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公元1592年4月統一日本的太閣豐臣秀吉出於對外擴張和安撫國內諸侯大名的目的渡海侵略北韓,開戰一個月後日軍就攻陷了北韓京城,北韓國王李昖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境內向身為宗主國的大明王朝求救。
明萬曆二十一年 (1593 )抗倭援朝的明軍將士在李如松率領下獲得了平壤之戰的大勝,眼看已快殺到鴨綠江畔的日軍被迫退回南方的漢城。旗開得勝的李如松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隨即親率精銳向漢城攻去。一月二十七日李如松抵達漢城附近的碧蹄館,此時一路急進的他已將主力部隊遠遠拋開,麾下只有李寧、孫守廉、祖承訓三人率領的3000人。
就在李如松向漢城進擊之時漢城的日軍守將立花宗茂已運動到位於碧蹄館南六里處的礪石峴。隨即兩軍爆發了遭遇戰,因為雙方兵力相當,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誰。戰鬥進行到最激烈之時立花家大將十時連久、池邊永晟陣亡,主將立花宗茂的鎧甲上也插滿了箭支。就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日軍的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兩大軍團陸續抵達戰場和立花殘部匯合,由此日軍兵力達到30000人,相當於明軍的十倍。
這時李如松意識到自己已陷入日軍的重圍之中,但這時除了硬著頭皮打下去已無計可施。其實此時日軍心裡也沒底——他們根本沒想到李如松竟敢率領幾千人往前衝,還都以為明軍主力就隱藏在背後。日軍基於這一分析而將大部分兵力用來警戒其實他們腦海中想象出來的明軍,只以小部分兵力當面迎戰李如松。戰鬥過程中李如鬆手刃數敵,立花宗茂手下的小野成幸上前“搏李將軍甚急”,偏將李有升趕緊出手相救,卻反被日軍所殺,李如松之弟李如梅瞅準空當一箭遠距離射殺小野成幸。
日軍小早川隆景部派出粟屋景雄和井上景貞各率3000人以鉗形攻勢夾擊明軍,結果兩軍生生被李如松的鐵騎打殘,小早川隆景不得不將自己的本陣全線壓上。面臨絕境的明軍直接突破了小早川家的本陣,連小早川部主帥小早川隆景的弟弟小早川秀包也差點被明軍砍死。然而日軍的兵力優勢實在太過明顯,戰鬥進行到中午後明軍漸漸不支,於是邊打邊撤,意圖進入高陽城堅守。
小早川隆景憑藉壓倒性的優勢兵力指揮日軍諸將輪番攻擊明軍,又分出兩股小分隊迂迴到明軍後方以切斷明軍的退路。就在此時明軍楊元部及時趕來增援,儘管楊元只帶來了5000兵力,不過這支部隊中有一個炮營。儘管此時日軍也大量裝備了火器,不過還是以火繩槍為主,重武器方面日軍還是相對匱乏的。得到增援的李如松當即下令反攻,日軍一時間被這氣勢震懾住了,更關鍵的是他們將楊元的5000兵力誤認為是明軍主力大舉來援的訊號,於是紛紛後撤。李如松趁勢反攻並擊斃小川成重、安東常久、安東幸貞等日將。
鑑於己方兵力遠遠少於日軍的狀況,李如松在反攻日軍得手後並沒繼續追擊,而是讓楊元的5000兵馬交替掩護斷後,隨即全軍退入惠陰山中。如夢初醒的日軍趕緊回師追擊,但小早川隆景命令他們只許追到惠陰山山口,以免中了明軍的埋伏。
中、日、韓關於這場慘烈的碧蹄館之戰的記載各有不同:一些日方史料誇大了明軍的數量——認為明軍高達2萬之多,然後刻意將此戰渲染成明軍的大敗,事實卻是入朝參戰的明軍總兵力才四萬多人,李如松星夜急行軍追敵竟帶著主力部隊一半的兵力你信嗎?從戰役結果而言:雙方主力基本儲存下來,對戰局也未造成什麼實質性影響,實際上是不分勝負。充其量由於明軍先行撤退姑且可以說明軍落於下風,但絕對談不上失敗,更何況明軍是面對十倍於己的日軍而處於下風。而關於雙方的傷亡數字也成為了撲朔迷離之事:明軍的傷亡一說兩千餘人,一說六餘;日軍傷亡一說兩千,一說六千。大體看來差不太多
碧蹄館之戰儘管是一場激烈的會戰,但對整個壬辰戰爭的影響其實並不大:日軍的補給線在漢城達到極限,明軍的補給線在開城達到極限,雙方的斥候兵鋒均可進一步推進,主力軍團受制於後勤補給已再難前進一步,至此壬辰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碧蹄館之戰恰恰見證了中日兩軍在自己的後勤補給已達極限的情況下的交戰情況——由於李如松撇下自己的補給線和主力軍團而在靠近日方實際控制的漢城附近作戰,處於相對劣勢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
3 # 小院之觀
碧蹄館之戰是發生在李如松克復平壤之後的一場重要戰役。
李如松憑藉平壤一戰,威名遠播明日朝三國。日本《松蔭靈社記》:如松在其國以勇武善戰有聲,一時推為第一。小西行長一路南逃,與北韓王京的日軍回合,受到小西行長戰敗的震動,其餘諸道的大名們,全都放棄了自己的駐城,紛紛逃回王京集結,駐守牛峰城的立花宗茂、駐守白川城的黑田長政、駐守開城的小早川隆景等所謂的戰國名將也不例外。
這樣,王京城內集中了在朝日軍的所有精銳,日軍打算集中兵力,在王京與明軍進行決戰,為了防止城內的北韓百姓通敵,日軍屠城,城內男丁被屠殺一空。
在一般史料中,李如松攻克平壤後,直接就發生了著名的碧蹄館之戰,實際上在這之間,還發生了好幾場小規模的戰役,這方面史料講得不多,小院也說一下。
1月8日李如松攻克平壤,修整過後,就派出了騎兵對王京進行偵查。在1月25日,查大受率領的500多人的偵查部隊在王京西大門的慕華館附近與加藤光泰的巡邏隊遭遇,兩軍立即發生交戰,加藤光泰的鐵炮隊被明軍擊殺七十多人後逃回王京,這只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1月26日,李如松又派出祖承訓、李寧、高升、胡鑾等將領率領第二批偵察部隊的三千騎兵南下勘探王京道路,為自己大軍開拔做好準備。
1月27日,日軍的偵察隊將領十時但馬守偵察到正在向王京逼近的明軍偵察部隊,彙報給了立花宗茂,立花宗茂迅速做好了戰鬥準備,到了上午卯時,明軍在距離王京三里地的礪石嶺與立花宗茂、高橋統增的日軍先鋒遭遇,礪石嶺之戰就此開始。
立花兄弟將手下部隊分成三個部分,打頭陣的是小野和泉守、立花三左衛門,二陣是十時傳右衛門、內田市正,立花宗茂、高橋統增兄弟自率後陣,日軍總兵力三千人左右。明軍祖承訓、孫守廉、李寧、高升、胡鑾等將領統帥的明軍也是三千人,基本都是騎兵。這場戰鬥是一場遭遇戰,規模也不算太大,從卯時進行到辰時,大約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戰鬥過程就不細說了,整場戰鬥下來,立花軍的二陣大將十時傳右衛門、池邊龍右衛門和小野成幸、小串成重、戶次鎮林等將領戰死,士兵陣亡三百多人,高橋的家將今村喜兵衛、井上平次、帆足左平等也戰死,連被稱為“西國無雙”的立花宗茂自統的後陣,也在精銳遼東騎兵的衝突下潰不成軍,根據《徵韓偉略》的記載,立花宗茂甲冑上被射滿了箭支,如同刺蝟一樣,最終敗下陣來,退到了小丸山之後。
到這時,李如松進朝後,明軍連續進行了平壤之戰、慕華館之戰和礫石嶺之戰,都較為輕鬆的戰勝了日軍,這導致了明軍中開始滋生輕敵之心,認為王京的日軍也是這樣不堪一擊。查大受派人向還駐紮在坡州的李如松報告:賊已奪氣,願速進兵!
《宣祖昭敬大王實錄》查大受請提督來觀形止。辰時,提督以單騎馳往。
李如松接到報告後,率領副將楊元、張世爵、李如柏、李如梅、李如梧、李如楠等,率領兩千騎兵向王京進發,在中途,李如松把兵力一分為二,命令楊元率一千騎兵留在馬山館斷後,他率其餘人馬繼續前進,這個決定在之後救了他的性命。
這個時候,李如松並不知道,前線的形勢起了非常大的變化。王京城內的日軍接到立花兄弟戰敗的訊息後,傾巢而出,在礪石嶺前佈陣,剛打了勝仗的明軍看到日軍黑壓壓的一片壓來,知道不妙,祖承訓和高升、胡鑾等只得帶著三千多明軍從礪石嶺後退到了碧蹄館。日軍並未罷手,從礪石嶺緊追不捨,兵分三路,把明軍包圍在了碧蹄館,而李如松,這時也已快趕到碧蹄館,著名的碧蹄館之戰,就要發生。
後世許多人認為,碧蹄館之戰是日軍刻意設下的埋伏,先對少量的明軍示弱甚至送人頭,為的是吸引明軍主力或主將,從而依靠人數和地形的優勢予以殲滅,小院認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在碧蹄館之戰之前發生的礪石嶺之戰顯然是場遭遇戰,只是雙方的偵查部隊進行的戰鬥,而在戰鬥前中後三個階段,都沒有出現過日軍伏兵的影子,就算立花宗茂敗退之後,明軍也有足夠的時間重整隊形乃至撤退,之所以祖大壽等明軍被包圍,是因為存了輕敵之心,日軍吃虧後,很有可能出動大軍報復,這是非常自然的。
祖承訓、查大受等由於輕敵的緣故,並不把日軍接下來可能的報復行動放在眼裡,等發現人數相差懸殊時,已經來不及安全撤退,日軍兵分三路進逼,明軍已難以逃脫,只得在碧蹄館固守待援,日軍既不可能白白以幾百人的代價來釣魚,也不會預料到李如松會只帶一千多人來與祖承訓會合,如果李如松率領的是明軍主力的話,王京的日軍也絲毫沒有把握能在野戰中吃掉對方,這在隨後碧蹄館發生的戰鬥中也被證明,這一切,都是戰場上瞬息萬變的突發狀況而已。
在日軍先鋒進逼查大受部明軍時,還在路上的李如松已經接到了報告,他判斷局勢後沒有猶豫,快馬加鞭直奔戰場,與被圍明軍會合後在碧蹄館重新佈陣,會合後,明軍的兵力達到了五千左右,但還是遠遠少於日軍。因為人少,明軍有些怯戰,李如松下令將士上前搏殺,畏縮者斬首,碧蹄館之戰正式打響。
北韓多稻田,而李如松所部明軍以騎兵為主,對其行動限制很大,這在整個北韓之役中都是如此,碧蹄館當然也不例外,“賊誘入泥沼,左右翼擊,勇兵多死”,李如松事後自己也承認,明軍騎兵“因稻畦深,馬難馳驟”。
明軍在渡過臨津江後,將裝備也運過了江,有一部分隨著明軍先鋒運到了碧蹄館,包括數門天字大將軍炮和神機箭等。戰鬥開始後,明軍先用火器轟擊日軍,日軍也用鐵炮反擊,但明軍的火器是大型火器,日軍鐵炮只是單兵火器,射程上無法相比,日軍先鋒被火力壓制後,明軍騎兵上前突擊,展開白刃戰。在明軍火器和騎兵馳突的打擊下,日軍第一陣慄屋四郎兵衛不支敗退,第二陣被稱為勇冠毛利家三軍的井上五郎兵衛接手了戰鬥,沒多久也被擊敗。
不過這早就在日軍主將小早川隆景的預料之中,他派出左翼的立花宗茂兄弟從丘陵後迂迴到了明軍後方,右翼的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等從右側迂迴,他自己親自率領第三陣在正面迎擊明軍,這樣,明軍事實上即將處於日軍四面包圍之下。
《宣祖昭敬大王實錄》日軍左右散出,冒死突出,直衝中堅,左衝右突,一時向前。
除了正面迎擊和左右包抄,日軍還有大量的預備隊在觀戰,此時也相繼出動,漫山遍野,將明軍團團包圍。此時日軍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四萬多人,而明軍只有五千人馬,相差懸殊,但在絕境之下,明軍並沒有亂了陣腳,反而爆發出了巨大的戰鬥力,《徵韓偉略》:而如松兵有節制,進退自在。
明軍能在人數劣勢的情況下頂住日軍,除了火器壓制,還有單兵裝備的因素,在上文小院已經介紹過日軍和明軍的甲冑,總體來說,李如松親自統帥的親兵,在護甲上要強於日軍不少。遼東騎兵都是身材魁梧、精通武藝的精兵,根據日本史料《戶川記》《常山紀談》等記載,宇喜多秀家麾下有個名叫國富原右兵衛的大力武士,在交戰時用鋒利的太刀砍中一名遼東騎兵三次,但都被盔甲彈了回來,無法傷到對方,可見明軍甲冑的防護力。
不過即便如此,日軍兵力眾多,人少的明軍還是逐漸不支,在李如松指揮下逐次撤退。李如松親自殿後,遭遇了危險,立花軍中的勇將安東長久率領手下直逼到了李如松身前,試圖斬將奪旗,安東長久想要單挑李如松,被身後的李如梅一箭射下馬,被士卒救回,隨後死於軍中。為了保護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梅、李如梧、李寧、李有升等在他身邊護衛,裨將李有升為了保護李如松,被日軍鉤下馬,慘遭肢解,李如松的親兵也損失慘重,不過也使日軍的攻勢稍稍退卻。
兩軍激戰6個多小時後,明軍開始逐漸支撐不住,在這最危機的時刻,先前被李如松留在馬山館的副將楊元,得到前方戰事的訊息,率領一千多騎兵先行馳援戰場,殺入了重圍,日軍腹背受敵,不明情況,包圍圈出現了缺口,趁這個機會,李如松指揮部隊突圍,賴以楊元的援兵,被困的明軍終於得以向坡州方向撤退。
佔優勢的日軍顯然不會這麼輕易放棄,仍然在後面追擊,追到惠任嶺時,坡州出援的明軍主力出現在了嶺上,到這時候,日軍明白繼續追擊已經討不到任何好處,停止了追擊,立即撤退回王京。
《宣祖昭敬大王實錄》:賊追至惠任嶺,望見大軍,不敢逾嶺,奔還京城。
《亂中雜錄》:賊追至前嶺,望見官軍大至,走還京。
直到這時,李如松和被包圍的明軍才脫離了絕境,碧蹄館之戰也到此結束。
盤點一下碧蹄館之戰,明軍方面,由於輕敵之心導致了明軍被包圍在碧蹄館,顯然是戰略上的失誤,但在逆境之下,李如松冷靜判斷戰場局勢,逐次抵抗,在日軍絕對優勢兵力下堅持了6個多小時之久,這是李如松隨機應變能力和明軍戰鬥力的體現,不是名將,無法做到。
日軍方面,數倍的日軍沒能吃掉被包圍的明軍,反而損兵折將,對於戰國名將們來說,當然是臉上無光,日軍在這場戰鬥中也見識到了明軍的戰鬥力,使得之後的和談成為可能,而豐臣秀吉宏大的滅亡大明的計劃,在眾大名之中也被認為是痴人說夢,即使原來支援他的大名,也開始轉變立場。
戰鬥結果方面,表面上看是日軍取得了勝利,擊敗了明軍,但明軍並沒有遭受毀滅性打擊,碧蹄館也不是必爭之地,戰術上的退卻不能算是大敗,而讓被包圍的明軍得以撤退,恰恰顯示了日軍的無能。
戰役損失方面,日軍投入了四萬多人,傷亡約有三千多人,同時有多名有名有姓的武將陣亡,損失慘重。明軍同樣也損失不輕,總共投入了五千五百多人,傷亡近千人,李如松最精銳的親兵也死傷了100多人,愛將李有升也陣亡,這些人都朝夕跟隨李如松,是精銳中的精銳,給了李如松相當大的打擊,對他以後的決策產生了影響。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事情大多是隱藏在重重迷霧之中的,尤其是牽扯到多方利益的時候,事情的真相往往更加撲朔迷離。碧蹄館之戰就是這樣一場各方說法紛紜的戰役。
1593年,明朝軍隊在李如松的指揮下,成功收復平壤,乘勝追擊,準備收復首都漢城。當時的漢城有幾萬人把守,謹慎起見,李如松帶領少數部隊前往一個叫做碧蹄館的地方,此地離漢城距離三十多里,他親自對地形等要素進行勘查,另一方面也派心腹迎擊敵方的搜尋部隊,最後雙管齊下,此戰告捷,據說斬獲敵方首級六百以上。日本方面受挫,便決定調遣大部隊第六軍團主力和第三、第九軍團一共三萬六千餘人趕到了戰場。
此時李如松的部下查大受在權衡之下,決定退守碧蹄館。因為從整個形勢來看,來自浙江的炮兵還沒有到達,士兵的鎧甲也不太齊全,時常面臨著徒手搏鬥的危險,加上人數處於劣勢,明朝方面比較吃虧。日本方面的將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為,將李如松的部隊徹底消滅,可以在和明朝決戰之前就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所以決定走人海戰術,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殲滅明朝軍隊。基於以上情況,雙方展開了戰鬥。
查大受是當時的副總兵,為圍困在碧蹄館的約有三千遼東鐵騎,這支部隊有很豐富的作戰經驗,算是明朝部隊中的精銳了,但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日本部隊,守城依然有些吃力了。撤退的過程中,李如松親自殿後,他一邊射箭,一邊領兵,但是明朝一方依然有著上百人的傷亡,幾名將領也在戰鬥中死去,甚至李如松本人在撤退過程中也差一點被圍,十分兇險。
實際上,戰爭的結局是撲朔迷離的,經過了整整一天的激戰,以雙方結束接觸而結束。根據記載,明朝和日本雙方在相關記錄中都顯示自己斬獲敵人首級無數,很難用勝利或失敗這種尺度衡量。但之後雙方便展開了拉鋸戰一般的談判,也是這場戰爭所導致的結果。
參考文獻:
《中國軍事通史》15冊.中國:軍事科學院
北島萬次《豊臣秀吉の北韓侵略》
《宣祖實錄》金命元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