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定山人
-
2 # 周乙探史
驚!本人破解《山海經》中“君子國”之謎:《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贛榆)之屍北”。其中“君子國”在哪裡已成千古之謎。本人研究發現此“君子國”實際是“朐(句)子國”,甲骨文中“君”字寫法如圖1、 “句”字寫法如圖2,可見兩字十分相似。“朐(句)子國”位於連雲港市朐山村,為杭州良渚國王句芒北上所建。
-
3 # 張履琚
你有一個錯誤認識,認為文明都是孤立的,每個部族都可以自行其事,即“我不管別人,別人也別管我”。其實古代和今天一樣,文明是勾連在一起的一個整體。這與人類的起源有關,也與文明的使命有關。人類源於共同的祖先,文明和先進者有義務照顧弱者和維持大秩序。試想一下,如果各國都閉關鎖國,想怎麼玩怎麼玩,碰到邪惡的國王,就會按照自己的慾望濫殺國民,別國都不聞不問,就讓他全部殺死嗎?歷史上到處是這樣的例子。良渚文化毀於戰爭,一方要管,一方不讓管,這是它毀滅的原因。從相關傳說看,當時一個鐵血部族攻進這個主動撤離的辦公區域,玩的很高興,卻不料中計,另一方連皇宮帶侵略者全給毀了。良渚文化是個啟示,它在讓我們思考國與國的關係。
-
4 # 吉誠
一、良渚申遺成功後的思考
良渚遺址最近申遺成功,剛剛7月16日,“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開幕,展覽彙集了全國9個省市17家文博單位的260件(組)館藏珍品,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首次亮相。從良渚文化到良渚文明,一時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特別是良渚文化與中華文明的確切關係,以及良渚文化自身到底發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的問題,良渚文化與華夏文明的關係及定位問題;良渚文化的去向問題等等,各種疑問此起彼伏,各種爭議喋喋不休都得從考古學角度來解答。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因為是良渚文化滅亡時,夏朝還未建立,而在傳世的史學文獻中,又幾乎沒有對4000-5000多年前南方太湖流域的相關記載。要想弄清楚良渚相關的若干問題,多數要從考古學入手,少量涉及歷史文獻學;立足考古學本位,讓有關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涉及的相關問題謎團逐一解開。
二、良渚文明是中國區域文明時期的重要代表
據中國史料文獻,一般將夏作為王朝的開始。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開始的年代被暫定為公元前2070年。但由於先前中國考古,只從處於晚商階段的殷墟才發現大量青銅器以及銘刻有文字的甲骨等遺物,以致國際學術界一般只認可中華文明僅始於殷商時期。這樣國際學術界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就存在著三個誤區。第一個誤區是將中華文明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而忽視了中華文明形成之前還存在著多個區域文明。第二個誤區是將中原文明作為中國早期文明的唯一代表,而以中原文明的形成作為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標誌。第三個誤區是以青銅器、文字作為判斷文明的絕對標準,而將未發現青銅器、未破譯文字的文化摒除出文明之列。良渚文明的確認將有助於破除上述偏見。大家知道,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和哈拉帕文明分別處於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所處地理位置相對獨立,文化面貌較為統一,且均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前後。而中華文明卻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指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中心形成的大的文明群體,實際上是多個區域文明逐步融合的結果和產物。
中國位於東亞地區,東部為廣闊的海洋,西部有帕米爾高原,西南部有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西北還有天山、阿爾泰山、蒙古高原及大面積的戈壁沙漠,東北鄰近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地區,東部則為廣闊的海洋,形成一個相對封閉而獨立的廣袤區域。在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包含著多個相互獨立的地理單元,從距今約9000年開始,在這些不同的地理環境背景下,逐步孕育出多個具有不同文化面貌、不同發展譜系的文化區系,如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海岱地區、甘青地區,長江流域的四川盆地、江漢地區、環太湖地區,以及北方地區和珠江流域等,形成“以中原地區為核心,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若干文化區為主體,再聯絡周圍許多個區域性文化的一種重瓣花朵式的格局”,或者說是多種文化融合嫁接而形成的文明成果,這一點也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體現,而中華文明無疑是世界文明中最為豐富最為繁盛的。
從距今約6000年開始,各區系進入文明化、城市化、複雜化加速發展的新時期,在距今約5500年到4000年間,形成了許多強勢的文化,如較早的廟底溝文化、凌家灘文化、紅山文化,稍晚的距今3000年前後的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更晚的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煤山文化、齊家文化、陶寺文化等。這些文化中不少已進入文明階段,但這一時期,面貌統一的中華文明尚未形成,我們不妨稱之為區域文明時代。
良渚文明是中國區域文明時期的重要代表,其所處的公元前3000年前後,中華大地上已孕育多個區域文明或強勢文化,如良渚、屈家嶺、大汶口等,這些文明之間存在著緊密的文化交往,這一時期中原地區反而處於文化發展相對緩慢的階段,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對中原的文化發展程序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三、良渚文化輻射和中原地域文化
關於良渚遺址與良渚文化的區別,首先要弄清楚遺址與文化的區別。從考古學上講,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良渚遺址是位於長江下游的一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其以莫角山為中心的遺址面積約為30萬平方米,外圍有宏偉的水壩系統所圍繞,城內有分佈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玉琮、玉璧為代表的玉禮器最具特色。簡單的說,良渚遺址是一個遠古時期城市的遺址,可稱之為良渚古城遺址。
除了良渚遺址外,在廣大的太湖流域,還發現了上百座與良渚遺址存在時間、文化面貌一致同類型遺址,而包括良渚遺址在內的這上百座遺址所反映出來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就叫做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的分佈範圍主要在環太湖和錢塘江流域。這個範圍比良渚古城要大得多。這樣看來,良渚文化我們可以理解為良渚古國的『疆域』,文化輻射到的地方,皆為王土。而良渚遺址則可視為良渚古國的都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
四、滿天星斗的時代,良渚為何未能勝出
根據考古學遺址分期和C14測年,良渚文化存在了約為距今5300-4300年這一千年的時間,此時中國正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與早期相比,經過幾千年新石器時代的發展,中國各地的考古學面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彼時,良渚之外的華夏大地是一付遍地開花的狀態,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以及北方的西遼河流域,都分佈著成熟的新石器聚落和文化圈,為此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正是根據這種現象,提出來了著名的“滿天星斗”的概念。
五、同時期的良渚並不孤獨:中華文明處於滿天星斗的新石器中、晚期
中原區:中原正是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在經歷了彩陶向四方的大規模傳播之後,大型建築遺址和大型墓葬的出現,表明此時的中原地區的社會結構正在經歷著一場重大的變革;
海岱區:山東半島周圍則的大汶口文化,農業和手工業已經有了具體的分工,用作記事的刻畫符號已經廣泛出現,產生文明因素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兩湖區:長江中游是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它有著和良渚一樣高超的制玉技術,考古發現此時的石家河文化不僅有大的城址出現,伴隨著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明顯的階級分化也出現了;
燕遼區:西遼河地區則是紅山-小河沿文化的根據地,紅山也有著發達的制玉技術,與良渚玉多璧、琮、鉞不同的是,紅山玉多是被認為可以"溝通天地"的玉龍、玉蟬、玉鳥等器物(李伯謙觀點,《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另外紅山區還發現了眾多廟、壇、冢等遺蹟,表明紅山文化已經向更高層次演變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帶來的不同文化面貌。
可以說與良渚文化同一時期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進入了文明要素蘊育的關鍵時期,良渚文化及其所在的長江流域,其文化發展高度比同時期的中原區要發達,這也是考古學者口中所稱道的『東方先亮』(這是考古學家許宏的觀點),按正常發展軌跡,這些區域在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王朝時期,也應該出現自己的文明和王國,但在距今大約4300左右,受環境等相關因素影響,除了中原區外,包括良渚文化在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紛紛衰落甚至消亡,之後中原夏文化的崛起並向南擴張,打亂了長江中游一帶正常的發展秩序,使該地區最終失去了獨立進入文明的機會,這是良渚文化未能從滿天星斗時代突圍的重要原因。
六、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龍山時代的繁星是如何隕落的?
良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異同
良渚文化未能從滿天星斗的新石器時代突圍,有氣象、水文、地質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洪水氾濫、地殼變遷等。但歸根結底是自身文化屬性的內在因素在起作用。考古學者透過對良渚、紅山、仰韶文化眾多遺址和墓葬隨葬玉器分析認為,無論是北方的紅山、南方的良渚,還是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發展到距今4000-5000年的這個階段,都已經進入了蘇秉琦先生所說的『古國階段』,但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卻各不相同:良渚文化古國是:神權、軍權、王權相結合的以神權為主的神權國家;紅山文化古國是:以神權為主的神權國家;仰韶文化古國是:軍權、王權相結合的王權國家 。(摘自李伯謙《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不難理解,不同的社會組織形式,帶來不同的發展道路,也自然導致不同的結局。以祭壇、大型城址和精美玉器為標誌的良渚文化,繼良渚之後的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等,並未發展出比良渚文化更高層級的文明,反倒是自行萎縮或被別的文化取代、融合或同化。也就是說,文明的特徵已經出現的良渚文化,已經一腳站在文明的門檻上了,只可惜是由於種種原因,良渚並未進入文明社會,抑或我們並非獲得良渚進入文明社會的證據,更多未知領域有待進一步探索研究。
同樣站在文明門檻上的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
中原文化則不同,在經歷了『東方先亮』的沉寂期之後,經過龍山時代的充分發展,腳步沒有停止或迂迴,在距今大約3700年前後進入了文明時代——二里頭文化時期。這是一個以青銅文化為特徵的廣域王權社會,與後世的商朝、周朝的社會組織形式別無二致。不可否認中原龍山文化以及後世的二里頭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對周邊文化,如良渚、紅山、山東龍山文化等等所創造的某些先進文化因素的吸收,但總體來看 , 只中原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的發展,更多的是對仰韶文化的直接繼承和發展。
-
5 # 談史說魯
滿天星斗說,並沒有說長江流域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文明,而只是說中國各地的文明程度在這一時期是平分秋色的。良渚文化存續大約1000年的時間,後來似乎消失了。對於良渚文化,是有當地的馬家浜、淞澤文化發展來的,至於接續良渚文化的是什麼文化,至今沒有定論。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是有缺環的,而且馬橋文化的表現也差強人意,也有人說良渚文化發展成錢山漾文化,甚至還有的人說這種文化毀滅了。
歷史學者還提出了一種觀點,說良渚文化北上,發展成夏文化,可惜這種猜想得不到考古學的支援。總起來看,長江流域的文明在夏朝以前如果說發展程度不亞於黃河流域的話,進入夏朝以後,已經遠遠地被拋在了後面。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搖籃的說法不可輕易否定。
-
6 # 袁聰
宇宙洪荒、天地滄桑、斗轉星移、時過境遷;在那‘’遙遠‘’的遠古時代,人類生存、發展的先前文明,因天災、人禍、遷徏、戰爭等各種原因造成了早期包括良諸文明的流失不可避免、不可抗拒是一種正常現象,必僅是遠古文明,人類社會科技朦朧、愚魅,生產力極為低下,對各種自然天災無法抗拒、無有相應的科學方法治理順應。
我認為站在文明門檻上的良渚文化,不能在‘’滿天星斗‘’的時代
成功突圍的主要原因是:
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勢較低,特別是環太湖地區更低,在遠古的洪荒時代,雨水很多、暴雨平凡、洪水滔天、每年遇到春夏雨季,幾乎淹沒了整過環太湖地區,使人類無法生存、無法抗拒,導致人口北遷中原方向或其它地區。後代的大禹治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二、為了生存,原始社會生產力極低,物質貧因,各氏族、部落之間搶佔好的地盤,經常發動戰爭、吵鬧等導致彼增此減,長此以往,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財力。強者為爭、霸者為王,爭奪統治權、物權、財權。
三、原始社會後期,尤其象良渚,在當時比其他周邊氏族、部落先進、發達,隨著人類的發展、進步,物質、財權分配不公,私有化現象日益嚴重,財富逐漸集中在氏族、部落的少數人手中,內鬨內鬥、紛爭日益強烈,導致跟其它的氏族、部落相比,提前瓦解、奔潰、衰亡。外族過早掌控了良渚,強化帶來了新的文明,本土文明、文化逐漸消亡,被外族起代。
四、人口強大,尋求向外謀生存、謀發展,人口大量外遷,良渚形成名城實亡的空巢。
五、自身的自然規律,世間上沒有長貧久富家,繁盛一期,時間長了,必然就會衰落、敗亡。陰陽自轉、人道輪迴。
六、各氏族、部落之間交往、通婚、形成民族大融合,導致後期的良渚文明、文化被淘汰出局,新的發展快、先進的中原文明、文化取代了良渚文明、文化,使之觸合在其其中。
-
7 # 良人執戟2
從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時期到大汶口遺存、陝西臨潼的姜寨遺址、河南臨汝的煤山遺址、廣西地區貝丘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甚至遠到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的雲星遺址、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金沙遺址⋯
良渚文化遺址是中華大地眾多遺址中一顆耀眼的明星!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市餘杭區。
良渚文化分佈在太湖流域的廣大地區,早期的有馬家濱遺址、江蘇常州圩墩村遺址及上海青浦崧澤遺址,良渚遺址。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震撼著無數關注中華文明程序的炎黃子孫。
良渚文化為什麼沒有成功突圍而停止了前進的腳步?滔天洪水圍困淹沒了"良渚人"的家園,太湖地區的良渚遺址遭受了沒頂之災!理由如下:
滄海桑田一一目前的良渚文化尚無確切的文字,但是,古老而神秘的巜河圖》《洛書》是原始部落或者古城的形勢圖,《河圖》出自太湖與常州之間的孟河傳說來推斷,良渚文化區域位於太湖南、東臨大海。
大約距今六千多年前,海水曾淹沒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那時的長江入海口在揚州、儀徵地區(如上圖)。
長江南岸的海岸在江陰、福山、梅里、太倉、馬橋、漕涇一線。
而緊鄰錢塘江邊的良渚,更是直接東臨大水。
盛行於夏朝的據說為伏羲所創的巜連山》易,應該始於堯、舜時期,那時洪水氾濫,驚慌的原始人只能向附近高山逃去,在人們眼裡,只有高山能夠解救他們。於是人們感恩于山,視"山"為第一大神。有鑑於此,那時的"易",便稱為巜連山》。
(出土於紅山文化二期的土陶作品,三個裸體女人擁在一起,是大水後的遺存,觸動了原始社會文藝界泥塑藝人,為我們留下這個悲傷的永恆)
巜河圖》《洛書》的數字和符號,是良渚文化呼之欲出的文字產生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中,有許多人為刻畫的線條,我發覺考古研究人員似乎沒有用巜河圖》巜洛書》及原始太極圖(湖北京山屈家嶺出土的最古老太極圖)中去解秘線條含義,比如,有一個刻畫線條圖案是:上下直線,中間一個X連線,我的理解就是天和地,中間由人來連線。
所以良渚文化的文字可能就是這些線條的刻畫,表達自己的意圖,這個問題順便一提,因為不是本文要求,故一筆帶過。
回覆列表
良諸文化的認知,突破了傳統的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一貫思維,而從出土的文物考證、輔證,中華文明發祥於長江流域。這是個重大歷史問題的重新定位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