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弱國無外交
-
2 # 冬去春來148657001
曹操為了統一大業,愛才愛將。關羽就是例項。關羽在曹營時,上馬一錠金,下馬一錠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儘管如此,關羽還是辭別而去,過五關斬六將。試想,在曹營,即使有十個關羽,又不能被曹操所用,曹必殺之。雖事與願違,曹操乃不忍殺之。所以才有後事,曹操敗走華容道,遇關公,關羽念前情舊恩,冒死放走了曹操等一行人。
從上述情形看,一個“爾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皆能如此,不殺畢諶丶魏種丶昌豨三人可見一斑了。
-
3 # 麟開祥趾
《魏武帝傳》載: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進至下邳,布自將騎逆擊。大破之,獲其驍將成廉。追至城下,布恐,欲降。陳宮等沮其計,求救於術,勸布出戰,戰又敗,乃還固守,攻之不下。時公連戰,士卒罷,欲還,用荀攸、郭嘉計,遂決泗、沂水以灌城。
月餘,布將宋憲、魏續等執陳宮,舉城降,生禽布、宮,皆殺之。太山臧霸、孫觀、吳敦、尹禮、昌豨(xi,通:西。)各聚眾。布之破劉備也,霸等悉從布。布敗,獲霸等,公厚納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琅邪、東海、北海為城陽、利城、昌慮郡。
兗初,公為兗州,以東平畢諶為別駕。張邈之叛也,邈劫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諶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既出,遂亡歸。及布破,諶生得,眾為諶懼,公曰:“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為魯相。
在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此三人是有功於曹操的,當年,青州黃巾軍帶著家屬大批進入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的勸說,執意出擊迎敵,結果兵敗而亡,東平被攻陷。一州之主死亡,無人領導,於是時任郡功曹的畢諶,和濟北相鮑信、州吏萬潛等人一同到東郡迎接了曹操擔任兗州牧,後來與曹操在壽張縣攻擊黃巾軍,險戰得勝,受降黃巾士兵三十餘萬人,人口百萬餘,並收編為“青州軍”。畢諶因功被曹操任命為別駕從事。畢諶從郡功曹升為別駕從事,相當於是從市委秘書長直接晉升為省委秘書長。當年袁紹為冀州牧,沮授就是他的別駕從事。可見畢諶的才學名望出眾,也說明了曹操對他的重視程度。194年,趁曹操征討徐州之際,張邈發動叛亂,第一時間就劫走了畢諶的母親、弟弟、妻子和兒女,以此威脅畢諶。曹操知道情形後便想主動辭退畢諶,對他說:“你的老母親和家人在叛賊那裡,你也可以離開我了。”畢諶向曹操接連叩頭,表示決不因此而懷有二心,曹操於是十分讚賞他的行為和忠心,並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誰知道畢諶離開曹操之後,就屁顛屁顛的跑到張邈那裡,歸附了張邈。等到呂布被打敗,畢諶被活捉時,眾人都為他擔心,曹操卻說:“凡是孝敬父母的人,難道不也是忠君之人嗎?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於是封畢諶為魯國國相。沒幾年,畢諶官至典農校尉,主屯田,俸祿二千石,職權略同於太守(國相)。小結:從畢諶的本人來說,他和徐庶一樣都是至孝之人,都能為了老母、家人放棄高官厚祿,值得尊敬。但是他千不該萬不該成為兩面人物,一面對曹操磕頭效忠,一面離開曹操投奔張邈。曹操當年剛剛把呂布趕出兗州,正值用人之際,需要儘快平定以及維護自己的根據地,念其孝心,饒恕了畢諶,任他為魯國國相。
再說魏種,當初,曹操看中魏種的才能及人品,舉薦其為孝廉,在兗州叛亂之時,曹操篤定說:“只有魏種將不會反叛我。”誰知魏種沒有如曹操所願,真叛逃了,曹操憤怒地說:“只要你魏種南逃不到越地,北逃不到胡地,我一定不會饒恕你!”後來魏種逃至河北射犬(今河南焦作沁陽市)。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佔據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曹軍攻破射犬時,魏種被生擒。曹操盯著被俘的魏種說:“我只是看中你的才能啊!”於是解開捆綁他的繩索,仍然重用他,在準備與袁紹決戰之時,任命魏種為河內太守,負責黃河以北政務。後來的魏種在史記中消失了蹤跡。
更為奇葩的昌豨,起初為泰山賊寇,後來跟隨呂布。呂布兵敗被殺後,昌豨投降了曹操,被任命為東海太守。200年,劉備藉機離開曹操,殺死徐州刺史車胄,佔據下邳、小沛,重領徐州。東海昌豨反叛曹操,和其他諸郡縣一同投降劉備,劉備瞬間有了數萬兵馬,北連袁紹以抗擊曹操。曹操與袁紹決戰在即,不容有失,親率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昌豨歸降,繼續擔任東海太守。201年,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後,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令大將張遼與夏侯淵出兵討伐,包圍昌豨於東海郡。張遼乃遣使者誘其歸降,果降。曹操即令昌豨還東海郡。206年,冀州平定,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昌豨與于禁乃舊識,遂詣于禁請降。諸將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應當送與曹操處置。于禁說:“你們不知道曹公命令麼,圍攻後降者不赦免。奉法行令,是事上之節。昌豨雖然是舊友,我又怎麼能因此而失去原則呢!”於是于禁親自與昌豨訣別,流淚斬殺了他。曹操感慨說:“昌豨不到我這兒投降,而去找于禁,這不是命中註定要死了嗎?”昌豨三次反叛曹操,比呂布還呂布,曹操竟然都不想殺他,這對於我們理解的曹操來說,說不通,這是為何呢?
-
4 # 油茶歷史絲語
莫要急,論道理,講秩序,且聽絲語慢慢給你說幾句……
絲語觀點:說實話這些事發生在曹操身上,的的確確是讓人感到奇怪,甚至難以置信!
讀過《三國演義》,對那段歷史有過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曹操一輩子生性多疑,“養成”了一種“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奸雄品性,“多疑”已然成了他的“防偽標識”。在一生當中,曹操因起疑心而殺掉的人不計其數,因此,像畢諶、魏種和昌豨等曾經背叛過曹氏集團的人曹操沒有殺他們真的很出乎人們的想象之外,也似乎不符合曹操慣常的邏輯。
那麼,因起疑心連準備殺豬款待自己受到懷疑的呂伯奢都要被殺全家的曹操,為什麼偏偏沒有殺,甚至沒有“親自”為難背叛自己的畢諶、魏種和昌豨呢?
想要更確切地瞭解事情的真相,我們就得走進那段歷史。
1、畢諶的那點事初,公為兗州,以東平畢諶為別駕。張邈之叛也,邈劫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諶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既出,遂亡歸。及布破,諶生得,眾為諶懼,公曰:“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為魯相。
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百萬眾入兗州,攻東平,兗州刺史劉岱冒險輕敵,出戰陣亡,東平被攻陷。時任郡功曹的畢諶和泰山太守鮑信、州吏萬潛等迎接曹操擔任兗州牧,與曹操進軍攻擊黃巾軍於壽張縣東面,險戰得勝,受降黃巾士兵三十餘萬人,人口百萬眾,畢諶被任命為別駕從事,可以說畢諶對於曹操而言有功。
興平元年(194),張邈、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當時畢諶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都在東平,俱被張邈劫持。曹操準備拜別遣還畢諶,說:“你的老母親在張邈那兒,可以離去。”畢諶頓首向表明自己沒有二心,讓曹操感到很欣慰,可是曹操離開後,畢諶就逃去了東平。
當呂布被破,畢諶被曹軍生擒,很多人都為畢諶的性命擔憂的時候,曹操說:“一個能孝順親人的人,不也會忠於君主嗎?這正是我所需求的啊!”
當時,曹操雖然沒有責罰畢諶,還任命他魯國的國相,其實畢諶已經被疏遠,慢慢遠離曹操的權力中心,明升暗降了。曹操之所以沒有殺掉畢諶肯定不是為了惜才,而是顧忌畢諶出眾的名望,害怕因為殺畢諶影響了曹氏集團的發展和他的魏國大業。
2、魏種其人其事說到魏種,在《三國志》中對他的介紹很少,少到這個人似乎可有可無,其他相關的歷史資料裡雖然可以找到一些關於魏種的情況,但也極其有限,尤其是說到魏種背叛的事時總是給人遮遮掩掩,欲說還休的感覺。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奇怪的現象呢?
要搞清楚這其中的原因,我們得從魏種和曹操的人生糾葛開始,慢慢地“剝繭抽絲”透過橫隔在眼前的現象,一點點地靠近歷史的真相。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說一說漢朝以及那個年代最暢行的“人才”選拔和很多人仕途升遷制度—舉孝廉!這是漢代最時興的一種把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簡單地說孝廉就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實授官職。當年曹操就是被人舉孝廉走上仕途的,魏種又是曹操舉孝廉一步步踏上仕途的,而“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可見曹操對於魏種不僅有知遇之恩,還很欣賞和相信魏種。
然而,世事彷彿和曹操開了一個玩笑,當曹操點兵去征討陶謙的時候,魏種卻扛著曹操的“信任”和呂布、陳宮等在他的後院點起了火,背叛曹操跑了。更有趣的是扛著“信任”打曹操臉的魏種後來又被曹操生擒了,曹操還不得不打掉“牙齒”自己咽,充“好人”把魏種給赦免了,以至於後來“魏種為什麼叛變?唯獨魏種不會背叛我”成了曹操的笑話
3、于禁與昌豨之死昌豨,一名昌霸,初為泰山寇。據歷史記載,初平年間(190-193年),天下大亂,昌豨率領叛軍攻打徐州的彭城國,使得彭城王劉和避難兗州東郡東阿縣。等到彭城國安定了,劉和返回彭城國。後來昌豨跟隨呂布。呂布戰敗身亡之後,昌豨投降曹操,被任命為東海郡守。
建安五年,昌豨反叛。跟隨和效仿昌豨郡縣多叛曹操,歸順劉備,眾數萬人,曹操派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遂親往破之。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後,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令大將張遼與夏侯淵出兵討伐,包圍昌豨於東海郡,數月糧盡,議引軍還,張遼數月之圍,視昌豨有所猶豫,故不力戰。張遼乃遣使者誘其歸降,果降。張遼隨後孤身上三公山,到昌豨家中拜訪他的妻子和孩子。昌豨十分高興,跟隨張遼拜見曹操。曹操即令昌豨還故地。
及冀州平,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隨後令夏侯淵與于禁併力。昌豨與于禁乃舊識,遂詣于禁請降。 諸將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應當送與曹操處置。于禁說:“你們不知道曹公命令麼,圍攻後降者不赦免。奉法行令,是事上之節。昌豨雖然是舊友,我又怎麼能因此而失去原則呢!”於是于禁親自與昌豨訣別,流淚斬殺了他。
曹操:“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
曹操雖然“唏噓”,但是實則真正殺昌豨的不是于禁,也不是“你們不知道曹公命令麼,圍攻後降者不赦免。奉法行令,是事上之節。昌豨雖然是舊友,我又怎麼能因此而失去原則呢!”所稱之曹公命令,而是曹操,是昌豨自是過高多次背叛,使得曹操明面上不好殺他,暗地裡終於還是忍無可忍了。
綜上所述,畢諶、魏種、昌豨三人背叛了曹操,不是曹操沒有殺他們,而是在明面上真的不方便殺他們,只能透過其他“非常”的途徑或暗地裡把他們處理掉,這就是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奸雄品性和疑人“必殺”邏輯!
回覆列表
我們先逐個科普一下這三個三華人物。
畢諶(chen)字子禮,東平郡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官員。曹操為兗州牧時,以諶為別駕。張邈叛曹操而迎呂布,劫諶母弟妻子。操同意諶前往家屬被劫處,諶頓首無二心,操嘉之。既出,遂亡歸。及呂布破,諶生得。操以諶"孝於親"必"忠於君",拜為魯相。《三國志魏書曹操傳》
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攻入東平,兗州刺史劉岱冒險輕敵,出戰陣亡,東平被攻陷。畢諶時任郡功曹,和泰山太守鮑信、州吏萬潛等到東郡迎接曹操擔任兗州牧,於是與曹操進軍攻擊黃巾軍於壽張縣東面,險戰得勝,受降黃巾士兵三十餘萬人,人口百萬餘,畢諶因功被曹操任命為別駕從事。興平元年(194),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當時畢諶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都在東平,俱被張邈劫持。曹操打算拜別遣還畢諶,說:"您的老母親在張邈那兒,您可以離去。"畢諶頓首向曹操表明自己沒有二心,曹操感到很欣慰,併為他涕泣流淚。可曹操離開後不久,畢諶就逃還了東平。等到呂布被破,曹軍生擒了畢諶,大家都為畢諶擔憂,曹操說:"作為人能孝順他的親人,不也會忠於君主的嗎!這正是我所需求的啊。"。曹操當年剛剛把呂布趕出兗州,正值用人之際,需要儘快平定以及維護自己的根據地,念其孝心,饒恕了畢諶,任他為魯國國相。魯國位於徐州管轄範圍,和兗州交界,當時應屬曹操實際控制。呂布從兗州逃到徐州投奔劉備,就駐紮在小沛。畢諶這個魯國國相職位,通俗講就是魯國太守一職,也不是什麼好官職,所轄魯國地處呂布和曹操之間,隨時成為戰場。後來畢諶就任典農校尉,主屯田,相比魯國國相一職,雖然級別上差不多,但明升暗降。可見曹操雖然饒了他一命,但是心中還是懷有恨意的。畢諶有一身才華,但經過背叛一事已不再被重用,張邈反叛事件可以說是他一生的轉折點。雖然可以看出他與徐庶一樣為人至孝,寧願為了老母放棄高官厚祿。但自此以後,他在曹魏的地位一落千丈,不得不說,他一生唯一一次的出爾反爾,成了他一輩子的汙點。
魏種:東漢末年人物。194年,張邈趁著曹操征討徐州,發動叛亂。當初,曹操看中魏種的才能及人品,舉薦其為孝廉。曹操東征陶謙,陳宮於兗州聯合陳留太守張邈叛迎呂布,兗州郡縣響應,僅餘三城。曹操聽聞兗州叛亂後說:"唯獨魏種不會背叛我,誰知魏種沒有如曹操所願,真叛逃了,曹操憤怒地說:“只要你魏種南逃不到越地,北逃不到胡地,我一定不會饒恕你!”後來魏種逃至河北射犬(今河南焦作沁陽市)。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佔據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曹軍攻破射犬時,魏種被生擒。曹操盯著被俘的魏種說:“我只是看中你的才能啊!”於是解開捆綁他的繩索,仍然重用他。魏種不僅有才,而且是個職業官吏!上司張邈與陳宮舉旗造反,而且師出有名,作為職業官吏的魏種,能不執行嗎!其實,後來曹操抓住魏種,親自為之解綁,並放心任用魏種為河北太守,並非全因“魏種有才”,曹操更看好的是魏種還有“職業經理操守”!說白了,“服從命令是天職”,這在魏種身上極為彰顯!這才是曹操大膽任用魏種的根本原因。在準備與袁紹決戰之時,任命魏種為河內太守,負責黃河以北政務。河內郡,位於黃河以北,其位於曹操和袁紹之間的緩衝地帶,原來的太守張揚與曹操不和而依附了袁紹。所以河內太守一職就比較尷尬,一方面要維護曹操剛剛佔領的地區,另一方面又要防備袁紹的進攻。和畢諶的情況類似。雖然我不殺你,但你要好好幹活,還給你重活,幹不好我找個理由就可以把你殺了。
昌豨(chāng-xī),是一名漢末徐州東海太守,本名昌霸。原為泰山群寇之一,後來跟隨呂布。呂布兵敗被殺後,昌豨投降了曹操,任東海太守。公元200年,劉備藉機離開曹操,殺死徐州刺史車胄,佔據下邳、小沛,重領徐州。東海昌豨反叛曹操,和其他諸郡縣一同投降劉備,劉備瞬間有了數萬兵馬,北連袁紹以抗擊曹操。曹操與袁紹決戰在即,不容有失,親率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昌豨歸降,繼續擔任東海太守。201年,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後,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令大將張遼與夏侯淵出兵討伐,包圍昌豨於東海郡。張遼乃遣使者誘其歸降,果降。曹操即令昌豨還東海郡。206年,冀州平定,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昌豨與于禁乃舊識,遂詣于禁請降。諸將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應當送與曹操處置。于禁說:“你們不知道曹公命令麼,圍攻後降者不赦免。奉法行令,是事上之節。昌豨雖然是舊友,我又怎麼能因此而失去原則呢!”於是于禁親自與昌豨訣別,流淚斬殺了他。
總結:昌豨四次投降曹操,三次反叛,比呂布還呂布,曹操竟然都不想殺他,這對於我們理解的曹操來說,說不通,這是為何呢?因為歷史原因,面對昌豨的兩次反叛,曹操不殺之。在第三次反叛時,曹操派出治軍嚴謹的于禁征討,儘管昌豨投降,還是被于禁以軍法處置。曹操也藉機說了一句:“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其實曹操只是演了一齣戲而已,後來對於禁的做法大為讚賞,其實早想殺之,可是顧忌太多。這次恰好借刀殺人了。