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常刷下線

    最不可思議的是到現在還把東林黨看做是政黨是好人。東林黨不是什麼政黨他是個宗教團體,準確的說是個邪教,是理學邪教在明朝的馬甲。這就要說下這個邪教從司馬光創立所遵循的教義是什麼,和在這個歷史時期邪教必須要做的又是什麼了。

    理學邪教是儒學的付骨之蛆,打著儒學的牌子行的是邪教的實質,宗教和學派最核心的區別是一個自創立之初就無法修改一個需要吸收新鮮知識從而充實和發展自我。理學邪教把儒學經典上的治國理念搬到自己的教義裡,定義成了不可更改的聖經,誰要改那他就是異端,是異教徒,要口誅筆伐,要他死無葬身之地!請參考中期改革者,王安石,張居正,李鴻章。這些人還是體制內的而且他們的改革只是隔靴搔癢式的改革都被罵成狗,體制外的萬曆改革,魏忠賢改革更是嗤之以鼻。那這個不容觸碰的核心教義是什麼?我認為是井田制,國家把人口和土地結合起來形成勞動成果,從而形成稅收。這也是中國能夠分久必合,迅速恢復生產的根本原因。但是這個制度只適應於人少地多的國家建立初期,隨著和平的到來,人口爆炸,明朝從2到3千萬人口到中期已經到了1個多快兩億。而土地的供給跟不上人口的增長,同樣的一個家庭從建國初期的十幾二十畝地在不斷的分家過程中(那時沒計劃生育)一個家庭也就幾畝地了。維持溫飽都可能有問題,更別說稅收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該怎麼辦,萬曆給了正確答案,透過關稅,商業稅和礦稅彌補。但是這東林黨是邪教,他怎麼可以讓你做出違背教義的事呢!萬曆一死全都擰回來。但是國家還是沒錢啊,怎麼辦?教義不能動那就只有殺人了,把華人口重新降到2到3千萬,他們就可以再次透過行之有效的井田制蠱惑老百姓信他們。辦法有了,如果執行,殺人無非就是瘟疫,天災,戰爭。前兩個不好控制,只有戰爭好控制。自己不動手那就讓外族來殺。這也就是滿清入主中原。他們只要攪混水,殘害忠良,把自己偽裝好就行了。

  • 2 # 木谷雲峰

    首先要認識到,東林黨一夥,不是好東西。在政治上,排出異己,打壓同僚,走極端主意路線。在萬曆年間,朝內就有齊,楚,浙,東林四黨。經過鬥爭,東林黨做大,把齊,楚,浙三黨排出朝外,才使齊,楚,浙三黨加入閹黨。明朝內部大亂。始作庸者,東林也。他們一夥,自私狹隘,置國家利益而不顧,一味保護商業,至使國家國庫空虛。崇禎年間,旱災,蝗災頻繁,國家沒錢賑災,使老百姓造反。最終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明朝滅亡。有東林黨一夥,南明又能好到哪裡去。明朝的滅亡跟東林黨有極大的關係。我們不要把東林黨看成是好人,那樣的話,我們就真的錯了。

  • 3 # 加州陽光52

    客觀的講,這是東林黨人本質體現。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實是大偽大奸之輩!只顧自身利益,置國家命運不顧,勾心鬥角,將大明拖到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是大明滅亡的罪魁禍首!

  • 4 # 一枚工科男的歷史觀

    事實上南明福王政權馬士英是閹黨的,,,另外東林黨本身也錯綜複雜,不能一概而論,至於說明朝黨爭由吏部與內閣爭奪官吏銓選權利開始,內閣獲勝,吏部多名大員下放,開始在東林學院講學,形成東林黨,而內閣沈一貫形成浙黨,隨後言官們形成了齊黨楚黨等相互傾軋,待天啟皇帝登基,其實東林黨已經佔得先機,如果沒有閹黨出現,估計黨爭會慢慢的平緩下來,只是魏忠賢客氏依靠皇帝,在三大疑案問題上爭鬥,其他黨派開始依靠魏忠賢形成閹黨,隨後閹黨逐漸獲得勝利,只是閹黨本身的貪婪(甚至干涉遼東戰事部署),使得群情激奮,待崇禎帝繼位,誅滅閹黨,但黨爭依舊存在,甚至到李自成攻佔北京也依舊存在。滿清以為明覆仇的名義入關,並打算代明為中華正統,此時在淮河以南形成了福王政權,閹黨馬士英執事,由於福王本身的荒淫,加上閹黨本身就有的貪腐成性,排除異己,很多東林黨人依附左良玉,滿清戰勝大順軍後南下,福王政權在馬士英帶領下不堪一擊,而後形成魯王監政唐王政權,清兵沿海南下,陸續敗亡,馬士英等閹黨投降被殺,而東林黨人錢謙益等也投降,只有鄭成功,張煌言等民族英雄繼續擁立魯王,並改桂王永曆年號,桂王則在廣西雲貴等地受大西軍及部分大順軍支援繼續抗清,只是大西軍,大順軍,及明朝官員之間的互相不信任,最終大西軍李定國,桂王入緬甸,桂王被緬甸送至吳三桂軍中,殺害,李定國病死,鄭成功病死,張煌言殉國,鄭經迴歸臺灣,繼續用永曆年號,到康熙年間,施琅攻佔臺灣,鄭克爽投降,明朝真正的滅亡。期間英雄很多,投降的也很多,不單單是東林黨,,只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沒有了主心骨,相互攻擊,最終滿清獲勝,真要講,南明覆滅,閹黨馬士英阮大鉞罪不可赦。

  • 5 # 風清揚144000130

    清朝如果不把投降他們的東林黨人寫正面,那怎麼體現清朝得到的江山是正確的啊,如果不把魏忠賢,寫的那麼壞,那這樣體現東林黨人的好啊。再說了,明史的主要撰寫者就是東林黨人的弟子,我們看看南明時期的東林黨人幹了一些什麼事。以及後面南明滅亡後這些所作所為就知道了。總結一句就是閹黨是真小人,東林黨是偽君子。

  • 6 # e_listen141814398

    大家不要沒有根據的信口開河。我個人認為應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對於一個民族是很重要的,當年汪精衛時期,就有人因為批評秦檜而被76號逮捕入獄,關進了76號魔窟。馬士英是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也是真正的大漢奸,他搞垮了南明王朝,在桃花扇中,錢謙益是以反面出現,並沒有把東林黨人都當成正面。周延儒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儘管當時周延儒使得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周延儒和馬士英被明史列為有明以來六大奸臣。有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明末清初的古籍都說:馬士英、方國安和金聲桓,是荼毒滅亡南明魯監國政權主要力量?這三個人都是漢族人,但是馬士英和方國安是魯監國政權手下的臣子,而金聲桓早已投降了清朝。

    《續明記事本末》記錄著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明朝在崇禎手上意外突然死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天災。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情況跟唐朝末年的情況非常接近。但唐朝末年的情況是黃巢起義軍佔領了包括廣東在內的廣大華南地區,但黃巢本身並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有點類似於李自成的情況。在200年前的明英宗曾經被瓦剌軍隊俘虜,但在於謙的帶領下,明朝又堅持了200年。當時的人們似乎把馬士英也當成了于謙再世,結果卻大失所望。

    透過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夠那麼順利的渡過長江,其實是馬士英造成。個人感覺當今世界,對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越來越鼓勵,這將從根本上扼殺知識創新,從歷史上看,以史為鑑,眾所周知,就在清兵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下達了全民剃髮令,但清兵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根據明朝史書《明季南略》和《南渡錄》的記載,渡江當日,清兵聲東擊西。從七里港趁著大霧渡過了長江,渡到一大半的時候,南明軍隊才發現清兵,隊形大亂,清兵趁機渡過長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霧惹的禍,可謂天不助大明。仔細一想,其實很有問題,長江大霧是經常有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報寂然”,就是偵察兵都被打怕了關怕了,原來在幾天前就在七里港,馬士英把前來報警的偵察兵抓起來捆起來,痛打一頓;重賞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沒有人再敢來報警,於是七里港從此無人報警,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這使得南明政權從此成了瞎子和聾子,真是害人不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著長江天險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哪一個崩潰的如此的快,難道,東晉和南宋的時候,上百年都難得遇一次大霧?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傳說中的真實多了。

    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併為將來在清朝的晉升做好準備,張國維趕來救援,馬士英和方國安為了阻擋張國維的救援,阻斷石橋,並且在石橋墩上刻下了十個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向前行。明朝的史書《聖安本紀》、《明季南略》、《續明史紀事本末》等大量的史書中都有相同的記載,並且有刻的石碑為例,不可能當時全國的史學大師們集體睜眼說瞎話,否則只有歷史的虛無了,任何歷史都不能相信。

    馬士英,讓南明王朝的福王政權、浙江的魯王政權的主要力量是方國安,但馬士英的唆使使得這支超過10萬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史書記載,馬士英在逮捕和迫害他人方面絕不手軟、極為強硬,並不計任何後果,但這並不能代表馬士英對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馬士英的晚節是這樣,難道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在顧炎武的《聖安本紀》和計六奇的《明季南略》都有記載。我覺得華人不應該那麼賤,連自己的歷史都沒有了,歷史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否定這個民族的存在。馬士英率領軍隊依附於方國安 ,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軍隊是朱以海南明政權的主力部隊,在馬士英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在橋墩上刻下兩行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往前行。後來,看管魯監國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覺得沒抓住朱以海,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後來清軍將他處死。投降過去的阮大鋮、方國安等等,也被清軍殺了降。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這是他最初能夠為廣大東林黨人接受的原因。但他為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據《聖安本紀》記錄,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殉國而死。但馬士英絕對不存在殉國的說法。

    明末清初的時候,報業十分發達,這使得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比先朝要可信的多。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

  • 7 # 思之所遠

    東林黨其實就是文官集團的代表,為什麼會出現東林黨,就是文官集團走像巔峰的必然產物,文官集團即毛主席口中的官僚主義,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他的主要對手是已皇帝為核心的皇權集團,一般情況下文官集團都處於下風,因為處於劣勢所以大家都很團結,因為要跟皇帝為首的皇權集團鬥,所以大家都很自律。不是有多高尚,而是怕捉住把柄,因為自律所以才比較的獲民心。因為太過龐大,所以歷任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因為太過龐大就能左右皇帝的生死,所以大多數皇帝跟他們鬥都只是點到為止,不互相下死手,但是文官集團想搬到皇權集團還是沒這樣的可能性的,第一是沒有一個像皇帝般的有權威的人,第二是本來就是一盤散沙,只是因為有個共同的敵人才抱團取暖的,第三是自己人動不動就喜歡搞個內鬥什麼的讓皇帝去決斷,所以皇權又是平衡文官集團權威裁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8 # 歷史春秋網

    東林黨並不是正義的代名詞,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他們與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做鬥爭取得勝利,東林黨的“黨爭”勝利並沒有給朝廷帶來任何好處,明朝廷因為失去了黨派的互相制衡作用,反讓東林黨一枝獨大。但東林黨這些書生們,空談誤國,他們講講忠義可以,也並非真的忠義,都是口頭先生。最後在國難面前,一籌莫展,招致亡國之恨。

    東林黨都是忠臣嗎?看電影看多了,會誤以為魏忠賢是個奸臣,而東林黨人都是正義的忠臣,實際上這都是錯覺。東林黨這幫書生,實際上是明朝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因此,在國難面前,他們的選擇,並非完全為朝廷說話,而是為大地主、大商人說話的。因為這個私心,所以他們並沒有得到底層百姓的擁護,自然也就失去了領導團結南明各個政權抗清的資格。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但這只是口號而已,並沒有落地為實際行動。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才是東林黨人乾的實際事。而其所說所為,對救國救民這個天下最大的事情來說,於事於補。崇禎皇帝指望東林黨人挽救國家,是打錯了算盤。明朝的亡國,與東林黨人的一黨獨大不無關係,與崇禎皇帝的錯誤治國不無關係。在亡國的緊急關頭,崇禎皇帝身邊除了一個太監之外,並無東林黨人一人,正是東林黨人“偽君子”形象的破產。

  • 9 # 五味社

    南明滅亡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便是黨爭。

    南明的弘光、隆武、永曆三朝皇帝均在武將的擁護下繼承皇位。

    這與明朝重文輕武明顯不符,其主導地位的大多是透過科舉選拔的文臣。

    這些南明的武將往往憑藉定策之功,囂張跋扈。

    為此,皇帝需要依靠文臣的力量,起到對武將的制約。

    因此,皇帝直接參與到黨爭,讓原本就激烈的朝堂競爭變得更加錯綜複雜。

    另外,南明黨爭的可怕之處在於皇權的旁落,連皇帝都自身難保,比如永曆帝,經常遊走於廣西和廣東之間,為此朝臣之間,吳楚兩派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打壓對方。

    雖然,南明的黨爭是明末黨爭的延續,但明末依然有正直的大臣,重視名節,站出來主持正義,並且明辨是非。可南明的東林黨人,過於注重君子和小人,不給殘餘閹黨以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們拋開民族大義,以個人恩怨來左右朝堂,弄的朝堂一片烏煙瘴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重視門第,士族當道的梁朝,庶人陳霸先是如何攀上權力高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