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門不帶刀

    張廷玉的為官之道的確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宦海沉浮50餘年,(康熙年間21年,雍正年間14年,乾隆年間20年),在康熙,雍正兩朝,極受恩寵。總結出來有三條:少說話多幹事;不要站錯隊;必須要有真才實學。

    1.無論是奸臣還是賢相,肚子裡的真才實學,永遠是第1位的。

    靠拍馬屁,當成一國宰相了,那是少之又少。我們在羨慕張廷玉的官運的時候,請看一看他的履歷:

    殿試位於三甲之內,被授予庶吉士,

    當過皇三子,皇四子(後來的雍正皇帝),皇五子的師傅;

    做過明史的總編長官;

    同時他還積極學習,滿文滿語和滿族習慣,在滿語考試中獲得了一等第一的成績。

    雍正朝使雍正用白話文說旨意,說完之後,張廷義便能夠用文言文改成聖旨,這就是本事。

    同理,我們再想到那些奸臣,比如明朝的嚴嵩極善書法,清朝的和珅精通六種6種語言,甚至秦朝的趙高也是書法極好。

    所以肚子裡的真材實料在任何時候,任何朝代都是安身立命的本錢。

    2.少說話,多做事: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有些人有一張利口,上下嘴唇一碰便能翻雲覆雨。比如秦朝的蘇秦張儀之流;有些人卻沉默寡言,胸中有溝壑。這種的沉穩是統治者最喜歡的。

    張婷玉作為康熙老臣,侍奉了康熙21年,他對這位英明神武的帝王。打心眼裡佩服。任何事只要皇帝不問,他都不會主動說出自己的見解。同時積極執行皇帝所做出的一切命令,不管對與錯。

    面對雍正帝這位多疑的皇帝,張廷玉在雍正的得位這件事上,能夠旗幟鮮明的支援雍正。得到了雍正的極大信任。雍正5年張廷玉曾經得過一次病,雍正就對朋大臣們說我手臂疼,當大臣們都很震驚的時候,雍正說張廷玉患病就相當於我手臂疼。

    3.站隊很重要,站對隊更重要。

    康熙末年的太子位之爭,讓這位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操碎了心。有時候子孫多了也並不一定是個好事,皇位只有一個,而這些如狼似虎的龍子們想爭奪這個位置的卻有9個。

    在這關鍵的時刻支援誰很重要,支援對了誰更重要!張廷玉在此次奪嫡之中的表現堪稱經典。

    (1)當太子胤礽第1次被廢。康熙帝下令文武百官重新推選新太子的時候。張廷玉作為上書房大臣,旗幟鮮明的仍然支援廢太子胤礽。理由是30多年的太子偶然因為一件小事被廢。雖然法不容情,但情有可原。所以當太子胤礽第1次被廢又重新起復後。對張廷玉有感恩戴德之心,同時康熙帝也覺得張廷玉重情重義。

    (2)當太子一個人第2次被廢后,康熙決定不再明指確立太子。張廷玉作為康熙的近臣,基本上能夠摸清康熙的心裡所想。他不再表態支援睡,而是一門心思的支援,康熙帝的任何決定。這就是站隊。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張廷玉的為官之道很值得我們這些後人們學習。

  • 2 # 雨沐青峰

    新皇上位往往要歷盡艱辛、費盡心機,更甚者九死一生,雙手沾滿手足的鮮血。當終於黃袍加身,榮登大寶,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新皇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前朝的權利架構進行一次徹底的重塑。這就是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此時皇帝的用人標準往往不是這個人有沒有能力,而是自己信任與否,是不是自己的心腹。再加上要清算曾經的競爭對手的擁護者,這就使得大多數的前朝老臣被淘汰掉了。

    而有幸得到了皇帝的肯定,但所謂“君心難測”,要想維持住這份信任,甚至寵信就更難上加難了,更不要說是歷經前後兩位皇帝了。

    張廷玉作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官至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可稱得上是為官的典範了。

    我們來看看張廷玉的為官處世之道。

    首先就是事貴慎密。張廷玉做官講究“凡事貴慎密”,說白了就是要“少說多做”。他身居高位,又受皇帝寵信,朝中大小事無不深曉,但卻從不洩露分毫。他從不許家人過問朝中政事,也從不與地方官員私下接觸。有的官員因張廷玉的舉薦而得到提拔重用,卻自始至終都不知道是受了他的恩惠,更別提知恩圖報了。

    還有就是勤政。我們都知道康熙和雍正都以勤政聞名,張廷玉既然能得到他們的寵信,自然也是勤政之人。

  • 3 # 菸袋衚衕

    我認為可以分成以下三點:家庭出身,真才實學;事無二心,順勢而為;清廉不結黨。

    首先,張廷玉家可謂滿門朱紫,張廷玉的祖孫三代,都是在朝廷任職,張廷玉的父親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著名的六尺巷就與張英有關。康熙三十九年考中進士,後先後在翰林院,南書房任職,康熙年間最後官至內閣學士,吏部左侍郎。在雍正年間受到重用。此時張廷玉已經50歲。張廷玉參與大量經典文集的編撰與主持。包括《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聖祖實錄》副Quattroporte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玉牒》Quattroporte官。

    其次,張廷玉做事事無二心,順勢而為。張廷玉並不像雍正王朝裡面講述的在康熙年間就位極人臣,而是在雍正繼承大統後,雍正為培養自己的勢力,選擇張廷玉作為輔佐自己處理軍國大政的助手,逐漸成為雍正的貼己之人。張廷玉經常出入大內,雍正口授大意,張廷玉御前伏地潤色而書,稿就即呈御覽,雍正誇到“精敏詳瞻,悉當聖意”。可見如此的君臣關係,誰又能不羨慕。張廷玉不僅事無二心,而且還是加班狂。史書記載,張廷玉“日侍內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間有待至一二鼓”。什麼意思,就是經常幹到晚上十點。現在看來好像不以為然,可是你要想象六點天黑之後,在燭光下工作到十點,早上很早又得臨朝。所以別人的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為何說,順勢而為,也是因為不二心,能順從皇上心意,改善奏摺制度和軍機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

    最後,張廷玉清廉不結黨。張廷玉為官清廉,不收賄賂,為文武百官做了好的榜樣。對於康雍兩朝來說,為了避免明朝的黨爭,所以清朝最忌諱大臣結黨,並勾結皇子。然而張廷玉作為漢人的首領,清流的領袖,那麼多門生故吏,確從不結黨。面對選皇子接任大統的問題上,也認為這是皇帝的家室,不需要考慮外臣的意見。作為一個清廉,不結黨的大臣, 當人受到老闆的喜愛。

    從這三點可以看出,清名臣張廷玉曆經康雍兩朝位極人臣寵信不減的秘訣。

  • 4 # 鐵血宰相俾斯稻

    縱橫三朝,總結了一下幾個官場經驗,即不站隊、不黨羽、不要刷存在感。

    首先說說不站隊,實際上,人在江湖,不站隊是不可能的,誰都有人脈,誰都想遇到困難時有個關係不錯的更高階的官員能夠說上幾句話。在大清這樣的私人有限公司裡,站隊不站隊無所謂,關鍵是皇帝認為你有沒有站隊,我身在宦海幾十年,服務三朝皇帝,這是我的方法之一,我就連雍正遭遇“九子奪嫡”的風波都沒有表現出與哪個皇子更近一點。而恰恰這就是雍正最看重的一點。一個人位高權重後,會迎來很多笑臉,但是“聰明”的帝王一定會歷史的看一個人,這個人以前是什麼樣,現在是什麼樣,標準為官之道的背後還有哪些為人所不知的行為。要想和這樣的明君長時間相處,必須比他想的要跟多一點。每任皇帝,尤其是雍正,他認為我是一個孤臣,而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再來說說“不黨羽”。我仕途起步於康熙,但是真正用我的人是雍正,身在官場不容易,說起來我是“宰輔”,但是我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我的榮辱和身家性命就是雍正一句話的事,必須時時刻刻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專權政治中,不怕一把手肯定我,也不怕一把手否定我,就怕一把手懷疑我,而我不會給雍正這樣的機會。做什麼事,都會站在雍正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發揮我的“秘書”本能,沒有思想,沒有觀點,只有執行,而且要時時以退為進,以無求為求,以無私來營私,這樣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最後一點是“不刷存在感”,像我這樣的人只能是皇帝的影子,這一點必須要有清醒地認識,沒事不說話、不表態,一切為公,有話說在前。其實雍正朝很多政策都是雍正和我商量的結果,但是這種話一定不能說出來,尤其是不能從我的嘴中說出來,所以正史野史都不會有關於我的記載,成績是領導的,我只是個秘書,有皇帝在,我永遠不會刷存在感。刷存在感的結果就會向隆科多和年羹堯那樣,他們是銳利,是有性格,但是結果呢?死的必誰都慘,有那麼多功勞有用嗎?我奉行的是父親教我的中庸之道。遠交近離,做事不極端,殺人不過頭點地,給別人留後路也是給自己留後路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問者說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兩朝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位極人臣”這四個字恐怕在康熙年間張廷玉還當不起!直到清聖祖康熙帝去世,張廷玉的身份只是侍郎而已,在幾個部的侍郎位子上調來調去,卻始終沒能更進一步……清朝中央各部院的侍郎與地方上的巡撫平級,雖然看起來是“副部長”,但級別可能更接近現在的正省部級一些。實際職權亦然,清朝實行超大部制,尚書、侍郎的職權範圍要遠大於現在的部長、副部長。雖說是省部級高官,可“位極人臣”這四個字,彼時的張廷玉恐怕還當不起!

    不過,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兩朝聖眷優渥倒也不假,在波雲詭譎的康雍政壇能夠長期屹立不倒,張廷玉也算得上是“蠍子粑粑”——獨一份了!那麼,張廷玉到底有什麼秘訣呢?

    能力強

    自古以來,能夠為相者都不是庸才!著名的奸相、曹操、蔡京、元載等等,都是“才高八斗”的人物。歷朝歷代的名相就更不用說了,什麼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沒有點兒真才實學恐怕還真幹不了“宰相”的活兒!張廷玉也不例外。張廷玉生於書香門第,家中兄弟幾人都是進士出身,他的弟弟張廷璐還曾經高中榜眼!張廷玉本人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高中之後入翰林院鍍金,出任庶吉士。中國古代的會試要遠比現在的公務員國考難得多!張廷玉能夠高中,足以證明他是個“學霸”了。

    當然,這不算什麼,高分低能者大有人在。但是,張廷玉的另一項絕活兒就真的是“獨步天下”了!史載,皇帝每每召張廷玉草詔,皇帝隨口以白話口述,想到哪、說到哪,等皇帝的話說完,張廷玉一篇頗具文采的文言體上諭便擬好了,而且每次都非常符合皇帝的心意!這就不是一般的本事了,普通人還真幹不來。張廷玉正是憑著這“獨步天下”的文案功夫獲得了清聖祖賞識,被長期留在了中樞系統充當“大秘”並一步步幹到了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而這也為張廷玉後來的飛黃騰達提供了先決條件。

    起點高

    體制內的人都知道,起點越低、發展越小。以基層公務員為例,從鄉鎮辦事員、科員幹起,一輩子能幹到縣處級基本上已經是鳳毛麟角了!但是國家部委就不同了,科長就是科級、處長就是處級……

    清朝其實也差不多,一榜出身的舉人進入仕途通常只能從基層的縣學教諭、主簿、縣丞幹起,這還只是很少一部分。很大一部分舉人甚至只能進入高官幕府充當幕僚,連行政級別都沒有……進士則不同,清朝的進士再不濟也能外放一個知縣什麼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縣處級起步!而且,張廷玉在翰林院鍍金之後便留在了中樞系統,上升空間要比地方大得多。短短十五年時間,到康熙五十五年時,張廷玉已經幹到了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這其中還有三年張廷玉是在家為父母丁憂守制的。

    背景深

    在硬體過硬的大前提下,張廷玉的軟體也是非常“強悍”的!說他背景深厚恐怕沒人會提出異議。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是康熙年間的大學士,正一品高官!這才是前面提到的“位極人臣”。雖然清朝大學士不等於“宰相”,但張廷玉這個背景也絕對稱得上深厚了。雖然張廷玉中進士後第二年張英便致仕(退休)了,但這個背景對張廷玉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更重要的是,張廷玉的父親張英還曾經擔任過廢太子胤礽和清世宗的老師!有了這層師生之誼,張廷玉自然容易被清世宗接受。後來清世宗重用張廷玉,很難說有沒有這層關係的作用。

    三觀正

    或許與家庭出身和自幼受到的教育有關,張廷玉這個人三觀是非常正的。康熙年間,所謂“九子奪嫡”已經近乎白熱化時,群臣紛紛站隊。但是,張廷玉沒有,他一直只是在兢兢業業做著自己分內的工作!換言之,張廷玉這個人不逢迎、不結黨、不站隊,算全靠“手藝”吃飯。或者說,他只忠於皇帝,至於皇帝是誰,並不重要。或許允禩或者允禵成為了皇帝,他同樣也會受到重用!哪個皇帝不喜歡能做事、會做事又不結黨、不營私的臣下?這或許就是張廷玉能夠屹立兩朝不倒的原因之一吧。

    頭腦精

    如果說張廷玉只是老老實實聽差、本本分分做人,恐怕也混不到這麼風生水起。這個人的頭腦是非常精明的,著名的鄂張黨爭便是著名的例子。前面說過,在康熙年間張廷玉沒有站隊、沒有參與結黨。但是,到雍正年間,他居然跟鄂爾泰玩起了黨爭,這又是為什麼呢?

    隨著地位的節節攀升,張廷玉對於清世宗的威脅也在不斷增大。自古因為猜忌而卸磨殺驢的皇帝不在少數,為了避免清世宗的猜忌,張廷玉與鄂爾泰之間開始了長期爭鬥,即前面提到的鄂張黨爭。這時候,張廷玉的精明便展現出來了,雖然結黨,但張廷玉從不營私,是出了名的兩袖清風!對於清世宗而言,重臣之間適當爭鬥是好的,更加有利於權力平衡。因此,對於鄂張黨爭,清世宗並沒有干預。二人也非常聰明,雖然鬥得平時不說一句話,但清世宗讓合作,立馬合作無間、將事情辦得妥妥當當,始終將黨爭控制在了清世宗的可控範圍之內。

    與此同時,張廷玉只結黨、不營私也讓清世宗頗為受用。這說明張廷玉是出於公心而不是私利,他與鄂爾泰之間只是政見之爭,沒有利益糾葛,從而避免了二人因為利益而合流的可能性!這恐怕就是清世宗能長期容忍鄂張黨爭,鄂張二人在雍正年間一直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了。

    正是因為張廷玉能力強、三觀正、頭腦精,雍正年間雖然位極人臣卻始終沒有遭到清世宗的猜忌,反而被清世宗視為了股肱。而恰恰是這一點最終害了張廷玉……雍正十三年,清世宗駕崩,這一年清高宗乾隆帝已經二十四歲了,心智健全、完全可以獨掌乾坤。但是,清世宗卻硬是將兩位弟弟和鄂爾泰、張廷玉指定為了輔政大臣。

    正打算一展拳腳的清高宗頭頂上突然多了這麼四個“婆婆”管著,其心情可想而知!除了乾隆三年去世的允禮之外,其餘三人都遭到了清高宗的猜忌!乾隆四年,清高宗借“弘晳逆案罷免了允祿。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自此,四個輔政大臣只剩張廷玉一人,張廷玉也因此成為了清高宗的眼中釘、肉中刺。到這個時候,事情已經非常明朗了,清高宗清洗張廷玉只是時間問題,張廷玉不得善終已經是必然的了!

    可即便在這樣的劣勢下,張廷玉依然全身而退並保全了全族的性命!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得了。自知在劫難逃的張廷玉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小杖受、大杖走”,頻頻主動犯錯、為清高宗遞上了罷免自己的口實。清高宗也是聰明人,一點就透!於是,二人居然達成了默契,張廷玉交權、清高宗將張廷玉罷官歸裡,卻處處點到為止,沒有無限上綱上線。就這樣,張廷玉雖然孑然一身回到了桐城老家,卻奇蹟般地逃過了清高宗的政治清算,不僅自己全身而退,還保住了全族的性命。作為張廷玉“識趣”的投桃報李,在張廷玉去世之後,清高宗還特地恢復了他早先被自己罷免的“配享太廟”待遇,諡“文和”,也算是為張廷玉正式蓋棺定論了!

  • 6 # 立殘陽

    一,張廷玉不是草根,而是出身名門。他是康熙朝大學士張英之子。往往人們都知道劉羅鍋劉墉是劉統勳之子,而張英家族,在歷史上其實相當輝煌,是出了名的進士專業戶,大學士專業戶,張英曾祖張淳為明隆慶二年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祖父張士維,官至中憲大夫,撫州知府。父張秉彝為貢生。叔父張秉文,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官至山東左布政使;叔父張秉貞,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後降清,官至兵部尚書。張英之後,家族六代共出進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十二人。張英長子張廷瓚,康熙十八年(1679年)進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很奇妙的是,從明朝開始做官,到了清朝還被重用,可見這個家族不是死腦經,在學藝至精,通達致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好,所以才人才輩出。張廷玉從小所受書香門第,鐘鳴鼎食的耳濡目染,對他後來個人的學識,本領,性格的影響是很大的。《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行為端莊,性格正直,沉穩老練,不像那些奸佞小人,因為他有背景,有資本。第二,張廷玉除了是家教極好的官二代,也是學霸,同時還是從基層做起,久經歷練的職業官僚。康熙三十九年,也就是他28歲那年,中進士,先是授翰林院檢討,入值南書房,後來又因為丁憂暫時離開官場。服喪完畢後,改任司經局洗馬、庶子、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在官場歷練了20年,到48歲時,也就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授刑部左侍郎,因為奉旨辦案有功,調吏部左侍郎,史料上並沒有記載他如何幫助雍正登上皇位,因為1722年,康熙駕崩的時候,張廷玉實際上在政治舞臺上才剛剛開始嶄露頭角,與其說是他保雍正上位,不如說,是雍正上位以後,伯樂識馬,垂青了辦事穩重,老練成熟的張廷玉。當然,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他們兩個角色的年齡差還比較真實,張廷玉48歲,雍正44歲。片中張廷玉比雍正老一些。雍正登基以後,亟需一些底子乾淨,有才幹且忠誠的新人,他看中了張廷玉。張廷玉在《澄懷主人自訂年譜》中記述了雍正相中他,並對他賦予厚望的理由——第一是他“學問優長、氣度端凝、應對明晰。”第二是他是雍正恩師張英之子,自己人。雍正登基就授予張廷玉大學士銜,協同翰林院掌院學士阿克敦等辦理大事典禮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張廷玉非常感激雍正,自然處處都要維護雍正。這個在《雍正王朝》中已反覆體現。第三,張廷玉的本職工作其實不是做決策,直接參與權力鬥爭,而是做秘書,只需要對皇帝負責。1729年,雍正設立軍機處,加強集權,像雍正這樣事必躬親的工作狂,很多事都是自己決斷,發展到最後,張廷玉的職能相當於是一個辦公室主任。只要能夠很好的領悟皇帝的心意,高效率的處理文案,為皇帝分憂,就非常吃香,雖然是一人之下,他卻沒有實際權利萬人之上,但是也少了很多煩惱和風險。但是,伴君如伴虎,張廷玉必須非常忠誠,圓滑,謹慎,這在《雍正王朝》裡,多次體現。雖然有演繹的成分,但是所有場景無不是表達他的這些特點,比如,選太子,他不跟著佟國維選八爺,而是猜透了皇帝心意,單獨上摺子保廢太子,這是圓滑;八爺借八王議政一事逼宮,張廷玉站出來為雍正說話,這是忠誠;不結黨,不收禮,這是謹慎。實際上,張廷玉一輩子中規中矩,鞠躬盡瘁,到了晚年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打報告退休,乾隆不放,第二件事是要求漲工資,和乾隆討價還價,一來是以凡人慾求為掩護,避免皇帝懷疑自己覬覦權力,二來是確實幹不動了。乾隆老闆卻只給他講情懷,還差點不讓他配享太廟。

    內容搜的,你可以看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證明月亮真的存在,而不是隻在觀測的時候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