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人的歷史
-
2 # 糖醋來一碗
戰爭是可以考驗一個人的能力的,我覺得龐統,名過其實了。
是,龐統,諸葛亮都拜師與水鏡先生門下,但是並不代表水鏡先生教出一個諸葛亮,教出來的就都是諸葛亮。雖然是被稱為臥龍鳳雛,但並不代表他就真的是一個人才。龐統可能是名副其實了。
真正厲害的謀士,應該是可以在戰爭中活下來的,郭嘉,賈詡,二荀,諸葛亮,徐庶,程昱,司馬懿,法正這些比較有名的謀士,有那個是被戰爭搞死了?而且是剛出山不久就掛掉了。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
龐統很厲害,大家都知道。但怎麼個厲害法,確實值得深入研究。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咱們不妨把劉備的兩位軍師,諸葛亮與龐統互相對比一下。
諸葛亮相貌堂堂,風度翩翩,才華出眾,被眾人所推崇和認可。
龐統長得比較醜,其貌不揚,他雖有才名,卻為眾人不喜,真正認可他的人很少。
諸葛亮為劉備主要設定的幾個戰略:隆中對三分策,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盤據荊州,西取川蜀。
龐統對這個戰略有自己的見解:龐統認為,荊州易攻難守,乃四戰之地,開基奠業的重點應該是在益州。
劉備想裝逼,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但被龐統揭穿:當今亂世中哪一方梟雄是靠裝逼贏了的?裝逼是要有資本的,先取利,後裝逼才是正道。
劉備覺得龐統說的很對。
到了向西川進發的途中,劉彰到涪城來迎接,龐統又給劉備出主意:在宴會上把劉彰抓起來,率軍直驅成都,益州可定。
但劉備不同意,老毛病不改,認為應該先裝一下逼,再圖實利。
劉彰走後,龐統又為劉備西取川蜀設定上中下三策:
上計:立即循著劉彰的後尾,率軍突襲成都;
中計:假裝回荊州,詐來守關的川將,奪取關防,開啟通往西川的門戶;
下計:退還荊州,徐圖西川。
劉備這個人,辦大事而惜名,行詭謀而偽仁,就採取了中策。但正是劉備這種虛偽,把龐統給害死了。
透過諸葛亮與龐統戰略策劃的對比,咱們來分析一下兩人的不同:
諸葛亮有政治操守,欲興復漢室,他很符合劉備這個所謂的“中山靖王之後”裝逼的要求。
龐統比較實際,沒有什麼政治操守,見利而趨,善施詭計。他比較符合劉備的實際圖謀。
守荊州,需要堂皇的大旗,所以留下了諸葛亮這個政治家。
取西川,需要不擇手段的陰謀詭計,所以帶著龐統這個陰謀家去了。
這就是劉備。
但後來,劉備裝逼把自己裝進去了,龐統中伏戰死,劉備頓時受到重創。龐統之死,從長遠分析,決定了劉備一統天下的計劃徹底破滅。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在戰略上就具備了很大的優勢:
取下西川的情況下,荊州可保不失,也就沒有後來彝陵之戰的大敗。而這兩場戰役,直接導致了蜀漢在三足鼎立中處於弱勢。
龐統不死,劉備可以有多種組合:
巴中:法正+張飛
雍涼:李嚴+馬超
漢中:龐統+魏延+黃忠
荊州:諸葛亮+關羽+趙雲
上庸:劉封+孟達
成都:劉備
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曹操還真是很難應付的。
所以說,從龐統之死對蜀漢的國運巨大的影響來看,龐統當然是非常厲害的。
-
4 # 奔流到海不停留
整部《三國志》中,沒有一處文字稱龐統為“鳳雛”,也沒有將諸葛亮的“臥龍”與龐統的“鳳雛”相併列的任何記載。包括龐統身亡之地,《三國志》僅言“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歲”。沒有“落鳳坡”的附會言論。《三國志》中,青年諸葛亮為“臥龍”,好友“惟”崔州平、徐元直而已。在《魏略》中,諸葛亮的好友增加了石廣元和孟公威二人。這些記載都沒有諸葛亮與龐德公、龐統、司馬徽交往,以及所謂龐統為“鳳雛”的記載。龐統投劉備時並沒有隱名埋姓,而且他在荊州做功曹已經好長時間了,東吳乃至荊州上下對他都很熟悉。如果司馬德操確實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依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諸葛亮的胸懷,面對自己送上門來的“鳳雛”,能僅僅因為其長相醜陋而讓他擔任小小的縣令嗎?從這段記載看來,在魯肅書信推薦龐統之前,劉備似乎根本不知道、不瞭解龐統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根本沒有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龐統之事。還有,如果諸葛亮與龐統是一起在襄陽長大的“發小”、好友,諸葛亮為什麼不事先向劉備推薦龐統,而是在魯肅之後才“亦言之於先主”?經魯肅和諸葛亮推薦後,在此之前似乎根本不知道龐統何人的劉備才與龐統想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了。另外,劉備三顧茅廬是建安十二年(207),而劉備見龐統大概是建安十五年(210),在這麼長的時間裡,諸葛亮不向劉備推薦與自己齊名的好友“鳳雛”似乎說不過去。
而在襄陽人習鑿齒所著的《襄陽記》中,諸葛亮的好友變成了襄陽人龐德公、龐統,以及《三國志》中已經記載的與龐統關係密切的司馬徽,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到了“不知何者是客也”的地步了。同時,習鑿齒又借司馬徽之口,把襄陽人龐統抬到了與諸葛亮“臥龍”齊名的“鳳雛”的高度。習鑿齒在強烈的“蜀漢正統”史觀驅動下,為了在襄陽去追思諸葛亮這樣一個東晉南朝文人眼中完美的“光復中原”的楷模,除了“號曰”一個亮家之所在的“隆中”以外,又杜撰了一些生活在襄陽一帶的名士與諸葛亮密切交往的事例,杜撰了一個與諸葛亮齊名的襄陽“鳳雛”。
我們不否認東晉習鑿齒《襄陽記》所臆想的龐統為“鳳雛”的說法在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三國演義》,龐統被描寫成一個傳奇人物。以至於現在沒有人懷疑龐統就是“鳳雛”這樣一個“臆想”的神話。
當然,習鑿齒的這些所為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正如劉昭《後漢書·注補志序》所言:“加藝文以矯前棄,流書品採自近錄……借南晉之新虛,為東漢之故實。”唐代劉知幾在《史通·雜述篇》也雲:“郡書者,矜其鄉賢,美其邦族,施於本國,頗得流行,置於地方,罕聞愛異。”顏師古注《漢書·地理志》亦云:“或纂述方誌,競為新異,妄有穿鑿,安處附會,頗失其真。”可見,在諸葛亮這個問題上,習鑿齒之《襄陽記》是有“罕聞愛異”和“妄有穿鑿”之嫌的。習鑿齒治史不嚴謹也備受裴松之詬病。裴松之在《三國志·蜀書·董允傳》引用了《襄陽記》的記載後,又說到與《漢晉春秋》說法不同,認為“此二書俱出習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習氏之言為不審也。”另在《三國志·魏書·王凌傳》注引中,裴松之評論習鑿齒曰:“疑悉鑿齒所自造者也。”
總之,在龐統為“鳳雛”這個問題上,魏晉時期的陳壽《三國志》和魚豢的《魏略》都沒有這樣的的記載,沒有他與青年諸葛亮“相友善”的隻言片語。而出現這一說法的是此後百餘年的東晉襄陽人習鑿齒的《襄陽記》,聯絡永嘉之亂以後晉室南遷的局面,聯絡習鑿齒為南晉爭正統,竭力推崇諸葛亮“光復中原”、“鞠躬盡瘁”楷模的形象,並穿鑿附會諸葛亮與襄陽人士的密切關係,“矜其鄉賢,美其邦族”,臆造出一個“鳳雛”的神話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龐統是否為“鳳雛”與諸葛亮躬耕地問題的認定沒有直接關係,本文也不涉及對龐統這樣一個三國時期傑出人物的評價問題,但是,對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應當有一個清醒地認識,我們有權利知道歷史的真相。後人如何“演義”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作為嚴肅的史學工作者,在正史《三國志》與野史《襄陽記》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應當有一個清醒的態度,那就是:我們應當相信成書時間更早的正史,而不應該相信成書時間較晚的,且帶有明顯傾向的“地方野史”
-
5 # dghsjskso
兩人都有當代絕世才華兩人的老闆都是劉備並不存在誰的能力大誰的能力小亂世之中靠才華做成大事說說他們老闆劉備對這兩人是求賢若渴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龐統並不是和諸葛亮齊名,相反,龐統出名的時候,諸葛亮還默默無聞,毫無名氣,等到諸葛亮出名時,龐統早已死去。
龐統只比諸葛亮大兩歲,出名也比諸葛亮早的多。龐統出名是因為水境先生司馬徽的評價,司馬徽是東漢末年的名士,隱居在襄陽,不從劉表的徵辟出來作官,在龐統20歲時聽聞司馬徽大名,前去拜見。當時的司馬徽坐在桑樹上採桑,而龐統坐在樹下,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說是南方計程車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有了司馬徽這句話,龐統漸漸為人所知,有了名氣。
龐統的“風雛”名號來自龐德公,龐統是龐德公的從子,龐德公也是東漢末年的名士、隱士,與司馬徽、黃承彥交好,而黃承彥也是襄陽名士,更是諸葛亮的岳父,諸葛亮與龐統也應該早就熟識。
龐統經司馬徽評價後有了名氣,後來被推薦為本郡的功曹,赤壁之戰期間為周瑜的功曹,協助周瑜打贏了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並且為周瑜制定了西取益州、二分天下的戰略計劃。要不是周瑜死的太早,龐統想必有更大的發展。在周瑜手下時的龐統,大多做的是幕後的工作,是以看上去有些默默無聞,但周瑜的戰略,猜測更多是出於龐統之手,龐統這裡表面出來的是戰略能力。
周瑜死後,龐統送喪歸吳,孫權沒有重用龐統,龐統才投靠了劉備,周瑜沒死之前,可是劉備最忌諱的人,龐統作為周瑜的功曹,想來也為劉備諱忌,劉備收留了龐統,卻沒有重用,只給了縣令噹噹,後經諸葛亮與魯肅聯名推薦,劉備才重用龐統,官職與諸葛亮一樣,都是軍師中郎將,位在諸葛亮之下,但此時的龐統已出道多年,名聲在外,至少在荊州及江東士人圈都知道龐統這個人,而不知道諸葛亮,當時的諸葛亮剛剛出山,沒有名氣,只有自已的小圈子,龐統此時的名聲遠大於諸葛亮。
劉備瞭解了龐統的才能後,在入川時,帶的謀士就是龐統,龐統在劉備奪取益州的前期,是立了最大的功勞,不僅為劉備奪取益州提供了戰略思路,而且為劉備奪取益州提供具體的戰術,可以說,劉備能奪取益州,龐統居首功。這也是龐統最歷害的地方,重於戰略、長於謀略。
但很可惜,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也許是龐統太想證明自已,一個軍師用不著上前線拼殺吧,能被箭射中,顯然龐統離前線很近了,而龐統的這種急切心情,顯然是他最大的弱點,導致命都丟了。
龐統真正算得上有效之年,就是從投靠劉備的209年到中箭身亡的214年,不過短短五年時間,龐統能表現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而龐統最大的功勞就是協助劉備奪取益州,除此之外,實在乏陳可善,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回覆列表
龐統和諸葛亮齊名,被世人稱為“臥龍鳳雛”是有原因的,本來龐統的才能並不為人所知,但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有伯樂慧眼識人,這個人就是潁川人司馬徽。
結交水鏡,揚名於世龐統字士元,是襄陽郡襄陽縣人,年輕時樸實魯鈍,沒有人能真正認識他的才能。潁川人司馬徽善於識別人才、發現人才,龐統二十歲便前去拜見他。當時司馬徽正在樹上採摘桑葉,便讓龐統坐在樹下,兩個人從白天談到夜晚。司馬徽發現龐統異於常人,說他稱得上南州地區士人中首屈一指的人物,由此龐統的名聲漸漸大起來。大家注意到這裡不是司馬徽發現了龐統,而是龐統主動去接近司馬徽,讓司馬徽認識自己的能力,進而幫自己宣傳,讓自己的獲得了名聲。龐統知道只要讓世人公認的伯樂認可自己,那麼就可以揚名於世了。
不吝讚美,弘揚正氣,教化世人後來郡太守任命他做了郡功曹,他生性喜好品評人物,致力於扶植培養人才。每當他稱讚某人時,對這個人的評語往往高於其實際具有的才能,當時人感到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龐統回答說:“當今天下大亂,正道日漸頹廢,好人少而壞人多。如果想振興社會風氣,弘揚道義,不溢美他們,他們的名聲就不足以使眾人仰慕,不足以使人仰慕,就會使一心向善的人越來越少。我今天這樣做,即使獎拔的十個人中有五個名不副實,還能得到另外的一半兒,用這個辦法來推進和提高社會教化的地位,使有志之士激勵奮發,不也是可以的嗎?”
針砭時弊,品評士人吳將周瑜幫助先主劉備打下荊州後,兼任南郡太守。周瑜死後,龐統作為周瑜的下屬,護送其靈柩回到吳縣,吳中許多人都已知道他的大名。等到龐統西返荊州時,吳地士人匯聚閶門,陸績、顧劭、全琮等人都去了。龐統說:“陸先生可說是下等劣馬而足力迅疾,顧先生可說是一頭弱牛卻能負重致遠。”又對全琮說:“你喜好施捨,愛慕名聲,就像汝南的樊子昭。雖然智力不足,也是一時的人傑了。”陸績、顧劭對龐統說:“假使現在是太平之世,應該與您一起品評天下的人士。”他們與龐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才回去。
追隨明主,有的放矢劉備兼任荊州刺史,龐統以從事身份代理萊陽縣令,在縣令任上治績不佳,被免職。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說:“龐統不是百里縣官之才,讓他擔任州府中的治中、別駕等職,才能充分施展他的才華呀!”諸葛亮也向劉備談了這個意思,劉備便與龐統見面好好交談了一番,極為器重他,便任他為治中從事。後來劉備對龐統親近和優待僅次於諸葛亮,於是龐統和諸葛亮同任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隨從劉備進入蜀中。益州刺史劉璋與劉備在沛縣相會,龐統向劉備獻策說:“現在趁著與劉璋會面的機會,就可以把他抓起來,如果這樣將軍您就可以免去大動干戈之勞,輕易的取得整個益州。”劉備說:“我們剛剛進入劉璋的地盤,還沒有充分的顯示恩德信義,不可以這樣!”劉璋回到成都以後,按照約定劉備應當率軍北上為劉璋征討佔據漢中的張魯。
三策定益州,坦蕩憨直人龐統又對劉備說:“我們應當暗中挑選精兵,晝夜兼程直取成都,劉璋既缺乏軍事才能,又對我們沒有防備,如果我們的大軍突然殺至成都,就可以一舉拿下益州,這是上策。劉璋手下的名將楊懷、高沛各自帶領強兵據守在白水關頭,聽說他們多次上書勸劉璋,請他把將軍您送回荊州,現在將軍應趁還未到達關頭時,派遣使者前去告知楊、高二人,就說荊州發生了緊急情況,準備回軍救援。同時讓軍隊收拾行裝,做出要回荊州的樣子,這兩個人敬佩將軍的英名,又對將軍離開益州感到高興,我想他們必定會帶著少數隨從前來見你,將軍可藉此機會抓住他們,進而兼併他們人馬,回軍攻擊成都,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與荊州連在一起,利用荊州兵力慢慢圖謀益州,這是下策。如果猶豫不決,錯過機會就會陷入極端困境,這是難以持久的。”劉備認為中策可取,不久就斬殺了楊懷是、高沛,回軍殺向成都,所過之處全都攻克。劉備在沛縣舉行慶祝宴會,劉備有點醉了,便對龐統說:“今天的宴會真令人高興!”龐統卻說:“把討伐別人的領土當成一種歡樂,這恐怕不是仁者之兵吧。”當時劉備已經醉了,便怒氣衝衝的說:“周武王討伐商紂時,軍隊前歌後舞,難道就不是仁者之師了嗎?你說的話不恰當,快點退出宴會吧。”於是龐統立即退了出去,不一會兒劉備後悔了,又把他請了回來。龐統回到原位,全然沒有向劉備致歉的意思,自斟自飲好像什麼也沒發生過。劉備問他:“剛才我們的爭論,到底是誰不對呢?”龐統回答:“我們倆都不對。”劉備聽了大笑,與龐統又像宴會開始那樣開懷暢飲。
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劉備進軍圍攻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流箭射中而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對此感到痛心和惋惜,每每提及龐統都止不住涕淚漣漣。龐統的父親為議郎又升遷他為諫議大夫,諸葛亮見到他親行跪拜大禮。追賜龐統關內侯的爵位,加諡號為靖侯。龐統的兒子龐宏,字巨師,為人剛直,好議論人之優劣。他對尚書令陳祗很輕視,因此受到陳衹壓制,死於涪陵太守任上。龐統的弟弟龐林,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在鎮北將軍黃權軍中參謀軍事,在征伐孫吳的戰役中遭到失敗,便隨黃權投降了曹魏,被封為列侯,官一直做到鉅鹿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