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不冷東京熱

    德川幕府,又名江戶幕府,統治日本的時期從1603年3月24日-1867年11月15日,時長264年,和清朝統治全中國地域的時長差不多一樣。

    德川幕府時代,主要對日本產生了這樣幾個影響。

    (1)確立了幕府的統治基礎,前期、中期相對穩定,全國形成了統一時長。

    幕府時代,天皇是日本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首腦。幕府稱為大將軍,掌握全國十分之一的土地和財產。其餘則採取建藩措施,當日日本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藩據說有200多個。藩的首領稱為大名。大名必須聽命於大將軍。

    不管是大將軍,還是大名,旗下都養有許多佩刀的家臣,也就是武士。大將軍,藩,大名,佔當時日本人口的百分之10,成為了統治階層,統治著當時日本80%的農民階層。那麼還有10%,主要就是城池裡的手工業者,商人階層。

    德川幕府前期,中期相對比較穩定,全國形成了統一市場,農民的負擔相對下降,促進了各個地方,尤其是城市的手工業者發展,這一點和明末清初南方地區的資本主義萌芽十分相近。應該說,正因為有德川幕府時代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才發展了起來。

    (2)在對外關係上面,德川幕府逐漸採取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是為了防止天主教對日本國內的滲透,尤其是與一些地方大名的勾結,威脅到幕府統治。

    從1633年起,德川幕府開始多次釋出“鎖國令”,即寬永鎖國。嚴禁日本人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驅逐出境,只許同中國、北韓、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准在長崎一地進行,對外商業活動受到嚴格控制,同時幕府還規定日本人不得出國,也不許在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還限制大型船隻的建造。

    這種鎖國政策,導致了日本近代上的落後。這與後來的黑船來襲,具有關聯。後來,隨著資本主義勢力進入日本,和清政府一樣,德川政府也被迫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出賣國家利益。

    這又為後來發展出的尊王倒幕運動埋下了伏筆。1867年1月30日,明治天皇登基。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諸侯率兵包圍皇宮,解除德川幕府駐後宮警衛隊的武裝。他們簇擁著年少的明治天皇,召開御前會議,宣佈“王政復古”,大權全歸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隨即頒佈詔書,決定建立由他領導的新的中央政府,並委派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並發動戊辰戰爭。

    所以要如何評價德川幕府的統治,其實和清政府前期比較一致。就是社會的逐漸安定,穩定了封建統治,促進了城市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但由於沒有看清世界大勢,導致國家衰敗,陷入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當中,最終被時代的洪流取代。

  • 2 # 東瀛遊俠

    自德川家康於1603年成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幕府,日本進入近世。到1868年明治維新幕府倒臺,德川家統治日本2個半世紀,在和西方近代化迅猛崛起的對比中其他文明都黯然失色,江戶日本概莫能外,難免給人閉關鎖國,發展停滯的負面印象。在維新之後,一味追求西化追求脫亞入歐的日本更是對前政權徹底進行否定。但戰後日本史學界出現了一種對近代化的反思思潮,進而一股對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江戶日本懷念油然而生。

    首先在經濟發展方面,在德川家支配下日本的農業取得快速發展,武士們聚集在城下町居住,由此導致工商業欣欣向榮,町人(市民)階級崛起。當時的貨幣制度,以江戶為中心的東日本使用金幣,大阪為中心的西日本使用銀幣,東西貿易的頻繁導致有了金銀的匯率,於是有了類似銀行町“兩替商”。總之,類似資本主義萌芽的東西出現了,這為日後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在思想方面,德川幕府大力提倡朱子學,儒教文化在日本得到巨大發展,這種發展並非侷限於吸收中國的儒家學說,而是江戶學者根據自身的理解對儒學進行了批判性繼承,並形成了多個學派。加上心學、蘭學、國學以及武士道,在思想文化上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為近代化提供了豐富町思想資源。

    文化方面,歌舞伎、人形淨琉璃、茶道、相撲等打破了貴族階層對文化的壟斷,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至今仍是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因為天下太平,武士階級公務員化,這一時代日本的統治者極為重視教育。幕府自不必說,各藩也紛紛設立藩校、鄉校,武士之外的農工商階層子弟也能夠進入私塾,所以也有了江戶日本識字率世界第一的說法。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日本和中國史學界相當一段時間內都將日本在近代歷史的崛起完全視為明治維新的功勞,而在此之前的德川幕府時期則被視為停滯僵化的時代,毫無發展貢獻可言。甲午戰爭後無數志在改革圖強的仁人志士在痛定思痛後開始總結日本崛起的經驗,然而當時華人的所有總結都只追溯到明治維新,放佛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間所實現的跨越式發展全是明治維新的功勞。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在物理學上有一個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在哲學上有一個與之類似的概念叫做物質不滅——物質是不能被消滅的,它只能轉化為其他形態。事實上整個宇宙以及地球、人類的進化歷史、人類文明的演進歷史同樣遵循這一定律:歷史就猶如一條無法割斷的河流。明治維新和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改革一樣不可能是憑空發生的孤立事件,而必然有其一系列前因後果——正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的歷史積澱才為明治維新的成功提供了土壤。就此而言:那些認為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沒任何發展可言的說法顯然是偽命題。

    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可以說是日本古代史上難得的安定繁榮的時期:自公元10世紀武士階級登上日本歷史舞臺以來的日本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持續不斷的戰爭史,然而在1615年的大阪之陣後德川幕府卻開創了日本古代史上少有的二百餘年天下承平局面。這一時期德川幕府在總結之前歷代政權的經驗教訓後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國家管理制度:在地方管理模式上德川幕府延續了以往的幕藩體制即幕府作為中央政府存在,允許地方各藩維持半獨立狀態。但藩與藩是不同的:主要分為與德川家族有血緣關係的親藩、由德川家臣統治的譜代藩和德川幕府建立前的原藩主繼續統領的外樣藩。在權力分配上大領地和高俸祿被賜予外樣藩,但外樣藩主不得擔任幕府官職,也就是說外樣藩主享受大領地和高俸祿,但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類似於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以高官厚祿籠絡其交出實權。譜代藩則往往授予政治上重要的實職,但不享受高俸祿,如此一來即使有心反抗德川家,外樣藩主沒權力,有權力的譜代藩則缺乏足夠的金錢和兵力。除了利用外樣、譜代、親藩相互牽制外,在京都以及人口多、盛產戰略資源的重要地區不設藩,由幕府直轄,稱之為天領,在當地設立直接聽命於幕府的代官,京都的代官稱為京都所司代,負責監視天皇朝廷和關西諸侯。幕府在經濟上掌握了佔當時全國糧食總產量1/4的富饒的土地,和大阪、京都、江戶等重要城市以及主要的礦山,還壟斷了金、銀、錢三種貨幣的鑄造權。在軍事上幕府控制之下的直屬武士旗本、御家人以及旗本的陪臣,號稱“旗本八萬旗”。相對於各藩在軍事力量上佔絕對優勢。德川幕府還制定了參覲交代制度——就是要求地方藩主半年住在幕府所在地江戶,半年住在自己的封地。藩主們住在江戶的半年實際上和自家的人質一樣處於幕府監控之下,而頻繁往返於封地與江戶之間則耗費了藩主們大量財力和精力,大大降低了地方藩主叛亂的可能性。

    德川幕府時代日本和中國的社會結構具有一定相似性:國民被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所不同的是中國計程車指的是文士,因為中國是一個有悠久的文官政治傳統的國家;而日本計程車指的是武士,因為日本長期以來就是由武士階層開創的幕府在實際統治。其實在商之下還有兩個階層:一個叫穢多——就是非常髒的意思;還有一個叫非人——乾脆就不當人看了。儘管農民階級受到武士階級的統治,不過他們並不是完全逆來順受的主。本來德川幕府的法令是禁止農民遷徙的,可在現實中因為躲避災荒和苛捐雜稅而自發的遷徙卻是始終無法禁止的,事實上日本歷史上也爆發過反抗幕府統治的農民起義。在長期的天下承平局面之下商業和城市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時間日本出現了舉世罕見的農民進城和城市化現象:1720年江戶的人口已達到100萬人,而清朝的首都北京在75年後才達到74萬,直到光緒年間才達到108萬。作為一個人口接近4億的大國的首都人口還不如3000萬人口的日本。除了江戶之外日本的大阪也有38萬人口、京都有34萬,而英國倫敦同期的人口為70萬,也不如日本的江戶大。1700年日本有5-6%的人住在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而同期的歐洲只為2%,如果算上人口1萬以上的城鎮,那麼日本的城市化率則達到10%,而同期的清朝僅為6.9%。幕府制定參覲交代制度的初衷是為了削弱地方藩主的實力,然而無形之中這也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幕府出於讓諸侯大名們在路上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目的而大力發展諸侯往返途中的商業貿易,希望諸侯們在沿途花的錢越多越好。事實上在明治維新之前大阪就已形成大米期貨市場,這是全世界最早的期貨市場。

    德川幕府時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並且形式多種多樣:日本當時的公立學校叫學問所,主要教授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文學研究,還教民間小孩們識字。地方上的各個藩也有自己的學校,藩校設立的最初目的是培養武士階層的文化水平——當時日本的軍隊系統實際由武士構成,包括部隊的文書、會計等文職工作也一概由武士擔任,這就要求武士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事實上在明治維新之前一些思想較為開放進步的藩校就已經開始增設外語、軍事、工程學等學科。1850年的日本男孩識字率為45%上下,女孩為13%左右,總識字率不僅超過了當時的清朝,也超過了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學生學習的內容除了儒家經典,還會學習《商業指導》、《百商教程》等使用技術。透過學習,學生能夠聽懂官方文告,學會開具發票、記明細賬、閱讀農學手冊等。除了學問所和藩校之外,日本還有民間學塾和寺子屋——民間學塾主要是一些學者自己開辦的學校,傳播儒學、國學,後來轉而教授外語和技術。學生也不僅僅侷限於武士階層的子弟。江戶幕府末期和明治維新時期的高杉晉作、伊藤博文、福澤諭吉等風流人物都畢業於民間學塾。寺子屋則是進行兒童教育的民間學校,從城市到鄉村寺子屋隨處可見。據《日本教育史資料》統計:19世紀初登記在冊的寺子屋就已有16560家,到明治維新前夕算上沒有登記的非正規寺子屋已達到7萬家之巨。

    過去中國一直將日本的明治維新同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進行對比並言之鑿鑿聲稱:中國近代化改革早於日本,理由就是中國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開放的國門,而日本卻是在1853年黑船來航後才打開國門,比中國晚了13年。然而事實上早在明治維新之前德川幕府就已啟動了近代化改革——時間是在美國黑船到來之前的1841年,顯然這與前一年中英鴉片戰爭的刺激不無關係。1841年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主持下實行天保改革,表面上看這次改革和之前中、日等東方國家傳統意義上的改革沒多大區別,似乎完全不能和近代化掛鉤,然而實際上這次改革是幕府在仔細分析了自前一年爆發的中英鴉片戰爭後為挽救自身統治危機為採取的應急手段。改革的要點內容大致如下:①鞏固幕藩領主制經濟基礎,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強迫外流的農民返鄉,嚴格限定農民外出做工期限,嚴禁農民從事副業生產。② 抑制物價上漲,實行公定價格,禁止奢侈,矯正風俗,嚴格限制城鄉人民生活,並且解散“株仲間”(同業公會),以廢除其對商品的壟斷權,實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戶商品進貨量。③為增強幕府經濟實力,穩定財政收入,1843 年9月釋出《上知令》(封地調換令),宣佈將江戶城周圍10(日)裡、大阪城周圍 4(日)裡範圍內的大名、旗本領地收作幕府直轄領地。④為避免重蹈中國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慘敗的覆轍,緩和同西歐列強的緊張關係,幕府撤銷1825年的《異國船驅逐令》,釋出《燃料淡水供給令》,只要外國船隻有求,就可以供應燃料、淡水和食品。⑤實行富國強兵策,加強對江戶灣等戰略要地的警備,以鞏固海防。幕府的對內改革措施實質在於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維護和加強封建領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反而導致經濟混亂,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臺,改革失敗。

  • 4 # 我沒忘記home

    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1603年-1867年)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幕府政權,因德川氏開設於江戶(今東京)而得名。自德川家康在1603年受封徵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為止,為期264年。

    附圖,江戶幕府的領土範圍(1855年)

    德川幕府雖然實行”鎖國“政策,但這一時期的日本基本沒有戰亂,人口、農業、商業等都有比較大的發展,為明治天皇登基後的改革打下了基礎。

    德川幕府與中央集權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獲得勝利,被任命為新一任徵夷大將軍,德川氏隨後在大阪之戰徹底消滅豐臣氏。德川幕府建立後,透過對地方大名的各種限制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集權。一國一城令

    德川幕府在元和元年(1615年)閏六月十三發出一國一城令,下令各藩除藩都以外的所有城堡一律蕩平,以防止各大名軍事實力過高起兵造反。大名的家臣、武士們都被集中在幕都或藩都城堡周圍的城下町聚居,以加強幕府以及大名對家臣的控制。(國為令制國,日本古代的一種地方行政區劃)。

    參覲交代

    1633年,幕府強制各藩實行參覲交代制度,下令各大名定期到江戶覲見幕府將軍並在江戶城留府供職。大名一年留藩一年留府,關東地區的大名更是每半年覲見一次;當大名留藩其間,必須將其正妻以及兒子留在江戶。

    頒佈法令

    德川家康消滅豐臣家之後頒佈武家諸法度、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寺院諸法度以及諸社彌宜神主法度,分別控制各諸侯大名、住在京都的天皇公家貴族、佛寺以及神社勢力。此外,幕府還規定大名有義務向將軍定期捐獻、為將軍作戰以及資助幕府大型工程,以增加大名的支出而削弱大名的實力。

    附圖,1865至1866年日本風貌,由費利斯·位元所攝。

    經濟隨著政治的安定而快速發展,德川綱吉時代經濟發展良好,文化、科技、經濟等都有極大的提高。

    元祿盛世

    德川中期,日本地方農業經濟的蓬勃發展逐漸蔓延為全國性的元祿盛世,日本人口不斷增長。當時的江戶人口高達一百萬,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全國城市化率也不斷增長。經濟的繁榮也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德川初期“重農抑商的現象得以緩和。

    日本科技、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科學方面積極吸收西洋蘭學,在火器、文學、醫學方面都有極大發展,為明治維新打下了雄厚的基礎。而在寺子屋制度下民眾的識字率不斷飆升,江戶時代日本民眾的教育水平在封建國家中出奇的高:男性中少有文盲,女性識字率也很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私塾和寺子屋制度的成熟,富人可以繳銀錢作為學費,出身寒微的人可以以少量農作物或土特產作為學費。低廉的學費和商業的發展都促使人們必須識字以維持生計。

    附圖,寺子屋裡的女教師和學生

    蝦夷地的開拓

    日本對蝦夷地的開拓最早始於江戶時代,當時幕府派出最上德內、近藤重藏、間宮林藏、伊能忠敬等人探險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地區。1799年,幕府將東蝦夷地改為幕府直轄地;1807年將西蝦夷地改為幕府直轄地。

    蘭學傳入日本

    蘭學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由荷蘭人傳入日本的學術、文化、技術的總稱,蘭學讓日本人在江戶幕府鎖國政策時期(1641-1853年)得以瞭解西方的科技與醫學等的發展,奠定了日本早期的科學根基。這也有助於解釋日本自1854年開國後,能夠迅速且成功地推行近代化的原因。

    附圖,顯微鏡,《紅毛雜話》,1787年

    附圖,日本第一本西醫專著《解體新書》,1774年

    附圖,日本第一本電學著作《阿蘭陀始制エレキテル究理原》,1811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法國現代主義文學中曾出現過的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