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似蓮花開好運自然來
-
2 # 縱橫864
教書育人是比較難的,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很贊同這句話,人的思想不好扭轉,孩子出生第一眼見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與孩子之間感應,有句話說的好,言傳不如身教,話說的好,不如用實際行動去做,孩子好學上進,有責任心,那就看看父母在這方面是怎麼做的,如果父母這方面做的很好,那孩子從小就是耳濡目染,思想不會跑偏,也會學父母,前期父母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父母教育的好,孩子上學,老師操心的就少點,反之老師操心的多,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給孩子傳遞的是積極的思想,端正的態度,以及自己的行為,好學,就是對知識的渴望,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畢竟孩子思想不能和大人比,考慮的深度達不到成人的深度,可以蒐集一些好看的益智類題目,或者他感興趣的事情 ,或者讓他多參加體力勞動,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上進就是不甘平庸,建議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最好是一些集體性的運動,他可以鍛鍊孩子的上進心。責任心是做事做人的基本素質,那就要給他一種做事的原則,做過的事自己必須負責,做事三思後行,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做事事半功倍,不抱怨,很積極,沒責任心的人混半輩子,都很難有作為。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3 # 數學派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未來獨立處事的原動力和出發點,而培養孩好學、上進、有責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陪伴參與,以身作則。
想讓孩子好學,可以在孩子學習,或寫作業的時候,自己在孩子旁邊看書,而不是自顧自的看手機。有一個方法特別好,你想讓孩子學會什麼,可以和孩子一起學。比如我家孩子喜歡陶笛,我不懂音律,為了和孩子玩到一起,我就去網上找相應課程學習,最後我和孩子都會吹陶笛了,以前我都不敢想。共同參與感,讓孩子會非常主動的去學習,不需要你推著學。
想讓孩子上進,你自己首先要是個上進的人。在孩子面前不要沒事唉聲嘆氣,抱怨生活。你努力工作的樣子,孩子看到了,自然會受影響。像我在家裡上網課,一開始,孩子在外屋吵鬧,我會和孩子解釋爸爸要上課,現在我一進屋上課,孩子也不玩了,自己找本書看的可認真了。
想讓孩子有責任心,你就要建立自己的負責任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要說話算數,承諾給孩子買禮物的一定要買。不要只是嫌孩子煩的敷衍。記得有一次我在網上看到了一款七巧板拼圖,就問孩子喜不喜歡,爸爸買給你。當時沒在意,過了一週,孩子問我拼圖郵到了嗎,給我觸動很大,直接帶著孩子去店裡買了。
-
4 # 守車寶寶
好學、上進、責任心都是好的方面,積極面,需要休養;但懶惰、退縮、不負責人是孩子生來具備的本能,是保護自己的行為,是人性的弱點;
要克服人性的弱點,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很多家長一定會說榜樣的力量,如果父母是好學,上進,有責任心,孩子會耳濡目染,跟著父母學到這些特質,這是很正確的;
問題是如何做好榜樣?
好學、上進、責任心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靜態表現,不同時期,對其賦予的含義是不一樣的;首先父母們要有這個認知;
0-5歲:
孩子有足夠的關注,有足夠的安全感,這個很重要;這是孩子接受世界的良好開始;
孩子能有一群小夥伴,有一群共同玩啥的朋友,融於幼兒園,遵守幼兒園的紀律,有同情,友愛之心...;這個心態很重要;
能夠遵守基本的社會規範,培養孩子不遵守交通規則,遵守節約,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整理自己的玩具和書籍);
...;
6-12歲:
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人生觀、價值觀...;做法並不難,一句話,一個眼神,遊玩中的一次輕度呵斥...;問題是父母要有這種關注和及時的反應;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習慣,不是一兩天可以培養出來的,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堅持...;
在的引導和常識灌輸,培養孩子獨立做的事情,決不能像母雞帶小雞的愚愛...;
...;
父母們做不到好學、上進、責任心,那孩子就不能做到好學、上進、責任心嗎?除了榜樣是否還有更專業的辦法?
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環境,在確認自己給足孩子的關愛的基礎上,請一些專業的保姆(有能力的父母或親戚)和進入一些比較好的學校(幼兒園),讓孩子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遵重老師或專業人士的教育方案;並多跟老師和專業人士溝通,盡力理解專業人士的觀點,按照他們的做法對待孩子(克服自己固有觀念,有點難,為了孩子,一定要)
當然,專業人士可能是一句話,一個提醒,會對您很有幫助(我曾經受到一位教師給我的提醒:“XXX好像安全感不足”,就是一句話,我後來查閱很多資料,參加很多培訓,瞭解孩子安全感缺乏的原因和彌補方法);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孩子的夢想;孩子一旦有了夢想,他就有了原動力;如果讓孩子堅持自己的夢想,需要透過孩子培養一兩種愛好,這個很重要....;
有了夢想,有了動力;有了愛好,有了責任人;有了良好的榮辱觀,孩子就會見賢思齊...;
-
5 # 小房總
一、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樣。在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家長若想要求孩子好學、上進且具有責任心,首先自己要樹立良好的榜樣,要以身作則,呈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樣孩子才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正面影響。試想,假如家長們自己整天捧著手機玩遊戲、看肥皂劇,孩子看在眼裡,怎麼會有心思好好學習呢?
二、循循善誘
教育是一門學問,它是由教與育共同組成的。教就是把知識、做法直接傳授給孩子,而“育“則是對孩子思想、道德產生更深層次的培養。要把教與育結合起來,是需要家長憑藉智慧去引導孩子的。比如帶著孩子參觀科技館,領略高科技給人類帶來的便捷和舒適。在遊玩過程中,引導孩子對科學知識、對高新技術萌生興趣。又比如與孩子共同觀看一部有思想的影視作品,比如阿甘正傳。看完以後讓孩子先談談觀後感,再告訴孩子自己是如何理解的,給孩子灌輸更多人生的哲理和意義。透過一種巧妙的、正確的引導,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三、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獨特的個性與興趣。作為家長,應當主動去了解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有一部影片,我看了好多遍,每次重看依然會被感動到,片名叫《三傻大鬧寶萊塢》。其中,男二號法罕從小酷愛攝影,但他的父親一直執著於讓兒子成為一名工程師。後來有一次,法罕跪在地上說了這些話:“爸爸,我想說服您,但不是以自殺作為威脅。爸爸,如果我變成一個攝影師會怎樣?我會賺得很少,可能房子很小,車子也很小。但我會很快樂的,我為您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真心的,我以前一直聽您的話,就這一次,請遂了我的心願吧。”你們猜後來發生了什麼?法罕的爸爸對著剛買來膝上型電腦說,“把它退了吧。兒子,一臺專業的照相機要多少錢?這檯筆記本夠換一架嗎?如果你缺錢,儘管開口”。不用猜,故事的結局是法罕成為了著名的攝影師。也許你會說這只是影片故意呈現給觀眾良好的結尾。但至少,我們都為法罕父親180°的大轉變所感動了。不為別的,只為他成全了孩子的心願。瞭解孩子真正想要的,遠比支配孩子去做大人所想的,重要百倍。
四、勉勵鼓舞
每個人都喜歡被讚揚,大人如此,孩子更是這樣的。多一些讚美,多一些支援,多一些鼓勵,能夠讓孩子在學習上更有信心,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更具責任心。
-
6 # 獵吧
“讓孩子好學、上進、有責任”,是我們每一個家長的殷切期望。但是,因為孩子太小,認識不可能達到我們成人的角度。同時,我們的絕大部分家長,也十分缺乏正確培養孩子的方法和能力。
那麼,家長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好學、上進、有責任呢?
第一,親密無間的朋友關係。
從一開始就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無間的朋友關係,並隨著孩子的成長,加強自身的學習,使良好關係持續維持。達到雙方無話不談,孩子樂於與您共同探討、學習、遊玩。
但是注意一點,一定要適當保持距離,給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充分的接觸空間。
第二,從自身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幼年發育成長的榜樣。自己的一言一行,時刻受到孩子的無意識關注和模仿、學習。
從自己做起,有責任、Sunny、積極、努力向上;對人富有愛心、大度仁慈、不斤斤計較;有計劃、有條理、勤於學習;尊敬雙方父母,關注孩子成長,對家庭、事業富於高度的責任心。
第三,注重陪伴和正確引導。
孩子自由的陪伴,是孩子獲得精神營養的良好途徑。陪伴不等於簡單的抱和哄,而是一起講故事、共同學習和遊玩。
在陪伴中,讓孩子充分享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在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汲取來自父母的良好品質。
同時,對其在外界學到的不良問題,耐心、自然的透過故事、遊戲、交流、例項等加以引導,讓孩子真正觸發內心感覺,並改變不良的意識和行為。
第四,自幼引導孩子加強注意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讓孩子養成習慣,必須從已開始做起。
幼兒期的孩子,好動、新奇、缺乏主觀意識。這個過程,是專注力的培養和日常禮貌的學習的大好時機。
透過生活現象,經常自編有趣、正能量的故事,讓孩子透過故事,加強做事的注意力及正確的待人禮貌行為。切記,故事一定要有趣、保持一定的新穎,確保孩子的熱切關注和留下印記。
第五,學前正確、自然轉換玩與學的關係。
孩子在學齡前以玩為主,進入學齡期以學為主。在學齡前到學齡期之間,需要經過一個極其重要的過程,就是“玩與學”的自然、順暢轉換。
這個時期,一般在孩子進入大班開始,歷經一年的充足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切實樹起榜樣,循序漸進的同孩子一起學習,形成全家良好的學習氛圍。
同時,這個過程,要進一步加強孩子做事、學習的永續性專注度。切記,從時間上要循序漸進,不能急劇改變,讓孩子逐漸適應。
注意,以學為主、兼於休息。學要從孩子的興趣開始,透過自然、正能量的故事,逐漸的引導,逐步的走上專業知識。休息時先給予多與學習的時間,慢慢調整學與玩的時間。
第五,養成良好的好學、上進、有責任習慣。
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到位後,家長要持之以恆的,養成孩子良好的好學、上進、有責任習慣。
一開始,孩子可能不適應,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心、勇氣、表揚和鼓勵。解決孩子的學習、責任心問題,要透過溫和、耐心、有趣或自編的正能量故事加以輔之,以充分解決孩子隨時出現的矛盾、對立問題。
第六,耐心糾正不良習氣。
踏入學校,孩子的接觸面迅速擴大。來自外來的知識、思維、行為出現疊加、紛呈、改變和迷失。甚至隨著外來社會、自然知識的快速瞭解,孩子對家長的培養思維產生異議。
只要我們不是愚昧、無知、專橫的家長,且一直與孩子保持同步朋友關係。孩子會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探討,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一定要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夠以朋友的友誼相處,尊重、傾聽孩子的看法和意見,形成充分的溝通交流。
作為家長,對於孩子受到外來不良習氣的侵襲,一定不能立馬憤怒、責備、批評 。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冷靜分析、藉機隱喻,讓孩子自己分清是非。
因為篇幅問題,未做例項列舉。若有不同意見,敬請親們共同探討、相互學習。
-
7 # 快樂庭院
仔細看了這個問題,理論上回答很容易,家長只要注意兩點,孩子就錯不了。做起來可並不容易,尤其是一些家長真的很不容易。
從理論上是哪兩點?
1,家長自己做一個好學、上進、有責任的人,並且樂於做一個這樣的人。
我們常說你希望孩子什麼樣,你就要真心做出什麼樣給孩子看在眼裡,孩子的效仿力是非常強的。
這是言傳身教。
2,家長要懂孩子,給予孩子無條件和善而堅定的養育。
這裡面就是育兒的觀念和方式方法,一定要順應孩子的生命成長規律,同時加以引導和督促,具體的細節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我們記住原則,家長自己去學習、去揣摩、去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
-
8 # 青欖教育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劃清界限把動手機會留給孩子作為父母媽媽,我們都想把孩子照顧地妥妥帖帖,但越是無微不至,越容易讓孩子變得依賴父母,想要培養孩子自主好學的習慣,我覺得應該從劃清界限開始。
父母引導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讓獨立性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學習也自然無需讓父母監督了。
變監督為陪伴,用氛圍感染孩子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我們努力的樣子會潤物無聲般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成為他們模仿的物件。
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
有張有弛讓孩子在自由中變自覺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規範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
作為家長,我們都很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想讓孩子儘可能的花時間在學習上,剝奪了孩子玩的時間。但孩子越是被限制,越容易刺激孩子想要玩的心。越是想讓孩子學習,孩子越覺得被束縛,怎麼還會有學習的興趣呢?
在時間管理上,除了安排好學習時間,也要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們盡情地玩,有張有弛,讓孩子保持良好的狀態,才能在學習的路上不斷潛行。
回覆列表
你為什麼要這麼說?孩子是一個聽話的機器人嗎?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愛學習,有的孩子活潑好動,喜愛運動方面的,有的孩子喜歡做手工……如果都照你所想,不都成了一樣的人?
你的想法本身沒有錯,這其實也是每一個家長的心聲。只是這隻能是一個願望,孩子的學習好了固然很好,不好了我們也不能太生氣,只要他能夠跟上學校學習的進度就行,畢竟每一個孩子的資質是不一樣的。作為家長要耐心地觀察孩子的特長,然後有意識的去培養他,讓他長大了能學有所長,如果能幹上了他喜愛的工作更好,即使沒有用上,在他業餘時間能幹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相信他也會很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