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05259858110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註釋:

      幽州臺:即薊北樓,又名薊丘、燕臺,亦即傳說中燕昭王為求賢而築的黃金臺。

    幽州,唐時幽州州治薊,是古代燕國的國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興縣。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賢士,如燕昭王、樂毅等。這句表現了詩人對歷史上君臣遇合,風雲聚會成就一番事業的無限嚮往之情。

      來者:指後世的明君賢士。

    這句表現了詩人苦於人生有限而不及見“來者”的無限傷感之意。

      悠悠:長遠得無窮無盡的樣子。

      愴(chuàng創)然: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一:

      先代的聖君,我見也沒見到,後代的明主,要等到什麼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弔,我涕淚縱橫悽惻悲愁!

      譯文二:

      追憶歷史,我無緣拜會那些求賢若渴的古代堅主;嚮往未來,我更為不能生逢曠世明君而萬分擔憂。

      一想天天地的廣闊無邊與永恆不息,就浩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弔古傷今,我怎能不憂從中來,潸然淚下呢!

      賞析一: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

    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賞析二 :

      這是詩人於神功元年(697)隨建安王武攸宜遠征契丹,在幽州時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由於武攸宜在軍事上的無能,剛一接戰,先鋒王孝傑等全軍覆沒。為了挽救危局,陳子昂請求分兵破敵,為國前驅,結果不僅沒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援,反而遭到降職處分,忠而見棄,悲憤填膺。

    當陳子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舉目四顧,大地蒼茫,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古往今來多少歷史興亡的慘痛,一齊湧上心頭,迸發出了這樣一首聲情激越,氣韻沉雄悲壯的詩篇。這首詩雖只寥寥四句,並且還是化用了《楚辭·遠遊》中的詩句:“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但陳子昂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著身世的強烈感受,用樸實蒼勁有力的語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時代普遍存在的一個尖銳而嚴肅的主題,即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歲月易逝而功業難就。這對於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的人來說,該是怎樣的難以忍受啊!黃周星說:“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

    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詩快》卷二)

      賞析三:

      凡讀過這首詩的人都覺得它好,但好在哪裡卻難說清楚。當我執筆寫這篇文章之前,也曾躊躇了許久。一般用來分析詩詞的招數,如情景交融、比喻擬人之類,對這首詩全用不上。

    它的語言是那麼枯槁,它的構思是那麼平直,它的表現手法又是那麼簡單。感情噴湧著,使陳子昂顧不上雕琢和修飾,兩句五言,兩句騷體,就那麼直截了當地喊了出來,卻成為千古之絕唱。其中的奧妙究竟何在呢?

      還是從我讀這首詩的感受說起吧。

    欣賞以感受為基礎,沒有真切的感受就沒有藝術的欣賞。因此,從自己的感受出發,進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為藝術欣賞的一條途徑。每當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總彷彿有一位詩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臺上。那氣概,那神情,有點象屈原,又有點象李白。

    風雅中透出幾分豪情,憤激中滲出一絲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悵惘,正凝視著無盡的遠方。他為自己的不幸而苦惱著,也為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問題而困惑著。這,就是陳子昂。於是,在我耳邊響起了他的喊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劇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不平,他的憂憤,他心底的波瀾,是那麼鮮明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陳子昂是在統一的唐帝國建立以後成長起來的一個知識分子,他胸懷大志,才情四溢,夢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二十四歲中進士,擢為麟臺正字。此後屢次上書指論時政,提出許多頗有見識的主張,但因“言多直切”而不見用,一度還因“逆黨”牽連被捕入獄。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武攸宜出討,陳子昂以參謀隨軍出征。第二年軍次漁陽,前鋒屢敗,三軍震懾。陳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諫,並請求率領萬人為前驅,武攸宜不允。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復遭拒絕,並被降為軍曹。陳子昂報國無門,滿腔悲憤,一天登上薊丘(即幽州臺)。

    這附近有許多燕國的古蹟,它們喚起詩人對燕國曆史的回憶,特別是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他於是作了《薊丘覽古七首》。接著又“泫然涕下”,唱了這首《登幽州臺歌》。在這首歌裡,詩人說:古代那些明君賢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歷史的陳跡和佳話供人憑弔追憶,再也見不到他們了。

    即使今後再有那樣的英豪出現,自己也趕不上和他們見面(當今這般碌碌之輩,如同塵芥一樣,還值得一提嗎)。從戰國以來,天地依舊是原來的天地,它們的生命多麼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卻是太短暫了!自己的雄心壯志來不及實現,自己的雄才大略來不及施展,就將匆匆地離開人世。

    想到這裡,怎能不愴然涕下呢?詩人的孤獨和悲愴,是那個壓抑人才的封建社會造成的。他的這首浸透著淚水的詩就是對那黑暗社會的控訴。

      然而,這首詩還有更普遍的意義和更大的啟發性。“古人”和“來者”,不一定只限於指燕昭王和樂毅那樣的明君賢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義上理解為“前人”和“後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是一聲人生短暫的感喟。詩人縱觀古往今來,放眼於歷史的長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幾十年真如白駒之過隙,轉瞬之間就消失了。這種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也可以引發加倍努力奮鬥的志氣。

    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並不因感到人生短暫而消沉頹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無限的意義。正因為陳子昂抱著這種積極態度,所以他才“愴然涕下”。也正因為在悲愴的深層,蘊蓄著一股積極奮發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所以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登幽州臺歌》在藝術上也並不是沒有什麼可講的。

    詩之取勝,途徑非一。有以詞藻勝的,有以神韻勝的,有以意境勝的,有以氣勢勝的,……取勝之途不同,欣賞的角度也就不一樣。這首詩純以氣勢取勝,詩裡有一股鬱勃迴盪之氣,這股氣挾著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歷史情懷,以不可阻遏之勢噴放出來,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我們如能反覆涵泳、反覆吟誦,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氣勢,得到藝術的享受。

    陳子昂和初唐四傑都不滿意梁陳以來流行的宮體詩,都試圖開創新的詩風。四傑的方法是改造它,試著從宮體裡蛻變出一種新的詩歌。陳子昂則是根本拋棄了它,直接繼承建安風骨的傳統。所以他寫詩不肯堆積詞藻,也不大講究對偶和聲律,而是追求一種慷慨悲涼、剛健有力的風格。

    這首《登幽州臺歌》就是體現了陳子昂詩歌主張的成功之作。象這種詩在初唐是十分難得的,它代表著詩歌創作的新方向,標誌著自梁陳以來宮體詩的統治已經結束,盛唐時代詩歌創作的高潮即將來臨了。文學史家之所以重視這首詩,原因就在這裡。

      幽州臺就在今天的北京附近。

    現在還有沒有什麼遺蹟可以發掘呢?這有待考古學家回答。如能在那確切的地址上,立一塊刻有《登幽州臺歌》的碑石,供“來者”憑弔,也許不是一件多餘的事吧?我想。

      作者介紹:

      陳子昂 (約659~700)唐代文學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 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 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 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 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 麟臺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

    時武則天當政,信 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 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 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採納,並一度因"逆 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垂拱二年(686),曾隨左 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

    萬歲通 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 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 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聖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 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 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 鄭使君書》)。

      文學創作 唐代初期詩歌,沿襲六朝餘習,風格綺 靡纖弱,陳子昂挺身而出,力圖扭轉這種傾向。在《與 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一文中,他慨嘆"漢魏風骨,晉宋 莫傳";批評"齊梁間詩,採麗競繁,而興寄都絕"。

    他 稱美東方虯的《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 Excelle練,有金石聲";"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 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這些言論,表明他要求詩歌 繼承《詩經》"風、雅"的優良傳統,有比興寄託,有 政治社會內容;同時要恢復建安、黃初時期的風骨,即 思想感情表現明朗,語言頓挫有力,形成一種爽朗剛健 的風格,一掃六朝以來的綺靡詩風。

    他的詩歌創作,即 是這種進步主張的具體實踐。

      陳子昂存詩共 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 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 歌》。《感遇》詩不是一時一地之作,內容頗為豐富,反 映了較廣闊的社會生活和複雜的思想感情。

    其中如"蒼 蒼丁零塞"、"朝入雲中郡"篇,反映北方邊塞戰士和 人民的苦難。"丁亥歲雲暮"篇反映並批評武后準備開 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聖人不利己"篇批評武后 崇拜佛教,大興土木,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貴人 難得意"、"翡翠巢南海"等篇,以較曲折的方式諷刺 武后濫施刑罰,使臣僚不得善終;"逶迤勢已久"篇申 述骨鯁之臣沒有出路;"蘭若生春夏"篇慨嘆自己的抱 負無法施展,都從不同角度對時政進行了批判。

    還有部 分詩篇,感嘆禍福無常,嚮往神仙和隱逸生活,表現了消 極遁世的苦悶情緒。《感遇》詩有意識地學習阮籍《詠 懷詩》,在運用五言古體和質樸的語言,以較隱晦曲折 的方式表現時政的黑暗和詩人彷徨苦悶的心情方面,的 確逼近阮詩。但其中少數篇章,注意反映邊塞風光和下 層人民苦難,風格豪放明朗,表現出鮮明的創造性。

      《薊丘覽古》 7首和《登幽州臺歌》都是陳子昂隨 武攸宜北征契丹時所作。陳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參謀軍事, 屢有建議,均不被採納,失意無聊,因登薊北樓(即幽 州臺),作《薊丘覽古》詩7首贈其好友盧藏用,透過吟 詠薊北一帶古人古事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悲哀。

    "丘陵盡 喬木,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對禮賢下士的燕 昭王的懷念,實際上是慨嘆自己當前的不遇知音。同時 用歌行體寫下傳誦千古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 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 是俯仰古今,在廣闊的背景中表達了他深沉的憂憤。

    翁 方綱說:"伯玉《薊丘覽古》諸作,鬱勃淋漓,不減劉 越石(劉琨)"(《石洲詩話》),指出了這些篇章慷 慨悲歌的特色。

      他還有一部分抒情短篇也寫得頗好。象五律《晚次 樂鄉縣》、《渡荊門望楚》、《春夜別友人》、《送魏 大從軍》等,抒情寫景,形象鮮明,音節瀏亮,風格雄渾, 顯示出近體詩趨向成熟時期的特色和他自己剛健有力的 詩風。

    方回認為其五律可與同時的沈□期、宋之問、杜 審言諸人媲美,都是唐人"律體之祖"(《瀛奎律髓》)。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在唐詩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 績。盧藏用說他"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陳 伯玉文集序》)。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說:"唐初王、 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 沖淡之音。

    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金 元好問《論詩絕句》也雲:"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 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都中 肯地評價了他作為唐詩革新先驅者的巨大貢獻。但他的 部分詩篇,還存在著語言比較枯燥、形象不夠鮮明的缺 點。

      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 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後 張九齡的《感遇》詩、李白的《古風》,都以他的《感遇》 詩為學習物件。杜甫對他評價極高:"公生揚馬後,名 與日月懸。……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陳 拾遺故宅》)杜甫不少關心國事民生的詩篇,可明顯地看 出是受了他的影響。白居易《與元九書》、元稹《敘詩 寄樂天書》:都談到他們努力寫作諷諭詩,是受到陳子 昂《感遇》詩的啟發。白居易還把陳子昂與杜甫相提並 論,說:"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初授拾遺》)

      陳子昂的散文也很著名,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前驅者。 《新唐書·陳子昂傳》說:"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天 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他的散文,雖然還夾雜一部 分駢偶語句,但大體上質樸疏朗,接近先秦兩漢的古文, 改變了唐代初期的文風。

    唐代古文家對他的散文,常給 以很高的評價。如蕭穎士認為"近日陳拾遺子昂文體最 正"(李華《蕭穎士文集序》引);梁肅說"陳子昂以 風雅革浮侈"(《補闕李君前集序》);韓愈說"國朝 盛文章(包括詩文),子昂始高蹈"(《薦士》詩);柳 宗元也說著述、比興二道,即文、詩二者,作者罕能兼 美,陳子昂則是"稱是選而不怍者"(《楊評事文集後 序》)。

    但其散文的成就,不及詩歌突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朝君子一朝臣,清名臣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兩朝位極人臣寵信不減的秘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