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召陵之盟是諸侯國君與楚國大夫結盟,能稱一場勝利嗎?
7
回覆列表
  • 1 # 玄祈先知X

    算是一場勝利,不戰而屈人之兵!他的目的是要盟,楚國的確來盟了,而且如實履行諾言入周進貢,這是結果。但是實際上沒有對楚國造成實質性的打擊。

  • 2 # 中孚鑑

    當時齊桓公帶領齊、宋、陳、衛、鄭、許等八個諸侯國的軍隊攻打楚國的盟國蔡國,而後直逼楚國國境,當時齊桓公聯盟軍勢大,楚國為了避開齊國鋒芒,所以就派人和齊講和,齊桓公也知道楚國強大,所以就在召陵和楚國訂立盟約,就是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雖然沒讓楚國損失,但在名義上齊桓公卻取得了大勝,召陵之盟不僅讓齊桓公的霸主之位得以穩固,而且對於他的“尊王攘夷”策略卻是勝利的。

    楚國是在春秋初期開始發展強大起來的,強大後的楚國於是就向中原發展勢力,並先後滅了一些諸侯國。之後他又對鄭國用兵,因為楚國強大,鄭國不是楚國對手。

    齊國國君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以“尊王攘夷”策略和齊國的實力,讓齊桓公成為當時中原諸侯國的霸主。

    而此時鄭國被楚國攻打,鄭國因不能抵抗,所以鄭國也準備歸附於楚國而背離齊國。

    因為楚國向中原的進軍,楚國這樣無疑就威脅到了齊國的霸主地位。齊國為了維護自己霸主的地位和名義,同時也為了救鄭,於是齊桓公就帶領八個諸侯國軍隊進攻楚國的盟國蔡國,而後齊桓公帶領盟軍直逼楚境。

    楚國看到齊桓公帶兵的盟軍勢大,不便和盟軍交戰,之後兩方也進入一段相持階段,誰都不敢輕易的先攻打對方。最後楚國就派人和齊桓公講和。

    當時齊桓公知道楚國很強大,目前還是無機可乘。所以就退到召陵,並和楚國訂立盟約。

    雖然這次齊桓公沒有讓楚國有所大的損失,不過他卻讓強大的楚國派人和齊桓公講和,穩固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所以召陵之盟對於齊桓公來說還是勝利的。

  • 3 # 天子說

    召陵之盟是公元前656年,春秋首位霸主齊桓公率領宋、陳、衛等八國借救援鄭國之機,順道討伐楚國,陳兵楚境。楚國見齊軍勢大,不敢與其交戰,於是派使者前去議和,而齊桓公也看到楚國無隙可乘,於是雙方在召陵結盟,諸侯聯軍退兵,史稱“召陵之盟”。要說召陵之盟的前因後果,還得從齊桓公稱霸和南方的楚國崛起開始說起。

    召陵之盟前的形勢

    齊國自從齊桓公繼位以後,任用管仲為相,勵精圖治,國力強大,對外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迫使諸侯會盟,成為中原霸主。此時,齊桓公在諸侯中的威望日漸高漲,諸侯紛紛依附齊國,尊齊國為盟主。而與此同時,南方的楚國也日益崛起,東征西討,逐步擴大疆域。楚成王剛一繼位,就派人前去朝見周天子,天子看到楚國前來進貢,十分高興,於是賞賜楚王胙肉,並對楚王說:“你去鎮守南方,平定夷越,不要來侵犯中原”。自此,楚成王拿著雞毛當令箭,奉天子之命,在南方擴張領土,實力一步步強大起來。

    楚國在南方崛起以後,也開始將目光放到中原,意圖北上中原爭霸。當時,鄭國地處中原腹地,由此成為楚國北上的主要打擊物件。楚成王分別於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58年、公元前657年,連續三次討伐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強大的楚國,形勢岌岌可危。與此同時,齊桓公和蔡姬乘船在水中游玩,蔡姬將船晃個不停。齊桓公阻止,蔡姬不聽,依舊將船晃個不停,齊桓公很生氣,事後責備蔡姬,將蔡姬送回了蔡國。蔡穆候看到嫁出去的妹妹被人退了回來,覺得受了奇恥大辱,一生氣又將她嫁給了別人。齊桓公從此開始怨恨蔡國。

    齊國伐楚,會盟召陵

    公元前657年秋,楚國攻打鄭國,齊國為了遏制楚國北上,於是與宋、江、黃等國陽穀會盟,商討救鄭伐楚。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自率領齊、魯、鄭、衛、陳、宋、許、曹等八個諸侯的聯軍前去討伐楚的盟友蔡國,弱小的蔡國面對氣勢洶洶的八國聯軍,迅速崩潰。齊桓公滅了蔡國,俘虜蔡穆侯以後,隨即率軍開始討伐楚國。

    面對以齊國為首的強大的諸侯聯軍,楚國不敢力敵,派使者前去議和說:“君處北海,我處南海,我們是風馬牛不相及,你現在率軍侵犯我的土地,是什麼原因呢?”

    齊國丞相管仲出來說:“當初召康公告訴我們先王,東至東海,西至黃河,南至穆林,北到無隸,天下九州的諸侯你都可以去討伐他們,以此來輔佐周天子。你們應該向周天子上貢的苞茅沒有交納,天子祭祀沒有貢品,我因此前來討伐你們。當年周昭王南征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

    楚國使者回答道:“沒有向天子上交貢品,這確實是我們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上貢呢?但是周昭王南征沒有返回這件事,你還是去水邊問一問吧。”

    面對管仲的質問,楚國使臣未免心虛,但也沒有就此向齊國屈服,二者沒有談攏,齊國繼續向楚國進軍,並駐紮在陘這個地方。面對齊國的咄咄逼人,楚國又派屈完前去交涉,諸侯軍後撤,駐紮到召陵。之後,經過屈完和齊桓公的交涉,兩國和解,並在召陵結盟,齊國退兵。

    齊桓公稱霸,本就打的是“尊王攘夷”的口號,在這次伐楚事件中,齊國是乘楚國伐鄭之機,以楚國不尊天子為由,前來討伐,佔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透過這次召陵之盟,一向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的齊國迫使楚國屈服道歉,主動向天子上貢苞茅,使得齊國在諸侯國中的威望進一步上升,霸主地位更加牢固。楚國在此之前,一直圖謀北上中原爭霸,而透過這次會盟,雙方訂立盟約。楚國自此以後,迫於齊國威勢,一直避免與齊國正面交鋒,從而使得齊國霸權更加穩固。齊國雖然強大,但楚國實力也不弱,齊桓公和諸侯聯軍遠道而來,後勤糧草難以保證,對於楚國地形也不熟悉。而楚國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以逸待勞,本就佔了一定的優勢,雙方要是真打起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即便齊桓公打贏了楚國,估計也是元氣大傷,得不償失。所以召陵之盟的結果,對於齊桓公來說,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 4 # 晉公子

    金角銀邊草肚皮

    公元前664年,若敖氏家族發動政變,殺死令尹子元,將家族中才具穎秀的鬥谷於菟(即子文)推上了令尹的寶座。

    《左傳》記載:

    鬥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左傳·莊公三十年傳》

    這便是成語“毀家紓難”的來歷。鬥谷於菟所紓解的究竟是楚國的什麼災難呢?《左傳》語焉不詳,後世史家對此多有猜測。

    有學者從《國語·楚語》中“斗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的話推測,認為此時的楚國可能遭遇了財政危機。

    這個推測頗有可疑:

    楚國此時如果遭遇了財政危機,單憑一個貴族散盡家財,能填補多少財政赤字?——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鬥谷於菟像和珅那樣富可敵國。

    另外,《國語》描述鬥谷於菟家無餘財的狀態應該是在他擔任令尹的期間內一直存在,並非僅限於他上任之初。而鬥谷於菟擔任令尹的時間長達27年,國力蒸蒸日上的楚國不可能在這麼長時間內一直陷於財政困難的境地。

    在我看起來,鬥谷於菟所要化解的災難不是大規模的財政赤字,而是楚國政壇的紛爭與內耗。

    因為就在鬥谷於菟上臺之前,楚國八年之內先後經歷了兩次劇烈政變,前一次是楚成王(熊惲)的支持者殺死了先君堵敖(熊艱),後一次是若敖氏家族的鬥班殺死了令尹子元。政變導致了楚國的執政勢力不斷更迭,但先後下野的失敗者卻未必真心臣服。

    當鬥谷於菟受命擔任令尹的時候,面對著千瘡百孔的楚國政壇,他的首要任務是將分裂的政治派系整合起來,一致對外,這樣楚國才有可能實現北伐中原,稱霸天下的終極目標。

    為此,鬥谷於菟需要展現出大公無私的包容精神,“三舍令尹,而無一日之積”正是他用以鎮撫各方勢力的政治姿態,所以《國語》才說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恤民也”。

    鬥谷於菟的這種態度受到了楚成王的由衷稱賞,因此每逢他上朝,成王都要特地命人為他準備一串乾肉,一筐米飯作為午餐,以示優遇。經過鬥谷於菟的撥亂反正,動盪之後的楚國終於重新走上了君臣和諧,一致對外的正確道路。

    事實上,雖然楚國在文王薨逝之後暫時放緩了北伐的腳步,但問鼎中原的基本國策卻始終沒有改變。

    楚成王剛剛登基的時候,為了改善楚國的國際形象,修復與中原諸侯間受損的邦交,曾經高調派人向周惠王進貢。周惠王以胙肉回賜楚成王,並殷切叮囑他說:

    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史記·楚世家》

    周惠王顯然已經看出了楚國的北進勢頭越來越猛,但天真的他卻又寄希望於楚國會因暫時的內亂而安處於南蠻之地。“無侵中國”?穩固了內政之後的楚成王怎麼可能聽從這麼荒唐的指示呢?

    在鬥谷於菟的輔佐下,楚成王自公元前659年起,連續三年向鄭國發動進攻。一連串的組合拳打得鄭文公直想向楚國屈膝投降,但孔叔卻及時攔住了他,孔叔說:

    齊方勤我,棄德不祥!——《左傳·僖公三年傳》

    孔叔說出了鄭國應該堅持抵抗的理由:就在楚成王第二次伐鄭的時候,已是天下霸主的齊國為了應對楚國的威脅,召集中原諸侯在陽穀會盟,共商伐楚之計。

    齊國集合八國聯軍南下伐楚,幕後的決策者很可能不是齊桓公,而是他的相國管仲。因為《史記·管晏列傳》中說:

    (管仲)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史記·管晏列傳》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軍南征的首要目標並不是楚國,而是蔡國。攻蔡也不是為了國事,而是為了私怨。

    就在伐蔡的上一年,齊桓公和他的夫人蔡姬在園林裡泛舟。南方來的蔡姬諳熟水性,調皮地蕩起小船,嚇壞了齊桓公這隻“旱鴨子”。桓公一怒之下把蔡姬遷回了孃家蔡國。

    蔡國誤以為齊桓公的意思是把這位夫人給休了,於是將她另嫁他人。這可大大冒犯了齊桓公的尊嚴,因此他發兵攻蔡,是要向這個給他戴“綠帽子”的小國討個說法。

    齊桓公攻蔡,是由公元前657年蔡姬盪舟的偶然事件引發的,但在此之前,齊國已經為聯兵伐楚舉行過陽穀會盟了。

    司馬遷說“管仲因而伐楚”,意思是管仲利用齊桓公伐蔡的機會,順勢把齊國的兵鋒引向了楚國。從齊、楚兩國交兵之後,是管仲而非齊桓公出面主持與楚使屈完的談判來看,司馬遷的這個判斷應該是準確的。

    對此時的楚國來說,齊國當然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對手。不僅因為它在管仲的治理下建立了高效的國家動員體制和富裕的工商經濟,同時還因為它以“尊王攘夷”的口號牢牢地把持著中原政治的話語權。

    齊國大舉南下,為的就是向楚國表明不允許它侵略鄭國,染指中原政治的決心。在這種情況下,年輕的楚成王要舉傾國之力與齊國生死相搏,風險就太大了。

    北上攻鄭的道路眼看著被齊國堵死,楚國又該怎麼辦呢?

    我想,面對著楚國的戰略困局,站在地圖前面的楚成王可能也有過久久地沉思。雖然齊國堵住了楚國北上伐鄭,直取中原腹地的道路,但這並不代表著在這盤大棋局中楚國喪失了翻盤的機會。

    圍棋上有句俗話,叫做“金角銀邊草肚皮”。眾所周知,圍棋對局的勝負,最終決定於對局雙方所圍地域的多少。

    故此,為了能夠搶在對手前面多圍空,對局雙方通常都會先行搶佔棋子圍空效率最高的四個角,然後再進駐棋子圍空效率偏低的四條邊,最終雙方才會去爭奪棋子圍空效率最低的中腹。

    就齊、楚博弈的形勢而論,鄭國就是中腹。攻鄭貌似是進取中原的快捷方式,但風險太高,代價太大,把握太小。

    從地圖上看,當時楚國對外擴張的兩個橋頭堡乃是申縣和息縣。

    偏北的申縣扼守著南陽盆地的北口,出申縣往北,經宛城、葉縣突入中原,便可直逼鄭國城下。而位於東南方向的息縣則控制著楚國東出淮水的要道。如果從息縣沿淮水東進,效仿當年周穆王東征淮夷那樣將長淮一線收入版圖,不但可以避開齊國的勢力範圍,迅速張大楚國,同時還能借勢對中原腹地形成新月形的包圍。

    一句話,放棄北上,東出淮河才是楚國應該竭力經營的“角”和“邊”。

    因此,在被迫與齊國達成召陵之盟的情況下,楚成王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將方城以北的許國降服,穩固了楚國的北大門。之後便調轉方向,伐黃、滅英,沿淮河迅速向東推進。

    反觀齊國,從齊桓公南下伐蔡而非伐楚的決策看,他對楚國的威脅似乎認識不足;相國管仲雖然看清了楚國對齊國霸權的挑戰,但在對楚政策上又專主圍堵而不能削弱、消耗楚國的有生力量(關於這一點,參看舊文《成也管仲,敗也管仲—管仲做了什麼?讓桓公死後的齊國再未能稱霸》)。

    兩位決策者的應對失當讓齊、楚雙方的力量對比在暗中發生著變化,到公元前643年,齊桓公與管仲相繼去世之後,齊國的霸權迅速坍塌。

    放眼中原,似乎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擋楚國的一飛沖天了。

  • 5 # 百里不奚

    齊桓公伐楚

    管仲輔佐齊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齊桓公曾經多次發兵幫助中原小國打退戎狄的入侵。中原的諸侯國望風歸順,齊桓公成了中原各諸侯國的領袖。

    在穩定了北方之後,齊桓公的目光便投向了南方的楚國。

    楚國地大物博,物產豐饒。公元前672年,楚成王繼位之後,先後滅掉了息、申、鄧等小國,意欲北上稱雄。

    楚國的北上,直接威脅到了中原各諸侯國的利益,而且曾經依附齊國的小國開始倒向楚國,動搖了齊桓公的盟主地位。

    晉獻公18年,楚國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齊桓公求救,齊桓公於是集合諸侯,共同援救鄭國,準備攻打楚國。

    楚國有一個盟友就是蔡國,齊桓公率領援軍,首先一舉消滅了蔡國,然後大軍壓境,直逼楚國。

    楚國見齊國聯軍聲勢浩大,不能力敵,於是派遣使臣屈完持節來談判,屈完見到齊桓公說:你們住在北海,我們住在南海,我們之間的距離風馬牛不相及,你們為什麼要來攻打我們呢?

    旁邊的管仲說:當年周成王封我齊國先祖姜子牙時,特別賜下王命:凡天下諸侯有不服天子者,我齊國應當發兵討伐,以維持王室的綱紀,你們楚國分封於南方,按規定每年要向天子進貢苞茅,你們卻幾年不朝不貢,是什麼道理?另外,當年昭王天子南征,在你們楚國境內失蹤,你們又怎麼解釋呢?

    管仲的這番話其實是表明了齊國攻打楚國的正義性,屈完說:不朝不貢,確實是我們楚國的不對,我們馬上補上。但是昭王南征失蹤,是他渡漢水的時候,船不堅固,所以才淹死,與我們無關,你們可以去漢水調查。

    屈完不卑不亢,齊桓公不敢冒進,就命令軍隊駐紮在召陵,見機行事。

    楚成王又派屈完議和。齊桓公見楚國已經有了準備,硬攻恐怕難以成功,就答應了楚王的請求。齊桓公讓屈完陪同自己視察中原各國的軍隊,想威嚇屈完,讓他回去說服楚成王加入聯盟,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和屈完坐在車上一邊視察軍隊,一邊故作大度的說:這次我攻打你們楚國,並不是我的本意,實在是身不由己,我作為齊國的君主,天子的意願我無法不照辦啊,屈大夫請回去說服楚王,與中國重修盟好怎麼樣?

    屈完看透了齊桓公的心思,故作謙虛的說:您為我們楚國著想,為中國謀福利,收留我王,這正是楚國夢寐以求的。

    齊桓公聽出了話中的諷刺,收斂了笑容,指著軍隊說:用這樣的軍隊去打仗,哪個國家能擋得住?用這樣的軍隊去攻城,什麼樣的城池攻不下?

    屈完不慌不忙的說:閣下如果用仁義去安撫各國諸侯,哪個國家敢不臣服呢?可如果想用武力來對付楚國,那麼楚國將以全國為一個大城,以漢水作為護城河,全民皆兵,即使您有這樣強大的軍隊也不能使我們屈服。齊桓公看到武力難以征服楚國,而楚成王也覺得難以抵抗齊桓公在中原稱霸,於是雙方罷兵。楚成王再次派屈完到召陵與齊桓公及中原各國簽訂了盟約,從此楚國也加入了以齊桓公為首的多國聯盟,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而且楚成王派屈完帶上苞茅,朝見周天子,表示遵從周王室。

    齊桓公率領諸侯南下攻打楚國,結果不費一兵一卒,就迫使楚國加入了中原的諸侯聯盟,尊齊桓公為霸主。如果連這都不算大勝的話,什麼才能是大勝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斯曼帝國為何在一戰中加入同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