吐蕃在此時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時刻。
由於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的國力,“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聯合南詔,在將領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帶領下多次重創吐蕃軍。進入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
在公元821年(長慶元年),吐蕃和唐朝最後一次會盟,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好相處。並立了三塊碑,一塊在長安,一塊在唐吐邊境,一塊在大昭寺。時至今日長安和邊境的石碑早以消失,只有大昭寺的石碑還在那裡屹立不倒,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8世紀末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848年,沙州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佔領了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隴右地區歸附於唐朝。
公元842年,吐蕃最後一代朗達瑪贊普被刺殺身亡後,吐蕃陷入了大混戰,統一的局面不復存在,吐蕃分裂…
吐蕃的興盛與分裂都於宗教有關,宗教在吐蕃深入到各個階層,在此就不贅述。
吐蕃王朝歷代贊普
.
.
.
松贊干布(629—650) 吐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王朝,但是由於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由松贊干布是文字記載的第一位贊普,所以把他當成吐蕃王朝的第一人。
共日共贊(650—655,存疑)
芒松芒贊(655或650—676或679)
器弩悉弄(杜松芒波傑,676或679—704)
赤德祖贊(尺帶珠丹、墀德祖贊、棄隸蹜贊、棄迭祖贊、棄隸縮贊、梅阿迥,704—755)
赤松德贊(墀松得贊、乞黎蘇籠臘贊,755—797)
木奈贊普(牟尼贊普、足之煎,797—798)
牟如贊普(798)
赤德松贊(798—815)
赤祖德贊(年號彝泰,815—838)
朗達瑪(原名達瑪,《新唐書》作達磨,838—842)
-
4 # 我超級酷啦
吐蕃民族的來源,據14世紀成書的《王統世系明鑑》記載,是獼猴與巖魔女結合生出最早的人類,其後子孫繁衍,分別在今西藏各地開墾平地,建築城邑。直到聶赤贊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贊普(王)從天降臨,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區的首府澤當(藏語,意為遊戲的平地),傳說即獼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場所;澤當附近的山上,還有“猴子洞”的古蹟。這種“獼猴變人”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真實性,也是古代藏族對本民族來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吐蕃共有11位國王,218年,由於資料不全,除松贊干布外,只做簡略介紹。 松贊干布即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主,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位後,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亂,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原來叛離的屬民,又都重新歸入他的統轄之下。 約於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干布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鄰近諸部往來不斷增多的形勢下,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此時,吐蕃社會的農牧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度量衡也適應生產的發展而趨於統一,吐蕃王朝的實力日益強大。
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干布退兵謝罪,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擴張,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嫁松贊干布。唐休璟陳大慈等率唐軍擊敗吐蕃軍,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嫁尺帶珠丹(赤德祖贊)。
吐蕃王朝第二任國王;吐蕃’棄宗弄贊 吐蕃王朝第三任國王;吐蕃’ 棄芒論芒贊 吐蕃王朝第四任國王;吐蕃’都松芒布結 吐蕃王朝第五任國王;吐蕃’ 棄迭祖贊 吐蕃王朝第六任國王;吐蕃’ 赫松德贊 吐蕃王朝第七任國王;吐蕃’ 牟尼贊普 吐蕃王朝第八任國王;吐蕃’ 牟如贊普 吐蕃王朝第九任國王;吐蕃’ 赤德松贊 吐蕃王朝第十任國王;吐蕃’ 可黎可足 吐蕃王朝第十一任國王;吐蕃’達瑪 吐蕃王朝第六任國王;吐蕃’
回覆列表
吐蕃王朝,主要地域在青藏高原,全盛時期囊括了今天新疆青海甘肅的大部分地區。是西藏曆史上唯一的一個大一統奴隸制王朝,史書載於3世紀由雅隆部落聶赤贊普首領統一各個部落建立王朝,至7世紀著名的松贊干布達到鼎盛時代,並與唐王朝建立姻親關係。後與8世紀中葉政權內亂崩潰,分裂為四個部落小國,此後至今再也未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