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醫星

    小兒疾病,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對醫者,都是一種考驗。每當看著平日活蹦亂跳的寶寶,因為疾病的困擾而一言不發、無精打采的樣子,當父母的可是焦急萬分,內心煎熬!隨著天氣漸漸變涼,咳嗽在一眾小兒疾病中,越是常見了,小兒咳嗽該怎麼辦?實用妙方且看且收好!

    咳嗽是一個以咳嗽為主要症狀的證候名。凡外感、內傷或內外合邪諸因所致肺氣宣降功能失調,均可產生咳嗽,即“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但不離肺也。《幼幼整合·咳嗽證治》指出:“凡有聲無痰謂之咳,肺氣傷也;有痰無聲謂之嗽,脾溼動也;有聲有痰謂之咳嗽,初傷於肺,繼動脾溼也。”由此可見,咳和嗽在含義上是不同的,而兩又多並見,故多合稱“咳嗽”。

    本證候是以咳嗽症狀命名的,凡以咳嗽為主要症狀的病證,如西醫學之咽炎、喉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咳嗽變異性哮喘等均可參照本證進行辨治。

    臨證思路

    一、病機辨識

    外感咳嗽,起病多急,病程較短,初起多有發熱、微惡風寒、流涕、噴嚏等症,臨床以表證、實證居多。內傷咳嗽,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或因乳食所傷,起病緩急不一,以緩多見,往往有各臟腑功能失調的證候,而無邪犯肌表之症狀。故內傷咳嗽,多屬裡證,且多虛實夾雜,寒熱互見,日久不愈。

    1.外感咳嗽

    風寒犯肺,多見於冬春之時,或天氣變化,或起居不慎。初起一二日,噴嚏流涕,惡風惡寒,咳嗽,是風寒初犯表,肺氣不宣。頭痛身楚,發熱惡寒,是風寒束表較重。肺行清肅之令,肺氣宣邪於外而作噴嚏、咳嗽,若清肅有力,則邪去而嚏止咳停。若清肅乏力,邪竟不去,更深入閉肺,則咳嗽加重,咳聲重濁深沉,緊悶不爽,痰少,惡寒發熱加重,舌質淡,苔薄白,此即風寒束肺。惡寒發熱,頭痛乾嘔,咳吐痰涎,舌淡苔滑,是外寒裡飲。發熱,咳嗽,痰黃稠,舌質紅,又惡風寒,流清涕,苔白,脈數而緊,是內有肺熱,外感風寒,即寒包火。

    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可現風熱犯肺,症見咳嗽,咳聲高亢洪亮,咳痰不暢,舌轉紅,苔轉黃,脈轉數,伴發熱,流濁涕,面赤唇紅,乾咳,多為有熱。

    夏季感受暑溼,犯於肺衛,其證綿纏,必見暑溼的特徵,如身熱不揚,痞悶困重,納呆乏惡,痰多,舌苔厚膩,脈濡。

    感於秋令之燥,則津液乾燥。初秋暑熱未盡,表現為溫燥,症見乾咳少痰、聲嘶犬吠,口鼻乾燥,或發熱惡寒,舌紅,苔白乾,脈數。深秋冬寒漸至,多表現涼燥,症見乾咳少痰,口鼻乾燥,惡風寒,舌淡苔白,脈浮。

    2.內傷咳嗽

    咳嗽日久,多傷肺脾,有實有虛,病程較長。肺中素有內熱,或外感化熱,其證不解,可致痰熱壅肺,以咳嗽勢劇,痰黃稠,或發熱煩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特徵。痰熱不解,久則損傷肺陰,久咳不愈,痰少或痰中帶血,咽乾口燥,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久咳不愈,又易致肺脾氣虛,表現為咳嗽綿長,聲怯痰稀,神疲氣短,舌淡脈弱。咳嗽日久,正氣漸虧,熱痰也可寒化。熱象不顯,痰聲轆轆,色白清稀,納少神倦,舌淡苔膩,屬痰溼阻肺。若反覆易感,畏寒背冷,或夜咳痰稀,屬肺虛寒。

    久咳不愈,除肺脾虛外,尚有肺中伏飲、痰瘀交結。

    食積咳嗽,見於咳嗽病程的中後期,有脾胃運化失司症,以咳嗽有痰,五更或晨間咳嗽,痞悶,口臭,苔膩脈滑為特徵。痰黃稠,口穢便秘,舌紅苔黃厚,是積滯生熱。

    肝火犯肺,咳引脅痛,噯氣嘆息,急躁易怒,舌紅脈弦。心經蘊熱犯肺,小便短赤,口舌生瘡,咳痰不爽,夜寐不安。

    二、症狀識辨

    1.咳嗽

    小兒咳嗽,可從咳嗽的久短、深淺、鬆緊,咳聲的輕揚重濁,咳嗽的時間,以及其他兼症來加以辨識。

    就病程而言,咳嗽病程短、發病急,多屬實證、表證,如外感六淫、飲食停滯、肝火犯肺等致肅降失司,多咳嗽急起;咳嗽久,多虛證、裡證,如肺脾腎虛弱、痰溼阻滯等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纏綿。

    就咳之深淺而言,咳聲淺,多為邪在衛,致肺失宣降,多兼肺衛表證;咳聲深,則多病在肺,致肺被鬱閉,多伴抬肩作咳。

    就咳之聲音而言,時間頻急,聲音重濁,多為外感風寒或痰溼咳嗽,多系外邪或痰濁停聚於肺,肺失肅降;咳嗽頻聲音清亮,多為外感風熱或痰熱咳嗽,多因熱邪犯肺。

    就咳之時間而言,晨起咳嗽,陣陣加劇,或食生冷後咳嗽加重,多為痰溼咳嗽;午後或傍晚咳嗽,聲音清輕短促,多為陰虛咳嗽;夜間睡臥咳嗽加重,聲音喘促少氣,多為虛寒咳嗽;夜間或清晨咳嗽,伴口臭,手足心熱,苔膩或厚膩垢濁不化,為食積咳嗽。

    2.咳痰

    咳痰的識辨,應注意分辨痰的色、量、質的變化和咳出的易否、味感等,來鑑別病證的寒熱虛實性質。

    痰色白,屬風寒或溼;痰色黃,屬熱。痰質清稀,屬寒或溼;痰質黏稠,屬熱或燥;痰清稀多沫,屬溼或脾腎虛。痰中帶血,屬燥或熱或陰虛;咯吐血痰,為肺熱或陰虛;痰血相兼,為痰熱瘀結成。咳而少痰,不易咳出,屬燥熱、陰虛;咳痰量多、白滑,易於咳出,屬痰溼。有熱腥味為痰熱;味甜淡為痰溼;味鹹屬腎虛。

    三、治法與處方原則

    臨床應本著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原則,去其咳嗽之因,則咳嗽自止。小兒咳嗽的治療,法在宣肺、順氣、化痰。《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咳嗽論》曰:“治嗽大法,盛則下之,久則補之,風則散之。”此咳嗽治療原則。

    外感之咳,治以疏散為先。肺欲辛,辛味藥能開洩肺氣,肺氣宣暢則咳嗽可除,用藥雖不外辛涼、辛溫兩類,但因小兒“陽常有餘”,故實證、熱證較多,辛涼清宣最為常用。不可早用斂澀滋補。內傷之咳,總宜扶補正氣,但須分臟腑陰陽。臨證治法各不同,但總不外溼甚健脾、食積導滯、實火清熱、虛火滋陰、金虛補土、肺寒溫散等法。

    若虛實夾雜,則“更量虛實,以意增損”(《小兒藥證直訣》)。同時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因此,解表不宜過於發散,瀉熱要注意存陰。有可下之證,也只宜輕下,而不要峻下。

    治法運用時,應注意臟腑相關。治肺的同時,應注重治脾。小兒肺氣不宣,容易引起脾胃鬱熱,溼熱生痰,反過來又影響肺氣,溼重脾必困,熱重胃必傷。因此,必須肺胃兼顧,還要照顧到脾,除清熱而外,還須除溼豁痰。

    如系久咳不愈,更應注重對脾的調理。因為久咳不止,肺氣必虛,肺主氣,肺虛會導致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又會影響到脾的運化,脾虛而痰溼阻滯,又反過來影響到肺的肅降,因此,肺脾之間的關係是較為密切的。

    除肺脾外,還可以出現肺虛及腎而形成肺腎兩虛,肺虛肝逆而形成肝火灼肺,逆傳心包而形成心火傷肺。又如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虛也會使傳導和排洩失調。因此,凡是表現以咳嗽為主症的疾病,必須注意到其他兼症,從而考慮到肺和其他各個臟腑之間的關係,才能不會顧此失彼。而在治療方法上,仍然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而瀉不單純是瀉肺,如有心火則瀉心火,如有肝熱則瀉肝熱,如有腸熱則瀉腸熱。補亦如此,不是單純地補肺,而是脾虛兼顧補脾,腎虛兼顧補腎。

    四、用藥式

    1.外感咳嗽

    外感犯肺,肺失宣降,治宜疏風散邪,宣肺化痰。初起風寒犯於肺衛,衛表症狀明顯,重在散邪,用荊芥、防風、羌活、前胡、白前、旋覆花等。如風寒束肺,則重在宣肺散寒,用杏仁、蘇葉、桔梗、麻黃、桂枝、細辛。風熱犯肺,治宜疏風散熱,宣肺止咳,用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蘆根、薄荷、款冬花等。暑溼犯肺,理當清暑化溼,宣肺利氣,用滑石、薏苡仁、扁豆、厚朴等。若外兼風寒,裡溼偏重,則宜溫化之,用藿香、佩蘭、白芷、蘇梗、旋覆花、茯苓、桔梗等。燥邪為患,則宜溫潤或涼潤,應避免辛溫或苦寒過度。董廷瑤在使用麻黃湯時,如咳嗽咽癢較劇,必加百部,再加桔梗、前胡開洩肺氣,止咳效果較佳;在使用三拗湯時,多配以百部、川貝母、天竺子潤肺止咳,再加桔梗、桑白皮、紫菀升降互施。

    表裡同病宜表裡雙解,宣肺止咳。如肺衛表證與飲食停滯雙傷,用藥多疏風散邪與消食導滯同用,加入神曲、山楂之類;表裡俱熱,以防風、麻黃解表發汗,荊芥、薄荷清上通鼻,大黃、芒硝通腑洩熱,滑石、梔子利水祛邪。

    2.內傷咳嗽

    痰濁阻肺,治宜瀉肺化痰。肺熱偏重,則宜瀉肺洩熱,用桑白皮、地骨皮、黃芩之屬。桑白皮治頑固性久咳效果較好,配伍得當,亦可用於寒性咳嗽。必要時可用宣肺通腑法,使痰熱從大腸而降,用大黃、瓜蔞之類。宣肺行痰一般用桔梗、枳殼,其他如瓜蔞、厚朴、杏仁、麻黃均可選用。化痰之品,寒痰,輕則用陳皮、半夏,重則用膽南星、皂莢、清礞石、枯礬;熱痰,輕則用瓜蔞、貝母,重則用膽南星、天竺黃、竹瀝之類;頑痰老痰用黛蛤散、海浮石、枯礬之類。一般不要見咳止咳。止咳藥物用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葉之類,有溫潤肺氣的作用,主要用於劇烈咳嗽和久咳,不要過早應用。若痰多黃稠,加葦莖、桃仁、膽南星、浙貝母等,以豁痰排痰。痰熱俱重,可用蒿芩清膽湯。若痰稠難咳,加黛蛤散,或用皂莢、鵝管石等量研末沖服,每次0.5~1g。

    肺虛久咳,用藥應分清臟腑、陰陽。如肺陰虧虛,宜養陰潤肺止咳,用沙參、麥門冬、百合、枇杷葉、款冬花之類;肺脾氣虛,則益氣健脾,補肺止咳,用人參、茯苓、白朮、橘紅、姜半夏之屬。若正虛肺傷,則宜補肺斂肺。

    久咳傷肺,肺氣已傷,不可再予宣散,應根據邪正消長予以扶正祛邪,佐以斂納肺氣,屬氣陽虧虛用馬兜鈴、訶子之類,屬氣陰不足用五味子、烏梅。若兼有瘀血表現,可加用桃仁、赤芍;痰瘀兩兼,合用葦莖湯、葶藶大棗瀉肺湯。

    3.劇咳

    對於劇烈的頻繁咳嗽,甚至咳劇兼喘,應重用宣肺化痰,結合解痙,藥用麻黃、桑白皮、瓜蔞、桔梗之類,重在宣開肺氣。若呈嗆咳兼喘,可加用蟲類息風解痙之品,藥如殭蠶、蟬蛻,甚至蜈蚣、全蠍。對於咽痛乾咳之咽性咳嗽,治療時除散邪宣肺化痰外,還應利咽。初宜辛涼宣透,用薄荷、牛蒡子、桔梗等;繼以解毒消腫,用馬勃、山豆根、蚤休之類;後以養陰滋潤,用玄參、知母等。桔梗雖可宣肺利咽,其用量不宜大,一般5g左右,太大恐致嘔吐、汗多。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

    1.先聲咳喘寧

    口服,每次5~10mL,每日3次。功能宣肺散邪,化痰止咳,用於痰熱咳嗽證。

    2.橘紅痰咳液

    口服,每次5~10mL,每日3次。功能理氣祛痰,溫肺止咳,用於寒痰咳嗽證。

    3.鮮竹瀝水

    口服,每次5~10mL,每日3次。功能清化痰熱,用於肺熱痰多。

    4.猴棗牛黃散

    口服,1歲以上每次0.36g,未滿週歲每次0.18g,用於咳嗽氣喘,痰涎壅盛。

    二、單方驗方

    1.紫蘇、陳皮各9g,白蘿蔔片12g。用水一碗,煎成半碗,加紅糖一匙,熱服。用於風寒咳嗽。

    2.冰糖15g,杏仁9g,雪梨1個,去核,燉服。用於肺熱咳嗽。

    3.川貝母6g,雪梨1個,冰糖15g,蒸服。用於咳嗽時間較長之陰虛燥咳。

    4.核桃仁20g,蜜炙後趁熱服。用於久咳。

    三、外治療法

    1.麻黃12g,百部12g,冬花15g,蘇子10g,白芥子10g,葶藶子10g,杏仁10g,桃仁10g,生半夏10g,生南星10g,生附子5g,牙皂30g,乾薑10g,細辛10g,五味子10g,地龍10g,麝香1g。按傳統油膏製作工藝熬製收膏備用,每次取紅棗大小攤於布上,外敷膻中及雙肺俞穴,3日一換。治風寒咳嗽。

    2.牙皂120g,冬蟲夏草90g,肉桂9g,生半夏9g,天南星9g,鉛粉220g,芝麻油500g。按傳統膏藥製作工藝熬製收膏備用,每次取紅棗大小攤於油紙或棉布上,外敷膻中穴,3天一換。一切咳嗽,無論新舊,內傷或外感,一般用藥2~3次即可收效。

    3.吳茱萸30g,生白礬30g,白芥子15g,生半夏15g,生南星15g。上藥共研細末,每次取3~5g,以蒜汁調糊,外敷雙足湧泉穴,睡前貼,次日晨起揭去,每日一次。本方具有溫中降逆、豁痰定喘之功能,用於小兒久咳、痰飲及嘔吐。

    4.枯礬、皂莢各3份,牽牛子、杏仁、梔子各2份。上藥共研細末,用時以蔥白1~3根搗爛,加入藥末,以醋或雞蛋清少許調勻即可。睡前取藥膏敷雙腳心,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用於支氣管炎、肺炎、哮喘。

    5.青黛3g,冰片3g,麻黃9g,桔梗6g。上藥共研細末,每次取適量,以熱醋調敷天突、定喘、湧泉穴,每日1次

    6.白芥子、枯礬、牙皂各等分研末,每次取5g,加30%二甲基亞碸溶液調成軟膏,分做成2個藥餅,每晚洗腳後敷貼兩足心,連用三晚。治風痰咳嗽。

    7.大黃、芒硝、大蒜各15~30g,搗爛敷胸部,以紗布包紮。用於痰熱咳嗽。

    8.丁香、肉桂各3g,共為末,以溫水調敷肺俞穴,固定,每日換1次。用於肺虛寒咳。

    9.用麻黃、桂枝等藥物適量,水煎,每天給小兒用中藥藥浴或泡腳。用於小兒風寒束肺咳嗽。

    四、針灸療法

    1.體針

    取穴:天突、曲池、內關、豐隆。肺俞、尺澤、太白、太沖。每天取1組,兩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15次為一個療程,用中等刺激或針後加灸。

    2.耳針

    主穴:肺、氣管、神門。配穴:枕、下屏尖、耳迷根。

    每次選3~4穴,毫針刺雙側耳穴,每日1次。壓豆法取單側,隔日1次,兩耳交替,並囑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1~2分鐘。

    3.手針

    主穴取肺點、咳喘點,咽喉痛癢配喉點,寒熱配體穴大椎。治外感咳嗽。

    4.艾灸

    主穴取膻中、肺俞、膏肓、奇穴赤穴等,艾條灸3~15分鐘,艾罐灸15~30分鐘。

    五、推拿療法

    穴位推拿療法:清肺經,按天突,推膻中,開璇璣,揉乳旁,揉乳根,擦背。外感咳嗽,加推攢竹、推坎宮、推太陽、黃蜂入洞、拿風池、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拿合谷,以疏風解表;內傷咳嗽,加揉二馬、按揉氣海、揉肺俞、揉腎俞,以補脾養肺益腎。

    六、刮痧療法

    對於2歲以上的小兒可採用刮痧治療,用牛角刮痧板對後背穴位進行刮痧,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理脾胃,平衡陰陽,增強體質。

    七、拔罐療法

    1.取肺俞、身柱、風門、外關,單純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治療風寒咳嗽。

    2.取風門、肺俞、孔最、外關,採用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以輕手法叩刺穴位,然後拔罐,每日1次。治療風燥咳嗽。

    3.取天突、肺俞、大椎。大椎穴採用刺絡法,用梅花針以輕手法叩刺大椎穴,以稍有出血點為度,然後拔罐,出血量以較少血點冒出面板為準,然後去掉罐具。天突和肺俞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用於風熱咳嗽。

    八、霧化療法

    1.用板藍根注射液1mL,鮮竹瀝2.5mL,霧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5分鐘,療程3~5天。

    2.雙黃連粉針劑0.6g,蒸餾水20mL,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20分鐘,療程3~5天。

    九、拍背療法

    家長在孩子咳嗽時,抱起患兒,用空掌輕輕拍孩子的背部,上、下、左、右都拍到。如果拍到某一部位時孩子就咳嗽,說明孩子的痰液就積在此處,應重點拍,多數在孩子肩胛下的部位,也就是肺底部。只要有痰的刺激,孩子就會咳嗽,一旦痰液排出,咳嗽就能暫時緩解。所以拍背能起到寬胸理氣、促進痰液排出的作用。

  • 2 # 小窩馬

    1.冰糖雪梨水

    2.香油炸雞蛋吃

    3.咳時讓孩子喝點香油緩解一下

    4.吃藥配合治療,如果一直在吃藥,這麼長時間沒好,也不能再吃了

    5.小兒推拿試試

    6.去醫院檢查一下,時間久了,容易導致肺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長育肥豬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