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虹繞虹臨
-
2 # 笑笑樂樂雲
過年對華人來說,是一個吉祥歡快的日子。一年365天,最熱鬧的就是大年初一這一天。有錢無錢,回家過年。從古至今,都很重視這一天。不論在外離家多遠,有多大困難,也要趕回家過年。過年不僅要吃好穿好玩好,更重要得是一家人歡聚一堂,熱熱鬧鬧地。初一一大早,鄉里鄉親的都要互相串門祝賀新年。現在和過去過年沒有多大區別,千百年的習俗延傳至今罷了。
-
3 # 文蹤旅跡
宋代王安石寫過年時的情形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過年在是人們除舊迎新、祭拜神祖、納喜迎福、祈求平安豐收的慶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是農曆新年的開始,現代人把每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稱作春節,又稱為過年。
雖然商周秦漢時期,過新年的日子不盡相同,但是作為最重要的節日,過年曆來都有著很強的儀式感。
在古人那裡,過年的講究很大。要用區區幾百字說過年有些難。我說說李世民和武則天的過年吧。
李世民有一首《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詩裡的新年氣象很是不同一般。春風乍起,冬雪開始消融,燈火驅散了深深的寒意。皇宮內外,紅燭高照,火舌似花。除夕之夜,在守歲的酒席上君臣舉杯共飲,辭舊迎新,達旦歌舞。貞觀盛世,李世民的心情自然很好,《守歲》詩流露出無比的自豪。有人說李世民的這首詩清新可讀,是初唐難得的好詩。
同樣,他還有一首《正月臨朝詩》,“條風開獻節,灰律動初陽。百蠻奉遐齎,萬國朝未央。雖無舜禹跡,幸欣天地康。晨宵懷至理,終愧撫遐荒。”詩中描述了大年初一,他接受大臣們賀喜時心情喜悅,並提議大家今後同甘共苦、砥礪奮進。
而武則天650年的過年充滿了相思之苦。當時感業寺外面爆竹聲聲,她想起了愛慕自己和自己愛慕著的李治,禁不住潸然淚下,寫下了“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如意娘》)。這一年春節的迎新燈火,映照著一個思婦的淚光和幽怨。
684年過年時的武則天卻是無限追思自己的丈夫李治。她情不能禁、潸然淚下,在洛陽燭火高照迎新年的時候,武則天寫下了追思丈夫——唐高宗李治的著名文章——《述聖記》。
的確,過年是喜慶、祥和、祈福、迎喜的日子,也是祝願、追思、期盼的日子。
中國歷史悠久漫長,但社會卻飛速的發展著。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遠比古人強多了。而今天過年的儀式感仍然存在。祭灶、掃塵、磨豆腐割肉、殺雞蒸饃、祭祖、走親訪友、逛廟會、鬧元宵等等好不熱鬧啊。
回覆列表
近現代各地區春節情況
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各地年節習俗相異。全國而言,過年的氣氛大多自臘八節就開始日益濃厚,至元宵節方結束。在中國大陸,春節是一個法定假日,自除夕一直至正月初六;大中小學借春節而放寒假,多自臘月十五放至正月十五。各地各行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會提前收工放假;至少在假日期間,普遍有工廠關門、市場停市、銀行停業、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和人民幣外匯市場停盤;而另一些行業,如公安、消防、醫療、商業、物流、高精尖科研等則全年不放假,這些行業每年都能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的報道和宣傳物件。在外的學生和勞工在工作地和家鄉往返,形成旅客潮,即春運的主要組成部分。即使是實在不能回家的子女,也會在除夕夜向家裡報一聲平安,讓家人不至於在新春佳節擔心牽掛。中國大陸曾經出現過春節大量電話阻塞全國通訊網路的現象,而群發簡訊也曾成為“公害”;近年來隨著QQ和微信的日漸流行以及國家對通訊基礎設施的建設,“影片拜年”、“網路紅包”逐漸成為拜年的主要方式:2017年春節0點,微信平臺一秒鐘即收發76萬個紅包,而除夕全天的收發紅包總數更高達142億個。自19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習慣,並直播至香港;並且透過回家過年的廣告和主持人拜年臺詞等方式,在春節晚會中推廣“中國北方漢族省份吃餃子”的習俗到南方漢族以及少數民族區域。各省電視臺也會組織自己的春節聯歡晚會;諸如嗶哩嗶哩等網路平臺也有春節特別節目(“拜年祭”、“漢服春晚”等)。隨著中國經濟條件改善和觀眾對春晚節目的認同度下降,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或進行其他活動;而中國大陸其他關於春節的節目和活動則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尤其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春節特別活動,甚至反過來影響了春節聯歡晚會。中國宗教較多,尤其是融匯儒道釋諸教的民間信仰氛圍濃厚。春節期間,各地佛寺會舉辦廟會;也有民眾自發到佛寺、道觀、文廟、教堂、清真寺以及祖先墳墓牌位、烈士紀念碑等處祈求新年平安。中國各界也會發行各類紀念品以紀念春節。每年春節前,華人民銀行會啟動農曆新年賀歲紀念幣的兌換;各大商場和網路平臺也會發放各種優惠券以促進消費。中國南北具體的年俗有較大差異,概括列舉如下。至於具體年俗,每省、每縣、每村以至每家都不完全相同,因而根本無法列舉。漢族南方地區編輯除夕:吃年夜飯、圍爐火鍋、炸春捲、包蛋餃、吃潤餅。放紅包包壓歲錢在枕頭下。大年初一:祭拜天地眾神,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長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長的老人家家裡。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大年初二:在南方,廣東、澳門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餚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回孃家, 在香港有賀歲煙花匯演大年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日回孃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大年初四:孃家人來探望。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迎財神,“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大年初六:開市。舞龍、舞獅。大年初七:回孃家。大年初八:祭孟子。大年初九:玉皇大帝壽誕,潮州人、閩南人和客家人會以隆重祭禮祭拜天公。漢族北方地區除夕:守歲,吃年夜飯,晚上和好餃子面切好餃子餡為初一包餃子做準備,因為初一忌動刀。大年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大年初二:是回孃家拜年團聚。大年初三: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日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大年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日回孃家拜年。大年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日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日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日才能掃家裡的垃圾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希望迎來下凡的五路財神;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為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日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大年初六:開市。扭秧歌,踩高蹺。大年初七:人勝節大年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關於過春節,在中國北方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小年)開始,有這樣的民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
港澳地區編輯
香港利舞臺“恭喜發財”“招財進寶”的合書農曆新年一向是香港、澳門最重要的節日。港澳沒有類似中國大陸的春節晚會節目,但每年除夕正月首三日,電視臺都會有慶祝新年的綜藝節目,例如無線電視在荃灣荃新天地舉辦大型賀歲節目及2013年在全球舉辦大型新春倒數節目《TVB新春黃金慶典》,1991年為迎接羊年的到來,香港,廣州,澳門三地的電視臺在農曆年三十晚聯合直播跨年倒數節目:《省港澳呈祥迎新歲》。及1979年後每隔10年無線電視及廣東電視臺珠江頻道直播《羊城賀歲萬家歡》、港臺電視轉播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 新春花車巡遊及賀歲煙花匯演。港澳亦不流行吃餃子,而只流行吃湯圓、年糕,但習俗和忌諱亦多不勝數,臚列如下:年宵:香港年宵市場在年廿四開始直到初一凌晨結束,分佈港九新界各地,以銅鑼灣維園規模最大,出售年花、風車、精品、小吃,自1990年代末開始,年宵市場亦流行一批香港流行文化產品,比如仿模古惑仔電影中打架用的吹氣摺椅、印有港幣鈔票的紙巾。近年更有許多年輕人競投年宵市場的攤位擺賣他們各式各樣的時髦創作和產品。食品:傳統上,過年時要吃廣東年糕、蘿蔔糕、角仔、煎堆;一些家庭有吃湯丸習俗;傳統年盒放上瓜子、蓮子、各類糖果。飯菜常配上髮菜(發財)、蠔豉(好市)。禁忌:“鞋”在粵語跟“骸”和嘆氣聲同音,“書”與“輸”同音,避免正月中選購;通勝意指通書,是查吉日的傳統曆法書,按俗要叫成“通勝”;香港人認為初一後理髮不祥,正月初一亦不宜洗髮,而初一至初三又有不動刀的傳統,因此過年前,理髮店其門如市,部分會提高收費;封利是時,以“好事成雙,白事成單”的原則,利是的金額必須是雙數,而單數是白事時使用的數目。初三是“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懷有身孕、身有白事或者鎖定於春節結束之後結婚的人,亦不宜拜年;“死”、“慘”、“唉”及粗口等字眼屬於忌諱。如打破碗碟,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新年期間亦不掃地、不倒垃圾,怕掃財富出門外。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 廣東梅州居民在除夕至廟宇燒香祈福除夕:食團年飯,去廟宇上頭炷香。大年初一:拜年、在廟宇上完頭炷香、花車巡遊匯演、賀歲杯足球賽初賽、煙火晚會。新界一些地方有吃盆菜、舞獅、祭祀活動。大年初二:新界鄉議局車公誕祈福、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大年初三:赤口,傳統上認為這日容易與人爭吵,不宜拜年。是日部分人會觀看賀歲賽馬,或到沙田車公廟祈褔。大年初四:賀歲杯足球賽(決賽)。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新界一些鄉村有點燈賀添丁習俗。人們也會吃湯丸,象徵團圓,同樣亦是年貨回收和再造之黃金大良機。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臺灣新年冬至:漢人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日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於當日集會聚餐。當日可以開啟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尾牙:於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藉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臺灣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並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臺灣媒體矚目焦點。送神日: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雲馬紙錢為神祇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影象,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畫像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舊日漢人民俗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玉帝會遣代天巡狩之神或者其他神祇下凡,代替已經上天述職的神祇巡視人間,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內褲。小年夜:小年夜是大年夜(除夕)的前一日。在大年夜時全家要團圓,而通常外地的家庭成員都會提前回家,因此大年夜前一日,幾乎就已經全員到齊,開始圍爐團圓,因此稱為小年夜。小,有非正式,但具有正式節日的意味。像小週末,還不是正式的週末,但已有周末的感覺。小年夜夜子初(23時)過後要拜天公(天公即玉皇大帝,是民間奉祀的位階最高神),小年夜十一點,其實就是除夕的早子時,為了表示對天公的尊敬,越早拜越好,是為“辭歲”。有些人則是在次日,即除夕夜的夜子初(23時)拜天公,意思是在正月初一的一開始即向上天慶賀新年的意思,為“賀正”。現代社會工商繁忙,許多人改為初一的一大早去天公廟,或各大奉有玉皇大帝的廟宇祭拜。除夕(大年夜):依農曆十二月大小月,臺灣閩南話稱為二九暝、三十暝與過年暗。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鹹之分,稱為甜粿、鹹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新增紅豆者,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鹹粿則以在來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通常臺灣民間都在除夕當日或前一、二日更換春聯、門神,隨時代演進,亦有不貼門聯春聯,只貼“恭賀新禧”、“恭賀春釐”、“恭喜發財”、“招財進寶”等春聯春聯、五福符或橫彩彩條。除夕當日上午先祭祀家中神明及祖先。祭神後,會於神明香爐上插上紙作的紅花,即“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花”。下午則祭祀地基主。有人也會順道祭祀好兄弟,又稱“拜門口”。當晚則圍爐,吃年夜飯,並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俗稱菠菱仔菜以南部居多),也有用芥菜(俗稱刈菜以中北部居多)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於除夕前還清。所以臺灣俗諺中調侃手頭經常窘迫的人為“天天二九暝”。初一:大年初一早上十一點以前,吃素食,以“一餐吃齋,當作是一年吃齋”。由於多半是吃醬瓜、麵筋等,多半煮白粥搭配吃,也有人說不能吃粥,說吃粥會在新春期間淋雨,吃完了去拜年;先依序向家裡長輩拜年,祝福家中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在拜年之後,長輩會把先準備好的紅包壓歲錢給予拜年的晚輩,而大年初一出門逢人也要拜年,說吉祥話如“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語祝福大家有一個新的開始。初二:回孃家的日子,依華人習俗,已出嫁之婦女不得在正月初一夜子時(23時-24時)之前回孃家,有吸納孃家的福氣之意,所以古時孃家父母都會反對女兒回家。而且大年初一通常婆家也會有大量賓客年來拜年,身為媳婦者必須在初一時幫忙,但在今日時代進步,已無硬性規定。初三:“老鼠娶新娘”,休息一日。農曆初三,自秦漢以來,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依序到初七為人日,是漢民族神話女媧造物時的順序,因此初三也稱豬日,而本日的習俗是燒門神紙,不會出外拜年,因為赤口-漢民族的一種惡神,怕出外與人發生口角,故都只留在家中祭祀先祖,不外出。初四:接神。接神的祭典,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後,當年生肖衝犯太歲星君者,則安上太歲符或神位祭祀。現今臺灣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殿,供奉值年太歲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初五:“隔開”,據說是玄壇真君等五路財神巡遊人間之日,故商家此日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可掃地、倒垃圾。初六:扼肥,清除水肥,可略整理家庭,尤其廁所,清除乾淨初一以來的垃圾、穢物。同時,正月初六是閩南安溪的守護神清水祖師(祖師公)聖誕,由於泉州安溪移民後裔佔臺灣漢人人口不少,尤其大臺北地區,全臺各地祖師廟亦為數甚多,都有慶祝活動,三峽祖師廟有“神豬”祭神的習俗。初七:七元,人日,準備豬腳麵線,據說食用可消除黴運,以保長壽。初八:完全,新春的玩樂到今日為止,故曰“完全”。恢復平常的生活,並把過年祭拜的食物全部吃完。初九:天公生,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在初八的深夜23時,即初九子時,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綿不斷。初十:有食食(tsiah-sit8),拜完天公的供品餅果,又有得吃一頓了。十五:元宵節(上元暝),臺灣元宵節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其中以觀光局巡迴各縣市的臺灣燈會最盛大,每年依生肖製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新北市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苗栗市苗栗龍、臺東市炸玄壇爺(炸寒單爺)、臺南市鹽水蜂炮、馬祖擺暝、迎神繞境等活動。閩南民間年俗念謠:“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徦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扼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