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口水雜談

    作為大清帝國一國之君的道光帝,作為積極支援林則徐禁菸、並且抵抗英國侵略的大清最高統治者愛新覺羅?

    這位萬聖之尊並不被英軍大張旗鼓的人侵所嚇倒。雖然英軍在裝備上要強於清軍,但在林則徐、關天培等抗英將領的率領下,連日的血戰也沒能開啟廣州的城門。真正讓道光感到空前恐懼的,是定海之戰。

    僅僅是兩代之前,也就是乾隆帝在位的時候,英吉利還只是華人眼中的化外蠻荒之地。一則故事能充分地說明這點:法蘭西使者前往京城,向乾隆尋求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而乾隆帝卻沒聽說過法蘭西。輕蔑地認為:“什麼法蘭西、比利時,都不過是英吉利窮得活不下去了,又不好意思總相求於我閏,換個名字罷了。”

    當然,這只是個故事。實際上乾隆與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波旁政府關係十分密切,不可能不知道法蘭西和英吉利有什麼區別。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閉關鎖國的清王朝與世界之間的差距所在。

    正是這種日益加深的差距,讓道光帝從最開始的積極禁菸與迎戰,變得開始懦弱退讓。定海一戰所導致的空前浩劫,徹底摧垮了?F寧的自信,讓他開始畏英如虎。

    定海失陷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以穆彰阿、琦善等滿族貴族為代表的主和派。在他們眼裡,英軍船堅炮利,武器先進,憑著朝廷現有的武力,根本不是西方列強的對手,不可能戰勝,因此即使是作出一些必要的妥協,也要絕對避免與其發生衝突。另一種則是以林則徐等人為代表的主戰派。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他們對兩國軍力的對比有著相對客觀的認識,從這一點上來說,與英軍戰場相見,並非所願。不過要是上升到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層面上,這些愛華人士便無法容忍外國浸略者憑藉著強大的武力在中國肆無忌憚,將中圍主權肆意踐踏,唯有團結一心,抵抗外侮,方能保住大清的江山。在此基礎上,主戰派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方案,他們認為,只要將中國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起來,將侵略者趕出中國的領域並不是痴人說夢。在虎門銷煙時,林則徐就曾向西方列強莊嚴地表示:“我們不怕戰爭。”

    政府內部兩種截然相反的對待英國武裝侵略的態度,哪一種能成為清政府的對英方針,決定權還應該由作為手握大清帝國最大權力的道光帝來行使。

    道光帝雖有心再造大清盛世,但終究在日漸衰敗的國家面前無力迴天。一方面,他仍然對?父乾隆時期的鼎盛記憶猶新,祖業的衰敗並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而是想要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扭轉嘉慶時期的不利局面,再造盛世的輝煌;而另一方面,他卻在世界範圍內的大革命風暴中無動於衷,甚至是毫不掛懷,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之中:對於工業革命掀起來的科技迅猛發展風暴,他也毫無瞭解的興趣,認為那只是化外野蠻之民的奇技淫巧罷了。世界範圍內的鉅變,壓根不是他所在意的。他唯一不知道的是,閉關鎖國的清王朝早已遠遠落後於時代。

    內,腐敗叢生,民生哀怨;外,鴉片槍炮,強權外交,紛至沓來。清王朝危機四伏"面對著政府內部運轉不良、財政人不敷出、清兵孱弱不堪的現狀,面對著鴉片戰爭節節失利、大好山河寸寸淪喪的局面,道光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力維持一個看起來天下太平的表象,最起碼,也要做到祖輩浴血打下來的江山不淪喪在他的手中。不求有功,仍然對祖父乾隆時期的鼎盛記憶猶新,祖業的衰敗並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而是想要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扭轉嘉慶時期的不利局面,再造盛世的輝煌;而另一方面,他卻在世界範圍內的大革命風暴中無動於衷,甚至是毫不掛懷,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之中3對於工業革命掀起來的科技迅猛發展風暴,他也毫無瞭解的興趣,認為那只是化外野蠻之民的奇技淫巧罷了。世界範圍內的鉅變,壓根不是他所在意的。他唯一不知道的是,閉關鎖國的清王朝早已遠遠落後於時代。

    內,腐敗叢生,民生哀怨;外,鴉片槍炮,強權外交,紛至沓來。清王朝危機四伏面對著政府內部運轉不良、財政入不敷出、清兵孱弱不堪的現狀,面對著鴉片戰爭節節失利、大好山河寸寸淪喪的局面,道光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力維持一個看起來天下太平的表象,最起碼,也要做到祖輩浴血打下來的江山不淪喪在他的手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在這種心態下,道光帝對有可能威脅到統治的變亂十分恐懼。從很早開始,他便提出了所謂的“天朝體制斷不可失,外夷釁端斷不可啟”的對外原則。而他對林則徐禁菸的大力支援,也只是因為鴉片輸入,白銀外流,出超變入超,讓本已不復當年之局的財政變得更加捉襟見肘。同時,日益廢弛的軍隊已毫無戰鬥力可言,一旦戰事突起,道光帝就不得不面對無禦敵之兵的尷尬。這種局面有損於天朝體制事小,危及清王朝統治的情況卻是天大的事。而且,道光把禁絕鴉片看得很簡單,以為禁菸之舉引起的只是鴉片販子的反抗。

    以一個國家之力,對付幾個鴉片販子還不是小菜一碟?總不至於引起大規模的戰爭。他所不知道的是,鴉片貿易並不只是區區幾個鴉片販子的私人行為,在這囂張的背後,是英倫三島的官方支援,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手中的東印度公司對財富的貪婪。對英吉利來說,對華鴉片貿易是開啟中國市場的一塊敲門磚,也是扭轉多年以來對華貿易逆差局面的唯一方法。古老的東方帝國之富庶早已傳遍世界,誰都垂涎於這塊肥肉。一旦開啟中國的大門,那麼對於本國的經濟發展來說,將起到一個質的飛躍:曰後的事實也證明了確是如此。

    從一副高傲的姿態,到抱有一絲僥倖心理,再到信心的徹底粉碎,道光帝所經歷的心路之變,已足矣摧毀他那根粗大的神經。在他的眼裡,英吉利已經不是那個蠻荒之地,而是地獄來的使者。

  • 2 # 何偉讀史

    清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那就是中英鴉片戰爭。其時,大清的當政者是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人們熟悉的道光皇帝。

    清朝入關後,大清王朝在經歷康雍乾的輝煌之後,到了他老爹嘉慶的手中,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嘉慶上任伊始,雖然一舉拿下了乾隆朝的鉅貪和珅等人,但是,其後再無可資褒揚的建樹。尤其是世界工業革命的興起,將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甩掉幾條街仍不自知。而王朝內部也是弊事叢生,諸如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等,早已讓這個平庸的帝王疲於應付。

    更令嘉慶不安的是,鴉片的流入,不僅腐蝕了華人的體質與精神,還彌耗了大清的白銀,為了抑制鴉片的流入,嘉慶又拾了“閉關鎖國”的老路子。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傳統觀念,讓他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從而使大清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機會。也為後來的中英鴉片之戰埋下了伏筆。

    2/接手就是一個爛攤子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皇帝駕崩,皇太子愛新覺羅·旻寧於同年八月在太和殿登基,年號道光。

    其實,道光帝從他老爹手中接過的早已是個爛攤子:人多地少的矛盾愈發嚴重,人民普遍吃不飽飯;皇族墮落嚴重,他們受朝廷包養而不思進取,犯法後還不受司法制裁;鴉片氾濫,禍國殃民……

    面對如此局面,道光帝在位期間,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但終因才略有限,社會弊端積重難返。

    3/旻寧的血性

    英國從雍正朝開始就不斷對中國輸入鴉片,到了道光一朝,其害尤盛,全國有二百餘萬人變成煙鬼。在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的再三上書下,道光帝旻寧終於下定了要根絕鴉片危害華夏的決心。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期間,道光還給時任兩廣總督的鄧廷楨及廣東巡撫怡良釋出上諭,讓他們全力支援林則徐,將禁菸工作進行到底。

    林則徐確實沒負道光,受命進入廣東後,先是明察暗訪,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責令所有的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但是,那些鴉片販子卻陽奉陰違,拒不執行林則徐的命令。林則徐並無畏懼,而是義正詞嚴在正告英國的那些鴉片販子:“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人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最終,鴉片販子及其主子、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都敗在了林則徐的手下。近2萬箱鴉片全部被收繳,約237萬餘斤。其後,這些鴉片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燬。

    4/小人物引發的大事件

    虎門銷煙後,英華人向中國輸入鴉片的路被割斷了,但是,他們仍不死心,想尋找新的商機,英國商船都停泊在香港九龍尖沙咀一帶海面。無所事事的英華人常常上岸採購、玩樂、飲酒,1839年6月20日,一夥英國水手來到尖沙咀買醉,結果,醉酒鬧事的英國水手打死了村民林維喜(就歷史上有名的“林維喜案”)。為了給華人一個交代,也為了大清的尊嚴,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但是,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

    面對英華人的無禮與傲慢,林則徐於8月15日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所有賣與英華人的食物一律停止供應,英華人僱傭的中國買辦、傭工全部撤回。英華人只得撤離澳門,生活一下子陷入食不裹腹的“絕境”。義律曾向葡萄牙尋求幫助,但是,葡萄牙人不想因此捲入戰爭,明確拒絕了英華人的要求。

    求助不成,義律又轉而要求清政府解除禁令,恢復正常貿易,遭到林則徐的拒絕。9月5日,英國軍艦在義律的授意下,向負責封鎖海面的中國艦船開炮。中國軍隊當即予以還擊。

    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帝旨意,宣佈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

    5/被敵艦嚇倒了

    就在清政府釋出封港令後,1840年1月8日英國“窩拉疑”號艦長宣佈,自1月15日起,封鎖廣州口岸與珠江口。隨後,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他們準備用武力敲開大清的國門。

    鴉片戰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確實,戰爭初期,由於林則徐的應對有方,派出艦船迎擊,共擊毀英船11艘。廣東這塊防守嚴密,英華人轉而北上,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開始動搖,尤其是當英軍攻入定海,大肆屠殺後,道光帝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

    此時的道光正處於主和與主戰兩派的夾擊中,他用了一個拖字訣。其間,琦善透過私人翻譯與義律談判,拖延時間。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卻不奉陪了,他決定戰後再商。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關天培力戰殉職,帥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經此一戰,道光當初的雄心被徹底擊碎了,打不起,也輸不起,為了朝廷面子及自身的私利,在其後的對英策略中一誤再誤,並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此後十年,道光帝旻寧苟安姑息、拒絕變革,而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晚年又爆發太平天國運動,清王朝最終陷入滅頂之災。

  • 3 # 薩沙

    其實,整個鴉片戰爭中,最可憐的就是道光。

    說通俗點,道光就是一個大傻子,從到頭尾被忽悠。

    很多事情,不但英國軍人知道,中國軍人知道,老百姓都知道,但道光不知道。

    滿清到了末年,政治制度已經非常腐敗了,官場各種惡習盛行。

    其中一個原則叫做瞞上不瞞下,也就是有什麼不好的負能量的東西,統統不能告訴上級,尤其不能讓皇上知道,因為這會讓下面惹上麻煩。

    相反,丁點大的正能量的東西,都必須無限擴大,向上彙報,讓皇帝也知道。

    交給皇上的奏摺,其實根本沒法看,都是一種馬賽克文體。

    什麼叫做馬賽克文體,就是壞的、負面的東西一律沒有,好的、正面的東西無限擴大。

    以林則徐為例,他已經算是最老實的大臣了。

    然而,既然是滿清的官員,他不可能徹底脫離官場的這些東西,不然他也絕對不可能從普通老百姓成為一品大員。

    之前道光其實是害怕英華人的。為啥?因為道光吃過大虧。

    早在1834年,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和兩廣總督盧坤大鬧,後者中斷了對英貿易,派兵包圍英國商館,撤走所有清朝傭工,嚴禁人民向英人提供任何食物、水和藥物。

    律勞卑調動一艘巡邏艇、兩艘護衛艦駛向黃埔進行威脅,與清朝海岸警衛虎門炮臺交火35分鐘,駛入珠江,炮臺被摧毀大半,餘下也不敢還擊。

    盧坤根本擋不住,被迫將12艘大船沉於珠江河底攔截。然而,律勞卑的區區3艘軍艦在珠江內橫行了接近20天,才大搖大擺的離開。

    滿清在6天后恢復貿易,實際上就是服軟了。

    道光心裡明白,清軍似乎是打不過英國佬的。所以,在派林則徐去廣東只讓他戒菸,囑咐他不可和英華人開戰。

    結果呢?

    林則徐的做法同盧坤沒有不同,那麼英華人當然會開戰了。

    1839年9月17日中英發生了穿鼻海戰。

    此戰清軍大敗,然而林則徐在向道光皇帝的奏摺中寫到:“收軍之後,經附近漁艇撈獲夷帽二十一頂,內兩頂據通事認系夷官所戴,並獲夷履等件,其隨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數計……查夷人撈起屍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傷者,尤不勝計。”

    道光皇帝本來正在猶豫是不是要和英華人開戰?看到奏摺以後龍顏大悅,認為英國佬也沒什麼了不起。

    他立即硃批:“可嘉之至……既已大張撻伐,何難再視兵威。”同時道光帝鼓勵林則徐要:“計出萬全,一勞永逸,”斷不可“稍形葸畏,示以柔弱。”

    由此,道光等於同意了對英國全面開戰。

    而實際上,此次海戰,英國僅有1名士兵被火繩槍擊中受重傷,還有3人受輕傷,軍艦隻有2艘被擊中,基本沒損失。

    相反,清軍死15人,傷40多人,連關天培自己都受傷,3艘軍艦被擊沉,其餘軍艦基本都負傷。

    雙方剛剛交火,滿清艦隊大部分軍艦就嚇跑了,只有關天培的主艦繼續還擊。

    結果主艦中炮7發,炸出兩個大洞,只能撤退。

    當時英華人也只是恐嚇而已,並沒有準備全面開戰,就停火停船,沒有追擊。

    要知道,英軍參戰的僅有2艘軍艦,滿清則有28艘,尚且打成這樣。

    可見,真實記錄和實際具有巨大區別。

    然而,林則徐明知道下級上報資料有問題,仍然將下級上報的殲敵11人上報為21人,多寫了10個人。

    在道光命令下,中英全面開戰。

    結果呢?全面開戰以後,英軍僅僅留下四艘軍艦和一艘武裝輪船繼續封鎖珠江口,整個廣東水師就一點辦法沒有。

    而英軍主力12艘軍艦,4000多士兵,從廣東殺到天津,又從天津殺回廣州,再衝廣州殺到南京,沿途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無人能擋。

    其實林則徐只有略有誇張,其他將軍誇張的就更大了。

    比如奕山自稱有2.5萬大軍,可以將廣州英軍殺光,所謂“片帆不返”。

    結果2400英軍發動反攻,這些清軍都談不上一觸即潰,而是聞風而逃。

    四天之內,廣州附近要地全失,城外大火。

    奕山帶領1萬8000人退入城內,秩序大亂。

    然而,面對英軍將要工程,清軍根本沒有抵抗。

    5月26日上午,廣州豎起白旗,奕山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出城向英軍求和,願意退出廣州城,還賠償600萬兩白銀,只求不要殲滅他的部隊。

    英軍以死9人,傷68人代價擊敗2萬中國軍隊。

    搞笑的是輸到連內褲都沒有,奕山竟然還敢對皇上胡吹說獲得大勝,將部隊撤離廣州是因為去附近剿匪。

    這牛逼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道光竟然就真的相信英華人已經被擊潰,竟然命令奕山調赴廣州各軍均撤回原伍,沿海防守官兵裁撤,準備撤軍恢復和平時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美比中東更親切?為何美國對中東用兵卻對拉美國家網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